宝刻丛编

  唐李勉撰李阳冰篆其阴有铭欧阳公云不知作者为谁余尝考之乃舒元舆玉筯篆志后赞也其文载于唐文粹反元舆集中欧阳公偶未尝见之耳【金石録】
  唐滑台新驿记kao
  裴【名缺】八分书【金石録】
  唐滑州新井铭
  唐贾躭撰徐璹正书李腾篆额贞元五年九月【金石録】
  唐说文字源
  唐义成单节度使贾耽撰序前杨府户曹叅军徐璹书秘书少监李阳冰重修汉许慎说文字源阳冰从子检校祠部员外郎腾篆凡五百四十字碑以贞元五年十月立【集古録目】
  唐眀皇送李邕赴滑州诗
  唐栢元封行书元和五年十月【金石録】
  唐李元素二州慰思述
  唐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李元素二州慰思述庾承宣撰唐衢分书并篆额元和中立【复斋碑录】
  唐义成节度李听德政碑
  唐宋中锡奉勅撰待诏侯丕奉勅正书太和三年八月建【复斋碑録】
  唐节堂记
  唐刘三复撰李德裕分书太和四年五月【金石録】
  唐秋日登楼望赞皇山诗
  唐李德裕撰并分书太和四年八月【金石録】
  唐李德裕德政碑
  唐贾餗奉勅撰归融奉勅分书太和六年八月立【复斋碑録】
  唐李德修尧祠记
  唐白敏中撰开成二年立【访碑録】
  尧祠在州西南二十里汉刘盆子所立唐寳厯中节度使李听祈雨有应重修立记【寰宇记】
  孟州
  【春秋战国皆属周自汉晋至隋皆属河内郡唐显庆三年割属河南府建中二年乃以河南之河阳河阴济源温四县租税入河阳三城使又以泛水军赋益之防昌三年遂以此五县为孟州今县六 河阳 温县济源 泛水 河阴 王屋】
  汉成臯令任伯嗣碑
  其首已残缺其可见者云字伯嗣南阳编人也又云延熹五年以筑阳相迁来临县其后歴叙政绩又云迁君桂阳碑在今泛水县泛水在汉为成臯此碑葢成臯令德政颂尔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有桂阳太守任以此碑校之岁月相符又名与字协知其名也【金石録】
  汉任伯嗣碑阴
  大观初获此碑置于泛水辇运司廨舍壁间余闻其阴有字因托人讽邑官破壁出之遂得此本葢汉碑有阴者十七八世多弃而不録尔【金石録】
  后汉北军中候郭君碑
  绪枝叶云布列在川郡又云复辟司徒拜北军中候年六十有六建宁四年九月丙子卒【集古录】
  汉故北军中候郭君碑篆额郭君字仲竒尝为司中都官从事辟将军府宰比阳建宁四年九月卒五年三月葬【复斋碑録】
  汉司从事郭究碑
  汉不著书撰人名氏究字长【碑缺】汲人也官至司从事碑以中平元年立【集古録目】
  碑云君讳究汲人也元城君之孙雒阳令之适歴至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令长辟司从事部郡都官春秋二十八而卒中平元年岁在甲子三月而葬【集古録】
  汉故司从事郭君碑篆额郭君名究仕郡诸曹吏辟从事年二十八而卒灵帝中平元年葬【释】
  汉郎中郭君碑
  汉郎中郭君之碑额名字皆缺文辞亦有可句者其云惠兄仲犀又云元兄维世而有为人后者为之子之文盖郭君以兄之子为后也郭仲竒碑尝有惠兄之称此碑复尔仲犀者若非仲竒之伯则其同族也【释】
  隋梁公堰纪功碑
  在河阴县西二十里本汉平帝汴河决壤至明帝永平十二年乃令王景理渠堤其后通塞各计朝代隋开皇七年使梁睿增修古堰遏河入汴立碑纪功【寰宇记】
  唐等慈寺碑
  唐秘书少监顔师古奉勅撰不著书人名氏初太宗东伐王世允窦建德来救破之于泛水及即位有诏尝破敌之处皆建寺以为战死者资福此其一也碑以贞观二年立【集古録目】
  其寺在郑州泛水唐太宗破王世允窦建德乃于其战处建寺云为阵亡士荐福唐初用兵破贼处多大抵皆造寺此其一也【集古録】
  唐纪功碑
  唐高宗撰并行书飞白题额显庆四年八月在泛水【金石録】
  唐修敬寺旭禅师碑
  无书撰人名氏禅师姓赵氏绛州稷山人碑以万岁通天二年立在河阳【集古録目】
  唐明皇过泛水诗
  开元十三年十月【诸道石刻録】
  唐重修梁公堰碑
  唐泛水主簿赵居贞撰县令王象书梁公堰者隋开皇中华阳梁睿所修故以为名依山凿堰以道河水通运路中间改其旧制别起渠口当河冲立石柱以酾水既成遽填塞不能通开元十五年勅将作大匠范安复其故迹作此铭碑以开元十五年二月立【集古録目】
  唐令长新诫
  唐开元中县令冯宴所刻后岁久以为柱础寳厯二年县令崔潾移置于县廨【集古録目】
  唐济源令李造遗爱颂
  唐中书舍人梁陟撰监察御史集贤院修撰徐浩书李公名造唐之宗室自济源令入为【阙】此颂济源册立碑以开元二十六年十一月立【集古録目】
  唐淄川令裴大智碑
  唐滑州刺史李邕撰司【缺】员外郎萧诚书大智河东人官至淄川县令碑以开元十九年十一月立在济源【集古録目】
  萧诚以书知名当时今碑刻传于世者颇少人集録所得才数本尔然字画笔法多不同疑模刻之有工拙惟此碑及独孤册碑字体同而最佳【集古録】
  唐小鲁真人仙解謡
  唐鲁国清撰进士陈锡书真人名成字和光年八岁及其兄希言皆为道士于奉仙宫此碑止有其半不见所终及立石年月在济源【集古録目】
  唐开梁公堰颂
  唐祁顺之撰徐浩分书并篆额天寳六年七月立【金石録】
  唐开梁公堰碑阴记
  唐平致和撰并正书天寳六载七月立【金石録】
  唐贞一先生庙碣
  唐左威卫録事叅军卫慿撰右监门卫兵曹叅军薛希昌八分贞一先生者道士司马子微也字承祯法号道德又自号白云先生明皇置阳台宫于王屋山以处之追諡贞一其从子纲因所居立以为庙碑无所立年月在王屋县【集古録目】
  唐贞一先生庙碣天寳六年七月立【金石録】
  唐济源令房琯遗爱颂
  唐监察御史平冽撰河阳县令徐浩书房公名琯清河人尝为济源令冽作颂时琯为给事中碑以天寳七年二月立【集古録目】
  唐宴济渎碑
  唐逹奚珣撰薛希昌分书天寳中立【金石録】
  唐济渎庙祭器铭
  唐济源县令张洪撰八分书不著名氏济源有北海祠坛故四时祠祀必取祭器于河南沈币双舫亦以沁河渡口船为之往返劳是时大风拔木洪因取以为祭器双舫及杂用之物碑以贞元十三年立【集古録目】
  唐重修李造遗爱碑记
  唐髙后规撰髙从彦正书贞元二十一年立【金石録】
  唐韩文公送愿归盘谷序
  韩愈撰盘谷在孟州济源贞元中县令刻石于其侧令姓崔其名浃今已磨灭【集古録】
  正书无姓名贞元中刻石【金石録】
  唐韩文公题名
  唐都官员外郎韩愈元和四年题在济源【集古録目】
  唐房琯碑阴记
  唐石洪撰兵部郎中郑权书房琯有遗爱碑在济源元和六年琯从祖子式以河南尹奉诏祠济源洪等刻此记于碑阴【集古录目】
  唐济祠亭并诗
  济源有三渊当祠下俗谓之海县令房琯初立亭于北海上以为祠神之所元和九年县令李朝阳广其制度作记并诗记朝阳之子蟠撰诗李朝阳撰裴潾书郑冠篆额【集古録目】
  唐济祠西海新亭记
  唐房琯立亭于北海上李朝阳为之记而西海之地故为民家所有县令王源逈取之以立亭又作西海新亭记鳯翔节度推官侯云章撰济源令章行质书郑冠篆额碑以长庆二年立【集古録目】
  唐岭南节度郑权碑
  唐陜川大都督府长史庾承宣撰万年县令姚尚书字复道荥阳人官至岭南节度使碑以寳厯二年立【集古录目】
  姚尚书笔力精劲虽唐人工于书者多而及此者亦少惜其不传于世而今人莫有知者惟余以集録之博得此而已【集古録】
  唐司马子微记
  唐王屋令崔运撰道士张宏眀书大和三年刻在王屋县【集古録目】
  唐司马子微坐忘论
  唐白云先生撰道士张宏明书大和三年女道士桞凝然赵景刻石并凝然所为铭同刻后又有篆书曰卢同髙常严固元和五年凡十字碑在王屋【集古録目】
  唐白乐天游济源诗
  正书大和五年九月冯宿诗附【金石録】
  唐白乐天游王屋山诗
  唐白居易撰道士张宏明正书大和六年十月题【复斋碑録】
  唐高瑀神道诗
  唐司徒侍中东都留守裴度撰河南尹郑干书瑀字干亮渤海修人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赠司空碑以大和八年立【集古録目】
  唐李石神道碑
  唐东都留守李德裕撰工部侍郎桞公权书碑文残缺名氏皆不可见考其世系事迹知为李石碑也碑以大中中立在河阴【集古録目】
  余家集録顔栁书尤多惟碑石不完者则其字尤佳非字之然也譬夫金玉埋没于泥滓时时发见其一二则粲然在目特为可喜尔【集古録】
  唐睿宗赐白云先生书
  唐赐白云先生勅三宗勅并送别诗各一阳台宫畵壁奏状并答勅乾元元年禁山庙采樵勅三大中八年王屋主簿韩抗书以刻石【集古録目】
  唐孔岑父碑
  唐太子少傅郑絪撰前大理少卿桞知微书府君名岑父字次翁鲁国邹人官至著作佐郎子戣戢皆显贵赠岑父司空碑以咸通十二年立在河阴【集古録目】唐赠司空孔岑父碑咸通十一年正月立【金石録】
  温县造文宣王庙记
  李建正书篆额【诸道石刻録】
  蔡州
  【春秋时属沈蔡战国属楚魏秦属颍川郡汉置汝南郡后汉及魏晋皆因之宋及后魏兼置豫州以为重镇东魏置行台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复改曰蔡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天寳后置汝南郡唐武德三年曰豫州天寳元年曰汝南郡寳应元年改曰蔡州皇朝景祐二年陞淮康军节度今县十 汝阳 上蔡 新蔡 褒信平舆 遂阳 新息确山 贞阳 西平】
  汉永乐少府贾君阙
  汉故永乐少府将作贾君之阙碑为篆书而将作下二字缺不可识【集古録目】
  按汉书桓帝母孝崇匽皇后居永乐宫和平元年诏置太仆少府如长乐故事又按汉官仪长乐少府以宦者为之则贾者盖亦宦者也【金石録】
  隋午夘寺碑
  开皇十年五月八日息州刺史梁洋建【复斋碑録】
  隋梁洋建塔表德政碑
  不著书撰人名氏隋息州叅军裴玉防为刺史梁洋建塔以表德政碑以开皇十一年立在新息县【集古録目】在今蔡州新息县隋开皇十一年叅军裴玉与州人为息州刺史梁洋建寳塔表德政碑按隋书志后周于新息置息州大业中州废【集古録】
  唐豫州刺史狄梁公碑
  唐元通礼撰党复书贞元三年重立【访碑録】
  唐平淮西碑
  唐段文昌撰陆邳分书并篆额元和十四年十二月建【复斋碑録】
  唐溵州刺史高承简德政碑
  唐王起撰裴潾书长庆中立按唐书地里志元和十二年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四县置溵州长庆元年州废今碑后题长庆而其下残缺当为元年葢是年州遂废矣髙公名承简崇文之子为裴度牙将后至邠宁节度唐史有传
  陈州
  【秦属颍川郡二汉属淮阳国汝南郡后汉因之晋属梁国汝南郡后魏置陈郡及北杨州北齐改为信州隋为陈州后置淮阳郡唐为陈州晋开运二年置镇安军节度汉初军废周广政二年复之今县五 宛丘项城 商水 南顿 西华】
  汉封观碑
  在项城县墓前【访碑録】
  魏贾逵碑
  书不著书撰人名氏逵字安道河东襄陵人魏明帝时官至建威将军豫州刺史故从事吴康等立此碑【集古録目】
  魏故建威将军豫州刺史阳里亭侯贾君之碑篆额在项城县本庙内【访碑録】
  唐龙兴寺碑
  唐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张说撰吏部侍郎修文馆学士卢藏用八分中宗初复位天下州郡皆置龙兴寺一所此碑以景龙四年五月立【集古録目】
  唐龙兴寺碑阴
  唐薛融书检校陈州刺史韩琦等题名凡五十六人又有僧惠明等题名十六人别体书不著名氏【集古録目】
  唐大云寺讲堂记
  唐李邕撰并书开元十一年【诸道石刻録】
  唐八卦坛碑
  在宛丘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因画八卦之坛旧有长史张济贤之文后刺史李邕除旧文换新文刻之【寰宇记】
  唐伏羲庙碑
  唐孙郡撰赵谷书并题额光化中立【访碑録】
  唐开元寺讲堂记
  唐卢中敏书【诸道石刻録】
  魏文庙碑
  李勲文【诸道石刻録】
  颍州
  【春秋时为胡国及楚地秦为颍川郡地二汉属汝南郡魏置汝阴郡晋因之后魏置颍川郡隋亦为颍川复为汝阴郡唐为颍川皇朝元丰二年陞顺昌军节度今县四 汝阴万夀 颍上沈丘】
  唐顔黙残碑
  初颍川人家以其石为马台皇祐中王囘深甫之弟冏容季见而识其为颜书因摹本以传深甫为文以记之黙仕晋为汝阴太守故大厯中鲁公追建此碑于汝阴【金石録】
  唐张龙公庙碑
  唐澶人赵耕撰不著书人名氏龙公名路斯与妻子言已与蓼人郑祥逺皆龙也某日当战令诸子助战以绛绡系鬛为别祥逺败死公与九子皆化为龙土人为之立庙颍川刺史王敬尧又增大之碑以干宁元年立在颍上县百社村【集古録目】
  赵耕撰碑云君讳路斯颍上百社人也隋初明经登第景龙中为宣城令夫人关州石氏生九子公罢令归每夕出自戍至丑归常体冷且湿石氏异而询之公曰吾龙也蓼人郑祥逺亦龙也骑白牛据吾池自谓郑公池吾屡与战未胜明日取决可令吾子挟弓矢射之系鬛以青绡者郑也绛绡者吾也子遂射中青绡郑怒东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龙穴山是也由是公与九子俱复为龙亦谓可怪矣余尝以事至百社村过其祠下见其林木阴蔚池水窈然诚异物之所托歳时祷雨屡获其应汝阴人尤以为神也【集古録目】
  汝州
  【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二汉属河南颍川郡魏晋属河南襄城郡后魏属汝北鲁阳郡东魏置北荆川后周改曰和州隋初置伊川炀帝初改为汝州后废州以其地属襄城颍川二郡唐为汝州天宝元年曰临汝郡今县五梁县 襄城 叶县 鲁山 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