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四库

  四年围杀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世家三年灭中山四年围主父饿死
  七年迎妇秦○【臣祖庚】按赵无迎妇于秦之事惟楚世家楚迎妇于秦通鉴亦云楚君迎妇于秦楚顷襄七年事也表文下格即楚顷襄七年悮入上格赵惠文七年耳
  十五年取齐昔阳○世家作十六年
  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世家不载通鉴赵以公子胜为相在赧王四十九年惠文三十三年也其非孝成元年明矣且惠文元年表内已书为相至此又书舛讹可知
  九年秦围我邯郸○世家在七年
  楚魏救我○世家在八年
  十五年平原君卒○世家作十四年
  赵王迁○世家作幽
  二年秦拔我平阳败扈輙斩首十万○世家秦攻武城扈輙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三年秦拔我宜安○世家秦攻宜安李牧率师却之与表异通鉴秦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与表同据此则李牧却之者二年事也拔平阳拔宜安俱三年事世家误其年故表前后参差耳
  楚
  惠王二十二年鲁哀公卒○通鉴贞定王元年鲁哀公卒于有山氏世家同据此则二十一年也
  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我至桑丘○世家作乘丘
  怀王二十四年秦来迎妇○世家云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臣祖庚】按秦来秦来赂楚也迎妇楚往迎妇也当作两句读
  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世家云取析十五城而去徐广曰既取析又并左右十五城也广葢因表为十六城而迁就其词
  二十年秦拔鄢西陵○世家拔我西陵不云鄢
  考烈王十四年楚灭鲁顷公迁下邑○鲁世家作卞邑徐广注一作卞通鉴迁其君于卞卞春秋鲁邑名即古卞明国也战国时属楚则下邑应作卞邑
  燕
  燕人共立公子平○【臣照】按燕王哙七年已为齐所杀死二年而燕乃立平燕国二年无君则表内七格后八格不应书八字九格不应书九字哙已死矣谁之八年九年耶
  齐
  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世家莒作葛阳作陵湣王三年封田婴于薛○世家同【臣祖庚】按显王四十八年为湣王三年齐号薛公田文为孟尝君初齐王封田婴于薛婴卒文嗣立号孟尝君据此则是年田文号孟尝君非封田婴于薛也











  史记卷十五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十六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骃集解
  唐国子博士文馆学 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 史张守节正义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索隐张晏云时天下未定参错变易不可以年记故列其月今按秦楚之际扰攘僣簒运数又促故以月纪事而名表也】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音善索隐古禅字音市战反三嬗谓陈渉项氏汉高祖也】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索隐音已力反亟训急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韦昭曰谓舜受禅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索隐按谓汤放桀武王讨纣也】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之伦以德若彼【索隐即契后稷及秦襄公文公穆公也】用力如此【索隐谓汤武及始皇也】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集解徐广曰镝作鍉索隐镝音的注鍉字亦音的按秦销锋镝作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也】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索隐维训度谓计度令万世安也】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索隐乡音向许亮反谓秦前时之禁兵及不封树诸侯适足以资后之贤者即高帝也言为之驱除患难也】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索隐指汉高祖】安在无土不王【白虎通曰圣人无土不王使舜不遭尧当如夫子老于阙里也】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索隐高祖起布衣卒传之天位实所谓大圣】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








  【索隐述赞曰秦失其鹿羣雄竞逐狐鸣楚祠龙兴沛谷武臣自王魏豹必复田儋据齐英布居六项王主命义帝见戮以月系年道悠运速汹汹天下瞻乌谁屋眞人霸上卒享天禄】





  史记卷十六
  史记卷十六考证
  秦楚之际月表○【臣照】按古人之书用卷轴后世易为篇帙便于省览然表宜卷轴篇帙转不便也史记十表中此表最为舛误无一善本可从如既称月表矣忽又称某年某月定非龙门本丈推寻其理盖后人以汉王当自纪年号不当同于凡诸侯王而韩信等汉臣自当奉汉朔因而纪年也袭之久又误将非汉臣而亦改称年者甚且以二世之三年五月为楚怀王之二年一月则其纪年纪月诚不可得而解夫秦楚之间惟不得尽以汉元纪年是以纪月今谓之纪年欤则非一月谓之纪月欤则应称十三月究其为何月则一月乃秦正之七月夏正之五月其二月则秦正之八月夏正之十月天时人事俱舛读者目心迷且既谓之一月则从一至百之称是以十八王之一月赵歇便称三十一月韩成便称二十一月魏豹便称十九月若纪之以年则一年若干月理不可通矣今将显明易改者一一定正至于通体仍依旧式刋刻不敢臆専也惟仿蔡沈尚书考定武成之例别为表文刋之于后以备叅观庶可识太史公之本意云至篇内改正之处既难枚举且大叚规模从旧细处不足缕陈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六考证>















  史记卷十六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 中 郎 外 兵曹参 军裴 骃集解唐国子博士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索隐应劭云虽名为王其实如古之诸侯】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衞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徳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索隐按汉书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余顾氏据左魏子谓成鱄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是也】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衞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幽厉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徳不纯形势弱也【索隐纯善也亦云纯一言周王非徳不纯一形势弱也】汉兴序二等【韦昭曰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集觧徐广曰一云非有功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集解徐广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索隐徐氏九国不数吴盖以荆絶乃封吴故也仍以淮阳为九今按下文所列有十国者以长沙异姓故言九国也】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鴈门太原以东至辽阳【韦昭曰辽东阳县】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帯江淮谷泗【集解徐广曰谷水在沛】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僣于天子独汉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正义京兆也】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鎭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疎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滛乱【索隐音誓训习言习于邪臣之谋计故尔雅云犹狃也狃亦训习】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索隐按武帝用主父偃言而下推恩之令也】故齐分为七【集解徐广曰城阳济北济南菑川胶东胶西是分为七】赵分为六【集解徐广曰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梁分为五【集解徐广曰济阴济川济东山阳也】淮南分三【集解徐广曰庐江衡山】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索隐适音宅或作过】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如淳曰长沙之南更置郡燕代以北更置缘边郡其所有饶利兵马器械三国皆失之也正义景帝时汉境北至燕代燕代之北未列为郡吴长沙之国南至岭南岭南越未平亦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索隐错音七各反错谓交错相御如犬牙故云犬牙相制言犬牙参差也】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






  【集解徐广曰孝武太始二年广陵中山眞定王来朝孝宣本始元年赵来朝二年广川来朝四年清河来朝孝宣地节元年梁来朝二年河间来朝三年济北来朝济北分平原太山二郡】
  【索隐述赞曰汉有天下爰鉴兴亡始誓河岳言峻宠章淮阴就楚彭越封梁荆燕懿戚齐赵棣棠犬牙相制麟趾有光降及文景代有英王鲁恭梁孝济北城阳仁贤足纪忠烈斯彰】





  史记卷十七
  史记卷十七考证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臣照】按此表格数既多年代又远邦国分并又屡更且集解索隐正义参杂其间一字一行连篇累牍使阅者心懵目迷业未半而思去其间是否难定今将讹字之显者改正仍将旧本刻于前而别为考定表文于后以便参观其集解等注已经见前故不着也
  高帝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吕后



















  孝文帝 【废鲁初分齐为城阳济北国后又分为济南菑川胶东胶西并齐为七国分赵为河间都乐成置太原国都晋阳复置梁国废琅邪徙王王燕废淮阳】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孝景帝【复置鲁河间淮阳长沙常山初置广川中山临江汝南江都清河济川济东山阳济阴】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孝武帝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记卷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十八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骃集解
  唐国子博士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髙祖功臣侯年表第六
  【正义髙祖初定天下表眀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徳立宗庙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集解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砥国乃絶耳】国以永宁爰及苖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歴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按下文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受封】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防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索隐言十分才二三在耳】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索隐倍其初封时户数也】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正义谓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河侯齐仁戴侯秘谷陵侯冯偃也】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索隐言居今之代志识古之道得以自镜当代之存亡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索隐言观今人臣所以得尊宠者必由忠厚被废辱者亦由骄滛是言现在兴废亦当代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