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魏初复置,与后汉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无事,不与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辅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初封司空崔林为安阳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儒。裴松之曰:「汉封丞相已为荀悦所讥。魏封三公,其失同也。」黄初二年,又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末年增置太保。
  晋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时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遂以太傅、太保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盖居者甚寡。诸公品第一,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疋,秋二百疋,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以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给虎贲二十人,持班剑。给朝车驾,安车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汉历魏,皆为三公。及晋迄于江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策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自魏末废而不行。至晋,拜石鉴字林伯为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始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十六国姚泓僭号,受经于博士淳于岐。岐病,泓亲省疾,拜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
  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为八公也。宋志曰:「三公黄合,前史无其义。按礼记云:『士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郑玄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合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旧制也。」音毕。
  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合,厅事置鸱尾。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北齐皆有三师、二大、三公之官,并置府,其府三门,当中门黄合,设内屏。三师、二大置佐吏,则同太尉府。
  后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师官谓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贰之。少师、少傅、少保。而以司徒为地官,大司马为夏官,司空为冬官,如姬周之制,无复太尉、三师之号。宣帝又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国公杨坚为大后丞。
  隋置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但与天子坐而论道。置太尉、司徒、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北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矣。炀帝即位,废三师官。
  大唐复置三师,以师范一人,仪刑四海。置三公,以经邦论道,燮理阴阳,祭祀则与隋制同。并无其人则阙。天宝以前,凡三师官,虽有其位,而无其人。
    太师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餐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音忧缚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征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锺繇为之。锺繇字符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轝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位在三司上。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锺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琊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琊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北齐无闻。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自隋而无。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征,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齐制,九旒。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历代唯后周无,其余皆有,悉为三公。
    司徒
  司徒,古官。少皞祝鸠氏为司徒。司,主也。徒,众也。
  尧时,舜为司徒。
  舜摄帝位,命为司徒。
  玄孙之子曰微,亦为夏司徒。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毛诗缁衣,美郑武公也。父子为周司徒,善于其职。
  秦置丞相,省司徒。
  汉初因之。至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后汉大司徒主徒众,教以礼义。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蔡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徒公。邓禹为大司徒,封侯,年二十四。灵帝卖官,廷尉崔烈入钱五百万,以买司徒,其拜日,天子亦临轩,时人谓烈为「铜臭」。建安末为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华歆字子鱼,为司徒,家无担石之储。诏曰「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歆及妻、男等衣服。
  晋司徒与丞相通职,更置迭废,未尝并立。至永嘉元年,始两置焉。王衍为司徒,东海王越为丞相,始两置也。陈骞为司徒,仰理万机,俯澄邦教。又王戎字浚冲,为司徒,高选长吏西曹掾,委任责成,常得无为。又蔡谟字道明,迁司徒,谟固让曰:「若我作司徒,将为后世哂,义不敢拜。」诏数十下,谟章表十余上,陈以疾笃。帝临轩,自旦至申,而征不至。公卿以蔡公傲无人臣之礼,奏送谟廷尉。谟率子弟诣阙稽颡,诏免为庶人。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之美选也。」王乔名畴,少有重名。
  宋制:司徒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民事,郊祀则省牲,视涤濯,大丧安梓宫。凡四方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亦与丞相并置。
  齐司徒之府,领天下州郡名数,户口簿籍。
  梁罢丞相,置司徒,历代皆有。
  至后周,以司徒为地官,谓之大司徒卿,掌邦教,职如周礼。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
    司空
  司空,古官。孔安国曰:「司空,主空土以居人。」空,穴也。古者穿土为穴以居人。
  少皞鸤鸠氏为司空。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周礼正义曰:「禹自司空总百揆,乃分司空之职为共工。」虞书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
  玄孙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
  殷汤以咎单为司空。
  周礼,司空为冬官,掌邦事。凡营城起邑、复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谏诤,与太尉同。
  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
  汉初因之。至成帝绥和元年,始更名御史大夫曰大司空。初改为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有司空,故复加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小大之文也。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何武字君卿,为司空。事后母不笃,诏以其「举措烦碎,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其上大司空印绶」。遂策免之。又彭宣字子佩,为大司空。而王莽为大司马,专权。宣上书曰:「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矣。臣老病,愿上印绶。」
  后汉初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空公。第五伦字伯鱼,为司空。奉公不挠,言议果决,以贞白称。又张敏字伯达,为司空。行大射礼,陪位顿仆,策免。又陈宠为司空,府故事,以计吏至,时自公以下督属籍,不通宾客,以防交关。宠去籍通客,以明无所不受,论者大之。荀氏家传曰:「荀爽字慈明。董卓秉政,征之,起岩穴,九十五日而为司空,时号为白衣登三公。」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郄虑免,不复补。荀绰百官注曰:「献帝置御史大夫,职如司空,不领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