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通典
通典
三公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伊尹曰:「三公调阴阳。」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天地灾变即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灵帝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
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司徒为卿。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大唐因之。
宰相
黄帝置六相。
尧有十六相。
殷汤有左右相。
周成王有左右相。
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始皇又始置相国。
汉置丞相,尝置相国,或左右丞相,寻复旧。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亦为宰相。
后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宰相,献帝复置宰相。
魏改丞相为司徒。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亦宰相也。又置大丞相及相国。
晋惠帝改丞相为司徒,寻复旧,俱为宰相。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亦是相也。
宋齐梁陈,并相因习,或为丞相,或为相国,多非寻常人臣之职。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朝权,或管朝政,或为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然中书职任机务之司,不必他名,亦为宰相。其有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即非宰相,并在当时委任而已。
后魏、北齐亦置丞相,俱为宰相。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亦宰相也。
后周大冢宰,亦其任也。其后亦置左右丞相。
隋有内史、纳言,是真宰相。柳述为兵部尚书,参军机密;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
大唐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中间尝改为左右相。他官参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其同中书门下三品,自贞观中以兵部尚书李绩始。
三老五更
礼:「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后汉明帝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安帝以李充为三老,灵帝以袁逢为三老。
魏高贵乡公以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
后魏孝文以尉元为三老,游明根为五更。
后周武帝以于谨为三老。
禄秩
周制:自天子至下士,凡六等。诸侯国君十卿禄,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卿四大夫禄,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倍上士,食七十二人。上士倍中士,食三十六人。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食九人。庶人在官,为未命为士者。次国小国同。
汉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二等。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二千石、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百斛。千石、八十斛。六百石、七十斛。比六百石、六十斛。四百石、五十斛。比四百石、四十五斛。三百石、四十斛。比三百石、三十七斛。二百石、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百石。十六斛。
后汉大将军、三公俸各三百五十斛,凡诸受俸,皆半钱半谷。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俸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钱五千,米三十四斛。千石,钱四千,米三十斛。六百石,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四百石,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三百石,钱二千,米十二斛。二百石,钱一千,米九斛。百石。钱八百,米四斛八斗。腊及立春,更班赐有差。
宋制:州郡秩俸,多随土所出,无有定准。有父母、祖父母年登七十者,并给见钱。其郡县田禄,以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皆入前人;此后去官者,悉入后人。
梁制:一品秩万石,二品三品为中二千石,四品五品秩为二千石。
后魏其禄每季一请。诸宰人之官,各随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
北齐官秩,一品每岁八百疋,从一品七百疋,二品六百疋,从二品五百疋,三品四百疋,从三品三百疋,四品二百四十疋,从四品二百疋,五品一百六十疋,从五品一百二十疋,六品一百疋,从六品八十疋,七品六十疋,从七品四十疋,八品三十六疋,从八品三十二疋,九品二十八疋,从九品二十四疋。执事官一品以下,给公田各有差。
后周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一万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于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为四十石。
隋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京官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
大唐定给禄之制,京官正一品,米七百石,钱九千八百。从一品,米六百石。正二品,米五百石,钱八千。从二品,米四百六十石。正三品,米四百石,钱六千一百。从三品,米三百六十石。正四品,米三百石,钱四千二百。从四品,米二百六十石。正五品,米二百石,钱三千六百。从五品,米一百六十石。正六品,米一百石,钱二千四百。从六品,米九十石。正七品,米八十石,钱二千一百。从七品,米七十石。正八品,米六十七石,钱一千六百。从八品,米六十二石。正九品,米五十七石,钱一千三百。从九品,米五十二石。从并同外官,各降一等。其干力及防合、庶仆并别给。内外文武官,自一品以下,并给职田。京官诸司及郡县,又给公廨田,并有差。
通典卷第二十 职官二
三老五更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昔三代所尊也。三者,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老者,旧也,寿也。诗云:「方叔元老。」书称:「无遗我黄耇之言,则罔所愆。」五者,训于五品。更者,更也,五世长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故三老五更,皆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为之。郑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曰:「更,当为叟字之误也。」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三公设几,九卿正履,祝鲠在前,祝饐在后。鲠音鲠。饐音咽。使者安车轮,送迎至家,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日,三老诣阙谢,以其礼遇泰尊故也。
后汉明帝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躬、荣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其身。安帝以鲁丕、李充为三老,灵帝又以袁逢为三老,赐以玉杖。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咽之鸟,欲老人之不咽也。
魏高贵乡公即位,幸太学,命王祥为三老,祥字休征。郑小同为五更。康成之孙。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
后魏孝文养老于明堂,以尉元为三老,元字苟仁。游明根为五更。明根字远志。帝再拜,三老肃拜。郑众云:「但俯下手,今时拜是也。」音于志反,即今之揖也。给三老上公之禄,五更元卿之禄。
后周武帝保定三年,诏以太傅、燕国公谨于谨为三老,赐延年杖。帝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师、晋国公护升阶,设几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大司寇、楚国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酳。有司彻讫,皇帝北面立,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用安,惟陛下念之」云云。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礼成而出。其余历代皆无。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汉官仪曰:「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ㄙ,背私者谓之公。」韩子曰:「背私曰公。鼎足三者,三光也。」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语,言也。得能则用之,无则已,不必备其官。小人处其位,不如且阙。故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参职天子,何官之称?天文三台,以三公法焉。三台,星名。台,一作能。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周成王作周官,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人之治。则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公,八命也。九命则分陕为二伯。又以三少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周礼正义曰:「按婚义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公各兼二卿。按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又周礼王畿有六卿,每二卿则公一人,盖一公领二卿也。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其任也。贾谊曰:「天子不喻于前圣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诗书无宗,学业不法,太师之责也,古者齐太公职之。天子不惠于庶民,不礼于大臣,不中于折狱,无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敬于祭,不诚不信,太傅之责也,古者周公职之。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叙,音声不中,进退升降不以礼,俯仰周旋无以节,此太保之责也,古者燕召公职之。天子燕业反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荅诸侯,过大臣,不知文雅之辞,此少师之责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衣服冠带不以制,御器列侧不以度,采服从好不以章,忿悦不以义,与夺不以节,此少傅之责也。天子居燕私,安而易,乐而,饮食不时,醉饱不节,寝起早晏无常,玩好器弄无制,此少保之责也。」故周礼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怀也,言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也。群吏,谓府史也。州长,乡遂之官。三公一命衮,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三公八命矣,复加一命,则服衮龙,与王者之后同,多于此则赐也,非命服也。虞夏之制,天子有日月星辰。周礼曰:「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春秋九命作伯,尊公曰宰,言于海内无不宰统焉。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韩诗外传曰:「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民怨其上,则责之司徒;山陵崩弛,川谷不通,五谷不殖,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
汉初,唯有太傅、太尉,后加置太师、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时,议以汉旧无司徒,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史记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王莽居摄,置四辅官。初,王舜为左辅,甄丰为右弼,甄邯为后承。后又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后汉唯有太傅一人,谓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诏司徒司空二府去大,无称爵。而无师保。董卓盗为太师,非汉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卫尉、光禄勋。司徒公主人,部太仆、鸿胪、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农。而分部九卿,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风俗通云:「三公一岁共食万石也。」盖多以九卿为之。若天地灾变,则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后汉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灾变者,唯免太尉。自徐防为太尉,凡天地灾变,三公皆免。至魏黄初二年,始罢此制。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拜,御史授印绶,公三让,然后受。至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其灾眚变咎,则责免公台。灵帝临朝,始遣使者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至献帝建安十三年,乃罢三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