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魏初,又置司空,冠绶及郊庙之服与太尉同。郑袤字林叔,为司空。天子临轩,遣就第拜授。袤谓使曰:「魏以徐景山为司空,徐公曰:『三公当上应天心,苟非其人,实伤和气。』」固辞,见许。袤,莫侯反。
  宋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扫除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历代皆有之。至后周为冬官,谓之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范之徒,佐皇帝,富邦国。大祭祀行洒扫,庙社四望则奉豕牲。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天宝十三年,策拜杨国忠为司空,其日雨土。
    大司马
  大司马,古官也,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
  少皞有●鸠氏为司马。●音雎。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项羽以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楚大司马景舍帅军伐蔡,蔡侯奉社稷而归之。楚发其赏,舍辞曰:「发诚布令而敌退,是王威也;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战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又司马穰苴本姓田,齐威王以古司马法而附穰苴,因号为司马穰苴。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罢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冠者,加于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马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霍禹为大司马,冠小冠,无印绶。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王莽居摄,以汉乃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后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故常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吴汉为大司马,封无阳侯。至灵帝末始置焉。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则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吴有左、右大司马。
  晋定令,亦在三司上。晋诸公赞曰:「义阳王为太尉、大司马时,父孚为太宰,父子居上公,中代以来,未之有也。」又汝南王亮为大司马,正旦大会,乘车入殿。又陈骞为大司马,赐衮冕之服。武冠,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与大将军同。
  宋时唯元嘉中用彭城王义康为之,冠玉与晋同。
  至齐以为赠。
  梁时置官属。
  陈以为赠。
  后魏、北齐与大将军为二大,位居三师之下,三公之上。
  后周以为夏官,谓之大司马卿。掌邦政,以建邦国之九法,佐皇帝,平邦国,大祭祀掌其宿卫,庙社则奉羊牲。自隋而无。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历代多有之。一太、殷建官有六太,其一曰太宰。自周以后,亦常有之。余五太则无。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历代有之。二大、大司马、大将军,历代亦有之。诸位从公诸将军及光禄大夫开府者,历代亦时有之。官属等。历代有置有省,亦多同说,所以不更各具本府,但依时代都言之。其大将军,自具本篇。
  汉有三师,而不见官属。以丞相为公,置司直、长史。后改丞相为司徒,则曰司徒司直、长史。具宰相篇。其太尉后改为大司马。绥和初,始置长史一人,掾属二十四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如中丞。具御史大夫篇。
  后汉初,唯置太傅,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不知何曹。后置太师,董卓尝居之,盖自为也,而不见官属。太尉属官有长史一人,署诸曹事。卢植礼注曰:「如周小宰。」掾史属二十四人、分主二千石长吏迁除、民户、祠祀、农桑、奏议、辞讼、邮驿、转运、盗贼、罪法、兵、货币、盐铁、仓谷等事。黄合主簿、省录众事,掌合下威仪。记室令史、掌上章奏报。后汉末,陈琳、阮瑀皆为曹公记室,军国书檄皆所作。御属。掌为公卿合下威仪。司徒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正曰掾,副曰史。陈宠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亲事为高。宠独勤心物务,转为辞曹,专掌天下狱讼。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司空属官: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二人。正曰掾,副曰属。汉书注云: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其大司马属官并同前汉。
  魏置太傅、太保,而不见官属。太尉、司徒、司空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大司马亦有正行参军也。
  晋有太宰、太傅、太保。唯杨骏为太傅,增祭酒为四人,掾属二十人,兵曹为左右也。杨骏辅政,引潘岳为太傅主簿。初,谯人公孙宏客于河阳,岳待之甚厚。及骏诛,宏为楚王玮长史,凡骏纲纪皆从坐,同署主簿已被戮。宏言于玮,谓岳为假吏,故得免。太宰、太保官属不见。太尉、司徒、司空并有长史、司马。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绛服。泰始三年,又置太尉军参军六人,骑司马五人,官骑十人。而司徒加置左长史,掌差次九品,铨衡人伦,冠绶与丞相长史同。主簿、左右东西曹掾各一人,若有所循行者,增置掾属十人。武帝时,司徒奏州郡农桑未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诏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若有所循者,增掾属十人。又温峤请司徒置田曹掾,州一人,劝课农桑。初,王浑字玄冲迁司徒,仍加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吏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非是旧典,皆令皁服,论者美其谦而识礼。司空府加置导桥掾一人,余略同后汉。咸宁初,诏以前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祭酒二人,帐下司马、官骑、大车、鼓吹,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品秩、俸赐、仪制与诸公同。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刘琨为司空,以卢谌为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以下、令史以上皆绛服。司马给吏卒如长史,从事中郎给侍二人,主簿、记室督各给侍一人。其余临时增崇者,则褒加各因其时为节文,不为定制。其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皁轮犊车各一乘。自祭酒以下、令史以上皆皁零辟朝服。其为持节都督者,增参军为六人,其余如常加兵公制。孙楚字子荆,为佐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楚既负其才气,颇侮易苞。初至,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初,参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宋有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诸府皆有长史一人,将军一人。又各置司马一人,而太傅不置。长史、掾属亦与后汉略同。自江左以来,诸公置长史、仓曹掾、户曹属、东西合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属二人,令史无定员。领兵者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无定员;加崇者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四人,则仓曹增置属,户曹置掾。加崇极于此也。其司徒府若无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职僚异于余府,有左、右长史,东、西曹掾属,余则同矣。余府有公即置,无则省。
  齐有太宰、大司马,并为赠官,无僚属。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特进,位从公。诸开府仪同三司,位从公。开府仪同,如公。凡公督府置佐:长史、司马各一人,咨议参军二人。诸曹有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城局曹以上署正参军,法曹以下署行参军,各一人。其行参军无署者,为长兼员。其公府佐吏,则从事中郎二人,仓曹掾、户曹属、东西合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御属二人。加崇者,则左右长史四人,中郎、掾属并增数。其未及开府,则置府亦有佐吏,其数有减。小府无长流,置禁防参军。初,晋令公府长史着朝服,自宋大明以来着朱衣。齐王俭为司徒左长史,请依晋令复旧制,不着朱衣,时议不许。又曰:王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长史,可以知止足矣。」又陆慧晓为司徒右长史,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我府二上佐,前代谁可比?」融曰:「两贤同时,未有前例。」朏,滂佩反。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官属,有长史、司马、咨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建安王为雍州刺史,表求管记,乃以江革为征北记室参军。革弟观又为参军兼记室。任昉曰:「文房之任,总卿兄弟。」故历代皆为文士之华选云。主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等官。其司徒则有左、右二长史,褚球字仲宝,为司徒右长史,加貂。台佐加貂,自球始也。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余僚佐,同于二府。有公则置,无则省。而司徒无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
  陈三师、二大并为赠官,而无僚属。其三公有府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从事中郎、掾曹属、主簿、祭酒、录事、记室、正参军、板正参军。
  后魏三师无官属。后又置太宰,以元天穆为之,增置佐吏。三公及二大并有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参军,功曹,记室、户曹、中兵等参军,诸曹行参军,祭酒,参军事,长兼行参军,督护。其太尉、司徒与二大属官阶同。唯司空府官每降一阶。
  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各置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东西合祭酒及参军事,法、墨、田、水、铠、集、士等曹行参军,兼左户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等员。司徒则加左、右长史。长史、主吏。司马、主将。舍人,主合内事。皆自秦官也。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汉末官也。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在主簿上,所掌秩与长史同。掾属、主诸曹事。主簿、所主与舍人同,祭酒所主亦同。令史,主诸曹文书。此皆自汉官也。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是也。御属、参军自后汉也。孙坚参骠骑军事是也。参军所主与掾属同。其仪同三司加开府者,亦置长史以下官属,而减记室、仓、城局、田、水、铠、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下三公府一阶。其三师、二大佐吏,则同太尉府也。
  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不见僚属。
  隋三师亦不见官属。而三公依北齐置府僚,后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大唐三师、三公并无官属。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职官三
  宰相并官属
  门下省
   侍中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起居 补阙 拾遗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馆校书
  中书省
   中书令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贤学士 史官 主书
    宰相并官属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虞舜臣尧,为尧时臣。举八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恺,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庭坚则皋陶字。隤,大回切。敳,午来切。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成,平也。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为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伊尹号为阿衡。仲虺,臣名,为汤左相。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武丁,殷之高宗也。得贤相傅说,于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茂为左,疾为右。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至二世,复有中丞相。二世已诛李斯,乃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汉高帝即位,一丞相,绿绶,高帝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误。以萧何为之。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何薨,以曹参为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钱六万。初,陈平为左丞相。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及问平,平曰:「有主者。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顷之,勃谢病,请免相,平专为一丞相。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何武建言:「古者民谨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三光,日、月、星。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才不能及古,而今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大化久未洽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于是上拜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而何武自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皆金印紫绶,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汉御史大夫副丞相事,若今之同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类。所以汉书云「薛、贡、韦、匡迭为宰相」。薛宣、韦贤、匡衡则是丞相,而贡禹但为御史大夫。又萧望之谓朱云曰:「吾备位将相。」萧尝任御史大夫及前将军。至哀帝,复罢大司空。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袭。高祖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历载二百,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叙,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为丞相,非所以重国政也。今愿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寮师。」哀帝从之。元寿二年,更名丞相为大司徒。初,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弘布衣,数年登相位,武帝乃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至丞相而封,自弘始也。到光武绝不复侯,或自以际会授立见封。汉仪注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内侯。」李奇曰:「以冬月非封侯,故且先赐爵关内侯。」白事教令,称曰君侯。亦谓丞相为上相,陆贾谓陈平曰「足下位为上相」是也。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言海内无不统焉。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起立,乃坐。赞称曰:「敬谢行礼。」皇帝在道,丞相某迎,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下立,乃升车也。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朝问起居,百寮亦然。后汉三公疾,令中黄门问疾。魏晋即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及瘳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颜师古曰:「稷即粟也。中尊宜为黍米,不当言稷。且作酒,自有浇淳之异为上中下矣,非必系于米也。」萧何为相国,将薨,举曹参代。参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之。不事事,日夜饮醇酒。及卒,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又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儒由是兴。又车千秋无他才学功劳,特以一言寤主,旬月取宰相,封富人侯,前代未有也。又匡衡比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又宣帝时,丙吉字少卿,为丞相,尚宽大,好礼让。掾吏有罪不称职,与长休告,终无按验。客或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乎?」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按吏之名,吾窃陋焉。」因为故事,公府不按吏,自吉始。于是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尝出,逢群斗者,死伤横道,吉不问过之。又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掾史怪之,问吉。吉曰:「人斗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吾备宰相,不亲小事。方春,少阳用事,未可以热,恐牛近行,因省此时气失节。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忧也。」又韦贤字长孺,为丞相,年七十余,乞罢归私第。丞相致仕,自贤始也。又孔光将拜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未拜,上暴崩。其夜,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又薛宣为丞相,相府辞讼不满万钱不为移书,后遵用薛侯故事,然官属讥其烦碎无大体,不称贤相也。又王商为丞相,天子叹曰:「此真汉相矣。」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则以病闻。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追,上病。使者还来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若丞相不胜任,使者策书,驾骆马,实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若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骓騩马,实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騩,京媚切。凡丞相府,门无闑,不设铃鼓,言其大开,无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