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大观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诏曰:「国家诞受多方,靡间并包之度;奄有四海,咸归覆焘之仁。朕获承至尊,克绍先烈。惟湟川之沃壤,暨鄯成之奥区,失自有唐,复于今日。顾封陲之广斥,已轶河源;肆声教之遐敷,有光禹迹。民风丕变,边候不惊。乃眷四州,实控二道。金汤既固,庶无疆埸之虞;耒耜方兴,伫底坻京之积。爰绥有众,永孚于休。湟州赐名向德军,升为节镇,西宁州为宾德军,廓州为防御,洮州为团练。」
元符二年闰九月四日元符:原作「元佑」,据《长编》卷五一六改。,诏以青唐为鄯州,仍为陇右节度,邈川为湟州,宗哥城为龙支城。鄯州、湟州并河南北新收复城寨,并隶陇右,仍属熙河兰会路。
元符二年八月八日元符:原作「元佑」,据《长编》卷五一四改。,熙河兰岷路经略使孙路言:「王赡已收复邈川城王赡:原作「王瞻」,据《长编》卷五一四及《宋史》卷三五○《王赡传》改。。
邈川(孙)[系]古湟中之地,北控夏国、甘凉,西接宗哥、青唐,部族繁庶,形势险要。南距河州百九十余里河州:原作「河川」,据《长编》卷五一四改。,东至兰州二百余里,请建为湟水军。」诏路详累降约束指挥施行。
崇宁四年正月一日,诏熙河兰会路宜以熙河兰湟路为名「兰」下原衍「会」字,据上文及《宋史》卷二○《徽宗纪》改。。
政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诏:「熙河鄯湟(日)[自]开拓已来,疆土虽广而地利悉归属羌,官兵吏禄仰给县官,不可为后法。仰本路帅臣相度,以钱银茶彩或以羌人所嗜之物与之贸易。土田既多,即招置弓箭手入耕出战,以固边圉。」
绍兴九年六月十二日,枢密院言:「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司奏:本路旧管一十州军,以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司为称。昨因兵火,将河外西宁、乐、廓等州官吏军民移那前来河里诸州,缘此行移止以熙河路经略安抚司称呼。今承枢密院札子,为迁割河南故地事,札付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司。本司所割别无廓州,未审如何称呼。」诏以熙河兰巩路为名。
熙州:狄道县,熙宁五年收复置,九年废,元丰二年复。
熙宁五年八月,以唐临州地羌人号武胜军地置镇洮军,十月改熙州、临洮郡、镇洮军节度。
兰州:元丰四年九月建州为帅府,以熙州为列郡。
兰泉县,崇宁三年建。
西宁州:旧鄯州,崇宁二年升为陇西节度,仍置都护。大观二年改为西平郡,作中都督府,寻为陇右节度,加宾
德军。
大观七年七月六日大观七年:按大观无七年,此有误。,详定九域图志所言:「新附州军除典籍该载可以斟酌外,今西宁州乞以西平为郡名,为中都督府;庭州以怀德为郡名,为下州。」
绍兴十四年三月十六日,诏岷州可改为西和州。
会州敷文院,崇宁三年建。
廓州,元符二年废为城,崇宁三年复为州,防御。
崇宁二年九月一日,熙河兰会经略王厚奏:「将来建置城寨,乞以鄯州为陇西节度,仍置都护;湟州为副都护。溪哥城乃古积石军,今当为州,乞置河南安抚司。廓州去鄯百里而近,止为城,置知城,其辟差官吏、分屯人马等悉条上。」并从之。
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熙河兰会路措置边事司言:「昨相度廓州建为宁(寨)[塞]城,已准依奏。今再相度,宜建为州镇,守疆埸以保边防。」诏宁塞城赐名廓州。
洮州,大观二年以临洮城升为州,团练。
乐州,旧邈川城,元符二年建为湟州,崇宁二年为副都护,大观二年赐名向德军节度,宣和元年改今名。
绥州,上郡,旧领陇泉、城平、绥德、延福、大斌五县,唐末陷吐蕃,熙宁二年收复,废为绥德城。
震武军,政和六年建。
至道元年五月二十日,诏灵州界定远镇宜建为军,仍以威远军为额。
太原府:唐大都督、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军事州。嘉佑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
度,大观元年升为大都督府。
平晋县,随晋阳县,刘崇改乐崇,建隆四年来降,以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县,熙宁三年废〔入〕阳曲县。
太原县,太平兴国四年废隶榆次县。
交城县,四年以县置大通监,宝元二年复来隶。
阳曲县,七年徙州治于县之唐明镇。
太(国)[平]兴国四年五月十日,诏曰:「乃眷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其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为平晋县,别于榆次县创立并州。」
政和五年四月六日,户部言:「太原府旧平(原)[晋]县,太宗皇帝复河东驻跸之地。熙宁初,以汾水溢而废,请复为县。」从之。
〔隆德府〕:旧潞州,唐昭义军节度。
崇宁三年升隆德军为隆德府,仍还昭德旧节。
黎城县,熙宁五年废隶潞城、涉二县。
〔平阳府〕:汾西县,太平兴国七年徙今治。
和川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冀氏县,元佑元年复。
襄陵县,天圣元年徙治晋桥店,熙宁五年废州,以乡宁县分隶。
元丰二年三月十七日,知晋州王说言:「百姓输纳、辞讼日远不便,酒税岁失官课。兼窃稽赵氏之先,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周缪王赐造父以赵城,今赵城是也。由此为赵氏,乃是国家得姓始封之地,不与
他县邑比。」故复之。
平阳府,旧晋州,升为平阳府。
政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手诏:「祖宗以来,赐履践祚之地,皆建府号。晋、寿、齐三州,乃太宗、真宗、英宗封建之邦,有司失于申明,惧不足以仰对在天之灵而俯慰邦人之望,可并升为府,晋为平阳,寿为寿春,齐为济南。」
〔麟州〕:开宝五年十二月四日,诏曰:「眷彼麟州,地连金泽,怀柔镇抚,实曰要区。俾分节制之权,以重藩宣之寄。宜升为节镇,以建宁军为名。」唐建宁军节度,端拱元年以建州军额同,改镇西军。干德初移治吴儿堡。
新秦县,政和四年废银城、连谷二县并入。
庆历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帝谓辅臣曰:「上封者数请废麟州,以其馈粮劳民,其利害如何 」章得象曰:「麟州四面蕃汉户皆为元昊所掠,今野无耕民,故一路困于馈运。欲更为寨,徙其州少近(附)[府]州,以省边民之役。」帝曰:「州不可废,但徙屯军近府州别置一城,亦可纾其患也。」
政和四年四月十四日,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蔡经国子:「照对旧《九域图志》并载麟州管下新秦、银城、连谷三县,各有所管堡寨、山川界分。本州岛今供却只作新秦等县,其银城、连谷并属新秦,本所致未敢便作新秦一县修立,合取自朝廷指挥。」诏麟州管下新秦等三县,今后只以新秦县称呼。其银城、连谷县并废罢,并入新秦县。
府州: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建炎元年改府州靖康军额为保成军。
政和五年八月二十日,诏以府州为荣河郡。
建炎元年七月二十七日,知府州折可求言:「府州军额旧系永安军,缘犯陵名,准朝旨改为靖康军,又与年号相碍,乞行改称。」诏以保成军为额。
绛州:宋朝升防御。
代州:干德元年升防御。
唐林县,景德二年废隶崞县。
隰州吉乡县,熙宁五年废慈州,来隶,即县治置吉乡军使。
忻州定襄县,熙宁五年废隶秀容县。
岚州楼烦县,唐楼烦监,咸平五年移宪州治于静乐县,以此城依旧为楼烦县,隶州。
汾州孝义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介休县,元佑元年复。
宪州:熙宁三年废宪州宪州:原作「岚州」,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十年复置。
静乐县,咸平二年升县为军,五年徙宪州于静乐县,仍并玄池池:原作「地」,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改。、天池二县入焉。熙宁三年州废,县隶岚州,十年复置州,来隶。
政和五年八月二十日,宪州为汾源郡。
慈州:文城郡,团练,领三县。熙宁五年,废州为吉乡军,以文城县为镇,入吉乡县,隶隰州。省乡宁县,析其地隶晋、绛二州。六年,省昭德县为镇,隶滏阳县。
不统县,政和五年为宁丰郡。
辽州:乐平郡,军事,领四县。熙宁七年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入辽山县,隶平定军,榆杜县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
平城县、和顺县,熙宁七年废州,省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平定军。
榆社县,熙宁七年废为镇,隶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州,县复来隶。
〔岢岚军〕:唐岢岚军,后废为岚谷县,太平兴国五年复为军。
岚谷县,五年自岚州来隶,熙宁三年废,元丰六年复。
宁化军: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宁化县置军。
宁化县,五年以岚州之固军为县来隶,熙宁二年废县二年:《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及《元丰九域志》卷四均作「三年」。,元佑元年复,崇宁三年又废。
崇宁三年七月六日,河东路察司奏:「宁化军管下倚郭宁化县户口不多,职事稀简,昨熙宁中已经相度废罢。至元佑间,止缘本路有合兴复县镇,一例却复为县,即别无利害,乞依旧废罢。」从之。
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为军。
铜鞮县、武乡县,二年自潞州来隶。
沁源县沁:原脱,据《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补。,六年废沁州来隶。
绵上县,宝元二年自大通监来隶。
太平兴国二年四月四日,八作使李继升言:「先受诏,潞州北乱柳石围中修筑城池毕。」诏曰:「要冲之地,控扼攸宜,特筑军城,以壮戎备,宜以威胜军为名。」
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广阳县建军。
广阳县,
四年改平定,自并州来隶。
乐平县,四年自并州来隶。
辽山县,熙宁七年废辽州来隶。
沁州:阳城郡,军事,领三县。太平兴国六年废州,以和川县隶晋州,沁源县隶威胜军,绵上县隶大通监。
晋宁军:元符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元符:原作「元佑」,据《长编》卷五一四改。,枢密院言:「河东路经略使林希奏,元丰中进筑米脂、葭芦、吴堡三寨。以岚、石之人始戍河西戍:原作「戊」,据《长编》卷五一四改。,然密睇麟、府,犹迂十舍。自前年复葭芦后,筑神泉、乌龙乌:原作「为」,据《长编》卷五一四改。,通接麟、延,稍相屏蔽,岚、石遂为次边,麟、府不为孤绝,实自先帝经始葭芦,为今日通道之根本。望建葭芦为军,以章先烈。」诏特建为晋宁军。
大观三年九月九日,河中安抚使洪中孚奏:「昨准御前札子,晋宁军管下临泉县,元系拨到石州定胡县十分之四。晋宁系极边,兼本路安抚只有一县,户口不多,恐未能资一军六寨之费。若将定胡县并归本军,有无未便。诏仰帅臣契勘闻奏。取到人户状,别无不便。」从之。
静乐军:咸平二年,以宪州静乐县为军,五年废入宪州。
咸平五年五月八日咸平:原作「熙宁」,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九改。,诏曰:「列城障寨,控制外蕃,审其形势之宜,当处要冲之地。俾迁治所,用壮边陲。宜以静乐军置宪州乐:原脱,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九补。。」在静乐东南,领楼烦、玄池、天池三县,治楼烦。至是,以地非要害,且卑隘多水潦,遂议徙置。初,岚州静乐县北三十里有寨,因县为名,咸平二年为军,至是置州,徙静乐县治郭下,废玄池、天池二县入焉。以楼烦县
隶岚州。
大通监: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交城县置监,以沁州绵上县隶焉。宝元二年,以交城县还隶并州,俾知县兼领监事,以绵上县隶威胜军。
永利监:咸平四年建河东(推)[榷]盐院为监。
淮南路,太平兴国元年分东西路,后并一路,熙宁五年复分二路。
绍兴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三省言:「依近降德音,淮甸累经残破,理合权宜减省。今条具:承州欲权废为高邮县,隶(阳)[扬]州,兴化县依旧隶泰州。舒州欲废三县,蕲州欲废两县,和州、滁州、楚州、无为军等处,欲并废一县。仍令逐州守臣量度户口多寡、地里远近,各具合废县分申帅司,保明申尚书省。其废并去处,各置监镇官一员。」从之。
绍兴五年七月七日,诏高邮县升为军额,差知县兼军使,祇以见任官吏、军兵为额,更不增添。从都督行府请也。
三十一年四月十九日,权发遣淮南路转运副使杨杭言:「扬州高邮县元系军额,昨缘兵火,一时权宜为县。今来户口在淮东最为盛处,第去扬州辽远,民户输纳不便。兼县界所管运河堤岸接连,湖泺深远,豪右猥通奸利,虑致引惹生事,乞依旧改为高邮军。所有合置军事判官、录事、司理、司法参军、兵马都监、监在城酒税务、高邮县令、县尉兼主簿,乞各置一员,指使共置四员,更不须添差不厘务指使之类。其合置官,
许漕司同本军守臣踏遂委可倚仗之人奏辟。自余合行事件,乞依盱眙军元降指挥体例施行。仍乞下所属给降见钱二万贯、米三千石,应副支遣。」诏知军就差吕令问,钱于扬州绍兴三十一年分未起经总制钱内、米于常平米内,并依数支拨。余从之。
皇佑三年正月二十四日,诏江宁府、扬州、庐州、洪州、福州并带提辖本路兵甲贼盗公事,益屯禁兵。仍分淮南为两路,扬州为东路,庐州为西路。
大观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诏:「东南久安,兵寡势弱,人轻易摇,或遇水旱,巨盗窃发。当谨不虞之戒,用消奸萌。可以扬、杭、越、江宁、洪、荆南、福、潭、广、桂为帅府,选侍从官或带职人为帅,仍兼总管。真、润、明、江、虔、靖、邵、泉、封、邕为望郡,选曾任监司、郎官、卿少以上人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