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之管。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征。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锺之律矣。黄锺定,余律从而生焉。商周以来,皆用此法。因秦火,乐之法度尽废,汉诸儒张苍、班固之徒惟用累黍容盛之法,遂至差误。晋永嘉之乱,累黍之法废,隋时牛洪用万宝常水尺。至唐室田畸及后周王朴,并用水尺之法。本(庙)[朝]为王朴乐声太高,令窦俨等裁损,方得声律谐和。声虽谐和,即非古法。汉津今欲请圣人三指为法,谓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节。先铸九鼎,次铸帝座大锺,次铸四韵清声锺,次铸二十四气锺,然后均弦裁管,为一代之乐。」从之。
十月九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郎张康国奉 撰《景锺铭》,其序略曰:「皇帝践位之五年,崇宁甲申,考协锺律,保合太和,以成一代之乐。有魏汉津者年过九十,诵其(诗)[师]说,以谓:今之所作乃宋乐也,不当稽用前王之法。宜以皇帝身为度,自度而为权量,以数乘之,则声谐而乐成,无所沿袭。其法始于鼎,以量容九斛为鼎之大。取斛之八加斗之一,则鼎变而为景锺。景,大也,九九之数兆于此,有万不同之所宗也。度高九尺,植以龙虡,其声则为黄锺之正,而律吕由是生焉。大祭祀、大朝会、大享燕,惟天子亲御则用之,以肃群臣。其下则宝锺,子以承继也。其用则四清之锺磬,奠方隅以拱卫也。平时弗考,风至则鸣,贵天籁而本自
然也。锺成于秋七月癸丑。」
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大司乐刘炳奏:「乞改定二舞,各分九成,每三成为一变。执钥秉翟,扬戈持盾,威仪之节,取象治功。」从之。
二十七日,诏曰:「乃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贱,获《英》《茎》之器于受命之邦。时端州上古银器,有乐锺,验款识,乃宋成公时。适时之宜,以身为度,铸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协于庭,八音克谐,宜赐名曰《大晟》。其旧乐可更不行用。」
大观元年五月九日,诏:「乐作已久,方荐郊庙,施于朝廷,而未及颁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先降三京、四辅,次帅府。」
陛下已降睿旨,编修乐书。乞俟书成日,颁之庠序,使承学之士得以推求义训。」从之。 十一月五日,大司成强渊明等奏:「伏
二年三月三十日,诏:「乐久不作,自唐以来,正声全失,世无征、角之音,五声不备,岂足以道和而化俗哉道:原作「适」,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改。 刘诜所上征声,可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谱按习,仍增征、角二谱。候习熟,取旨进呈。」先是,进士彭几进乐书,论五音云:「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征调尚阙。」时礼部员外郎吴时善其说,建言乞召几至乐府,朝廷从之。至是刘诜亦上征声。
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中书省提举制造大乐局所奏:「奉诏制造颁降三京、四辅、二十八帅府等处大乐官吏、作匠等,及结绝罢局,有劳,可等第推恩。」内初补使臣免
呈试参部,提举官、承受、主管制造等官转两官,有资者转两资,内提举、承受官并回授;无资可转者,与将一官改赐章服,一官许回授有服亲。主管文字、主管杂务各转一官,有资者转一资,各更减二年磨勘。前提举官及主管官、主管杂务主管杂务:「主管」二字原脱,据本书《乐》三之二五补、主管文字、监辖造作、点检文字各特转一官,有资者转一资,待诏与改换服色。
四年八月一日,御制《大晟乐记》。
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议礼局上亲祠登歌之制:金锺一,在东;玉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金锺北稍西;敔一,在玉磬北稍东。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东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四,在金锺之南,西上;玉磬之南亦如之,东上。又于午阶之东设笛二、箎一、巢笙二、和笙二,为一列,西上;埙一,在笛南。闰余匏一、箫一,各在巢笙南。又于午阶之西设笛二、箎一、巢笙二、和笙二,为一列,东上;埙一,在笛南。七星匏一、九星匏一,在巢笙南。箫一,在九星匏西。锺、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于坛上,埙、箎、笙、笛、箫、匏工并立于午阶之东西。乐正二人在锺、磬南,歌工四人在敔东,俱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名:原作「各」,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改。,在乐虡之西,东向。乐正紫公服,乐工黑介帻黑:原无,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补。,执麾人平巾帻,并绯绣、抹带。 鸾衫、白绢夹
又上亲祠宫架之制:四方各设编磬三、编锺三。东方,编锺起北,编磬间之,东向。西方,编磬起北,编锺间之,西向。南方,编磬起西,编锺间之;北方,编锺起西,编磬间之自「西方编磬起北」之「起北」,至末句「编磬间之」之「编磬」,共二十六字原脱,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补。:俱北向。设十二镈锺、特磬于编架内镈锺:原作「锺镈」,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乙。,各依月律。四方各镈锺
三、特磬三。东方,镈锺起北,特磬间之,东向。西方,特磬起北,镈锺间之,西向。南方,特磬起西,镈锺间之;北方,镈锺起西,特磬间之:皆北向。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应鼓在右。设柷、敔于北架内:柷一,在道东;敔一,在道西。设瑟五十二,列为四行:二行在柷东,二行在敔西。次一弦琴七,左四右三。次三弦琴一十有八,次五弦琴一十有八,并分左右。次七弦琴二十有三,次九弦琴二十有三,并左各十有二,右各十有一。次巢笙二十有八,分左右。次匏笙三,在巢笙之间,左二右一。次箫二十有八,次竽二十,次箎二十有八,次埙一十有八,并分左右。雷鼓、雷鼗各一,在左;又雷鼓、雷鼗各一,在右:地祇:灵鼓、灵鼗各二。并在三弦、五弦琴之间,东西相向。晋鼓一,在匏笙间,少南,北向。副乐正二人,在柷、敔之前,北向。歌工三十有二,次柷、敔,东西相向,列为四行,左右各二行。乐师四人,在歌工之南北,东西相向。运谱二人,在晋鼓之左右,北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乐虡之右,东向。副乐正同乐正服,乐师绯公服,运谱绿公服,乐工、执麾人并同登歌执麾人服。诏并颁行。
同日,又上亲祠文武二舞之制:文舞六十四人,执钥、翟;武舞六十四人,执干、戚:俱为八佾。文舞分立于表之左右,各四佾。引文舞二人,执纛在前,东西相向。舞色长二人,在执纛之前,分东西。若武舞则在执旌之前。引武舞执旌二人,鼗二人,双铎二人,单铎
二人,铙二人,(特)[持]、金铜革带、乌皮履。诏颁行。 金錞四人,奏金錞二人,钲二人,相二人,雅二人,分立于宫架之东西,北向,北上,武舞在其后。舞色长幞头、抹额、紫绣袍。引二舞头及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绣鸾衫、金铜革带、乌皮履。武舞人武弁、緋繡鸞衫、抹額、紅錦臂 、白絹
同日,又上大、中祠登歌之制:编锺一,在东;编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编锺之北,稍西;敔一,在编磬之北,稍东。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俱东西相向。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一,瑟一,在编锺之南,西上。编磬之南亦如之,东上。(擅)[坛]下午阶之东,设笛一、箎一、埙一,为一列,西上。和笙一,在笛南;巢笙一,在箎南;箫一,在埙南。午阶之西亦如之,东上。锺、磬、柷、敔、搏拊、琴、瑟工各坐于坛上,埙、箎、笛、笙、箫工并立于午阶东西。乐正二人,在锺磬南;歌工四人,在敔东:俱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乐虡之西,东向。乐正公服,执麾挟仗色掌事平巾帻,乐工黑介帻,并绯绣鸾衫、白绢抹带。诏颁行。
同日,又上大祠宫架、二舞之制:四方各设镈锺三,各依月律;编锺一,编磬一。北方,应锺起西,编锺次之,黄锺次之,编磬次之,大吕次之:皆北向。东方,太簇起北,编锺次之,夹锺次之,编磬次之,(沽)[姑]洗次之:皆东向。南方,仲吕起东,编锺次之,蕤宾次之,编磬次之,林锺次之:皆北向。西方,夷则起南,编锺次之,南吕次之,编磬次之,无射次之:皆西向。十二特磬
各在镈锺之内。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设柷、敔于北架内,柷在左,敔在右。雷鼓、雷鼗各二,地祇以灵鼓、灵鼗。分东西,在歌工之南。瑟二,在柷东。次一弦琴,次三弦琴,次五弦琴,次七弦琴,次九弦琴,各二,各为一列。敔西亦如之。巢笙、箫、竽、箎、埙、笛各四,为四列,在雷鼓之后;若地祇即在灵鼓后。晋鼓一,在笛之后:俱北向。副乐正二人,在敔、柷之北。歌工八人,左右各四,在柷、敔之南,东西相向。执麾挟仗色掌事一名,在宫架西,北向「北」下原有「东」字,据《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删。。副乐正本色公服,执麾挟仗色掌事及乐正平巾帻,服同登歌乐正。凡轩架之乐三面,其制,去宫架之南面。判架之乐二面,其制,去轩架之北面。特架之乐一面,其制阙。文武二舞并同亲祠,惟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绣袍、银褐裙、白绢抹带,与亲祠稍异。诏颁行。
七月二十八日,诏平江府进士曹棐撰到征调《舜韶新曲》,文理可采,特补将仕郎,充大晟东府制撰。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诏:将来夏祭用宗子学生舞乐指挥更不施行,只用大晟乐工,直候冬祀始用。
七年三月一日,议礼局奏:「先王之制,乐舞文则用羽、钥,武则用干、戚,而又有小大焉。《周官》乐师『教国子小舞』,则舞有小大可知矣。文舞之大用羽、钥,文舞之小则有羽无钥,谓之羽舞。武舞之大用干、戚,武舞之小则有干无戚,谓之干舞。《礼记 文王世子》曰:『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钥。』又曰:『小学正学干,钥师学戈。』则武舞又有戈舞焉,而戈不用于大舞。近世武舞以戈配干,未尝用戚。乞武舞
以戚配干,置戈不用,庶协古制。」又奏:「考《周礼 春官》有锺师、镈师。《国语》伶州鸠曰:『大钧有镈无锺,鸣其细也;细钧有锺无镈,昭其大也。』然则锺,大器也;镈,小锺也。以宫商为钧,则谓之大钧,其声大,故用镈以鸣其细,而不用锺。以角、征、羽为钧,则谓之小钧,其声细,故用锺以昭其大,而不用镈。然后细大不踰,声应相保,和平出焉。是镈、锺两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后世之镈锺非特不分小大,又混为一器,复于乐架编锺、编磬之外,设镈锺十二,配十二辰,皆非是。盖镈锺犹之特磬,与编锺、编磬相须为用者也。编锺、编磬,其阳声六,以应律;其阴声六,以应吕。既应十二辰矣,复为镈锺十二以配之,则于义重复。乞宫架乐去十二镈锺,止设一大锺为锺,一小锺为镈,一大磬为特磬,以为众声所依。」从之。
四月十八日,礼制局言:「尊祖配天者,郊祀也;严父配帝者,明堂也。郊祀以远人而尊,故尊祖以配天;明堂以近人而亲,故严父以配帝。所以来天神而礼之,其义一也。则明堂宜同郊祀,用礼天神六变之乐。」从之。
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诏:礼制局所铸景虚玉阳神应锺了当,应副管干详议官、管干官、书篆官、制造官、杂务官、催促物料、造作受给各转行一官。应副管干七锺以上,各减三年磨勘。应副管干六锺以下,各减二年磨勘。人吏各转一官资,无官资人补进义副尉。
宣和四年六月九日,臣僚上言:「一岁
之间凡一百一十八祀,作乐者六十二,所用乐章总五百六十九首。当时儒馆分领, 以与之,末尝择而授也,故其所作多有失义类者。」诏令尚书省措置,选官改定。除赵永裔已罢馆职外,余并送吏部与合入差遣。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五 诗 乐
诗乐按此门所录乃《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之文,非《宋会要》。
诗乐。虞庭言乐,以诗为本。孔门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记》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咏歌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此古之成材所以为易也。宋朝湖学之兴,老师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尝择取二《南》、《小雅》数十篇,寓之埙钥,使学者朝夕咏歌。自尔声诗之学为儒者稍知所尚。张载尝慨然思欲讲明,作之朝廷,被诸郊庙矣;朱熹述为诗篇,汇于学礼,将使后之学者学焉。
《小雅》歌凡六篇。朱熹曰:「《传》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谓习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三诗也。此皆君臣宴劳之诗,始学者习之,所以取其上下相和厚也。古乡饮酒及燕礼皆歌此三诗。及笙入,六笙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六笙诗本无辞,其遗声亦不复传矣。《小雅》为诸侯之乐,《大雅》、《颂》为天子之乐。」
二《南》,《国风》歌凡六篇南: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二《乐志》补。。朱熹曰:「《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乡饮酒》及《乡射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燕礼》
云『遂歌乡乐』,即此六篇也。合乐,谓歌舞与众声皆作。《周南》、《召南》,古房中之乐歌也。《关睢》言后妃之志,《鹊巢》言国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之不失职,《采苹》言卿大夫妻能循法度。夫妇之道,生民之本,王化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国君与其臣下及四方之宾燕,用之合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