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三年八月十七日,诏:祀汾阴酌献后土、地祇乐曲,以《博安》为名;奠献饮福登歌宫架并后土庙降神《靖安》;酌献《博安》。乐章令学士院撰。
十月十九日,翰林学士晁迥上汾阴后土躬谢太庙《显安曲》乐章。
四年七月八日,详定所言:「皇帝临轩册五岳,参详册入无作乐之仪。」帝曰:「凡大朝会公卿出入尚作乐,且礼缘人情,宜令有司别撰乐章。」王旦曰:「册案当于门外设次俟之,则乐作。」从之。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神宗以大英之曲尊英宗」

「神宗以大英之曲尊英宗」
五年闰十月五日,判太常寺李宗谔上太庙奠献登歌《瑞安曲》乐章,帝亲制荐飨玉皇、圣祖及太祖、太宗乐章总十六篇。先是,详定所言:「恭谢玉皇当用乐章。按唐《郊祀录》,太清宫乐章并御制。」帝始谦挹,宰臣以为盛德之事,所不可辞。
十二月八日,诏太常寺改文舞《元德升闻之舞》为《盛德升闻之舞》。
六年四月十九日,诏以太宗所制曲名三百九十,及九弦琴、五弦阮谱字变弦法并调弄操引名共三百二十六,付史馆及太乐局。并以太宗制《万国朝天》乐曲《同和之舞》,《平晋》乐曲《定功之舞》,及二曲乐章,令郊庙祭飨参用之。
九月二十五日,礼

仪院〔言〕:「谒太清宫荐献饮福请用《大安》之乐,其降圣以下并同朝元殿恭谢之曲。」诏可。
七年正月九日,学士院上奉老君宝册《真安》、《太安》乐章二首,应天府《瑞安》乐章一首。
六月七日,诏曰:「朕钦奉真猷,载严恭馆。每讲求于茂实,冀昭答于上灵。虽朝飨之仪亟加于申饬,而簨虡之数尚阙于讨论。爰命礼官,博详典故。庶以郊庙之制,备兹锺磬之容。俨金石之九成,庶谐雅奏;竦熊罴之四列,永焕明禋。式罄精衷,以延丕祚。自今玉清昭应宫、景灵宫朕亲行礼,其宫架乐并用三十六虡。」先是,诏崇文院检讨自魏晋至唐所用宫架,不定其数。太常寺准干德四年敕添成三十六架。景灵宫以庭狭,止用二十虡。
天圣五年十月十六日,翰林侍讲学士孙奭言:「太常雅乐近年制度因循阙漏,皇帝酌献祇用登歌,不作文舞;亚献不作武舞,但奏《正安》正安:原作「书安」,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改。。」诏两制官详定。翰林学士承旨刘(均)[筠]等言:「按《礼》云:乐以象功,歌以咏德,用之于庙,以尽孝心。周人奏《清庙》以祀文王,(秦)[奏〕《执竞》以(祝)〔祀]武王。汉祖克(奏)〔秦〕之暴以安天下,作《武德之舞》。至文帝躬行节俭,泽施四海,制《昭德之舞》。又唐朝肃事于太庙,每至酌献,各用本庙之舞。伏缘太庙逐室功德(名)[各]异,须至各陈舞容,以歌盛美。检会仪注,国初咸平以前敕文并云:僖祖室奠爵,《大善之舞》作。以次诸室,各奏本室之舞。即明是宫架奏乐,文郎作舞。自后仪注乃云:《大善之曲》作,

遂只奏登歌,更不奏宫架,所以文郎虽在列而不舞。今乞依孙奭所请乞: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补。,复用真宗咸平以前旧仪,皇帝酌献太庙,逐室宫架各奏逐室舞曲室宫架、原作「宫室架」,据《太常因革礼》乙。,文郎作舞。所有武舞,按仪注,皇帝还版位,文舞退,武舞入。亚献酌醴齐讫,武舞作武舞:原作「舞舞」,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改。;三献酌奠讫,还版位,版: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补。武舞止。其近仪引亚献之次,方退文舞、进武舞,所以亚献酌奠用舞不及。今参详,亚献以下并舞《正安之曲》。所有郊祀,按《开宝正礼》、咸平以前旧仪,皇帝酌泛齐讫,止言《禧安之乐》作。惟《郊祀录》及《周正乐》,凡奠献之礼,初献皆作文舞。又缘迎神已奏文舞,尊礼天地,即与太庙逐室称颂功业稍异,初献之时难更再奏文舞。所有亚献、三献武舞亦(讫)[乞]一依《正礼》及旧仪进退,庶协礼节。其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缘与奉天神之礼同,其进退请如郊坛。所有登歌宫架,乐作乐止乐作乐止:原只作一「上」字,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改。,按仪注:降神降真诣罍洗、解剑、还版位、迎俎、迎馔,退文舞;亚献、三献、送真,就望燎位、还大次、出庙门,并宫架乐作;皇帝升降坛殿、奉玉币、祼、彻馔,并登歌乐作登:原作「祭」,据《太常因革礼》卷一七改。。」诏可。
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资政殿学士晏殊上奉诏撰皇太后御殿乐章十四首,诏付有司。其《德合无疆之舞》宜改曰《厚德无疆之舞》。
二十九日,承明殿垂帘,设太常乐器、鼓吹,两宫临观,赐乐工衣带钱帛。先是,太常上言:「本寺雅乐自景德三年真宗躬临按阅,自后增制乐章,比旧甚多,而未参圣览。」故临观焉。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以属太常」

「以属太常」
九月帝御观文殿,诏取王朴律准观视,御笔篆写「律准」字于其底,复付太常秘藏。本寺模勒,刻石于厅事,博士、直史馆宋祁为之赞:「在周有臣,嗣古成器。弦写官音,柱分律位。俾授攸司,谨传来世。上圣稽古,规庭阅视。嘉御正声,亲铭宝字。奎钩奋茫,河龙献势。乐府增荣,干华俯贲。用协咸韶,永和天地。」
十月十九日,内出御制雅乐十曲,令太常寺按习行用,仍宣付史馆。
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御制祀天地《景安曲》、祀宗庙《(与)[兴]安曲》乐章,惟亲祀乃用;臣僚摄事乐章,令近臣别撰进。」
二十七日,诏曰:「正乐之作,所以谐五降之节,导三灵之和,传于礼文,着在(祠)〔祀〕典。顷罹多故,遂失旧章。肆先圣之重熙,复治音于大祀。然而祈耕甸籍、舍采学宫,制曲之名具存,诵功之奏犹阙。属因考肄,思振坠遗。矧稼穑八政之先,文武二柄之本,咸有丕烈,被于蒸黎。虽牲具有差,而馨歆无废。式循前矩,庶格至诚。今后每遇飨先农、释奠文宣、武成王,并用乐。」

景佑二年六月十九日,御崇政殿,召辅臣观按试大乐。七月十二日、八月十八日、九月二十三日三临观。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诏中书门下枢密院大臣与观焉」

「诏中书门下枢密院大臣与观焉」
七月十三日,修撰乐书冯元等言:「得大乐局丞贾文显等状:大乐宫县镈锺,每遇皇帝行礼,即依众乐随月用律。臣等按,李宗谔《太常乐纂》云:『大乐局十二镈锺,各依月律考击。自来传习三调六曲。所谓三调,黄锺宫、太簇宫、蕤宾宫是也。六曲者,三调中各有《隆安》、《正安》两曲是也。』近因拣试乐工, 令考击,别以编锺一架应之,旋相(应)为宫,备谐律吕。然金奏之中,镈锺为难,如一声稍缓,则宫商失序。苟十二锺工人皆能精习所业,考击之际,疾速有伦,变宫变征,随月用律,雅乐诸曲无所不通矣。又奉诏于黄锺、太簇二宫添习文舞、武〔舞〕、福酒三(典)[曲],并据司封员外郎、集贤院校理聂冠卿检详典故云:镈锺,《周礼》锺

(锺)师掌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锺及镈「击金」二句原作正文大字,据本书补编页二二○及《太常因革礼》卷一九改作小字注。下文小字注并同。。镈师掌金奏之鼓,主击晋鼓,以奏其镈锺。贾公彦曰:『镈师不自击镈,使视瞭击之,但击金奏之鼓耳。』又曰:『金即镈锺。按视瞭职直云乐作击编锺乐:原脱,据《周礼》贾疏补。下句「类」字同。,不言镈。锺与镈同类,大小异耳。既击锺,明亦击镈。』又《仪礼 大射》:『乐人宿县于阼陛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锺南:原脱,据《仪礼 大射》补。,其南镈,皆南陈。』东方锺磬谓之笙,镈如锺而大,奏乐以鼓镈为节。《尚书大传》:『天子将出,撞黄锺,右五锺皆应;黄锺在阳,阳气动,以动告静,静者皆和之。入则撞蕤宾,左五锺皆应。蕤宾在阴,东五锺在阳。君将入,故以静告动,动者皆和之。』《北史》:『魏永安末,元孚表依十二月为十二律吕,各准辰次,当位设县。月声既备,随月击奏,则会还相为宫之义,又得律吕相生之体。』《隋 音乐志》:『古者镈锺,据《仪礼》,击为节检,而无合曲之义。《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乃无成曲之理。依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声韵克谐。』《大乐曲制》:『天子宫县之乐,镈锺十二,编锺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六虡。宗庙与殿庭同,郊丘社则十虡,面列,去编锺磬各十二虡。』周显德五年,枢密使王朴表曰:『唐末及乎晋汉,未及暇于礼乐,虽有乐器,殊无相应之和。以至十二镈锺,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臣等今奉圣旨,与李照同详定当合如何考击行用。臣等参详镈锺典故,虽有为节之文,而无击奏之法。后周以相生之法击之,音韵克谐。国朝亦用随均合曲,

但施殿庭,未及郊庙。况十二镈锺依辰列位,随均为节,便于合乐。欲望自今并施郊庙。若轩县以下,即不用此,亦所以重备乐而尊王制也。」从之。
八月十八日,太常寺言:「准降到乐器一管阅习详定。据笛色乐工徐惟德阅习到,黄锺宫、大吕宫十二均并合声韵,又合今来新乐。以双凤管为名。」
九月四日,诏笳管以牙骨参用之,仍并染红骨。
二十九日,直史馆宋祁上《大乐图义》并《杂论》七篇,诏送两制详定。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言:「按祁所论,其一论武舞所执九器各有所用。臣等参考礼典,盖是音官因循,致使前后不伦,有乖古仪。今请并如祁奏,凡武舞,始入,执旌最前,鼗次之,铎次之,錞又次之,相又次之。分左右。及舞成,则鸣铙筑雅以出。雅亦分左右。总九器,其入也,铙、雅不作;其出也,鼗、铎、錞等亦不作。其二乞别撰郊庙歌曲,述祖宗积累之业。臣等窃详,太常合用乐章,皆咸平以后选官司缀撰,又有太宗、真宗圣制《朝天》、《平晋》二曲及圣祖乐章,铺宣德美,播在乐府。今祁请陛下取三圣实录,摭其武功文德,作为歌诗,别诏近臣略依《生民》、《公刘》、《猗》、《那》、《长发》之比,裁属颂声。此则系自圣虑,非外廷敢议。其三论太乐局设雷鼓、灵鼓、路鼓,备而不击,及无三鼗。其四论有舂牍之名,而无舂牍。其五论竽及巢笙。其七论以尺定律。以上四者,臣等切闻朝廷昨命李照考定锺律,多已厘正。欲望以祁今议送冯元,令与

照等参议,如命修改,别禀处分。其六请精选太常乐工,及募知音者备太常官属。窃见昨降诏书已行搜访,所请备置官属、精择乐工,事系朝廷,行之为允。祁所撰《图义》,订正今古,研究乐事,辞约义畅,深见该洽。今冯元等方纂乐事,欲望以祁此书付元,如可参用,即取缵缀附入;仍委修乐书所别写一本送上秘府,编入部类。庶当制乐之日,并宜稽古之能。」从之。
十月十三日,有司撰太庙真宗室酌献大明乐章,令太常行用旧乐章更不施行
十四日,诏问奉慈庙一室应进奉文舞,不作武舞。太常礼院上言:「谨按《春秋》隐公五年五年:原作「三年」,据《春秋》改。,『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何休、范宁咸谓:『不言佾者,明佾则干舞在中。妇人无武事事:原作「」,据《公羊传》何休注改。,独奏文乐也。』江左宋建平王宏据以为说,故章献太后庙独用文舞。唐垂拱以来,中宫之县始用镈锺。后叶相承,因而莫改,坤仪等庙备锺石之乐,献武舞焉,失礼之甚,不可为法。朝廷谨于稽古,笃于奉先,诏书议奉慈之乐,有司执据旧典,请以特磬代镈锺,取阴数尚柔,以静为体。有诏垂可,令乐去大锺,而舞进干盾。事体相戾,经义无从,请止用《文德之舞》。」诏恭依。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阮逸上锺律制议并图三卷诏送密阁」

「阮逸上锺律制议并图三卷诏送密阁」
十九日,太常寺言:「奉慈庙庄惠皇太后一室见阙乐章曲名。诏以《翕安》、《昌安》为名。
庆历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太常礼院言:「四时荐飨太庙、后庙、奉慈庙,有司摄事,酌献升降,逐室各有乐章,惟送神通用。乞别撰后庙、奉慈庙送神乐章一首。」诏可。
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翰林侍读学士宋祁言:「先与冯元等同修乐书,其时李照用立黍累尺改作锺磬,寻知照新乐不协停废,却用旧乐。缘乐书是一朝大典,欲乞降乐书旧本付臣删去李照乐书一节,未备事迹就加添正。」诏翰林学士张方平与宋祁同共看详删润。
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诏学士院撰加上真宗谥号乐章。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诏同定锺磬制度」

「诏同定锺磬制度」
先诏改作镈锺、特磬,而太常言瑗素晓音律而召之。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称腾意焉」

「称腾意焉」
八日,太常寺言:「得大乐局状:『准 ,依两制所定,自夷则以下四均用清声。其余乐器,有清声者依锺律教习,无者依旧。窃见笛色有四清声,可以教习。其七弦琴,古法以中指按中徽,定取黄锺以下十二均声,今依阮逸法

移手仰按取四清声,恐不依古法,难以行用。』本寺已令乐工将笛中清声随锺律学习,其七弦琴本无清声,止依旧法。」诏:笛、七弦琴,太常依前降指挥按习清声。
九日九日:原作「九月」,据本书补编页二二九改。,邓保信言:「准敕:『两制官与太常寺奏定九弦琴、五弦阮,二器则有太宗皇帝圣制谱法。又据音工所陈,磬、箫、琴、和、巢笙本有清声,埙、箎、竽、筑、琴本无清声,唯歌者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亦是一音,别无差戾』者。臣等已依详按谱教习。所有九弦琴、五弦阮,今寺无谱,欲下国子监御书阁取本传写,以凭按谱学习。臣等又据埙、箎、竽、筑、瑟五器,求古法并有清声。按乐书:雅埙土音重浊,而有颂埙,小而其声皆清。箎似埙,多浊,然本竹音,互吹之则亦有清声。竽,古法三十六簧,正、倍清声各十二。瑟二十五弦,中声、清声各十二;更有极清一弦,如琴第一徽。已上五器,与锺磬清浊互相同和。又据歌工止用正声应合诸器,即令镈锺一击、编锺磬三击,先后互应,清浊相均,既有定规,果无差戾。今来诸器考按,并得谐和,望下太常,令太乐令、丞、诸工等习学,各识古法识古:原作「职去」,据本书补编页二二九改。。」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