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尺六寸二分孰是尺六寸二分:原作「尺十二分」,据《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九改。;筭数之以圆分与方分孰是;权衡之重以二米秬黍与一米孰是;锺磬依古法有大小轻重、厚薄长短而中律,与不依古法而

、斛以较其容受;容受合,然后下诏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后可以为量,为锺磬;量与锺磬合于律,然后可以为乐也 中律孰是 是不是定,然后制龠、合、升、斗、后:原作「律」,据《长编》改卷一七二改。。今夫律本末未定,而详定、修制二局工作之费无虑千万计矣,此议者所云云也。然议者不言,有司论议依违不决,而顾谓陛下作乐为过举,又言当今宜先政令,而礼乐非所急,此臣之所尤惑也。傥使有司合礼乐之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陛下亲临决之,顾于政令不已大乎 昔汉儒议盐铁,后世传《盐铁论》。今陛下定雅乐,以求废坠之法,而有司论议不着盛德之事,后世将何考焉 顾陛下令有司,人各以经史论议条上,合为一书,则孰敢不自竭尽,以副陛下之意 如以臣议为然,伏请权罢详定、修制二局,俟真黍至,然后为乐,则必得至当,而无事于浮费也浮:原作「桴」,据《长编》卷一七二改。。诏送详定大乐所。
皇佑五年九月十九日,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台谏官、省府推判官观新乐及新作晋鼓、三牲鼎、鸾刀。先是,锺磬之音未合古法,诏中书、门下集两制及太常、礼官与知锺律〔者〕考定其当。然议者各安己习,久而不决,乃命诸家各作锺律考献,亲临视之。然古者黄锺为律事根本,故尺量权衡皆起于黄锺。至晋、隋间,累黍为尺,而以制律,容受卒不能合。及平陈,得古乐,遂用之。唐兴,因其声以制乐,其器虽无法,而其声犹不失于古。五代之乱,大乐沦散,王朴始用尺定律,而声与器皆失之,故太祖患其声高,特减一律。至是又减半律。然太常乐比唐之声犹高五律,比今燕乐高三律。帝虽勤劳于制作,而未能得其当者,有司失之于以尺而生律也。又新作鼓、鼎、刀,以补礼器之缺。以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胡瑗为大理寺丞,复勒停人阮逸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内侍省内侍押班、左骐骥使、英州团练使邓保信为荣州防御使,入内东头供奉官贾宣吉为内殿承制。并以上所定锺律,特迁之。王应麟《玉海》:刘敞献律、锺、鼎、鸾刀之铭四章,表曰:「陛下敕有司宿儒,据周汉旧典及魏晋以来百家之说,参核是非,以立锺律。前后二十余年,及得其真、至详、至谨,无以加矣。律初就,以较尺寸,与司天景表正合,可谓得天。及以铸锺考其声,下王朴一律,如太祖之素;又因以兴神鼎、鸾刀,奉事郊庙。出于圣虑,稽合典训。」《律铭》曰:「律之长以立度,以轨天下。律之实以为量,以禄四方。律之重以起权,万物运焉。律之数以治历,四时不忒。律之声以和乐,以诏述作。上仪之天,阳晷既同;下揆之地,八风攸从。天地是符,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哲宗元佑元年闰十二月,杨杰言:「元丰中尝诏范镇、刘几与臣详议郊庙大乐,既成而奏,称其和协。近见镇有《元佑新定乐法》,颇与乐局所议不同。窃缘其乐先经仁宗制作,后经神考睿断,奏之郊庙朝廷,盖已久矣,不可用镇一家之说而遽改之。」遂撰成《元佑

乐议》七篇。其《议乐章》曰:「国朝大乐,所立曲名各有成宪,不相淆杂,所以重正名也。故庙堂之乐皆以『大』名之,如《大喜》、《大仁》、《大英》之类是也。今以《文明(文)[之]曲》进献祖庙,以《成安之曲》进呈皇帝,以《万岁之曲》进呈太皇太后,其名未正,恐难以施于宗庙朝廷。」《议秬秠》曰:「按《尔雅》曰:『秬,黑黍。』又曰:『秠,一稃二米。』法律有用秬黍之文,即无用秬之说。《诗》云『维秬维秠』者,盖秬是黑黍,秠乃一稃二米之黍,其种相异。镇以为必得秠然后制律,臣未之前闻也。」《议量》曰:「臣元丰议乐时,常见镇所造铜量,斛在上,斗在下,左耳为升,右耳为合,下为龠。上三下二,与汉制符矣。《汉(制)[志]》曰:『量,声中黄锺声:原作「升」,据《汉书 律历志上》改。,始于黄锺而反复焉。』孟康曰:『反斛声中黄锺,覆斛亦中黄锺之宫。』是时尝叩锺,所造铜量,其声不与黄锺相合。镇言后来所制量斛(上)[尚]用旧法,臣审知其不与汉制符也。若更其制,则臣不知也。但以镇所造黄锺之锺,参考量声,则可知其声之中否。」《议锺》曰:「镇言『今太常锺无大小,无厚薄,无金齐,一以黄锺为率』,而摩以取律之合。故黄锺最薄而轻,自大吕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得乎 」《议声器》曰:「镇论声器之失,以为国朝李照以纵黍累尺,胡瑗以横黍累尺,皆失之于以尺而生律也。房庶之法以律而生尺,得古之制。镇用太府尺以为乐尺,下今乐一律有奇,以为得其理。谨按(皇)[黄]帝命伶伦断竹节两间,听凤之鸣,以为律

吕。此造律之本也,初无用黍之法。至《汉 律历志》则曰:『度本起黄锺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一为一分。』又曰:『量起于黄锺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乃有用黍之制矣。镇以谓世无真黍,乃用太府尺以为乐尺,盖出于镇一家之言;而又下一律有奇,其实下旧乐三律矣。然则管笛之模拟旧差长,窍比旧差大而短,未知久长而可用之乎 」镇乐律卒不行。
徽宗崇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魏汉津札子:「臣闻通二十四气,行七十二候,和天地,役鬼神,莫善于乐。伏牺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钥,其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三而九,乃为黄锺之律。后世因之,至唐虞未尝易。洪水之变,乐器漂荡。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征。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锺之律定矣。黄锺定,余律从而生焉。又中指之径围乃容盛也,则度量权衡皆自是出而合矣。商周以来,皆用此法。因秦火,乐之法度尽废,汉诸儒张苍、班固之徒惟用累黍

容盛之法,遂至差误。晋永嘉之乱,累黍之法废。隋时,牛洪用万宝常水尺。至唐室田畸及后周王朴,并有水尺之法。本朝为王朴乐声太高,令窦俨等裁损,方得声律谐和。声虽谐和,即非古法。汉律又曰:有大声,有少声。大者清声,阳也,天道也;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中声,人道也。今欲请圣人三指为法,谓中指、第四指、第五指各三节。先铸九鼎,次铸帝座大锺,次铸四韵清声锺铸:原作「锺」,据《宋史》卷一二八《乐志》改。,次铸二十四气锺,然后均弦裁管,为一代之乐。」从之。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俾来者有考焉为乐志」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按此卷内容为雅乐,而原稿标目作「详定乐律」,与内容不符。
「俾来者有考焉为乐志」俾来者有考焉为乐志:为
《宋史 乐志》总序之末句。缘《永乐大典》此数卷本以《宋史 乐志》为正文,以《宋会
要》为注,徐松辑录时,删去《宋史》之文,仅存各段之末句,而后抄录《宋会要》之文。
以下二门均同。
鼓、双头单头铎各二,持金錞四,奏金錞二, 国朝雅乐、登歌用工员三十一:歌四,埙、箎、巢笙、和、笛各二,编锺、编磬各一,筝、阮咸、九弦琴、七弦琴、筑、瑟、箫各二,节鼓一。太乐令一员押乐,乐正一员节奏应奉,协律郎一员押麾,挟仗色一人主麾举偃。亲祠郊庙及上寿并同此制。岁时常祠,中祠以上用登歌乐,亦如之,而无协律郎、挟仗色及麾。南郊坛宫县用工员二百六十五:歌三十,箎十六,埙十七,巢笙、笛〔各〕十六,编锺、编磬、镈锺各十二,筝、阮咸、九弦琴、七弦琴、筑、瑟、箫各十六,竽、笙十四,建鼓四,祝、敔各一,雷鼓二。太乐令、丞各一员押乐,乐正各二员节奏应奉,协律郎一员押麾,挟仗色一人主麾举偃,引乐官二人押引二舞。引武舞乐工十八人:(饶)〔铙〕、雅、相各二。部辖二舞一人,教二人,舞师一人;引二舞头二人,引文舞执纛,引武舞并执旌;舞郎六十四人,文舞执翟、钥,武舞执干、戚。初,文舞毕,退,改服入就武舞。景灵宫、太庙并同。〔太〕庙改雷鼓用路鼓。奉慈庙不设镈锺,以特悬磬一二代之,又无武舞。大朝会、御楼宣制册,并不设登楼二舞,及无路鼓,其宫县乐工增歌四,箎、埙各一,巢笙、笛、筝、阮咸、九弦、七弦、筑、瑟、箫各二。余同郊坛。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其冠服同引舞之制」

「其冠服同引舞之制」

十月一日「十月一日」上原有眉批:「按《玉海》为干德四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紅抹額、黃臂 。以上二舞郎并引舞共一百五十人,准例下教坊抽差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容貌端正者 、紫 襠、緋絲布兩襠、甲金飾錦騰蛇、起梁帶、烏皮靴。左手执干,右手执戚。引舞十八人,内二人执鼗,二人执铎,六人执金錞,二人执铙,二人执相,四人执雅。其引舞人并服武弁冠、朱 衣、白绢 、綠 襠、革帶、烏皮履、白布襪。左手执钥,右手执翟。武舞六十六人,内二人执旌。其舞人并服武弁、平口帻、金支绯丝布大袖、白布豹文大口 ,诏太常寺置熊罴十二案及文武舞羽钥、干戚、乐工之数。本寺上言:「文舞六十六人,內二人執纛前引,其舞人並服進賢冠、黃紗袍、白紗中單、皂領、標白布大口(克)[充]、革帶、烏皮履、白布襪、紅抹額、黃臂 ,亦 ;如不足,即下开封府选伶官子弟添填。其鼓吹十二案,设毡 十二为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上大鼓一,羽葆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十二案共一百八人。鼓吹二人。并服武弁冠、朱 衣、白绢(不)[下]教坊、开封府选充。其案合用钩兰毡二十四,兰席百,锦额十二,鼓 二十四,纛、旌、鼗 、金铙、雅、相各二,钥、翟、干、戈各六十四,熊三十六,梯十二。」并诏少府监修制,熊罴案令八作司造。二舞合用乐章四首,诏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分撰,付本寺教习。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事具律历志」

「事具律历志」

岘奏议曰:「十二月声,含在寂默,古圣设法,演而出之。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永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今司天台影表上有铜臬、下有石尺是也。今以朴尺比量,短于影表上尺四分,方知今乐声之高,皆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律管可以准绳。」帝乃令依古法别造新尺,并黄锺九寸管。令二人共校其声,果下于朴管一律。寻又中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乃下尚书集官议定,遂重造十二律管。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余依前制」

「余依前制」
真宗咸平二年五月十三日,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撰元德皇太后庙登歌乐章。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自是乐府制度颇有伦理」

「自是乐府制度颇有伦理」
帝谓王旦等曰:「鼓吹局现用乐曲,词制非雅;及郊祀五畤飨庙歌词、冬正御殿合用歌曲,可并令两制分撰,预遣教习。」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六变八变如通礼所载」

「六变八变如通礼所载」
先是,帝以祀皇〔地〕祇不用乐,及应大祠合与不合用乐,

下太常礼院,令具礼例闻奏。本院称,按礼文并合用乐。故有是诏。
四年闰五月八日,太常礼院言:「大行皇后神主附别庙,准礼合用登歌酌献。」舞名诏翰林学士李宗谔撰进。宗谔请作《治安之舞》,并上乐章。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更不设熊罴十二案从之」

「更不设熊罴十二案从之」
六月九日,太常寺言:「大乐工先发泰山,车驾离京后,欲权停大祠乐。」从之。
二十三日,详定所言:「准手诏『东封大礼只用旧日乐章,若取封禅之义而易其名,用明制作,以彰典礼,可否更商量』者。臣等参酌,以酌献昊天上帝《禧安之乐》为《丰安之乐》;酌献皇地祇《禧安之乐》为《禅安之乐》;皇帝饮福酒《禧安之乐》为《祺安之乐》。」诏曰:「雅乐之设,允洽于同和;名制有常,非可以辄易。惟封禅之大祭,与郊祀之异名。飨天地以洁诚,严祖宗而配侑。式彰茂烈,恭达至诚。庶协徽章,特更美号。其所定乐曲名宜依,俟封禅礼毕仍旧。」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三 详定乐律 「于是特诏亚终献并用登歌」

「于是特诏亚终献并用登歌」
十一月七日,判太常寺李宗谔上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册宝《显安曲》、谢太庙奠献圜台登歌亚献、终献乐章。
十二月二十三日,诏曰:「朕祗受元符,率遵令典。武备禋燔之礼,俾杨金石之音。宜令太常寺别制天书乐章,

俟亲飨圜丘日,以奉禋祀。取天书降及议封禅以来祥瑞尤异者,别撰乐曲、乐章,以备朝会宴飨。」于是太常寺请郊祀配献天书用《瑞安曲》,天书升降用《灵文曲》,朝飨用《醴泉》、《神芝》、《庆云》、《灵鹤》、《瑞木》五曲。诏近臣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