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一、续募土勇,以节糜费。招募壮丁,古今常有未闻一定其地、一定其人也。营中兵必须土著者,以其地方熟悉,深知情形;且有身家举保,不敢为非而免逃亡也。招勇之义,原补兵额之不足,非谓兵必不如人也。土著不多招之他方,非他方必胜于土著也。台之营兵,虽必皆由内地换班;亦因得台之初,人民死亡流散;无可应募。且恐新附之心难测,故暂时从权,遂成定例,牢不可破;非至当不易之举。观其额设一队之中,必有土著一名名□「招募」,以为乡导;即可尽知前人之用心苦、立法难,出于万不得已也。今诸将多外省人,专为一己之私起见,遇有招募,必曰招勇。楚人为楚、粤人为粤,无不怂恿于上宪之前曰:以台勇在台地戡台乱,必不尽心竭力,犹恐其易于叛己。否则曰:台勇庸懦,不若他方精强,糜饷无用。众口同声,□三至再,必听己而后巳,以遂其便于侵渔之计。被其甘言危词所愚者,亦不察情理之是否,竟信而从之。独不思台湾之入版图也,二百余年矣;深仁厚泽,凡食毛践土、安享乐利,孰非我大清之良民!土匪滋事,疑而虑之、置而不用,犹可言也;生番梗化以为民害,台人岂不有妻拏、物产而欲□卫其乡梓,奈何独不使其食粮效力,义切同仇也。况昔台属多事,皆以台之兵勇乡团平之,未尝一借客军于他省;且发逆数次窜扰江西、闽□□,台湾兵勇援剿之功居多,著名已久:岂独私言安在其勇必胜于兵、台必不如他方乎!现今已募之外省勇,姑勿庸该。此后遇有更换加增,请即□募士着,精强熟悉,速而且多;聚则为勇、散则为民,既免重洋隔省招募之苦,且无送归原籍糜费之烦。未识有当否也?
一、认真训练,以济实用。训练为将士极要之务,而积习等诸具文,相沿已久。近来练却有之,盖将士各有功名、性命,练技艺以保其身、练行阵备上司操演,攸关利害;不期然而然。「训」之一字,终未尝闻。然而云易亦难。其病在文人将兵,多以训为文告,深奥冗繁;兵士愚鲁者多,安能尽晓,训犹无训。武人训兵虽多出于口授,而病在粗略,则词不达意,且不自解;其所训者何?略则一、二番而罢,不得再闻矣。若以训为迂论常谈,不切于务则已;必欲训之,则当认真,不可虚应故事。训之之法,须于入伍之初,一一耳提面命,如父兄之勉其子弟、严师之督责生徒,谆谆诫谕、时时教诲,由渐以至久、由浅而之深,则未有不明之义理而或忘于心怀;故军法有三令五申也。但为论不可过高,不可间断;即闲谈俗语感发惩创,亦足以化其骄悍之心、启其忠义之志。训练既就,有勇知方,无不可用者矣。
一、讲究战守,以□固强。将士莫不知战守,而不知所以为战守。战守如何?是宜讲究。今之将士曰战,非逞其血气之勇浪战,即因置之无所往不得已而战,纵使获胜,亦幸胜也;稍一挫折,轻则奔北,重则覆没。曰守,无非怠于攻击,以息肩为守;否则,亦系畏敌之强,不敢出头而守。幸其勿劫我营、勿挑我战,老师糜饷,名曰不败,实无所谓之败也。变患忽乘,束手坐视;昼战则曳兵而逃亡,夜守则弃营而践踏:是皆不明战守之道。夫战与守虽曰两歧,而其所以为法,则一也。故善战守者,战中寓守、守中寓战;运智为先,小心为主:所以能闻变不乱、在夜不惊也。然兵事顷刻万变,随时权变,因地制宜,亦难尽言;尤不可先传。惟有择其常见时闻、曾亲经其耳目者,每为讲究,多方指导。如我之阵宜如何列,而不畏其战;营如何安,方能固吾守?彼之营何处有隙,无益于其守;阵何处不齐,可以利吾战?习惯自然,久而愈熟;心有成见,胆亦自雄:斯则守无不胜矣。至于保隘把关、出奇设伏以及瞭导深哨、巡防围攻,其类虽多,总不外乎战守;为将者,贵能以身先之也。
一、截留课税,以助饷糈。行军以食与用为先,则筹饷助糈,不可缓矣。台营额兵不计外,驻防各军将帅、士卒不下万人;赠赏、薪粮、衣、旗、锅、帐以及零星琐碎,年费数十万金。如此巨款,捐输于台,不可、亦不能;取给于内,不敷、亦不便。然则如之何?诚不若就地取材之为愈也。查台之盐饷、关税、正杂课款,年计数十万金;除在台每年例用率照旧章交销外,余项扫数截留,承办军需。纵有不敷,则为数无几;或筹于台、或请于内,尚易为力。以国帑办国事,即台项供台军;既可免往来解请之劳,复可节消耗资费之用:便于国、便于军、便于官、便于民,一举而数便,于事无所不便。惜惟不便于经胥,势必从中阻挠;即暂准行,久亦不遵也。除此诸费,别无可筹;非此为筹,别无良策。在阻挠者,不过曰此正供也,分毫不可挪移;此大事也,万万不可改易。不知事更有大于军务者乎?供更有正于军需者乎?何其不思之甚!然此仅属为万人筹助饷糈也,欲图大举,尚难措置妄该耳。
一、酌增兵械,以济短长。械之于兵,犹虎之有爪牙也;无此不可以搏噬。兵无械是以予敌也。故兵必配械,制械必坚利;然后可以大有为。今之兵械,固无论其坚利与否,而犹有不当者,其故在拘而不变、约而不齐。夫古人制兵,其法甚备: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狭巷则接短兵、原野则施长技;互济互用、五兵五当,未有徒恃一门即操必胜者。试观江、楚诸军,多旗鎗、刀叉之类,以壮观瞻;闽、广兵勇,则有线鎗营、洋鎗营、大炮营,尽炮火矣,利于此未必利于彼、工于彼则不工于此。近闻兵勇与生番接仗,为所伤亡者甚多,而伤亡生番者甚少;虽皆由将领不察地理、不识兵情所致,而未始非由器械不适用所误。生番之兵械,约皆与我同,勿论;此外,更有竹箭、镖刀为最工。善其技者,伤人于百步之外;兵勇无甲,不能御。闽、广之士,且多裸体为战,取身便捷;则莫如用藤牌,御鎗炮虽不足、御镖箭则有余。但欲制镖箭,为物甚多;而独举藤牌者,以其势低气固,刀盾相兼、轻巧而坚,易进易退。且营伍中所常有,教习亦多;见之者不为异,学之者不为难。钩镰鎗,亦系深林茂草间要械;台之内山,尤所必需。二械为价亦甚廉,为用则甚巨;惜诸军皆忽而弃之。凡如此类,所缺尚多,不能一一该及;要在将兵者随时随地留意留心,酌量增添,以期济用也可。
一、禁绝盐铁,以困生番。大军通剿,则生番无暇耕种,不便市易;趁此绝其器用、资粮甚易。盖深山出产甚少,纵有蓄积亦不多。无事时,全仗通事与熟番——即屯番不时货售图其重利,以济其缓急有无。兹欲禁绝,最宜严防,则莫过于盐与铁矣。盐不过令其不耐淡食,小病而已;尚无大损。铁之一物,为用甚多。有如刀铳、镖箭种种兵器暨锄犁、锅釜日用所需以及零星器件,无不赖乎铁。此二物,为内山之所无而必用者。其余虽不能一一杜绝,果能于盐、铁严禁紧防,立条重惩,勿使奸人少有接济;数月之间,或能尽绝,则必不能持久:亦困生番之一切要务也。此计为生番所不料,幸勿以略而忽之!
一、〔信〕明赏罚,以励功罪。赏有功、罚有罪,国之要典、军之常经也。赏以励其志,惩以警其心;不可不明且信矣。今也,不然。罪因亲而免,功为仇而除;罚或有时信,赏则多未明。是以赏罚为报怨酬恩之具,欲其令无不行、禁无不止,乌乎可!当赏而赏,不失为赏;当罚而罚,不失为罚:谓之「明」、谓之「信」。当赏而不赏,当罚而不罚;不当赏而赏,不当罚而罚:则谓之「不明」、「不信」。至于赏其所当罚、罚其所当赏,赏之不知恩、罚之不知畏,不惟难乎其为上,亦难乎其为下矣。微劳亦酬之,有大功,施不次之赏,□赏者愈思赏以立功;小过则宥之,有大罪行不测之诛,未罚者亦畏罚而远罪。为将帅者,果能不以恩怨为功罪赏明罚信于其下,为之士卒者而不畏威怀德以□效于其上,未之有也。况夫兵凶战危,存亡呼吸;要非高爵厚禄勉于前、严刑峻法绳于后,其孰乐与尽心竭力,置死生于不顾乎!由是观之,则赏罚为有志于报国安民、将兵殄寇者,尤当究心者焉。
以上八条计划,目前一、二而已。盖由卑职武人,不学无术,短于文辞;纵心有所能明而言之维艰——尤难笔之于书,故不能周详至尽耳。
该者,多有屯田一说。夫屯田,固古今来有敌国外患之相持,必因粮于人而欲久于用兵之极要首务。今生番在封域之中,服化仍吾赤子、梗化则灭此朝食;屯田何为!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也。时势有不同、人地有相异,安可一概而论!此不过泥读成书、罔知变法,见其利、不见其害,能为言而不能行;剽窃前人之唾余,自以为武、苴、颇、牧之良策;故卑职不敢赘及者也。
除列条恭陈外,伏祈鉴察!须至条陈者。
九月初八日(公历十月三十日——礼拜日)
八月分教职单(八月二十六日京报)
……训导,……福建永福,郑兰(台湾)。
九月十四日(公历十一月初五日——礼拜六)
劫饷案破获
台北煤务局被劫饷银三千余金一案,已列前报。前月,上宪谕令煤局委员邓君、淡水县沈君、奎隆厅徐君三人分赔此款,以免追究;各人赔毕,作为了结。惟淡水县沈明府心有不甘,暗中购线拿获劫贼一名,严刑审讯,供系煤局工人因邓委员卸办在即,贿嘱工人三十名入局抢银,实抢得银千余元,捏报三千余金耳。得供后,立将工人等拘齐研讯,悉照前供。刻下水落石出,已由淡水县通禀各宪:各人可免处分。惟邓委员之事,未知如何过去也。俟有续信,再为录之。
九月十五日(公历十一月初六日——礼拜日)
恭录谕旨
九月初六日,奉上谕:『彭玉麟先后陈奏「请开两江总督署缺』并「开巡阅江海差使」各一折,览奏,情词恳切,自应俯如所请,准开两江总督署缺。至该侍郎巡阅江海有年,不辞劳瘁;整顿水师,深资倚任。仍着照旧巡阅,毋许推诿。刘坤一,着即开缺;大学士左宗棠,着补授两江总督兼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刘坤一,着俟左宗棠到任后再行交卸,来京陛见。钦此』。
闽抚回辕
福建巡抚岑宫保于闰七月十六日渡台,已列前报。兹闻十八早,启行;十九日,抵台北。即由陆路前赴台南,沿途察看地方情形;于站上将勒索钱文之夫头戮于街市,又于半途杀抢犯一名、命犯一名。八月初二日,抵嘉义县,按站前行;至初七日,始抵郡垣。十三日,往凤山,阅炮台;事毕,仍由陆路回台北。八月二十五日,行至大甲溪;询悉彼地每逢春水涨发,辄阻行人。因两岸宽阔,山水迫促;一遇急流,其势莫遏:故行者无不望洋兴叹。宫保问明,即饬郡札县,每县派夫二千五百名,限十月内到齐,兴工筑建石桥及开河作路;着随员卓太守维芳承办。太守即内渡商办铁笼,以备装载石块,堵塞洪涛。拟用铁笼百个,筑桥其上,以济旅人。约计铁、石料银,共须二、三十万两云。本月初一日,「永保」轮船由台北内渡。缘台北自八月二十五日以后,连日风狂雨骤,山水陡发;房屋间有倒塌,泊船几濒于危。查「永保」系八月二十九展轮,初一日抵罗星塔;岑宫保之随从亲兵,已由此船先到。因是日天色不佳、风力过迅,宫保尚未下船;俟至初二早,风色略定,始谕「琛航」轮船启行。初三午后,即抵罗星塔。沿途风浪大作,海涛倒立;船上各人行李,均遭水渍。搭客等不能安坐,亦不敢成寐。闻宫保于午后由罗星塔登岸,入船政局各厂观览。因黎星使日前为其师黄觐庭太尊招去阅坟,在闽县属之洪山桥未回;是以宫保不获晤谈。旋即晋省,各文武官员随从人等皆乘舟衔尾而进;申刻,已俱回抚辕矣。
九月十九日(公历十一月初十日——礼拜四)
发抄旨一道(九月初七日京报)
何璟奏「台湾道刘璈饬赴新任」,奉旨:『知道了。钦此』。
九月二十三日(公历十一月十四日——礼拜一)
发抄旨一道(九月十一日京报)
岑毓英奏「臬司张梦元交卸台湾道篆、陛见起程北上日期」,奉旨:『知道了。钦此』。
九月二十六日(公历十一月十七日——礼拜四)
闽督何(璟)奏恭报出省校阅营伍日期折(九月十四日京报)
闽浙总督臣何璟跪奏:为恭报出省校阅营伍日期,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照光绪七年轮应查阅闽省营伍,钦奉谕旨派臣校阅;由部恭录咨行到闽。臣遵将省城应行□办紧要事件,督饬司道分别清理;原定闰七月初旬,亲赴上下游校阅各营、慎简军实,以仰副朝廷修明武备之至意。时值福建抚臣岑毓英亦定是月十三日渡台查勘全台形势,当念督、抚同时外出,省垣究觉空虚;且两署日行事件,均委藩司代拆代行,亦觉烦重。其时省垣及沿海地面同被飓风,是否成灾?尤须亟委勘办,以恤民艰:是以暂缓起程。兹据各府厅、县先后禀报遭风情形,田禾无甚损坏、粮价照常,闾阎均尚安谧;抚臣渡台查勘将□,约计八月中□尽□内渡。现臣定于八月初十日带印出省,先赴长、福、兴、泉及同安、厦门,由漳到汀、上抵邵武,折从建宁、延平回省,挨次校阅。□俟全闽阅竣,分别等第,恭折奏报。臣出省后,所有臣署日行事件,照章饬委福建藩司陈士杰代拆代行;遇有紧要公事暨题奏咨案件,仍包□递送行次,由臣自行核办,以昭慎重。其通商事件交涉中外,□系随到随办;现亦查照旧章,咨交福州将军会同巡抚督饬该局司道妥为办理,俾免稽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