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书中外新报「论中国」后

  昨见中外新报论中国举事不能破除成见,往往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如军中采办洋枪,仍沿旧式;西人久已唾弃不用,其为人弃而我取耶,抑欲以彼所不用而制其所用欤?近来诸国之新制者,如美之「廉明敦」、英之「摩甸尼」、日耳曼之针枪、法之「萨士钵」,力省而功速,百中而无一失;泰西诸国用以摧坚陷锐,攻强敌、慑□邻,恃之以保境卫民、启疆御侮。中国既有志自强,何不仿而行之耶?且今日之急务,孰有如练兵法、整边防、增水师、制战舰;此四者,皆所以有备而无患者也。各省防兵,当先汰虚额、核实数,毋使以老弱冒充;俾隶麾下者,悉练为精兵。凡前时所用之弓矢、刀矛,悉易以枪炮,毋使其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长。今陆兵操演营规,未闻变通;而所谓洋枪队者,乃不过招募之勇耳。此所未解者,一也。

  沿海疆圉无事之时,亦当保固;逮至仓卒事起,临事讲求,则无及矣。析津为畿辅之咽喉,既已宿重兵、筑防城,以有恃而无恐;而此外如山东、江、浙、闽、粤,无一不当先备也。建炮台、制水雷,讲求精密,不惮工资;惟裕之于平日,乃能用之于临事。今如燕台为东省之险要,上海为苏垣之门户,福州、厦门为全闽之所系,广州、虎门为百粤之所关,俱无重险劲旅以资镇守;一朝有事,弱于藩篱。此所未解者,二也。

  各省设立水师之处,类□以海防、江防为重。即如粤省水师,向者已不下四、五万;而去其虚伍计之,不及其半。汰其冗滥、补其精锐,要令毋恃虚声以收实效。夫所谓水师者,皆能驾坚舰、涉洪涛以巡哨海疆,作为干城;故不如并岸上之水师,而尽为船上之水师。其次,则在练兵、养兵。盖无其节制,虽有船炮,犹无有也;无其养赡,虽欲效其选练,亦不能也。赡之厚,故选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今欲选兵、练兵,先筹养兵。即以裁并老弱冒充之饷,以倍给壮强;使彼具兼人之食,而后得兼人之勇。顾欲练水师,不能舍船炮而空谈韬略;欲修武备,不能舍船炮而专重弓马。今各省水师其所演练揣摩者,一切仍循旧例,不知变通。此未解者,三也。

  水师纵横于江海之中,所恃者,战舰耳。顾战舰在今日,其法亦屡变矣。数十年前,见泰西人之夹板船,以为船坚炮利,诚无可敌;旋有火轮兵舶,则冲波涉浪,几疑为夭矫神龙,不可方物。而不知英、法攻俄之役,则炮舶以兴;美洲南北之战,则铁甲遂出。自此,而往日火轮之制船高炮□者,悉无所用。新法迭更,奇妙日出。而我国所设于福州、上海之船厂,所制仍如旧式;以铁甲之创非属急务,置之不讲,徒糜国帑数千万,而为西人观之,不值一噱。顾此犹为效行西法之战舰也,虽不能与西国敌,而巡防缉盗、驰递驿文、运载粮米,亦为有裨实用;无事之日,亦足以豪。而此外各营水师坐驾之船,概未变更;数虽千百,而其实不足以当一舰之用。因循玩愒,坐误事机。此所未解者,四也。

  余友张君芝轩,尝以为言。即余于二十年前,已为历历言之;着有成书,传观一时。无如杞人之忧、漆室之叹,不足以动当事之见闻;惟有拔剑砍地,击碎唾壶而已。呜呼!当今之世,岂无才哉!邵阳魏君默深所著「海国图志」百卷,其所陈议守、议战、议款三篇,洞瞩利弊,无有或遗。如能于议和之后而亟从其言,何至有津门之辱!如于自津立约之后从其言而尽行之,何至有今日台湾之衅!漠不关心,裒如充耳;虽有大声疾呼者,亦无如之何已(选录「循环日报」)!

  六月十四日(公历七月二十七日——即礼拜一)

  论台湾事

  中国与日本之事,果将用兵以讨其罪乎?抑将罢兵以恤其民乎?此一事也,中国官民无不常相拟议。

  然揆之近日所传各处消息,亦尚未决策定论。是中国虽有不欲战之心,然事在御侮安边,且曾宣言于天下曰:台湾之地,皆我辖下也。故于国体,大有维系;岂可使区区之日本来侵犯我大邦乎!是以战与不战,惟视日本之肯撤兵与否而已。乃日本亦经播告于天下,将据台湾生番之地为己有;故日本亦不愿虎头蛇尾,遽行撤师以失伊国体面,至贻笑于地球之人,而又加怨于己国之民也。屡阅东洋各新报,似日本亦已悟其计左也。初以扩大版图为荣利;继而孰思,知生番之地味同鸡肋,即能归为已有,尚须劳心耗费至数十年之久而后有益,因而踞地之始愿似已减折矣。虽然,日本畏贻人笑,故不肯退兵;而中国之将有举动必矣。现据各处传来音耗,中国准备诸事,已日臻妥善矣。在闽、广各处,环甲厉兵,而候陆续调用;在上海,诸兵船皆整齐军器、练习水师矣;在宁波,又传闻已拨兵二千前往;在津门,亦有遣兵助剿之说。除此之外,又确闻福建大宪现寻访前助官军同剿「发逆」之各西将,欲延请其复来勷赞戎事。又据日前来信,官兵另在澎湖海岛屯营;盖便于调拨之处也。观上各情,则中国虽延缓以从事,尚有实心实力以驱逐敌人;恐不久,将有大举也。说者曰:目下所以缓延者,一因中国皇帝仁慈,不忍两国百姓无故死于兵戎;一因现在台湾多发风暴,战船行走、停泊,均不妥便。逾两月后,则交戈轰炮之声,定闻于海中也。

  然此役也,或亦曾有轻笑日本无能者。本馆虽恶其奸诈,然不欲轻之、笑之也。何也?日本,亦劲敌也。昔年西人与之构兵,已称其大有武勇;彼时,日本尚以旧器敌西人之精器,已能奋然不惧死而争先,况今又有精器乎!论者曰:此盖因日本之兵,皆历代承袭行伍之任,故能蓄有勇气,其立志宁死不辱也。倘中国藐视之,亦非计之得也。然吾以为大患者,盖不免糜费国帑;即能捷音上报,不过南面受贺而已。日本撤兵回国,阻隔重洋,中国实难于索偿兵费;其势不类普兵先在法境收足赔银,始行退兵也。

  按日本于此役所借口者,谓曾在北京议及生番,遽扬言曰:总理衙门言生番在版图之外。故东洋及中国各西字日报初皆信之,以为日本此举实无逆理之处;后见闽督李公两次照覆,始皆反非其行。虽犹或信其有谈及是事者,然以闲谈之间而偶有误言,究不足为凭;非如两国互用公牍商议者也。先是,横滨西报于论此事,谓曰:东使琐意西马于谈间挑华官出此言,以图为日后之借口,其计狡狯至甚!信哉,该报之论乎。夫藉一失言以为兴师之托辞,天下焉有是理哉!

  兹察东洋各西报所述,日本虽兴此役,实亦不料及中国与之抗御;明知中国虽纵不喜,亦以为尚不至于兵争。今知至于如此,亦悔其行;但惧人贻笑,故不肯撤兵也。特是事势如是,除构兵外,亦尚另有排解计乎?查泰西诸国,虽以用兵为常事,然亦有别法以解纷;使两国有商议不和,可托局外之国诚实大臣代为剖断也。先,美国向英国讨亚拉巴吗赔项,亦以此法处治;既定后,美国宣贺于天下曰:于今得此良法,各国久后可藉以免兵祸矣!今日本既曰「生番之地不属中国」,中国又曰「实在疆内」,则两国何不请局外之国考察各情,而从中判定!若日本不允,则更见其执谬之一斑;若可允从,则中国可免无益之战,又可节省帑项也。然以理论之,中国实可不问,但以重兵驱逐之境外可也。倘尚恤日本,不更责以擅伐生番之罪,已为格外仁慈矣。

  此战与和之机宜如此。今者海禁既开,中国断难成独立不惧之势,亦不能不将就万国公法以从事,庶可不为他人所侮也。

  述台湾近略

  昨有友人附「万年青」轮船,自台湾递中国公文至天津李公保辕门。投递者路经上海,逗遛半日。据友云:近来东兵与生番安堵如常,并无接仗等事。中国不论军民,俱可抵东洋营中游历,并不拦阻;并看中国游历之人,量其上下之分等。或遇文人,即写唐文,与之论该处之风土、时势。或遇能武艺者,即出后门装药之枪,令中人使放;每中人仅放一枪之时,东人能放三枪。又东兵能使飞刀,将三尖刀□把——约二尺许,立大树下,在手中舞动,转旋十数周,用力将刀向上掷去,已将树枝砍下三、四枝矣;其刀仍归手中。现在东兵虽有四、五千,其实能战者不过一半;其余皆系招募民人,究不及兵勇也。生番多有服役于中营;据称各社酋长俱情愿出力帮同中国打仗,不愿东兵久踞于此。又称:东兵此举,实因台湾山岛中宝藏颇多,欲据是以开掘耳。其谓伐生番者,亦托词也。

  行师之道

  兵可百年而不战,不可一日而无备;诚有备而无患,何至于临事张皇!日本,一岛国耳。以中国视之,曾不啻弹丸黑子;而竟藉词生番,妄想启衅!其视中国,殆有所洞见;否则,胡为越海称兵,长驱竟进,如入无人境!膺节钺、制斯土者,何漫不加觉察,听其入驻!顾此事已闻于朝,简派钦差查办;则日兵之来,为干犯公法及越俎僭办,非不经查悉矣。是宜先檄其退;不退,则以甲兵从事,亦固其所;仍仅谕使退。而日之统兵者,则以奉词伐罪为名,未能擅退。夫日国之兵舶既不能擅退,岂中国之土地独可擅侵乎?彼以奉词伐罪为名,而此则宜便宜行事为务;而不能不出于因循者,则以有所未备也。然而日兵之来,非止一日;自三月间即入驻于台,登岸结营,占踞杀戮。今亦既两阅月矣,使即从其来日经营为备,亦何至今日始可言战!或谓「兵凶战危」,诚不能不出于审慎;况事经奏报,应候查办,而谓能以草莽用事乎?顾钦使赴台,亦已匝月矣;其查办诸务虽傍午不遑、赴台炮舶虽纷〔纷〕不一,而其申意于日军者,则惟有退兵了事一节;亦独何哉?或谓兵已入境而始议讲战艘,则其平日可知,无徒以此为当事责也。但钦使沈公素有威望,此次查办,其应如何行止,当有卓然独见,并非外人所能拟及者;能不为生番诸境翘企俟之也哉!

  观上海「申报」详言日本铁甲战艘,其无用者如此、其有用者亦不过如彼;可谓洞其利弊,了如指掌。惟惜中国轻信其虚声,而不先为抗拒;致令虎狼得以屯于门户,实为可惜!并观自觉子来札,似谓台湾之役,中国懦而不能自振,致日本得以横肆若此;故于查办官宪,似有不满之词。愚以为此事虽曲在日本,然疆臣于事之甫发,亦万无擅行开仗之理。所惜者,日本于兵船未入台湾界口之前已有照会,闽浙制军乃不先于此停止其入,遂致九重申饬!嗣简派钦差查办,然亦必先檄以退兵;斯即军火齐备,亦无骤行建仗之理。矧中国于此役虽不漫存轻视,然究无庸燥急,宜先妥为布置。彼西乡中将以朝廷主意为词,而潘副钦使仍予限使其申奏,将欲使其无所置喙;使日本朝廷仍以前词塞责,其领兵者执而不退,自必海疆奋勇武展厥鹰扬师之曲者,其将所恃而不恐(?)。钦差等皆经略裕如,而谓其肯稍行卤莽以滋口实耶(以上二则,选录中外新闻)!

  六月十五日(公历七月二十八日——即礼拜二)

  论制造

  火轮船之有益于国家也,在承平之世,用之以载运仕商、转输货物,已为莫大之利;遇战攻之事,用之以战运将士、转输饷械,尤为最要之需矣。今台湾之事一出,于以更见轮船为国内一日不可少之一端也。

  先是,日本初有兴师之举;所急需者,载兵运粮轮船也。故向西人以巨价购买数艘,又欲赁船以补不足之用;而西人以万国公法之所禁,未之许焉。日本于是向己国内所设立本地轮船公司,而尽赁其船;非此,则竟不足以供用也。设中国一旦与之构兵,其势必至大调兵勇。夫调用兵勇,莫有便捷于海江河湖诸途者。不论欲往何处,苟轮船所能达之地,多则六、七日,少则三、四日即可至矣。故吾念及此事,不禁羡慕前岁李伯相倡设招商轮船公司之为远谋良策也。盖中国虽有火轮兵船三十余艘,而于供给征调急需之用,亦尚不足;故不能不借助于商船也。即如英一国,艨艟虽难枚举,遇有用兵之时,尚每就商民以雇用;欲赁诸他国,安能乎!当今之世,各国兵器皆能日新月盛,各成制作之精良,而民间亦随时更改造就;故遇战事,未有不告助于国民。除赁船之外,则修船、制器各匠技艺之事,若于势急之时,欲全取力于国家制局以成,则其不能应急也必矣。故泰西各国,私家之制厂与公局相埒者,几于林立;即英一国,若欲一月之内制作新法之枪数万,祗须分托于各制厂,而照期可成功备用。此事,实国家自强之大要也。盖两国交兵之后,不能购诸局外之国,故不能不预筹于平日也。

  以今日论之,中国所全赖者,惟公家设立各制造局而已;然西式技艺之各匠振兴于民间者,亦实与国势相维系也。所可喜者,现在上海一处,近有华人数家开设大铁厂数座,多在虹口地方;深知修理水镬、火炉,并能照图铸成铁器以供西人轮船之用,概可与西匠媲美。倘令制作营中所用之精器,或亦可敌西匠也。至于所开之厂多而且大者,亦已难以指计。若自今以往,推广扩充,必能振兴增益;不但能修轮船,又将能造轮船也。其余军器零物,犹其微焉者也。倘日后若有军旅大事而军器不足敷用,公局不能赶造,亦可以分派于各厂,使之代制也。国内设有此等铁厂,实足为国家之大利也。然非在上者有以开创而振兴之,又安能有此一举哉!于以见创设制作各局诸公,实能谋远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