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永宪录
永宪录
辛丑。世宗宪皇帝即位。免百官朝贺。诏告天下以明年为雍正元年。恩赦有差。
诏曰。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圣[太]祖、神[太]宗肇造区夏。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德茂功高。文经武纬。海宇宁谧。历数悠长。不谓谢弃臣民。遽升龙驭。亲授神器。属于藐躬。朕皇考大行皇帝德妃之子。昔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意中年神志昏愦。病类风狂。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为艰。不得已再行废斥。待之十有余年。沉疾如故。痊可无期。是以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欲一体相关。敦睦罔替。共享升平之福。永图盘石之安。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皇考临御以来。良法美意。万世昭垂。朕当永遵成宪。不敢稍有更张。何止三年无改。至于皇考知人善任。至明至当。内外诸大臣。朕亦亟资翼赞。以期终始保全。各宜竭尽公忠。恪守廉节。俾朕得以加恩故旧。克成孝思。倘或不守官箴。自干国纪。既负皇考简拔委任之恩。又负朕笃念大臣之谊。部院属吏。直省有司。亦宜实心任事。洁己奉公。不得推诿上官。自旷厥职。天下百姓。被皇考恩泽日久。蠲赈频施。劝惩备至。间有愚氓。干犯律令。皇考每遇谳决。必加详审。爰书累牍。披阅靡遗。少有可生之路。立施法外之仁。凡我百姓。孝亲敬长。畏罪怀刑。以副朕仰法皇考好生之意。兹因诸王、贝勒、文武大臣、官员人等佥谓天位不可久虚。宗社允宜早主。再三陈请。朕勉徇舆情。暂抑悲痛。于是月二十日祇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仰体先志之遗承。深望皇图之永固。式昭新化。期愆旧恩。所有事宜开列于后云云。于戏。追慕前徽。继述无忘于夙夜。广推圣泽。恩膏愿被于寰区。凡尔亲贤文武。其共矢丹诚。各输心膂。用绍无疆之业。永垂有道之休。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免丁侍养。八十以上给绢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倍之。百岁给与建坊银两。
恩诏从前未详。康熙戊辰。以海宇敉宁。特降恩诏。军民七十以上许一丁侍养。八十以上赐绢一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倍之。癸未以万寿五旬推恩诏如戊辰。加以百岁建坊。癸巳万寿六旬亦如之。坊曰升平人瑞。后乙卯今上登极。推恩益以八十以上授八品职荣身。七十以上给以布粟。男妇同。 按顶戴之给。非年符者皆有之。必年高德着。品行循良。方可膺斯宠荣。见各省举报疏。以上诸例定于顺治元年。后酌行之。雍正年后多以银代米。无肉、绵。
恩诏。会试临期请旨加额。乡试中式。大省加三十名。次省二十名。小省十名。入学。府、州、县、卫大学加七名。中学五名。小学三名。各一次。
直隶、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为大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广东为中省。余为小省。府谓边省单府无附郭者。
恩诏。直省举孝廉方正之士。赐六品顶带以备召用。
召皇十四弟抚远大将军固山贝子胤禵驰驿入临。印务交总督年羹尧。进封辅国公延信为固山贝子。赴军署理大将军事。
羹尧字亮工。奉天镶白旗人。庚辰汪铎榜进士。点庶常。至侍读学士。擢四川巡抚。军兴加总督衔。六十年八月陛见。赐上用服饰。擢制川陕。辞朝赴任。命侍卫佛抡、拉锡持茶郊送二十里外。当抚川时。年未三十。延信以复藏功。六十年。大行皇帝降谕。延信朕亲伯之孙。克展勇略。深属可嘉。敕封为辅国公。
尊圣母德妃为皇太后。
上谕礼部。朕惟君国之道。必崇孝礼。化民之务。本重尊亲。惟我母后。仁承天德。顺协坤仪。恭俭慈温。懋昭淑范。恩勤顾复。诞育藐躬。朕缵荷鸿图。恭承懿训。显扬圣善。仪典宜隆。式考旧章。恭上皇太后尊号。尔部详察礼仪具奏。
群臣请丧服以日易月。上谕晓之。
上谕。皇考大行皇帝圣德神功。罕有伦比。为亘古未有之神君。朕亦不宜用近代相沿之典礼。释服之制以日易月。虽始于汉文。而高宗谅阴三年。独非古制乎。朕不能上比高宗。而哀慕之情不能自已。况朕有贤好昆弟。亲信民臣。庶政可以代理。若谓二十七日之制。皇考既已行之于前。皇考御极之始正在稚龄。朕非行前代未行之典礼。以为超越前人也。本朝旧制。释服亦待百日。庶减思君思父之哀。诸臣其谅之。
群臣请朝皇太后。传懿旨不受。复固请。从之。于梓宫前拜叩谢恩。仍还旧宫。
懿旨。我自幼入宫为妃。在先帝前毫无尽力之处。将我子为皇子。不但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我原欲随先帝同去。今皇帝说。太后圣母若随皇父同去。我亦随太后圣母同去。哀恳劝阻。未遂其志。若穿锦绣。受我子行礼。实为不合。盖凡朝太后之礼。是日。太后仪仗乐器全设于宫前。上具礼服乘舆出隆宗门。率王以下及大臣、侍卫等诣太后宫。至宫门外降舆。入至宫前丹陛上之东。西向立。王以下公以上于丹陛下立。文武大臣、内大臣、侍卫于宫门外立。三等侍卫于左门外分班序立。鸿胪寺堂官二员、鸣赞官二员于丹陛上。又二员于丹陛下。又二员于宫门外。又二员于左门外。俱相向立。纠仪御史二员于宫门外。又二员于左门左侍立。礼部堂官传谕。内监奏请皇太后升宫座。皇太后具礼服御宫。作乐。陛座乐止。上由中阶诣丹陛立。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头礼。诸王、大臣、内大臣、侍卫等皆随行礼。上行礼时乐作。礼毕乐止。上复原位立。礼部堂官传谕。内监奏请皇太后还宫。乐作。入宫乐止。上出宫门外。来。还宫。凡大朝贺。上先诣太后宫行礼后。御殿受庆。如元旦也。
谕各省督抚提镇三司。非诏旨毋赴京进香。
顺天府尹俞化鹏罢。
上以化鹏惯于多事。当新政之初。不可使之在职。首斥回避。化鹏字青岳。江南寿州人。辛未戴有祺榜进士。
前经筵讲官礼部尚书陈诜卒于京师。赐祭葬。谥清恪。
诜号实斋。浙江海宁人。由壬子举人授中书。洊升广东巡抚。至宗伯。五十八年乞归田。因明年万寿七旬来京。于十三日卒。攀龙髯而上升。诜其有焉。子世倌、世侃诸人。五登科第。
追赠内监海青等品秩。遣官致祭。
追赠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为太子太傅。刑部右侍郎励杜讷为礼部尚书。
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丁未缪彤榜进士。侍直内廷者三十余年。着□溪诗文集四十卷。辛巳致政归。卒谥文端。后辛亥、癸丑两遣大学士廷玉等归扫茔墓。又崇祀京师贤良祠。其妻兄刑部尚书谥端恪姚文然亦与焉。 按文然在明官部郎。当贼李自成破京师。令诸官助饷。并及文然。英父秉彝。字□之。号拙庵。兄弟四人。行居三。娶吴氏。生子七。英居第五。拙庵以廪生入监。考授别驾。其伯兄秉文。字锺阳。前明万历庚戌韩敬榜进士。官山东布政。殉国难。次兄载。字子客。尤高尚。号湖上翁。隐于松湖三十余年卒。杜讷本杜氏。字近公。号澹园。直隶静海人。与平湖高士奇皆以布衣召对特用。参密勿。典文翰。士奇字澹人。号江村。官至正詹事。谥文恪。癸未索额图之败。根本由此而摇。与有力焉。甲申放回原籍。暴卒。舌本堕地。生时。父梦杨士奇来。因名之。亦由布衣致身通显。盖事非偶然。
令援赦之人各加案记。以儆将来。
上谕。此番赦罪。非朕本心。以诸臣援例陈请。又朕即位之初。故从仆允行。援赦之人。须详加记注档案。如不改过。加倍治罪。恩诏除谋反叛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内乱。妻妾杀夫告夫。奴婢杀家长。杀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谋杀故杀真正人命。蛊毒魇魅药杀人。强盗奴变。十恶等真正死罪。及军机获罪。藏匿逃人不赦外。咸赦除之。
封皇八弟胤禩为和硕廉亲王。皇十三弟固山贝子胤祥为和硕怡亲王。皇十二弟固山贝子胤祹为多罗履郡王。皇二兄胤礽子弘历为多罗理郡王。
胤禩前封贝勒。以罪革。胤祥戊子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次年以履理译音相同。改履为嘉。皇十六弟胤禄寻封庄亲王。时日未详。
礼臣奏诸王名应避同御讳一字。传皇太后懿旨。以允字代之。
以谅阴。命廉亲王、怡亲王、九门提督隆科多、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怡亲王兼掌户部稽查三库。廉亲王兼掌工部。
诸王掌部务。太宗初制也。此后每命诸王监之。
诏诸王大臣文武各官集景运门。恭拟大行皇帝尊谥。
上谕礼部。朕惟古昔贤圣之君。必有显号徽赫。以昭功德之盛。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巨典也。仰惟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早承大统。寅畏小心。明旦凛昭格之盛忱。效祀亲升中之典礼。监于成宪。率由旧章。孝养两宫。问安视膳。展敬陵庙。备物尽诚。总揽万方。阜成兆姓。蠲赋动盈千万。赈恤曾不稽时。水旱先筹。雨旸必达。恩蒙宥赦。德洽好生。盛暑则释□□。严寒则赈饘粥。兵粮预给。优赏频颁。淮甸屡巡。动亿万之帑金。运睿谟而九河底绩。鲁郊特幸。行数千年之异礼。屈帝尊而亲拜崇师。览奏牍而利弊周知。觐臣使而贤愚立辨。保全勋旧。庇荫宗支。广音八寸。敦厚风俗。布昭圣略。申讨不庭。元裔背叛而旋踵就歼。三孽逆命而刻期献馘。俄罗斯占喀尔喀之疆圉。谕以圣德。即奉约章。喀尔喀遭厄鲁忒之暴残。苏其困苦。皆登衽席。噶尔丹肆毒边境。三临朔漠。扫靖烽烟。泽旺摧残与国。出师命将。恢复藏地。台湾置郡。红苗革心。南朔东西。无思不服。天维生知。日新好学。讲筵时御。考定六经。广博士于五贤。配先师于十哲。功迈百家。道符千圣。贯彻天文。总括地理。旁搜数衍。考正元声。研索汇编。鉴裁纂辑。凡此难名之美善。洵亘古首出之一人。虽复累牍连章。不能纪述万一。朕与天下臣民均叨怙戴。不意龙驭上宾。顾余冲人。嗣膺大统。仰承佑启之思。载复显扬之礼。谨考彝章。宜升尊谥。尔部详察典礼具奏。又谕。皇考继统之主。例应称宗。但皇考丰功鸿烈。六十余年。手定太平。论继统为守成。论事业则为开创。朕意宜追崇为祖。但大典必须佥议。以合天下万世之人心。方成定论。诸王大臣会同九卿科道等官详考旧章。确议具奏。 按前诏。邸抄多有遗错。俟考正。又丹旦特忒等字国语每通用。后多有之。窃维大行皇帝功德巍巍。实所难名。然综其大节。已具上谕中。谥议即奉此为准。以编纂一事言之。成书不止数十百种。亦从古帝王所未有者。曾见其目。惜未登记。
传大行皇帝遗旨。追封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公图海为一等公。修理墓院。遣官致祭。
海辅弼先皇于即位初年。勋劳备至。曾授抚远大将军。平定三秦。征讨三逆。皆有功。及孙马尔赛。复膺辅政。前后继美。相传海征吴逆。以子质其军。诱其将马三宝
【 一作马宝。】
赴京议和。三宝故我将。随三桂孙世璠至云南。遂助逆为乱。勇略无敌。至京凌迟死。吴遂烹海所质子。海忧惧卒。世璠亦势败降。未知然否。
传大行皇帝遗旨。分粜仓米于五城。以济贫民。
传大行皇帝遗旨。修补仓庾。添设在京廒座。
以内阁学士励廷仪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廷仪号南湖。直隶静海人。庚辰进士。父杜讷。与故大学士张英俱曾侍上。受授之际。廷玉、廷仪皆加委任。明诏中称为先生之子。
以盛京工部侍郎觉罗苏库为礼部尚书。户部左侍郎敦拜为左都御史。
召淮安理事同知马尔赤哈为监察御史。
上以赤哈为人忠直。屈于下僚。首推同知放。改名为赤哈。国制。凡旗人在外。不归汉官统辖。与民人争讼。则将军督抚会理事同知庭鞫。八旗驻防之地皆有是官。淮安因旗员效力河工。以船政同知兼其事。用满人。
冬十有二月壬子朔。
命总理事务隆科多奏章称舅舅。
隆科多孝懿皇后之弟。上令照舅祖国维例。称舅舅以宠异之。国维季女亦为妃。八旗满官有女及婿。皆送内廷验看。不中选者乃自行婚嫁。国制也。
擢原庶吉士傅敏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上以翰林并诸进士俱平常。惟原任庶吉士傅敏学问优赡。且教导皇子有方。超擢之。敏字龙翰。满洲正黄旗人。丁丑李蟠榜进士。乾隆初。大学士福敏为一人。
诸王大臣拟上大行皇帝尊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
上持针刺血书圣祖二字。命中堂封贮皇史宬。皇史宬建于明嘉靖十三年。贮历朝宝训及实录。在当时文华殿西。今未详所在。颁设满官司职守。与天地、社稷、太庙、堂子同。
甲寅。奉移圣祖仁皇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
礼部议奏。初三日□□寺□梓宫于景山寿皇殿安奉。颁于初二日祭祀。烧纸锭二万。纸钱六万。五色纸锭五万。饭果二十棹。羊九只。酒十六瓶。读表告祭。是日皇上率诸王大臣奉移梓宫于景运门外。安于八十人大架上。皇上跪。众随跪。奠酒三杯。烧纸钱三千。沿途洒路钱。由东华门出。进景山东门。至寿皇殿门外。换小架升上。皇上跪。众随跪。奠酒三杯。烧纸钱三千。每过门奠酒三杯。烧纸钱五百。奉移寺主以下内大臣、侍卫于景运门外两翼分班。跪送举哀。临近随行。总理事务王大臣、包衣大人、礼、工二部、两旁管理行走跟驾大人、哈哈诸子、侍卫、包衣临近随行。凡王以下公以上先于东华门外前池口齐集。跪迎举哀。梓宫过随行。左翼大臣官员于东华门外齐集。汉大臣官员于骑河楼口齐集。汉御史以上官员于沙滩口齐集。右翼大臣官员于景山东门北大街齐集。梓宫到。举哀。跪迎送。梓宫车辂甚多。皇太后、内主、皇后由顺成门坐轿坐车先出神武门。于景山西门到寿皇殿西等候。梓宫至景山。王以下内大臣、大学士、护军统领、上三旗都统、副都统、侍卫、侍读学士、包衣官员俱于景山东门内齐集立。分班举哀。五旗都统、汉大臣有顶带官员俱于景山东门外齐立。分班举哀。执事王等官员等随梓宫进。安置帷幔陈主供香几等。请皇上奠酒三杯。烧纸锭纸钱并幡。皇上奠酒。王福晋以下俱各随跪举哀以散。每日照举三奠酒。将王阿哥等名具奏派出轮奠。百日以内每日三祭。祭时王旗包衣牛彔管下官员等分班立。一日一旗。佐领一日一旗。管下分班祭奠举哀三日。百番僧分于四处念经七日。此议邸抄遗误甚多。候考正。 按帝后升遐。祭奠之礼与民间略同。如三朝、满月、百日、期年、再期、三周、清明、中元、冬至皆诗文致祭。而朝夕献食。四时荐新。并载令典。较诸大祭。礼仪为简。奉移之次日。行初祭礼。盖同发引也。景山在皇城地安门内。紫禁城神武门外。东西皆有门。中有观德、寿皇等殿。凡帝后升遐。移奉于此。始则在干清、坤宁宫云。地安即所谓厚载。景山即前明之万岁山。一曰煤山者。观德殿校射之所。上阅视武臣多御此。武殿试或在瀛台。或在景山。而八旗教习开馆于斯。详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