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宪录

以河南总督田文镜弭盗有功。停巡察御史。江南寻亦省。
以通政司使兼太常寺卿孙柱为刑部左侍郎。詹事府正詹事留保为通政司使。
考试新科武进士。分别录用。
钦选侍卫外。考试人才可用者。满洲蒙古带蓝翎。交与领侍卫内大臣分派效力。汉军交与该旗以骁骑校用。汉人发各省食千总俸效力。题补守备。
吏部尚书前署湖广总督傅敏剿花苗有功。交部议叙。
以疏慢职守。削公品级护守景陵宗室广善爵为闲散章京。革总理陵寝事务大学士萧永藻职。以都统宗室佛伦代之。
上谕。萧永藻向来操守可称清官第一。但骄矜偏执。在皇考时并无实心效力之处。及朕即位。因其年迈七旬。加恩优待。念景陵事务重大。特命伊总理。且令伊颐养暮年。正所谓善全之也。乃不知感恩。反怀怨望。事事推诿瞻徇。朕姑容者已五载矣。即如笔帖式夺民牛只。而伊不行约束。小人偷锯陵旁枯树。而伊不知访查。贝子允禵到陵行礼。而伊不行齐集。其余如请安来京。不候旨即回。疏慢之处甚多。惟知阿谀允禵。以长其傲慢狂肆之罪。而其特具条奏者。则裁汰旧设之官员。或去祭祀之乳牛。以为节省计。识见卑鄙。不知大体。视财为重。视礼为轻。深负皇考数十年高厚之恩及朕委任之意。着革职。仍在陵寝居住效力。 
佛伦于次年五月人以徇私勒索之罪枷号马兰关。
命给事中高维新、马维翰、英涛、吴鸣虞往四川。会同四道丈量地亩分派开垦。
礼部进元旦升殿庆贺礼仪。命皇后前停止行礼。
皇后母仪天下。每当朝贺。降旨多免。九年九月二十九日薨于圆明园。移柩畅春苑。遵前孝诚皇后升遐例。有顶带官员素服二十七日。军民七日。禁鼓乐。谥曰孝敬。传闻生皇子三。长疾薨。十三年十一月上尊谥为孝敬宪皇后。祔太庙。葬泰陵。定制皇后丧。满洲官百日不薙发。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孝贤皇后之丧。诏汉文武官同。而在外大员疏忽违制。多获罪。湖广总督塞楞额、南河总督周学健皆致死。冬至祭表不合圣意。大学士皆镌职。今上笃于彝伦。后丧礼仪极备。十四年四月。始奉皇太后懿旨。册娴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总摄二宫事。诏告天下。以册后大礼必俟三年后举行。庚午八月初三日乃正坤宁之位。或云。今皇后为高斌之侄女。
以监察御史性贵为大理寺卿。
贵后作桂。满洲正蓝旗人。十年至兵部尚书。总督漕运。
督理江宁、杭州织造曹俯、孙文成并罢。
文成在任二十余年。曹俯之祖曹玺与伯寅相继为织造将四十年。寅字子清。号荔轩。奉天旗人。有诗才。颇懂风雅。母为圣祖保母。二女皆为王妃。及卒。子颙嗣其职。颙又卒。令俯补其缺。以养两世孀妇。因亏空罢任。封其家赀。止银数两。钱数千。质票值千金而已。上闻之恻然。寅演琵琶传奇。用蔡文姬故事。以正伯喈之诬。内装潢魏武之休美。或谓其因同姓。然是举实阿瞒一生好义处。又演明末米脂令边大绶与陕抚汪乔年掘李自成先冢所纪虎口余生。将一时人物备列。表忠义而褫叛逆。可敦风教。并附志之。
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左侍郎沈近思卒。诏赠太子少傅礼部尚书。予谥典。荫一子入监读书。
上谕。沈近思人品端方。持躬廉洁。凡所委用。悉心办理。正资倚任。忽闻溘逝。深为悼惜。着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荫一子入监读书。赐银五百两。令吏部司官料理后事。命平郡王福彭、散秩大臣一员往奠茶酒祭葬外。还予谥。近思字闇斋。浙江钱塘人。少出家隐云林。或劝之就学。举庚辰进士。累官广西南宁同知。上登极。以卓异引见。特擢文选司郎中。未逾年晋少宰。遭遇之盛。一时罕觏。
诏天下选拔生员入太学更例六年一次举行。
上谕。直省拔贡旧例十二年题请举行一次。后因各省学政不能秉公选取。国子监未便照例请行。于雍正元年特行一次。朕思各府州县每年岁贡。较其食廪浅深。挨次出贡。多年力衰迈之人。欲得人才。必须选拔。着令各省学臣于科考时。照例府学拔取二名。州县学拔取一名。宁缺勿滥。务取学问优通。品行端方。才能可用之人。令其来京。朕将亲行考试。令入国子监肄业。嗣后。六年选拔一次。国子监届时请旨。又谕。不论考居一二三等者。皆得入试。及选拔生引见。考试分五等。殿最其优者。即擢县令教职以及州县佐贰等官。 伏读上谕。见圣心遴选甄别之法至详且慎。而司其事者每不能餍服人意。称誉多属教官。而荐扬或由当路。且因亲行考验之故。类取仪容韶秀。服饰华灿。应对明敏者当其选。乙卯。山东士子某上书学政刺讥之。遂以闻。今上登极。罢引见行廷试之制。仍改十二年一举行。【旧例逢寅年。今逢申年。】 岁贡之制。乾隆十四年奏准。必一正两陪同入试。正贡衰老。以陪贡充之。往时陪贡特交具文而已。又成例考贡题。每省岁贡颁画一题。十三年改为随场命题。【有能餍服人意之说于何征之。以江都一邑言。癸卯之拔者洪本仁。宜兴翰编储在之以同年而嘱郑鱼门也。己酉之拔者王念祖。其父因忤逆褫武生。以刀笔致富厚。长洲翰撰徐陶璋以房师而嘱郑东长也。乙卯之拔者李弘汶。其父衡则张宝臣癸巳乡试之年友也。三学政皆为清节。犹不能免于顾惜如此。】
以礼部侍郎唐执玉为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钱以垲为礼部右侍郎。
执玉字益功。江南武进人。癸未进士。十一年。官刑部尚书卒。以垲号蔗山。浙江嘉善人。康熙戊戌进士。祖楞前为将乐令。殉耿逆之难。奏请恩恤。旨俞允。八年。进礼部尚书。
改吴淞海岸土塘为石工。
赦李绂死罪。妻子财产免入官。令至纂修八旗志书馆效力。
刑部奏审绂贪污不法欺罔之罪二十有一条。如蛮僮莫东旺之案。不行早结。以致冤狱。广西侵占州地掠夺民房之逆贼罗文刚。并不早除。迟误军机。以致文刚脱逃等罪。俱坐斩立决。上以绂既悔过认罪。情词恳切。且学问甚优。特从宽典。十三年。今上登极。复绂官户部侍郎。首所建白。则并禁民间用红白铜器。 按黄铜之禁。御史勒因特条奏启之。而诸臣喋喋。以期顺承。岂料今上即弛其禁欤。
禁旗员外任携将子弟十八岁以上者随行。并捐纳驿丞典史官。以图规避废业。
国制。旗员子弟年十八岁者。当差三年。量能授秩。
以汉军众多。谕管旗都统酌议佐领。毋致闲散。
国制。满洲生齿众多。则添设甲副以赡养之。汉军例无所增。故有数十人而共甲一副者。特轸恤之。乾隆初有旨。情愿出旗回籍者听。皆旷典也。
直隶布政使张适、按察使魏定国有罪斥罢听勘。
上谕。朕侍内外大小臣工。推心置腹。事事至诚。而为臣者。尚忍以伪妄欺诈待朕。实可寒心。宜兆熊乃旗下无能之人。因其忠厚。圣祖擢用至福州将军。及朕即位。畀以畿辅节制之任。训诫再三。宥其过愆。朕恩尚可负乎。刘师恕向来过失多端。屡经败露。其人尚小心谨慎。且年力精壮。是以令其协助直督事。朕恩尚可负乎。张适系获罪之人。且亏空钱粮。朕念伊祖张玉书在圣祖时效力多年。而伊之过犯。大约由年羹尧挟制。于是赦其罪愆。用为直隶布政使。朕恩尚可负乎。魏定国由知州擢杭州知府。见朕假作淳谨。又经傅敏、法海力荐。是以用为直隶按察使。推恩及于其父。朕恩尚可负乎。曾逢圣实系市井光棍。钻营而至大名府事。被参亏空。朕令晓谕地方。若有受害被屈之人。准其控告。而张适将控告之秀才夹讯毙命。以箝制人之口。宜兆熊、刘师恕若罔闻知。魏定国专司刑名。而一任张适恣意妄行。置身事外。魏定国居心行事。非沽取虚誉。即傅敏、法海袒护科甲而保荐也。张适、魏定国着解任。令傅敏、史贻直将曾逢祖各案秉公严审究拟。不得徇隐取罪。敏等审拟。皆罪斩。籍其资财偿亏空。上谕。原大学士张玉书一生勤慎。效力多年。伊孙张适从宽免死。发回原籍。地方官严加管束。令出银一千两。给付生员窦相可之家。魏定国奸险狡狯。罪本不可逭。但既宽张适。定国亦从宽免死。发黑龙江当差。未几。宜兆熊、刘师恕皆免。傅敏削职。明诏申斥。敏以藩邸之人。因其教阿哥读书尚属谨慎。加特恩由革退翰林擢用至大臣。深加信任。乃伊署浙抚时。竟庇护大奸大恶之佟吉图。通同欺隐。甚属可恶。后名福敏。官再起。十年。以左都御史协理大学士事。今上登极。大拜。师恕号艾堂。江南宝应人。前兵部督捕侍郎国黻子。庚辰第进士。点庶常方弱冠。圣祖命回籍读书。十年再赴京。后亦再起福建观风整俗使。进内阁学士。乾隆初。以侍郎同刘于义协署陕督事。七月淮阳大水。高宝士民挟赈。内有师恕族人。遂因此削籍。定国号慎斋。江西广昌人。康熙丙午进士。乾隆元年赦还。官至安徽巡抚。适字叔度。罢归居常州。乾隆十一年。以田土与丹阳贺姓相角。巡抚陈大受准适取赎。及转抚福建。命满侍卫安宁署抚事。尽反所为。劾适恃富而横。旨令查其家产。竟没入官。适病卒于狱。十三年。江南米价昂贵。苏耆吁请平价。触宁怒。立拘三十八人。多毙杖下。及后奉旨枷责。只余六人。原宁放米出洋。暗受其贿。乐米贵。商船始来。布政辰垣奏之。斥回京。相传今上十六年南巡。适母史氏见太后诉其困苦。诏归故产云。
雍正六年岁在戊申。
春正月壬子朔。
上御殿受朝贺。
甲子。上幸圆明园。
令因奸谋死亲夫设计娶为妻妾者。夫立决。妻凌迟。
河南总督田文镜题旌永城侯服齐新乡郭培墉孝行。
令江滨新涨地亩争讼不决者入宫。招民垦种。所获归常平仓。
江州涨坍无常。民易争夺。动至杀人。有讼狱数十年不决者。江苏巡抚陈时夏请行之。
以凤阳知府朱鸿绪为厦台道。
鸿绪号森庵。籍河南陈州。本回回人。尝为扬州同知。甚得民。父忧去任。一城如失慈母。在凤尤着贤声。因父岩原为蒲州牧。亏空罢任。上特召见。奏由原河东道杨朝麟勒索。以致父有亏空。愿甘赔补。上谕。实属贬抑。若隐忍代赔。有伤伊父令名。仍向朝麟名下追完。赐孔雀翎。擢巡厦台。寻改令督查镇江积欠钱粮。乃冒昧追比。大拂民心。严旨切责罢之。乾隆初。再复官。
定世仆之制。
汉人契买及投靠招配婢女之仆。照满洲例严定主仆名分。将文契赴地方官用印。庶民之家不许存养良家男女为奴仆。违者杖一百。即放从良。其已经赎身而不依主豢养者。本亲及子孙见主仍存主仆之分。至小户附大户之村佃种大户之田者。本系良人。不得拘世仆之例。从安徽巡抚魏廷珍条奏也。
春二月壬午朔。
改山西直隶蒲、泽二州为府。设附郭县曰永济、凤台。分蒲州之临晋复设县曰虞乡。
蒲州府辖永济、临晋、虞乡、荣河、万泉、猗氏六属。泽州府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属。蒲州春秋蒲坂地。即秦孟明济河焚舟处。解州隋名虞乡。临晋后魏亦名北解州。皆汉解梁地。晋杜预以孟津渡险建河桥于富平津。至唐开元九年复作于蒲津。横亘百丈。连船千艘。镕铁为伏牛以系缆。盖浮梁。疑永济所取义。凤台以山名。
改陕西潼关卫为县。隶华州。
潼关卫原在华阴治。后县改属潼州县。
建风神庙于京师。
后总督河道齐苏勒奏请。河县清河口旧有风神庙。雍正二年以来。西风不作。河道安澜。乞加封号。钦定清和宣惠风伯之神。 按自雍正纪元后。届今三十年。风无三日西北。故河工长固。足征神灵之福国庇民。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田从典老病予告归里。卒于途次。
从典字克五。号晓山。山西阳城人。戊辰进士。陛辞赐元衡介福额。联曰德重纯诚。嘉猷资辅弼。礼崇惠养。眉寿备恩荣。及卒。上以其子年幼。遣内阁汉学士一人、满侍读一人往办殡殓。散秩大臣一人、侍卫六人往奠茶酒。子懋。服满以荫筮仕。乾隆十年至吏部左侍郎。破格用之。从典殁后。吏部尚书在任守制蒋廷锡假满回朝。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摄本部事。未详时日。附载于此。
朝鲜岁贡。诏永减常贡米六十石。以恤远人。
往例每年贡米百石。以供祭祀之用。今以该国路程遥远。运送匪易。减去稻米三十石。江米三十石。止贡江米四十石。永着为令。
户部尚书署两江总督范时绎题。两淮商人于丙午纲捐银三十万两。开修五塘、串场等河。
上谕。两淮商人感戴朕恩。急公念切。将正项及带销银两全完。又捐银数十万。办理地方公事。甚属可嘉。今又公捐以佐公费。朕闻之心甚不忍。或系伊等实心踊跃以报国恩。或系大臣地方官授意而有此举。着询问真情。呈报该督。再行请旨。串场河始于康熙二十四年。圣祖南巡。高邮士民郭天祚等叩阍请开复。以泄六坝之水。由范公堤入海。前后以按察使于成龙、侍郎孙在丰为下河副总河治其事。但河由高邮运河东注于海。中有湖横截数十里。于湖中挑筑两岸。使所注水夹流其中。不致散漫入湖。以分上河黄、淮、湖之壅涨。工巨而费大。久之报罢。乾隆十年复奉旨成其事。总督尹继善复请下河田亩如江滨挑筑圩岸。以为捍御。由是泽国变为膏腴。食利无穷矣。扬之盐商轻财好义。最贤者为汪应庚。宋上章。如植万松。构亭台于平山堂。以成名胜。与同辈复梅花岭故址。建书院以课养士子。修萧子祠墓。每年设药局以济贫。皆身先之。十年各邑买稻积贮。皆分派富户任之。江都当二万。以一人代办。合邑若不知有此事者。十二年朝命特授光禄寺少卿以旌之。乾隆二年又独力鼎建府县两学宫。费五万余金。又捐银万二千两置田以供后日修理。其所余助士子乡会应试。远近尤称异。若琳宫梵宇求其一文施舍。不得也。子起守宁波。亦多惠政。昔范文正宰兴化。海水为患。田不可耕。筑堤跨通、泰、海三州海滨。长数百里。利赖无穷。名范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