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永宪录
永宪录
白启后为散秩大臣。称舅舅。驻景陵。
赐王公怡亲王允祥、隆科多、马齐、年羹尧御书额。
怡亲王额曰藩式宗英。隆曰世笃忠贞。马曰朝之隽老。年曰青天白日。
上朱批安置贝子允禟谕旨。封付年羹尧回任。
和硕庄亲王博果铎薨。以子宏裕袭。
诏给牛犊羊酒二次。致祭二次。给造坟田衙门银五千两。按皇弟允禄亦为庄亲王。未详封号从同之故。俟考。
礼臣进躬迎神主礼仪。
议得圣祖仁皇帝梓宫奉安地宫礼毕。设黄幔于享殿前丹陛之上。享殿内设宅奉神主。宝座前设供案。又前设香案。俱南向。设皇帝神位于香案之内。北向。设点主案于香案之东。西向。上安主椟。至吉时。皇上素服。太常寺堂官导引由隆恩门东门入。□正面东阶入东扇。至中间北向正面立。内务府官一员启椟捧主出安奉案上。满汉大学士各一员诣点主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兴。西向点主退。内务府官恭捧神主跪安宝座。行一跪三叩头礼退。太常寺官引皇上就拜位。行读文致祭礼如时享仪。诸王以下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俱素服随班行礼焚祝帛毕。太常寺官一员向上跪。奏请圣祖仁皇帝神主升舆。请太庙升祔。太常寺官引皇上诣宝座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恭捧神主升舆。太常寺堂官、大学士导引由中扇以至丹陛上。奉神主安置黄舆内。行一跪三叩头礼兴。退避东次。校尉舁舆行。前张黄盖。列御仗二对。侍卫前导。由隆恩门中门出。皇上随行。至隆恩门外奉舆随行。途次按程置黄幄。供奉神主。仍朝夕奠。照钦天监选择九月初四日升祔吉期。按日分为三站。九站。第四日还京。前三日致斋。遣官以升祔日期致告天地、太庙、社稷。前期一日。皇上先还京恭候。奉迎神主。是日黎明。随从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俱朝服。随神主入朝阳门。在京满汉文武大臣官员俱朝服于大清门外齐集。跪候神主过随行。皇上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于端门外朝服恭迎神主入太庙行升祔礼。其点主及升祔仪。届期详察会典具奏。 按题主于神字下空点处用石青填题。而地宫石床上亦有神位。所题者太庙之主、奉先之主。世祖之丧。升化之时即题主。恭奉干清宫择日升祔太庙奉先殿。今似止以太庙之主言。侯者王□□故字填以青。
奉天府丞唐执玉请增满洲、蒙古、汉军入学额数。
奉天学政改属府丞兼理之。满洲、蒙古原额六名。增四名。汉军原额三名。增二名。
二年八月再广奉天府学民籍原额七名。增五名。满洲、蒙古增一名。汉军增二名。锦州府学原额四名。增二名。
执玉之请。以准上三旗包衣佐领子弟皆得考试进取。则额少人多也。未详包衣子弟从前皆不与制科。抑在奉天有不同欤。顺天入学额。满洲六十名。汉军二十名。
令监关差笔帖式停其差遣。应得分银交内务府广储司库。
往例。旗员外任督抚、织造、关盐等差。皆有笔帖式从行。以通晓汉文。而实则幕客专之。诚冗员也。
谪湖广粮储参议程镰效力军前。
镰与乐谦前为御史。亦列名保废东宫复立。故谦亦甫命督学顺天。与镰俱谪。未详圣祖时二人得留之故。
诏直省督抚确举孝廉方正以应诏。
上谕。恩诏内有每府州县各举孝廉方正之士暂赐六品顶带荣身以备召用一条。数月未有所闻。岂通都大邑之中。海澨山陬之远。遂无潜修砥操克称俊乂可应诏者。诚恐有司怠于采访。殊负殷殷延揽之至意。诏直省督抚速遵前诏确访举奏。
命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赈济山西平定、寿阳等地。
追封都统善寿为辅国公。
封怡亲王世子弘昌为固山贝子。
丁卯。上允诸臣再请。始御门听政。百官朝服行礼。
凡御门听政。设御榻于干清门之正中。章奏案于御榻之前。部院大小官员每日赴午门齐集。候辰刻由中左门进至便右门。该值侍卫转奏。候传进奏。值两侍卫随诸臣俱至干清门丹墀东旁西向排立。起居注满汉官于丹墀西旁东向立。上御门升座。侍卫从丹墀下石栏旁东西排立。起居注官由西阶升至帘下侍立。部院大小官员挨日轮班。依次由东阶升上。堂官捧举奏章先诣案前跪置毕。转至东阶西向跪奏。如应用绿头牌启奏事宜。亦由堂官捧至御前西向跪奏。各官俱照品级跪于堂官之次。每一衙门奏毕。各官仍由东阶照品序退。次一衙门进奏如前仪。其进奏次序。吏户礼兵工五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轮班先后进奏。若宗人府奏事在各衙门之先。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奏事在礼部之后。督捕、太仆寺奏事在兵部之后。五城奏事在都察院之后。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奏事在各衙门之后。九卿有会奏公本。科道有条奏事宜。亦在各衙门之后。刑部奏事则在第三班。各衙门奏事毕。各依次随侍卫由后左门出。内阁学士所奏本章。如有折本事宜。大学士、学士面奏请旨毕退。上还宫。
新会民梁国衢百有一岁。
定满洲翰林进士升补之制。
凡满洲翰林院侍读、侍讲、谕德、洗马、国子监司业缺出。将应升之人补授一员。编检补授一员。庶子、侍读、侍讲学士缺出。从前俱系年久郎中等照例论俸升补。将侍读、侍讲、谕德、洗马合例者开列二名具奏。其庶吉士散馆不留馆者以通政司知事用。散馆进士以通政司知事、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典簿及各部司务用。
逐部院衙门缺主与年满书吏回籍。
复设日讲官起居注衙门官吏。
起居注原置太和门外西廊内。设主事二员。笔帖式十六员。康熙五十六年奉裁。祗令翰林五员代班。有要务命内阁书记。上以御极之初。必资记注。令复设。旧制以刑部尚书励廷仪、翰林院侍讲学士徐天因、侍读王国栋、侍讲吴襄、王绶、李锺莪、右庶子何国宗、右中允张廷璐、编修刘于义、吴泉骐、任兰枝、检讨巩建章十二人领其职。寻内阁奏讲官出差。外间缺另补。庶秉笔载橐。各尽厥职。从之。
颁上谕十一条。劝儆内外文武官弁。
其详遗失。俟考载。
设满洲、蒙古翻译取士科。
部议三年之内。将满洲侍郎等官清字出类者吏部具题。钦点学院一员。考取生员本年一次。二年再一次。于子、午、卯、酉年二月乡试。辰、戌、丑、未年八月会试。其乡试。吏部咨议满洲由清字出身之大臣职名并汉大臣官员。钦点满汉五员。副主考各二员。满汉同考官各二员。礼部满侍郎一员为监临官。令同顺天府提调。会试。现在文举能翻译者亦准入场。钦点礼部满侍郎一员知贡举。满司官一员为提调外。俱照乡试。其日恭请皇上命题。至殿试。亦照文殿试例行考试。额取秀才四十名。举人二十名。进士四名。其秀才、举人、进士外场行其舞刀掇石。令其射马步箭。有能拉硬弓马上熟练者另编字号。汉军例考试今始行即知岁科。于本年十月举行一次。一年五月再行一次。暂移乡试于二年十一月。会试、殿试于三年二月三月。按顺治初。试满洲、蒙古皆用清书。康熙丁未后多用汉书。今设此制。亦复祖宗之旧也。
后学院有点四人。主考或四人或二人。同考官四人。俱用满洲。乡试除翻译秀才外。笔帖式能翻译者皆得入试。乾隆十一年。满洲、蒙古分点主考各官定制未详何年。或其音声字体亦有不同者。当□□八年始行制科。固分满洲、蒙古书为二也。
八旗应文试。例先考骑射。文事必有武备义也。故有外场考例。洪武三年。定科场之制。一场四书疑问本经及四书各一道。二场词翰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十日后复试骑射书算律五事。十七年。增三场规制如今制五事试之。复试□意四书文三。而经文必四。似属向有。康熙五十四年。曾议去经文二道。作经文二为省四书文一篇。五十□年。改五言六韵排律一首。不□行。且明制。初场及终场未能者。许减其二道。犹二场内科三道省一亦今试也。今且以五经并作角胜。殊觉昔人文才短矣。
琉球岁贡遇风覆艘。
贡使毛宏健并随从水艄百二十人俱沉没。福建巡抚以闻。上命表文各物俱免补进。所余亦赍回给赏次船林宗琏等归国。
上以廉洁训群臣。
表着。虽强为端人正士。而人皆不信。即有才智。俱无足观。岂不可惜。古人云。欲学廉。先学俭。又云。务洁其身。可见圣贤教人。不外廉洁二字。惟当节俭以立其身。洁身以充其量。不愧衾影。不犯名教。则儒者守身。纯臣敬主。胥在此矣。朕愿天下共勉之。W上谕。昔人立身首重廉洁。盖廉以居心则制行纯白。洁以饬身则举动端方。所以杜贪黩之源。裕公忠之本。道至要也。自后人不能读书明理。谨身节欲。以致处心积虑。不能自检。廉洁之道。往往有亏。始行苟且之心。继以掩伏之术。究之幽独难安。形
追封皇舅祖一等公佟国维之祖养真、父图赖为一等公。加赠太师。予优谥。兄一等公国维、国纲赠太傅。
按皇太后之父例封公。固山佟图赖或应封公而今同赠太师。俟考。佟氏原籍奉天。因世居佟佳。以地为氏。抚顺降。故子孙移入满洲。族属仍隶汉军。始成佐命者曰养性。与李永芳辈皆先为明臣。
监造景陵功。封固山贝子允礼为多罗果郡王。余给世职有差。
夏五月己卯朔。
进封皇七弟多罗淳郡王管理正蓝三旗事允祜为和硕淳亲王。
三旗谓一旗而有满洲、蒙古、汉军三都统。世例以诸王一人统之。一云惟下五旗有焉。
端阳节上始御中和殿受朝。赐王公大臣各肉一方。
礼臣疏言。宋、明历代帝王即位三月之后。行朝会之仪。据淮南子。仲夏之月。斗柄南指。王者离于明堂。五月正当朝会之期。故允所请。至奏乐赐茶并停止。
诏劝民开垦宽起科之限。
上谕。朕临御以来。宵旰忧勤。凡有益于民生者。无不广为筹度。因念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给纳。倘遇荒歉。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但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陋规。垦荒之浮费过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闲旷荒糜。岂不可惜。嗣后有可垦之地。听民相度地方。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挠。至升科之例。水田以六年起科。旱田以十年起科。永为定例。其府州县官有劝谕百姓开垦地亩多者。准令议叙。督抚率各属开垦地亩多者。亦准议叙。务使野无旷土。家给人足。以副朕富民阜俗之至意。
开垦例。原六年起科。后改十年。此又引旧制。分别水旱以为差。
马兰峪总兵范时绎进孝陵新产蓍草。群臣表贺。宣付史馆。
大学士等奏称。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陵墓乃生蓍草。圣祖仁皇帝心协阴阳。道存观察。故与四圣而为五。又孝经云。王者孝道至则蓍草生。我皇上纯孝格天。永思不匮。此孝陵之产所以繁滋也。上谕。皆由世祖、圣祖功德隆盛所致。非朕孝思所能感格。其宣付史馆。颁示中外。
祭酒宗室伊尔登请满洲属员嗣后悉用科第出身。从之。
寻复谕。亦惟贤是任。不拘科目。
上忧旱。命礼部虔诚祈祷。
上谕。大丧之后必有凶年。前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之丧皆如此。朕常以是恐惧。今三月十二日雨虽沾足。迄今旱干。再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雨水不调。朕宫中虔诚祈祷。尚未沾足。王大臣其一体斋戒。以迓天庥。
丙戌。闻喜民郑承奎妻鲁氏一产三男。
辛卯。皇后千秋令节。百官表贺。
张羊只齐备筵宴。今照此例行礼。其筵宴暂停一次。 礼部奏。是日皇后率贵妃、妃、嫔、公主以下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妻诣皇太后行礼毕。皇后还宫升座。贵妃率妃、嫔、公主、王妃以下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妻诣皇后前行庆贺礼。礼毕。将诸王所进
朝鲜来临圣祖仁皇帝丧。
以上皆齐集。陈设祭品。鸣赞官赞。来使行礼。读文致祭。捧祭文送焚毕。众皆散。临川民洪腾万百岁。%凡外国进香。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及文武三品官侍
赐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朱轼人参纻币。予假省亲。
轼前父丧夺情。六十一年二月给假葬父。至是母冷氏年八十。再乞假。上赐轼母帑金二千两。封一品太夫人。
赐吏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隆科多黄带。川陕总督年羹尧双眼孔雀翎。
皆于冠上带孔雀翎。所以壮军容。别近侍。以日晕之多寡为品级。会典载贝子带三眼翎。镇国公、辅国公带双眼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侍卫及内大臣、额驸、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前锋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带一眼翎。以上皆根缀蓝翎。贝子府司仪长、王府贝子府二等三等护卫及护军校俱带蓝翎。内外额驸俱不准带。其诸王府散骑郎有阿达哈哈番以上世职者许带一眼翎。根缀蓝翎。其余虽加级不准带。外省驻防之将军、副都统、督抚蒙赐者止带一眼翎。上登极。内外大臣皆赐双眼翎为异数。其追摘去翎者嵌翎之金管仍留。 按雀翎止一眼。其二眼、三眼人工镂成之。%黄带惟宗室服之。上以从前和硕额驸尚之隆曾赐黄带。特给以示优眷。本朝侍
革贝子允禵禄米。
云贵总督高其倬奏疏误以大将军王与皇上并写。上以贝子在军惟以施威僭分为事。以致声名赫奕。官吏皆畏惧如此。其禄米永行停止。其倬降职留任。
令各官按品级带素珠、马褂、踢胸、放引马及纺丝坐褥。毋越分。
其各王府属下所有赐者记档稽查。
官员四品以上各带素珠、马褂、踢缨、放引马。素珠以当胸之左右小串多寡为品级。坐垫之制。定于顺治元年及九年。至乾隆二年。再加丽正。亲王冬用纯貂皮。夏用五爪龙红缎。世子郡王冬用猞猁狲镜貂皮。夏用四爪龙蓝缎。贝勒冬用猞猁狲皮。夏用蓝缎。贝子冬用白豹皮。夏用蓝缎镶红缎。以上俱衬红上白下二毡。镇国公冬用红豹皮。夏用红闪缎。辅国公冬用裁去头尾红豹皮。夏用青闪缎。镇国将军冬用狼皮。夏用红绸镶青绸。辅国将军冬用□皮。夏用青布镶红布。奉国将军冬用貉皮。夏用青布。以上俱衬红毡。奉恩将军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固伦额驸同贝子。和硕额驸同辅国公。民公冬用虎皮。夏用青闪缎。侯、郡主额驸冬用裁去头尾虎皮。夏用青地丝花闪缎。伯冬用裁去头尾虎皮。夏用蓝云缎。一品官冬用狼皮。夏用红绸。二品官冬用□皮。夏用红绸镶青绸。三品官冬用貂皮。夏用青绸镶红绸。四品官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以上皆衬红毡。五品官冬用青羊皮。夏用蓝布。六品官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酱色布。七品官冬用鹿皮。夏用灰色布。八品官冬用獭皮。夏用土布。九品官冬用獭皮。夏用土布。未入流同。以上皆衬白毡。 按坐褥非拜褥用以拜者。非至红绒结贡帽。除王子外皆禁戴金黄秋香色。鞍辔非特赐。虽亲王亦禁用金黄。批年轿自郡王以下概禁用。貂皮朝衣三品以上始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