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林庙展谒记

  熹宗天启二年始,晋公孤衔。
  清世祖顺治元年,题准封爵一如前朝,阶正一品,班列尚书上。十三年,依例授光禄大夫。十六年,攺给清汉文三台银印。
  高宗乾隆十四年,又改给衍圣公清汉篆文一品三台银印。
  终清之世爵秩如故。此为孔庭宗子历代爵秩升降绍袭大概。中以陈代为最卑,清代为最崇。民国以还则废矣。
  至衍圣公世子之恩荫始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穆宗即位恩诏予文宣公一子官。
  武宗会昌五年、宣宗大中元年、僖宗干符二年,并以郊祀,推恩文宣公荫一子出身。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题准衍圣公世子服麟袍犀带。
  庄烈帝崇祯二年,恩加玉带。
  清世祖顺治二年,题准嫡长子至十五岁授二品冠服,遇大庆典并蒙锡荫初,公阶正一品,而荫子则仍依正二品。
  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始视正一品大臣,荫一子五品官,着为例。
  逊帝宣统二年,资政院成立于各省,所选举议员外,复有衍圣公、海澄公、毅勇侯诸席位,衍圣公席居海澄公前。
  公府官属有翰林院五经博士十五员,秩正八品;太常寺博士一员,秩正七品;国子监学录二员,秩正八品;国子监学正一员,秩正八品;孔、颜、曾、孟四氏学教授一员,秩正七品;四氏学学录一员,秩正八品。
  圣庙执事官四十员,计三品二员,四品四员,五品六员,七品八员,八品十员,九品十员;世袭六品官一员;孔庭族长一员,无品秩,由衍圣公择圣裔中年长行尊而有德者为之,后率兼执事官林庙举事一员,前授八品冠带;后如族长兼执事官司乐一员,秩正七品;奎文阁典籍一员,秩正七品;圣庙启事一员,秩正七品;屯田管勾一员,秩正六品;守卫林庙百户一员,秩比卫守,备正五品;知印一员、掌书一员、书写一员、秩并正七品;奏差一员,秩正六品;随朝伴官六员,秩正七品;奉祀生四百三十六名,无品级。
  又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以前,曲阜县知县亦由圣裔拣补。二十一年以后,据山东巡抚白钟山奏曲阜知县一缺,在外拣选不必拘孔氏族人,诏从之,遂停拣补之例。
  复有林庙、书院洒扫各丁户。乾隆二十五年,编审见存户一百有三,丁四千八百五十。民国以后,官属丁户不补不编,林庙护卫改为警察二十名,体制大降矣。
  又考孔庙祀田,秦以前,鲁人岁时奉祀孔子,其主鬯之人,圭田之制,弗可得详。汉初始以宗子奉祀事。元帝时始有封户。平帝时始有国邑。魏晋以降。至宋初有封爵而无胙土。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始赐祀田百顷。哲宗元佑元年、八年各增赐祀田百顷。沿金及元代有增给。
  明太祖洪武元年,定给祭田弍千大顷,为屯者五,曰:“郓城”,曰:“鉅野”,曰:“平阳”,曰:“东阿”,曰:“独山”。为厂者四,附于各屯,而阙东阿为官庄者,十八在曲阜,十二在邹县,二在泗水,四岁收其租以供庙祀。余悉为衍圣公廪禄。
  成祖永乐五年,又赐田七十三大顷。清世祖顺治元年,在顺天府属东安等五县八十二顷,被圈入旗七十六顷。十年,诏以山东德鲁二藩庄地照数补给,合尼山、中庸、洙泗、圣泽四书院祭田。统计荒熟田地,除孔氏庙宅基地三顷二十七亩五分、颜氏庙宅
  基地九十二亩五分外,见存田地二千四百一十一顷七十四亩一分四厘。中有合称孔孟例地九百四十余顷,庙宅基地四顷二十亩,免粮。余虽征纳,视常赋特轻,然所收租比常租亦特减。现每年所收仅三万余元,以之充祭祀、廪禄、办学、洒扫等费尚阙十分之四,此祀田顷数收息之概略也。
  余又以圣府建筑年代及规制询之熙翁,承云:“圣府明以前,迭经丧乱,屡遭焚毁,故失稽考可决,其规模卑陋。至明太祖洪武十年,始奉勒盖建,规模恢扩如爵制。孝宗宏治间,府灾。十六年,勒重修。历清及民国遇有颓圮,如制修治。今已时移世变,爵停袭,租减收,此后废堕定无力复旧观。”
  府制大门外为广场,场南为照墙,场东为辕门,门上建鼓楼,场西为圣庙,毓粹门通焉。大门内北进为仪门,为塞门。塞门北为站台。站台北为正堂,堂凡六进,每进五楹,各门左右有公廨、廊庑,各堂东西复有堂院、轩舍。东北隅有崇楼,楼东为花圃。后为重墉,为角楼堂宇廨舍,共二百六十余间,较燕京太仆寺街圣府约大一半(燕京圣府为明赐第),前几不足用,今多空闲,时有隆替也。
  (十)
  八时筵开,袭公执盏,肃余上坐,陪宾依次坐定,余出位把尊注酒公杯,以酢之。馔丰且腆,酒数巡,袭公与陪宾起,举杯酌余,余起答请(左酉右必)。
  尤君新自塞外归,复雄谈,谈彼间形势、风俗甚悉。时院内外燃大汽灯八座,光同白日,益助谈兴,琅琅之语,极动余听。余向有志于塞上,终不如愿。龙堆、狐口,一夕耳游,亦属快事。盖尤君以牧令起家,洊至监司,宦塞外念余载,故于地方情形知之极稔也。
  熙翁习左氏,发挥精义尤透彻,复告余曰:“公爷《五经》已读完,且能领会,书法亦可观。”余闻而起,举杯向公及诸师傅耆老贺之,陪宾中有向余问南纪风光,余撷要而有趣者告之,众皆倾耳听,此外所谈无非明伦弼道事。
  酒阑成诗一律,嗣向袭公告明晨谒林,公嘱莲舫作陪。宴毕,复茗,谈有顷,请辞。公偕陪宾送至外庭,另命吏送余抵寓,钟鸣十一句矣。因上午谒庙,下午游郊,晚又宴会,身子觉稍累,啖葡萄数颗,饮开水半杯,即卸衣寝。
  (十一)
  晨,兴天气和,着絮袍不见冷。修洗甫毕,莲舫已至,云经代备车子,余命馆役召摄影师随往。
  七时,出北城延恩门过平桥,桥为隍设,其隍已湮。桥北为恩荣坊,坊北为通林神道,有白石穹桥,一度名文津,左右石阑,水道已塞,两端没于土。桥北古柏夹道,苍葱森郁,大者三数围,小者亦两围以上,近桥处有数株已枯。道广约三丈,多崩陷车。
  由道左行约里许,横道一石坊,额标“万古长春”,高约五丈,下有重阶。坊左右有碑亭各一,上覆绿瓦兼施丹碧,周遭石雕阑亭,中碑,未暇停车观。再北为至圣林坊,坊北为林门三间,碧瓦朱檐,东西起红墙,直北接观楼,即圣林内门楼也。楼三层,下辟穹门,上层牓“至圣林”三大字。峻脊飞甍,雕棂藻绘,至为壮观。门内正中为辇路,两傍植柏,茂密蔽日,光翠欲滴,而香袭人。近楼处石角端二,昂首相向。
  由北城延恩门至林约五里余,林门外左右有人家,可百户,茅舍、竹篱、垂杨披拂,景殊清雅,为守林人户聚族而居,即记所称孔里也。进门折西行至下马碑前,下车经洙水坊,坊北为洙水桥,桥分三道,桥下浅水映人面,内多枯草干叶,飘壅阻流。桥北有碑二十余座,高低不齐,古今不一,文字有俗陋者。
  百余武为陵门,门三间,东偏为思堂三楹,左右厢如之,门一间,南向堂为宗子及众子孙祭陵时更衣、享馂处。门内甬道宽约十二尺,道东西峙石华表,角端元豹、翁仲各二,翁仲左执笏右按剑,高可及丈,甬道中间近享殿处置石鼎一,高六尺余。
  升阶进享殿,殿五楹,黄瓦朱梁,金碧尚新。正殿有朱匰,中奉至圣神主匰,前一长案,陈香、鼎、烛、檠等供具,循殿东西而互于北,红墙周绕方约一里以卫圣陵,谓之内林墙。从殿左屏门北进,降阶,阶左为子贡手植楷,大可二围,惜已枯干半朽,分裂如劈,以铁板框之。楷北有亭,西向即楷亭。
  阶中为甬道,凹于地盈尺。道左为明廊,护林警察驻焉,见余等至,肃立为礼,一警长迎余等进廊中央之客座,请坐待茶,休息片时。自林门至此夹道,古柏可四百株,森森不见日,阴寒之气,冽冽迫人。出廊从甬道北行,廊北有驻跸亭四座,前为清高宗,后为清圣祖,再后为宋真宗。又清高宗一亭中有御制诗一首,御书刻石嵌于亭壁(高宗于乾隆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七等年南巡过鲁及回銮均谒林庙)。
  道右为沂国述圣公子思子墓,起坟盈丈,丰碑屹立,前列翁仲二,高逾丈,幞头手版,状貌雄伟。墓南向就内林墙辟一门通于外,进出毋须经享殿甬道。
  直北为泗水侯伯鱼子墓(宋徽宗崇宁元年春二月,封孔鲤为泗水侯。度宗咸淳三年春二月,封孔伋为沂国公)。
  转西约五丈许,至圣陵在焉。甬道何以不能直达陵前?因碍于沂国公墓,盖林陵之修建在沂国公葬侯后故也。
  至圣陵碑高约一丈,宽约四尺,剡上为圆首,勒蟠龙,石质莹润如白玉,正中篆书贴金文曰:“大成至圣文宣王”,承碑石趺高约五尺,趺下为坛,纵横二丈有奇,碑前陈铜鼎一、烛檠二,洒扫甚洁。陵高约丈五尺,南北长约六丈,东西广约七丈,矮树生其上,榛芜未刈,向陵前行礼毕,同莲舫就陵前拍一照。
  陵右稍南为端木子贡庐墓处,今即地筑室三间,中祀子贡神位。
  陵西为至圣曾孙沂国公子第四代宗子白字子上墓,墓南为子上曾孙第七代宗子穿字子高墓(箕子)。内林墙内陵墓共五。
  偕莲舫登小阜四望,除神道辇路甬道两傍柏桧、陵殿周回楷树夭矫繁荫外,余少乔木,成一片疏林。下小阜出驻跸亭,左垣门为土地祠,祠东为神厨,神厨后为祭孤坛。
  林东北隅,为第五代宗子求字子家(白子)及汉泰山都尉宙第四十三代宗子仁玉字温如(孔庭中兴祖)诸冢墓在焉。北为虚墓,西北为历代宗子墓,东南为六代宗子箕字子京墓(求子),西南为唐谏议大夫戣等墓,各墓方向参差不成行列,碑碣有倾倒者,彷佛一丛葬处。愿孔庭子孙急事修理以肃观瞻。
  外林墙周围约十五里,面积四十有二顷,林中树于民十九之役,北军凭林作战,有被砍伐,墙亦被轰毁数处,现虽修复,树亦生新枝,然劫痕犹在目也。
  至圣陵昔时常生蓍草,既凋复青,茎有八棱、象八卦,叶五出、象五形,以一根五十茎者为贵,因采者多,殊不易得。林中复产芝,黄红紫不一,绚若文锦,盖林蕃古木,故蒸蕴而出。宋时王钦若曾采献,以为瑞,则贡谀矣。林有山药,坚细长嫩,形如地黄,以之入药,胜河南怀庆产。林多楷树,文理坚致,或削为杖,或制为棊枰,或刳其节为饮器,皆甚美观。其叶初生时,采制如焙茶法,清香可以烹沦。又有草曰文草,叶细而蔓生,冬夏不凋,深秋结实,具五味五色。有虫曰文虫,似蝉而小,二、三月即鸣树杪,若琴瑟笙簧之奏焉。
  再至廊下少憩,临行出银币二枚赏招待之林警,告莲舫便道谒颜、周二庙。
  (十二)
  考至圣之没也,弟子葬于鲁城北一里许(指旧鲁城而言),背泗面洙,茔域不过百亩,封不过三版,历代嗣加封树,日就宏丽,封如马鬣。林中古树相传为诸弟子手植,或云异木,以百树,鲁人莫识其名。今树上无鸟巢,下不生荆棘及刺人草。
  考圣林规模,其初仅广一顷,子孙皆附葬焉。虽鲁人世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而规制守卫尚未具也。至东汉桓帝永寿三年,鲁相韩勒修孔子墓,墓前造神门一间,东南造齐厅三间,易旧祠坛以石复。民吴初辈若干户以给扫除,其制始渐备。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冬十二月丙申,诏曰:“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坟茔荒芜,荆棘勿剪,可蠲墓侧数户以掌洒扫,种松柏六百株。”
  元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夏四月,帝幸鲁,亲祠孔子,诏兖州为孔子起园。栽柏,修坟,建碑,褒扬圣德。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冬十一月,帝幸孔子宅,给复近墓五户长供扫除。
  周太祖广顺二年夏六月,帝幸曲阜,拜孔子墓,勅禁樵采。
  宋真宗景德四年,增给守冢二十户。
  大中祥符元年,帝东封过曲阜,谒孔林,又给近便十户奉茔域。
  徽宗宣和元年,命工造石仪。五年成,峙于墓所。
  高宗建炎二年冬十月,金左副元帅粘没喝陷袭庆府,兵至阙里,军士有欲发孔子墓者,粘没喝问通事高庆裔,曰:“孔子何人?”曰:“古之大圣人。”粘没喝曰:“大圣人墓安可发得。”军士发泗水侯鲤及刑部侍郎宗翰墓者十二人悉斩之。
  元文宗至顺二年,五十四代孙曲阜尹思凯始作周垣,建重门。
  明太祖洪武十年,鲁民居文约等以地五十六亩增广林田。
  成祖永乐二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彦缙患思堂基制狭小,乃加恢扩,又作墓门三间。
  二十一年,林垣倾坏,五十五代孙曲阜知县克中复葺而拓之周十余里,更建铺舍以居巡卫。
  英宗正统八年,彦缙又增树文宣王及泗水侯沂国公墓碑各一。
  孝宗弘治七年,六十一代代袭衍圣公宏泰重修驻跸亭及享殿、林墙、门楼,建洙水左右二桥,植柏桧数百株。
  世宗嘉靖二年,御史陈凤梧重修洙水桥,建石坊及庐墓堂。
  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葺享殿齐室,树石阙五楹,题曰:“万古长春”,立碑亭二座,栽神道栢数百株。
  庄烈帝崇祯七年,兖东兵备佥事李一鳌;十六年,六十五代衍圣公衍植,先后复加修筑。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帝幸鲁酹酒圣林,特命扩地十一顷一十四亩九分,除其租赋,六十八代衍圣公传铎拓新垣周之。
  世宗雍正八年,谕内阁曰:“皇五子致祭阙里文庙,典礼告成回京,奏称孔林享堂墙垣年久倾圮,允宜修葺。”命钦天监五官挈壶正李廷耀赴鲁相度。九年夏五月,仍着修理庙工之巡抚陈世倌等估计监修,世倌等会估奏上,并请享殿瓦色衣庙工寝殿之制,诏从之。十年九月工成,计用帑银二万五千三百三两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