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一、买过张秋幼、张仕储、陈■〈王丕〉、陈夘、吴正德船,日三十日,价钱三百二十员;纳孤老院税银十二员,纳林圮埔观音亭香灯银六员。
  一、买过陈尚志田二段四甲,址在狮尾堀庄后,价银一千零二十五员。纳供谷六石六斗。
  一、买过陈维德、陈水池田三段五分,址在狮尾堀庄脚并山脚,价银二百一十四员,纳供谷七斗。
  一、买过陈浩清兄弟田二段五分九厘,址在狮尾堀庄前并后埔仔庄下,价银二百三十八员,纳供谷一石五斗。
  一、买过黄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沟边,价银五十二员。
  一、买过叶青山一段一甲七分半,址在獇仔寮庄脚路上路下,价银二百六二员,纳供谷五石。
  一、买过曾红玉田一段七分半,址在牛崎脚,价银三百二十员,纳供谷五石。
  一、买过陈能田四段,址在咬狗坑内坑边,价银五十四员,纳连与宫香灯银五角。
  一、买过黄水田二坵,址在清水埤口沟边,价银五十二员,纳连兴宫租银二角。
  共开勒碑银一百员,共开筑船寮银一百六十员,共开税契银二百一员,开中人、代书、知见银六十八员,找洗、入禀、存案银四十九员:总合共开银三千零四十员。
  一、议定:义渡夫连一条小港义筏夫(小水即铺桥),全年计共给发租谷二百六十四石为工赀、火食并七月普祭阴光诸费。不许取客财物;吉凶事过船,只小许金灼、红羽。舟子不循规矩,随时改换他人。
  一、议定:过客身体物件,当自谨慎;不可自坠水中,诬赖舟子。
  一、议定:船夫撑船,卯时起、申时止;小水定五人。大水定十人。尾载虽一,当撑他过去。
  一、议定:急除碍船之石;船若碍破,舟子造赔。
  一、议定:不肖子弟,窃取船寮器具,偷放船、偷撑船并生事,一经察出,立即重罚。
  一、议定:大水自当顾船;被漂流,舟子造赔。
  光绪五年(岁次己卯)□月□□日,董钟奇等同立碑。
  按:碑一在名间乡妈祖庙福兴宫,竖于该庙前左边;一在竹山镇社寮福德祠紫南宫,竖于该祠前左边。高宽、上碑文、石质均同;高一八五公分,宽八八公分,花岗石。字迹明晰;上端有「永济义渡碑记」六大字,楷书。两碑隔浊水溪而对峙,址系清末该溪南北两岸渡船头;即「云林县釆访册」「津渡」所云『永济义渡,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浊水庄,为沙连适台、彰二邑要津。岸东属彰化,岸西属沙连堡。光绪己卯年童生董荣华倡建义渡,镇军吴光亮捐俸置义渡租粟』者是也。
  重修邑学碑记(光绪六年)
  盖闻德参天地,千秋所以独隆;道冠古今,万世而有必祀。重儒宗者,上承往圣;瞻庙貌者,曾亲俎豆。□师表下诏来兹,广感报永祀馨香。矧濯以江汉,不能形半点之污也;暴以秋阳,不能见一毫之翳也。□□乎不可尚已!自生民以来,未或有也。彰邑自叠遭兵燹后,惟夫子庙巍然独存;荷神灵之呵护,遂相传勿替云。
  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车伊始,见夫县廨有造、义仓有立,而圣殿之倾颓,岂复忍观。溯查创造于雍正四年张君缟始,嗣后乾隆以至道光廿年,历经相继而修;中间仅隔数年,不过补葺而已。迄今世远年湮,柱门朽蚗,其何以尊至圣而妥神明!是以捐廉倡首,商诸邑绅量力捐输,举董张绅春华等监修。□众志成城,急公好义,相率输金,即涓吉兴工。至己卯大比之年,全台登秋榜者七人,彰邑已得其三;较之往岁,称极盛焉。天时人事,适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验耶!洎夫蔇茨已涂、丹雘已涂,整齐严肃,焕然一新。仰视崇闳堂皇之气宇,足壮观瞻也;俯窥基址平坦之道涂,无形偏颇也。内以藏宗庙百官之美富,而泮水、园桥,士思乐釆也;外以□宫墙万仞之峻高,而礼门、义路。儒竞趋由也。从此斯文大振,掇巍科、膺大□,上副天子侧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所期诸生者,有厚望焉。爰于告竣日,为之纪其落成,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也。是为序。
  知彰化县事传端铨谨撰并书,儒学教谕齐履仁、总董张春华、郑景奇、蔡怀斌、吴恩波、赖登云、林拔英、吴鸿宾、陈元吉等同立。
  光绪六年(庚辰岁)仲秋月上澣谷旦。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竖于该庙内北隅。高一八○公分,宽六九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邑学碑记」六字。文中戊寅系光绪四年,己卯五年。
  重修文祠碑记(光绪八年)
  同治己巳孟夏,分守鹿港。时戴逆初平,人心未靖;因思武侯治蜀尚刑法,何如文翁崇文教。诹吉谒文嗣,面山气散,遂筑墙以拱于前;艮位文峰,环而照焉。右武祠;左书院曰「文开」,聘蔡君德芳为之主讲。课必扃门。拔其尤者,覆加面试。如是者年余,诸生文颇有可观。庚午仲秋,赴台防任;辛未仲夏,奉讳回籍。癸酉仲冬入觐,奉旨仍发福建,重补台防。光绪丙子,守台郡事;访悉主讲蔡君、施君葆修、丁君寿泉先后成进士;岁逢大比,登贤书不一其人。佥谓:『文风之盛,不惟冠一邑,直冠一郡』。虽然,予之所望于士者,更有进焉。解经当如汉儒之精详,而不涉于荒诞;穷理当如宋儒之明达,而不遁于虚无。读史自马、班以迄王、宋所撰述,探其奥窔、抉其精微,举上下数千年治乱兴衰之故,洞悉于胸中;其余诸子百家,贯而通之。处为名儒,出为名臣。文风孰有盛于此者,岂独寇一郡已哉!且文之创于人曰圣神、文之列于天曰辰宿,文人蔚起,实上应文星也。辛巳季夏,重守旧地,课诸生文,与昔时同。
  壬午仲春,祭文祠,陪祭者谓予曰:『文祠创始岁月,邑乘所不载。嘉庆辛未,陈士陶等重建,司马薛君为之记。兹缘中殿倾圮,董事施家珍等鸠资重修,增改两庑;自丙子季冬兴工,戊寅孟冬告竣』。请予记其事。余不文,傀无以应;略述颠末,以泐于石云。
  补用知府鹿港同知太仓孙寿铭拜撰。
  光绪八年仲春之月吉日,董事施启东、黄焕奎、詹启明、林渊源、庄琼辉、施家珍同立。
  按:碑在鹿港镇文昌祠,嵌于该祠内字纸炉旁墙壁。高二一九公分,宽八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上端有「重修文祠」四大字,楷书。文中辛未系嘉庆十六年,己已同治八年、庚午九年、辛未十年、癸酉十二年,丙子光绪二年、戊寅四年、辛巳七年、壬午八年。
  国姓井碑记(光绪十一年)
  台北府新竹县大甲铁砧山国姓井,相传郑成功驻兵处,被困乏水;以剑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鹰自凤山来聚哭,不至疲惫不止,或云兵魂固结而成;山麓田螺,断尾能活,谓当时螺壳弃置者:均着奇异。
  仆曾经其地,思古蹟不可磨灭,爰集同人建庙,立碑为纪,以志久远云。
  光绪乙酉年天中令节,余宠、林锵、盛鹏程、郭镜清、张程材、谢镜源同立。
  按:碑在大甲镇铁砧山,竖于国姓井旁。高五四公分,宽九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碑前有「国姓井纪」四字,皆隶书。「苗粟县志」「封域志」云:『铁砧山,……山上有井,……今相传为国姓井。光绪十一年,大甲巡检余宠、盐课委员林锵、幕宾盛鹏程、生员郭镜清、职员谢镜源、张程材等鸠资建庙祀之,立有碑记』。同志「典礼志」又云:『光绪十一年,大甲巡检余宠、盐务委员林锵、幕友盛鹏程、生员郭镜清、职员谢铙源、张程材等同建,一间;有碑记』。盖即指此。惟「淡水厅志一云:『相传伪郑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剑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镌此(国姓井)三字』。该小碣非指此碑,今犹存井旁。文中乙酉,系光绪十一年。
  竹城旌义亭碑记(光绪十三年)
  台湾四界环海,延袤三千余里,土沃山高,民殷物阜,屹立天嶮,雄峙海东;日本、吕宋、西洋诸国,梯航万里而来,时作眈眈之视者,莫不指为闽粤各省藩离、南北洋之锁钥也。康熙壬戌,靖海将军施侯平台后,初设郡县,环竹为城,以固民志。乾隆初筑台湾,嘉庆城诸罗、彰化,道光城凤山、竹堑,近年城恒春、城埔社、城台北;或砖或石及三夹土,皆不若植竹卫垣土城坚固,如大中丞合肥刘爵帅批指机宜之洞悉边情也。
  公自平边患,筹措台防,抒朝廷之南圉,吏民倚若长城。予奉檄调补台南,于光绪十二年丙戍仲春道出鹭门,东渡淡津;初谒见,即荷委以设县分治、度地筑城、抚番招垦之任。附驶兵舰,南来斗六门摄篆。相度形胜,卜城于沙连埔九十九崁上之云林坪;居中路之心、扼后山之吭,万峰环拱、双水汇流,先后偕刘都戎、欧阳司马覆勘详明。十月朔自斗移云,专督城工、抚垦。经营草昧。事当创始,工费浩繁,延绅董以赞襄筹画。议版筑而捐办土垣,划界未分,人怀观望;因先圉竹,以实垣基。得陈茂才埙箎□□劝办有方,叶、林、魏诸生亦互相勉助;二月朔兴工,初三□事,不日成之。计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均宽六尺,植竹三层;石、林、郑各董事与武孝廉陈安邦率乡众负锸争先。竣工后,虑西北高阜干旱,议分乡灌溉;适初五日沛然降雨,民心尚义,感召和天,岂偶然哉!厥后滂沱数日,四野欢呼;新植竹皆勃然发笋,宛若滕侯争长、薛侯气象,城成众志。瞻彼猗猗,天心、民力以固吾圉,在绅董之踊跃急公固可嘉,而蚩蚩者裹粮恐后,明大义、识尊亲出于至诚者,允可嘉也。
  昔贤有亭成喜雨以志名者,今云林城成,喜雨以旌义;爰筑亭志名,勒石而为之记。
  光绪十三年(丁亥)春二月中浣,岭南陈世烈撰。
  按:原碑已失。文载「台湾名胜旧蹟志」,作「云林县竹城旌义亭记」;但错字比比皆是。兹稍予修正而录之。「台湾筑城沿革考」云林城条下云:『光绪十二年,新置云林县;翌年二月,卜沙连堡林圮埔地,知县陈世烈招募地方绅民义捐筑土垣,环植竹围三重,周围一千三百丈,广六尺。城成,乃建旌义亭于城外,以为旌表绅士义心』。至其遗失,仅知在日据初期外,年月不可考。文中壬戌,系康熙二十一年。
  ●乙、示谕
  养鸭示禁碑
  侵垦牛埔谕示碑
  勒买番谷示禁碑
  勘定民番地界碑
  水圳杜讼碑
  阻滞圳道示禁碑
  分争水利示禁碑
  感恩社民番业佃谕示碑
  燕雾全保界址碑
  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
  丧事过庄示禁碑
  东势角圳谕示碑
  三块厝义塚示禁碑
  沙连保地棍阻垦示禁碑
  官山义塚示禁碑
  征收完课谕示碑
  万春宫庙产谕示碑
  和溪厝圳水份谕示碑
  沙辘牧埔示禁碑
  沙辘牛埔示禁碑
  东势角义渡示禁碑
  埔盐庄占垦短纳谕示碑
  武庙抬弃病人示禁碑
  诬控肆毒示禁碑
  顶下圳私行垦筑示禁碑
  筏夫勒索示禁碑
  漳泉械斗谕示碑
  大甲义学租谷谕示碑
  德化社番租谕示碑
  德化社存剩租谷谕示碑
  水沙连社丁首索诈示禁碑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买补仓粮示禁碑
  迁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兴安宫公业示禁碑
  长济义桥田产谕示碑
  五福圳结状谕示碑
  五福圳争水示禁碑
  小险圳水份谕示碑
  岸里社西界址碑
  养鸭示禁碑(乾隆十三年)
  特授福建台湾府彰化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四次陆,为恳天恩准给示勒碑严禁,以垂永远事。
  据业户张嗣徽、秦张江、张承祖、张振万、廖盛、陈用文、□□顺等具呈前事,词称:缘彰邑猫雾拺等保农民,动力耕种田园,上供国课,下养父母。□□□被畜鸭之徒,在于各庄田□搭盖,□□遍野,每□聚数十人、□人不等;甚至藏奸窝匪,夜则流散,盗□庄民牛只家赀,进则□将养鸭践食禾苗为由,贻害不浅,叠蒙仁爷出示严禁。又于乾隆十年,□察院宪□□□民签呈,恩准据行严拏,□□出示,严禁在案。本年九月间,鸭寮伙党截抢银两一案,幸蒙爷台密访,通详严拏、□在口口月又蒙府宪方行文出示严禁,□□鸭□林禹等回籍,余伙□□、卢□□、□□二、陈赞芝、陈全等限一月内□将鸭寮逐一拆毁。如有抗违,□乡保□甲,立禀严究逐出,□□仁爷加□出示,□□各保庄合邑男妇老幼,道路无不讴歌诵德。但告示经□日久,不无□□损□。□等□思太老爷指日□陞□□,呈恳叩乞恩准给示,并赐碑□,勒碑永禁□□养鸭之徒除□□□□□□□,合邑民番。感戴鸿慈,□德□□等情。并据陈辉、刘兰俊等呈□前情,各到县。
  据此。为□养鸭之徒,每□成群,践食田禾,□□□□□□,随处搭寮,藏奸窝匪。无恶不作,更属祸魁。兹奉宪□,除将林□□、□□,并将余伙□□□□□□□□□□。兹据前情,合行出示勒禁。为此,示仰合属庄民人等知悉,务宜遵照。嗣后如有□□□出□养鸭于□□□□□□赤身□□□□□□复起害□。敢有故违,许尔□□保甲,立即拏究。□□□□□□不报,一经察出,定□□保甲□□□不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日给。
  按:碑在台中市西屯区,竖于福安里第六水掘头桥将爬登大肚丘陵途中南边蔗园内。高一五四公分,宽六七公分;花岗石。字迹剥泐殆尽,非谛视不能见;后段有人名,悉皆磨灭,故从略。给示人彰化县正堂陆,当为陆广霖;府宪方,当为台湾知府方邦基。文述严禁养鸭之徒纵使牲畜,践食禾苗;并随处搭寮,藏奸窝匪;可见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乱后,官宪严加取缔之一端。惟本碑成立于岸里社番蓬勃时期,且有张承祖、张振万、廖盛等当时主要业户等名,可为Pazeh部族境域,南界曾披及台中盆地西缘大肚丘陵山麓之傍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