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计开费用条目:买陈聪明店地基作路去银一百七十元,买砖铺路去银二十二元,整路去工银共五十二元,买石碑去银十四元,修路杂费去银二十一元。
  以上共计捐银二百七十九元,又捐银二元;以上开费用银二百七十九元,又开银二元。
  首事:监生林进泰、监生陈志英、监生卢世忠、协泰号、柯芳、汤隆陞。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仲夏吉旦公立。
  按:原碑曾在大甲镇贞节坊内;高一三○公分,宽七○公分,砂岩。字迹模糊,上端有「东门义路」四大字。因原碑已毁,民国四十年十月乃由该镇妈祖庙镇澜宫管理委员会雕一新碑,坚于原处;但所录碑文,舛错矢实在所难免。兹据原碑,就其文面摧残、字迹剥泐者,即稍予参酌新碑而录之。文中丙申,系道光十六年。
  重建观音亭碑记(道光二十年)
  邑之有观音亭,由来久矣。创于城池、官舍之前,而为政教文物所自始、寺院庙坛所最先者也。尝考雍正六年汤公始建官署、雍正十二年秦公始筑竹城,而观香亭之创,独在雍正二年间。盖元年以前,彰化向隶于淡厅,未设邑治;迨二年,谈公经正始特□□□之,是谈公固开彰第一县公也。而观音亭即于是年建今县治之右,又开彰第一寺院也。以开彰第一县公首建开彰第一寺院,则斯亭之系于吾邑,顾不重哉!岂守土者将以宝筏慈舫诞登一切,故于肇造时独首务之乎!
  但创建寖久,渐就倾颓。乾隆十八年,里民重修之。其时石碣不存,姓氏莫考,而亭之制度犹未备。至乾隆五十八年,南街富室黄元世、邑人王光寅出董其事。特离乱之后,捐修□敷。元世遂出己赀,独建前殿;光寅亦罄所有,创建后落。庙貌一新,皆二公力也。虽丙午、乙卯前后两遭兵燹,邑之庙观悉被蹂躏,唯观音亭岿然独存,亦可见佛之昭着灵矣。嗣后人民稠密,占筑湫隘,日即倾陋。故道光乙未冬,总理源源号、副总理何东兴、日新号、董事益源号、振茂号、锦丰号、合利号、丰裕号、源春号、乾元号、杨安然、萧捷登等出为捐建,合邑乐输,大众合力。由是拓故址、增旧规,攻筑备举;阅十余月而功成,计糜金钱四千余元。遂觉殿阁壮丽,黝垩聿新,大非昔比。虽城市嚣尘、人物辐辏,凡瞻礼座下者,仰见法象金容,俨肃然于□□间;不但无以负谈公经始之意,且有以答百年来呵护之灵也。诸君总董之功,亦曷可少哉!从此导迎善气,孚佑下民,普化众生,大开觉路,其庥庇益无疆矣!
  因庚子春二月大庆落成,将垄石亭右,而嘱记于予。予观当事者之廉正急公,虔□所庀,而吾邑之诚心乐助均有可风,遂喜而记之,不敢以不文辞。因并推创建之始及重建捐题者之姓氏,并籍以垂不朽云。
  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瓜月谷旦,韬庵洪善余薰沐谨记。
  按:碑在彰化市观音亭开化寺内,嵌于天并右樯。高二一三公分,宽七一公分;花岗石。字迹整齐;碑前作「重建观音亭碑记」七字,但下端截成两段。文中丙午系乾隆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乙未道光十五年、庚子二十年。
  重修彰化县学碑记(道光二十年)
  邑之建学,自前县张君镐始,时初设治也。自后历任增修,具详张君世珍碑记。乾隆丙午、乙卯间,两遭兵火,惟夫子庙岿然独存,可不谓神灵之呵护欤!嘉庆中,杨君桂森以词臣治斯邑,百废具修;乃护露台以石栏,造登瀛桥于芹泉上,设礼乐器,招佾舞生;自是春秋丁祭,盖彬彬焉。而一旦□□议重新,何也?先是,丙子、戊寅两科,夺台额者皆彰士,署县吴君性诚以为人文蔚起,倡建文昌庙于学宫西,务为峻丽,庙高大成殿二尺有奇。论者谓:『主辅之义,恐有禾合』。会遇数科获隽者少,于是议新圣庙,盖期学校修则人材茂也。
  道光十年,适郡伯邓菽原先生修「府志」派经费,李君廷璧集众议捐,以学、志并修请;始具情以问,报可。旋奉檄分守兰阳,年余回任,核署县托君克通阿所设劝捐手卷,已得一万余金;遂设局静室,诹吉兴工。先图庙制,然后拆卸,仍旧式也;都宫以内,地视故址各增高二尺二寸,基孔固也;殿高原制二尺有七寸,祠庑门墙以次递杀,符体制也;祠旁增建名宦、乡贤二祠,留以待良司牧之有功德于民及乡先生之足为后学矜式者,则祀之也。又旁为礼乐器库,谨守藏也。栏柱庭阶,纯易以石,取其坚固,无虑风雨所漂摇也。墙外小池,浚深砌石,仿紫阳「方塘一监」之诗,以来「源头活水」也。庙自经始迄落成,凡阅三十一月而蒇事;志自釆访至脱稿,亦经二十四月而成书。统计斯役,共糜白金二万四千余两。香灯祀业弗与焉。
  戊戌,予调署斯邑,祗谒圣庙,见巍焕一新而碑记尚阙。因与广文王君功趋□截数清款,造册报竣;总董等悉如予言,且请为文以记其事。予既嘉许之,即进诸生而勉之曰:『昔人礼乐百年而后兴。邑之设治,至今适当其期,而庙、志之修适逢其会,此山川之气运所开,以大启斯邑之文明。多士生当明备,诚志乎贤之道,务为真品实学,将处为名儒、出为醇吏。其道德文章,直可光史册而垂不朽;岂惟是掇巍科、登显仕,以侈为闾里之荣哉!予于诸生有厚望焉』!爰叙其颠末而为之记。
  知彰化县事黄开基敬撰。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总董绅士曾拔萃、罗桂芳、戴天定、杨占鳌、曾作霖、林廷章、纪梦熊、廖春波、颜□梅、罗在田、陈仁世、杨廷琛、杨奎、陈玉衡、李凤翔、张襄、庄日济、陈国材、曾廷纪、许乃彬等同立。
  按:碑在彰化市文庙内,嵌于前庑左墙。高一七六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碑前作「重修彰化县学碑记」八字,上端有浮雕;但已残,由中央截成两段。惟人名张镐,「府县志」「职官」所载均作「张缟」。文中丙子系乾隆二十一年、戊寅二十三年、丙午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戊戌道光十八年。
  善养所碑记(咸丰二年)
  窃维心存乐善,必重仁慈;德尚好生,莫先养济。念游子之久羁,止居靡所;□穷民之无告,疾病堪怜。欲使安身而利用,务须处置之得宜;庶几病者可依栖有定,不幸死者亦殡殓无虞也。
  伏思彰邑城南武庙及龙王庙,祀典攸关,肃清为贵。每有穷途孤客、患病旅人,无地栖身,投卧共处;直僵横偃、露体亵身,狎侮神灵,莫此为甚。盖雨阳蒸湿、寒暑感伤,致病恒多致死,可恶又甚可怜!道光十二年,吾宗爵人君,系生员名观澜尊翁也;素本乐施,好行善事。就于庙边始建瓦屋三间,名曰「善养所」。嗣因栖止者众,屋室窄隘。道光二十二年间,复与王以义堂、吴祝丰馆再为劝捐翻广,并设床铺器用;仍雇一人,常川在所,应接病人。又协族亲职员春崇君暨绅耆禀请前邑主魏,勒石示禁在案,以杜燹端。是有心创建,必立法周详。所分前后,男女各异其居;房判北南,死生亦殊其处。秽浊毋许相侵,调养自能渐愈。所谓以善养人者,义取诸此。第念投宿日多,输捐未定。彼夫疾病易疗,活固不少;即如膏肓难治,没亦甚多。棺木所需,谁殚喜舍!维好善之人,后先欣捐其数;慈心之士,多寡乐愿其输。然用多易竭、事久难继,现时纵有可资,后日恐无所藉。爵人君不吝己赀、不惜己力,倡邀江朝王君暨诸善士相劝捐题,为众穷人预筹久远。集腋成裘、可长存以费用;置田生息,俾永济夫孤贫。病危则分给赈济,身故则发付收埋。如或养成体健,实同再造之恩;苟其数已目瞑,亦感无疆之德!施济能敦行不怠,子孙必获福靡涯;是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也夫!至于病故瘗埋,墓则竖牌为号、所则设簿登记,载明籍贯、姓名,以便该亲识认。
  兴斯举者,皆爵人君恳□□□,留心创建,历始终而罔懈,海外周知其有功德于人,岂浅鲜哉!兹为捐赀以助成功,务宜勒石以彰善行;当刊补其芳名,用以垂诸不朽。是为序。
  监生阮廷焕,捐银一百大元;监生蔡启芳,捐施棺木□□□;州同吴春禄、生员陈江源、布经林友贤,以上各捐银□十大元;理问王江朝、理问黄国昌、州同吴荣椿、布经陈元吉,以上各捐银二十大元;通利号,捐银十六大元;鹿港林松轩,捐银十五大元;郡城谢景渊、嘉属监生吴继昌、监生刘文辉、苏客□、□□□、奇珍号、董事吴汇旋,以上各捐银十大元;监生杨廷瑞,捐银八大元;总理林捷高,捐银四大元;□□□□□□□,捐银十三大元。
  典王田水田一段债三百大元,收来碛地银二十大元,□□□□十大元(下阙)。咸丰二年二月口口日,生员吴桂芳谨序。
  按:碑在彰化市关帝庙内,嵌于右侧外樯。高一七五公分,宽七四公分;花岗石。上端有「善养所碑记」五大字,楷书;碑前亦作「善养所碑记」。因原碑剥泐殆尽,字迹几无从辨认;
  乃据民国二十五年台湾大学所藏拓本录之。
  社寮圣蹟亭碑记(咸丰十一年)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苍圣作□□、□蔡子□□有纸,□纸之由来旧矣,可不思□□□□□□□。
  然社寮自开辟以来百□余年,□有启□,□□建亭以藏之者,卒未举行。今有陈子竣□□□力行善事,凡有兴建,莫不争先乐□,□□□□尤读书人所关切,而谓其不倡义捐赀以□□。亭既成,问序于予。予曰:『吁!此诚义举也。□□□而后人知字之足贵、纸之足珍,道路不□□□,功不亦伟欤!凡有鸠金以成此亭者,皆可□□无穷矣』!谨将捐题名次,开列于左。是为序。
  内阁中书林凤池、张克禧,捐银七大员;职员陈再裕、陈光□,捐银三大员。禀生陈贞元、陈凌云,捐银二员。监生陈经立、赖开□、陈大成、陈生渠、武生陈献珍、张秋围、赖文致、陈光红、同利号、张达理、蒋豁然、陈振宝、陈振西、复荣号、陈朝元、张拔山、□□□、陈□□、陈□□、□□□、陈玉田、启发号、□□玉、□□径、□□秋、□□□、陈□□、□□号,以上捐银各一大员。
  咸丰十一年腊月,郡庠生游凤呜撰,勒碑。
  按:碑在竹山镇社寮,嵌于开漳圣王庙前左侧圣蹟亭。分为两碑,均高七五公分,宽六○公分;砂岩。楷书,下端字迹剥泐殆尽。「云林县釆访册」云:『圣蹟亭,又一在社寮街。前为绅士倡建,光绪己卯年童生陈大成捐赀重修』。即指此。
  重造利济桥碑记(同治十一年)
  夫有其举之,莫使之废,利用修。若废之已久至无凭藉,而后兴□修也□创(?)。
  斯桥自嘉庆十年有七邑主杨公桂森,择地创始;踵而修之,率以为常。迨同治元年三月戴逆陷城,□□□□,鹿港防堵维严。群贼南来,赖有长溪亘隔,截流断□□□,□□□□□□□,则断之以御寇;斯桥所系,诚匪浅也。越二年十月告平,□□□□□□兴造,辄阻于费钜,□以东冲北裂,溪界变迁,駸駸乎崩及坟塚□。官斯土者,□目时艰,心焉悼之。
  兹幸厅宪李公钟霖莅任数月。□□□形,毅然举事。以上年十月兴工,谕饬监生施阁簪董其事;务要规模坚壮,基址宏深。又复凿流填隙,引归旧路,以期一劳永逸。凡四阅月而工竣,计糜洋番一千八百九十员。除由厅署筹款充用外,尚不敷九百七十员,仍□例贡生黄礼恭充抵洋番八百员,其余一百七十员由施阁簪自行垫完,逐条造册缴案。则信乎创之功为大也。
  桥成之日,欢声载路,风景一新。□□□之百年后,犹颂公之德弗衰。
  岁同治十一年元月谷旦,文开书院掌教举人蔡德芳谨撰。
  按:碑在鹿港镇,坚于利济桥头。高一七○公分,宽八○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重造利济桥」五大字,楷书。
  永济义渡碑记(光绪五年)
  盖闻溱洧济人,尚广乘舆之惠;汉江渔父,犹高辞剑之风。况桑梓之乡、涧溪之险,一水横流,万人病涉;苟不给值以偿劳,谁肯刺舟以待客。如彰属之沙连保浊水渡者,当内山南北溪流之冲,湍激涨急;加以春夏之间。久雨缠绵,山水暴至,溜急似箭、浪涌如飞,舵工稍一松手,即翻船触石,凶占灭顶。论者谓:『台湾一小天地、浊水之势与黄河等』;非虚语也。
  董君郁文,家浊水之滨;深痛其事,尝与化成董业师大经论兴义渡。师劝而勉之,董君遂倡捐佛银六百员。时有吴君联辉、陈君再裕等同心赞成,而董君遽逝,事遂中停。兹其令嗣钟奇心存继志、念切扶危,再邀吴君朝阳等协力劝捐,共得银二千八百员买置美田十段,岁收子粒四百石,逐年完租纳税、给发工赀、修理船具。议定章程,胪列于左。
  夫市义捐金,篙工不忧乏食;雇舵买棹,宝筏用渡迷津。利涉可占,自无望洋之叹。将宾至如归,盛德与溪流俱远;碑传不朽,嘉名共山水争光:岂非跋涉行人所永恃以为利赖哉!爰为之志其缘起,以勒诸石。
  赏戴蓝翎钦加五品衔直隶州州同己未科举人简化成拜撰。
  捐题佛银建立义渡诸芳名:台镇宪吴光亮,捐银二百员;乡宾董郁文,捐银六百员;职员吴联辉,捐银五百员;乡宾陈梓都,捐二百四员;职员陈再銮,一百八十员;乡宾张敬祠,捐一百大员;药郊金合兴,捐一百大员;乡宾会理养,捐八十大员;乡宾陈漂意,捐八十大员;贡生林登榜,三十八员;萧庆云,三十五员;贡生简廷俊,三十一员;生员张炳煌,三十一员;武生吴朝良,三十大员;陈震电,三十大员;陈振英,二十五员;刘时勤,二十三员;陈正吉,二十三员;乡宾蔡大清,二十员;陈冷泉,二十员;职员庄钟英,二十员;黄聪亮,十五员;陈合成,十四员;举人简化成、恩贡董启章、贡生曾秉彝、药铺陈存德、曾长春、张廷标、林揣隆、林祈和、陈瑞奢,以上各十二员;黄庆丰、洪兆祥、陈宗知、乡宾庄文蔚、监生吴上珍、庄和田兄弟、鹿港众贩商陈瑞禄、陈世祥、魏良树、陈鼎兴、吴仓育、陈隆盛、吴清福、曾振国、吴赤牛、陈文梓、吴新兴、高江和、庄梓虔、巫会扁、庄如掇、洪其昌、庄深坑、陈佛送、吴老力、洪正春,以上各捐十员。共银二千八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