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选拔进士廖春波薰沐撰,增生董步云盥手书。倡建梁献瑞、总理甘武略、副总理马岗智、郭佳俊、黄志腾、洪德修、柯荣水、董事杨文贤、洪际云、廖春波、陈汝霖、洪敬剡、梁得意、林思举、蔡照红、吕士企、陈金銮、林光井、吴锦顺、阮亦彬、洪敬曹、林天福、地主卢西池等同立石。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花月谷旦。
按:碑在鹿港镇凤山寺内,嵌于左樯。高一四七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完整;上端有「凤山寺碑记」五大字,楷书。「彰化县志」「祀典志」「寺观」云:『郭圣王庙,在鹿港粟仓边』;即指本庙。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廖春波撰「鹿港新建凤山寺碑记」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从略;兹据原碑而录之。文中壬午系道光二年、甲申四年。
重修龙山寺碑记(道光十一年)
始建曰创、重新曰修,创不可无修他。己丑冬,孝廉林君廷璋暨八郊率众修鹿港之龙山寺,以王君景福董厥工。落成,请记于余。
余尝诣斯寺矣。其中观音殿,其内北极殿,殿左右设风神、龙神位。其廊腰缦回、其檐牙高啄,其禅室幽深、其山门宏整。其前后空潭印月,时写禅心,悠然有上方之胜焉。名龙山者,则谓本温陵龙山佛傅瓣香处也。向有旧寺,因地稍窄,乾隆丙午,都阃府陈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林君祖振嵩、许君乐三实经营之。厥后林君封翁文浚鸠庀缮完,遏警中止。今踵而修之,贯仍旧也,而美彰于前矣。
顾余谓诸君乐善如此,生平事业必更有大可观者;当不仅于珠林只树间好行其德也。诸君勉之!是为记。
诰授奉政大夫同知福建台湾府北路理番鹿港海防事王兰佩敬撰。重修总理举人林廷璋、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董事职员王景福;贡生陈大音、职员陈铨世、监生黄垂光、纪廷禧、陈忻、蔡鹏捷、陈国材、甘武略、陈卓世同勒石。
道光十一年二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镇龙山寺内,嵌于右墙。高二一○公分,宽一一九公分;砂岩。字迹完整;上端有「重修龙山寺记」六大字,楷书。「彰化县志」「祀典志」「寺观」云:『龙山寺,前大殿祀观音佛祖,后祀北极上帝。在鹿港。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正符本文『乾隆丙午,都阃府陈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等语。惟「彰化县志」「艺文志」所载王兰佩撰「重修龙山寺碑记」稍予更改,且撰者姓名以下从略;兹据原碑而录之。文中丙中系乾隆五十年,己丑道光九年。
重修邑学碑记(道光十一年)
台湾原海外荒服,自康熙二十一年归列版图,设府一、县三,曰台湾、曰凤山、曰诸罗;教养并重,兴建文庙,与内地各县同。雍正元年,分诸罗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西北四十里,添设彰化县。彰化建学校、造圣庙,自雍正四年知县张镐始。其地在治东北。中大成殿,东西两庑,前甬道、戟门,又前棂星门、泮池,砌以围墙;东为义路,西为礼门,殿后崇圣祠。续于乾隆十六年重修,则知县程运青也。其后,再修于十八年,则淡水同知摄县事王鹗也;复修于乾隆二十四年,则知县张世珍也;末修于乾隆二十七年,则知县胡邦翰也。
历任相继而修,中间仅隔数年,不过补修而已。迄今七十载矣,世远年深,柱门朽蛀,其何以尊至圣而妥神明?磺溪绅士佥呈县令申详大宪批准行知在案,然后于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兴工。原基地势卑低,易聚水;地培高五尺,墙亦增高五尺。五王祠后围墙外,再加围墙;左右高筑火墙。规模宏敞,整齐严肃,焕然一新。
告成在即,因叙其原委而为之记。
按:原碑已失。文载「彰化县志」「艺文志」,作「重修邑学记」,撰者为教谕吴春兰;兹据录之。其成立年代,据本文『道光十一年(辛卯)十月吉日兴工。……告成在即,因叙其原委而为之记』等语,即在道光十一年末,或翌年之初欤?推「彰化县志」「学校志」「学宫」云:『(道光)十年知县托克通阿、李廷璧率诸绅士捐修,……朴斲丹雘,巍然焕然;彰化学宫,于是聿观厥成焉』。所述年代,疑误。
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道光十三年)
邑治东南四十里,有地曰南投。乾隆初,始设县丞居此,距今百余年矣。涵濡圣化既久,文明渐启,礼教日昌;士之有志读书者,类多掇科名,以酬素愿。于是分县朱公,延请南北投、水沙连两保士庶议建书院。佥举生员族弟作云、简君俊陞董其事,乃属霖为序劝捐。并卜地于街后东偏,西倚山麓,东面大屏,清流北护、浊水南缠,大哮、碧山遥相对峙。中开一局,形胜天成;而焰峰九十九尖蔚然在目。其东南三峰,远插云霄,出没隐见,变幻无常,则八同关之玉山可望不可即;洵海外一奇观也。夫以山川之秀,气运日开,其磅礴郁积,知必有伟人杰士出乎其间;不仅为吾邑生色,诚邦家光也。「地灵人杰」之说,殆信然欤!是则书院之建,实为盛举。
爰诹吉兴工,经始于道光十一年冬月,阅两岁而告成。中祀文昌帝君,后祀徽国文公朱子。即以其厅为讲堂,旁居山长,两翼厢房为诸生肄业地。外环以墙,规模颇壮。统计土木工费,共糜白金四千一百余元。既燕饮以落之,遂颜曰「蓝田书院」。谓树人无殊种玉,盖欲藉此为培植之区,而冀青出于蓝以共与孝弟力田之科也;学者庶顾名而思义乎!
时霖方修「县志」;士有从予游者,因请为记,勒之贞珉,以为将来好义者劝。
乡进士闽清县儒学教谕曾作霖敬撰,彰化县学禀生黄春华敬书。
道光十三年十月谷旦,总理生员曾作云、简俊升、董事柯占魁、魏良植、曾协美、廖全义同敬立。
按:碑在甫投镇文昌祠内,仆作沟盖。高一二二公分,宽七二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所载「分县朱公」,即南投县丞朱懋。文述创建书院缘起,惟据『时霖方修「县志」,士有从予游者』等语,可见当时彰东一带文运之勃兴也。
重建浯江馆碑记(道光十四年)
凡物开创为难,而继承实易;然开创尤易,而继承则更难也。
彰之西,有鹿溪市焉。其地负山环海,泉厦之郊、闽粤之旅,车尘马迹不绝于道,而后知台阳之利薮毕聚于斯也。曩者浯人崇祀苏王爷之像,由淡越府,过鹿溪,而神低徊而不能去。卜之曰:『此吉地也,共将住留于此』。然有是神,必有是馆。顾为之考其始,则系浯人许君乐三所居之宇,遗命其子薄卖改建。时在嘉庆乙丑鸠众而成之,修其颓败、补其罅漏,相与祈求祷祀焉。
夫神聪明正直,惟人是依。鹿之区,其山秀而水清、港深而浪静,渔舟钓艇、商船哨舰咸泊于此。故凡官斯镇及弁丁舆夫、彼都人士,无不憩息其间。盖是馆之建,由来远矣。前任鹿游府温公欲重修经理,未及举事,旋即陞迁。辛卯余抵任,每见栋宇摧残、垣慵倾圯,心窃伤之;欲为改旧更新,又恐独力难支,不克以济。爰集衿耆、董事人等公同议举,并于吾人之有身家者劝其捐帮,而余则倾囊以济。壬辰花月经始,今兹落成。然余非敢谓有功于浯人也,实欲以志明神之赫濯,长垂于不朽云尔。是为记。
勒授武翼都尉台协水师左营鹿港游击刘光彩敬撰。董事进士郑用锡、薛凤仪、张朝选、薛绍宜、王高辉、杨渊老、欧阳建、郭溪石、蔡宗荣同勒石。
道光岁次甲午年梅月□□日立。
按:碑在鹿港镇金门馆内,嵌于墙壁。高一九○公分,宽九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完整;上端有「重建浯江馆碑记」七大字,楷书。文中乙丑系嘉庆十年,辛卯道光十一年、壬辰十二年、甲午十四年。
重修天后宫碑记(道光十四年)
枕山襟海,屹鹿津西北隅,规模宏敞,金碧辉煌,有天后新宫焉。昉于乾隆丁未岁,为公中堂福请帑营建,迄今已垂五十年。前以廊庑未张,有汪公楠来莅斯土,偕乡绅林君文浚增饰之;制遂以备,貌复以新。月异岁迁,地滨于海,氛气易侵;曾几何时,又觉粉垩漫漶、瓦瓴参差,观者咸欹倾是叹。旧司马王公兰佩暨游府温公兆凤慨然议兴修,首捐倡;士商为之乐趋,因举职员王君景福董其事。王君者,乡里善士,素尚义急公。是役也,鸠匠经营,糜金钱千□有奇。以道光癸夏四月兴工,至甲午孟冬月工程告竣。事蒇,请记于予。
予念自下车以来,虽簿书鞅掌,而于兹役赞襄,每尝夙夜廑意,欲观厥成。今乃一旦焕新,视其琱楹绣桷,则飞虯栋而舞盘螭;观其琼级瑶台,则驾虹梁而曳文杏。而且净界只园,其殿后整洁,则极花卉之鲜明,鹤汀凫渚;其庭前拱翠,则穷岛屿之萦回,藻绘重施。以今视昔,较公中堂之营建,汪、林之增饰,其宏敞辉煌,斯即后观不废,讵必无侈前人哉!既嘉王、温二公之好义,能襄盛举,以媲美于前;而又喜王君之竭诚,能勤劳不怠,故得相与有成也。于是乎书。若夫神灵之赫奕与创制之显庸,崇德报功,前人固已道之详矣,兹又何赘!
福建金门总镇府窦捐银二十员、艋舺参府前鹿游府温捐银一百员、前任台湾府王捐银五十员、鹿港海防分府陈捐银一百员、鹿港副总府刘捐银一百员、前鹿港海防分府王捐银五十员、陞鹿港分府彰化县李捐银五十员、厅署职员王秉仁捐银五十员、北路协镇府叶捐银二十员、泉郊金长顺捐银一百六十员、厦郊金振顺捐银六十大员、金瑞胜船捐银四十大员、泉厦郊行保合捐银三十员、林日茂捐银二十五大员、厅署林仕元捐银二十员、文口书施明坊捐银二十员、布郊金振万捐银一十五员、糖郊金永兴捐银一十大员、染郊金合顺捐银一十大员、染郊金长兴捐银一十大员、监生纪廷禧捐银一十大员、文口书施明番捐银十员、武口书喜捐银十大员、彰仓书倪景文捐银十员、油郊金洪福捐银八大员、南郊金进益捐银五大员、口馆施叠世捐银四大员;泉厦大小商渔船户计捐银一千零九十六员,诸船牌各载登匾上。总收捐题洋银二千零九十三员。
赐进士出身台湾噶玛兰通判署鹿港海防同知陈盛韶敬撰并书,总理工务职员王景福暨董事施锡杯、施迎禧同勒石。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冬十月谷旦立。
按:碑在鹿港镇妈祖庙新祖宫,仆于前院右侧园内。高二一七公分,宽九四公分;花岗石。字迹尚明,但下端稍剥泐。上端有「重修天后宫记」六大字,楷书。文中丁未系乾隆五十二年癸巳道光十三年、甲午十四年。
奠安宫香资斋粮碑记(道光十四年)
盖闻庙宇兴建,莫难于倡始,而尤贵有以图终;非倡始则其基无以立,非图终则厥功罔以成。
我螺东之有奠安宫,以崇祀天上圣母者也。先在旧社因嘉庆丙寅燹于兵、圯于水,后乃迁建于北斗。其买宫地以充建基址者,则建街董事陈联登、杨启元、陈宣捷、高倍红、吴士切、谢嘐等诸人倡始之功;其出为建庙总理,不惜捐己赀以助成完竣者,则贡生胡君元章、儒学胡君克修贵乔梓之力也。然胡君正不但有助成之力,而更有施舍之功。戊辰之岁,庙甫告成,胡君又虑寺僧香资、斋粮不足,即将本街西南栅门外店地基二十五间半年的税银共六十余大元充入本庙,付与住持历年收税。以供斋费。此苟非慷慨不吝、乐善好施者,亦安能敬礼神明若斯耶!
夫助成庙宇与施舍斋粮,皆图终事也。有此豪举,其功不小。于是街众相与佥议,立碑于庙侧,以志不朽。
道光十四年□月□日,北斗街众衿耆同立,泉郡观东石室居刻。
按:碑在北斗镇妈祖庙奠安宫内,嵌于左厢墙壁。高六二公分,宽三七公分;板岩。楷书,字迹完整;碑前作「里人贡生胡君元章喜充香资斋粮碑记」。文中丙寅系嘉庆十一年、戊辰十三年。
东门义路碑记(道光十九年)
大甲石堡为淡彰之界、南北之冲,民居稠密、商贾辐辏,廓然为堑南之要地也。然石堡之中,南北原辟通衢。独东西未开,孔道往来,悉由曲径;守望维艰,绥急罔济,官民咸病焉。前乡保陈瑞长等以陈氏地,禀请淡分宪李,蒙谕准买开路,以通四方;厥后□寝其议。迨丙申夏,魏君文炳公干抵甲,睹曲径之纡回,伤行人之□□;慨然仗义,谋之叶长者信辉暨诸绅耆公捐洋银,酌买陈聪明厝地,阔五尺、直一十六丈有奇,以为义路。购砖募役,铺张告竣,而东西□南冲为十字,于是四门豁然矣。
夫壅塞既开,地之灵也;人自得往来甚便,功之溥也。居可安其所,功德岂浅鲜哉!「诗」有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诸人之力不及此,因书附石,以昭其□;俾后之君子,知其缘起而有遗爱之思也。乃记之。
计开捐银条目:奉政大夫□祥云捐银二十元,大振号捐银十五元,恒隆号捐银十五元,德益号捐银十五元,协泰号捐铝十五元,振胜号捐银十二元,金济川、金盛号各捐银十元,吴言念、李英红各捐银八元,生员叶得英、监生林文章各捐银四元,蔡苑馥、振泉号、茂舆号、周仍官各捐银六元,陈振湔、福兴号各捐银五元,丰瑞号、丰胜号、金鹤号、柯吉官、彝苑号、杜妈力、苏义春、陈迎春、□元好、杨天禄、林远芳、周美饱、李溪水、刘忠品、张嘉发、宋愿成、郭振源、郑隆珠、刘清周、王时旺、李逢春各捐银四元,余英官捐银三元,天义号、董德龙、□□□、万泉号、饶源盛、王进玉、王淑齐、裕成号、忠盛号、王石头、□□兴各捐银二元,宋清龙捐银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