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

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年,凡三谒祖陵。世宗在潜邸时,于康熙六十年代祀福陵。
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凡四诣盛京谒陵。嘉庆十年、二十三年,凡两诣盛京谒陵。
曩时陵寝奉安之后,简满、汉大臣数员至陵守护,谓之守陵。率皆曾获愆咎,恩眷衰替者。越数年,仍蒙放还。宣宗晚年命停此例。其谕旨于军机处存记,未奉明发,故外廷鲜有知者。
文庙春秋二祭,向皆遣官,世宗乃始亲祭。献帛、爵,向例不跪,雍正四年秋祭忽跪献。
世宗曰:「非误也,立献于先师之前,心不安耳。」命记之档案,以为恒制。
旧时,京师文庙正殿题榜日「先师庙」,二门曰「庙门」,大门则无书额,盖沿明旧也。
乾隆三十三年修葺讫工,御书榜宇,正殿日「大成殿」,二门日「大成门」,殿与门易用黄瓦,大门增「先师庙」额。
顺治二年,从祭酒李若琳请,改书「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神位」。盖袭用元武宗旧谧,特不称王耳。十四年,给事中张文光疏言其非,请去「大成文宣」四字,从之。
十哲之称,始于唐开元八年。盖四科弟子颜子以下十人也。二十七年,以颜子配享,乃升曾子于十哲,居子夏之次。宋端平二年,升子思子。咸淳三年,曾子、子思子升配享,乃升子张。国朝康熙五十三年,升朱子。乾隆三年,升有子。于是十哲实为十二哲。
附录:圣祖尝谓:朱子全书,粹然孔孟之传,宜跻位四配之次。李文贞光地对曰:朱子造诣,诚与四配伯仲,但时世相后千有余载,一旦位先十哲,恐朱子心有未安。乃定列于十哲之末。
康熙三十年,修理阙里圣庙大成等殿五十四间,大成等门六十一间,围房八十八间,估银八万六千零十八两,特发内帑办理。雍正二年,阙里孔庙灾,命山东巡抚陈世倌监修。正殿用黄瓦,两庑用绿 瓦,以黄瓦娘砌屋脊。圣像选内府匠人用脱胎法装壕。定大门名曰「圣时」,二门旦宏道」。
孔子父叔梁公,宋真宗时封启圣公。叔梁公以上无封爵,亦未崇祀。雍正元年,封先世五代王爵。叔梁公祠旧称魬圣祠,以合祀五代,易名「崇圣」,改用绿瓦。
嘉庆九年,驾幸翰林院,诣先师位行礼。旧典二跪六拜,仁宗特行三跪九拜礼。
文庙祭祀,武职副将以下向不与祭。康熙四十九年,太原总兵官马见伯疏请,依文臣一体行礼。兵部议驳,特旨允行。
雍正间,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禁屠宰。近日仍循例奏行,而民间鲜有知者。
本朝崇祀关帝,宫内祠宇亦多。顺治间封「忠义神武大帝」。旧时惟五月十三日致祭。
雍正六年,定春秋二祭,如文庙仪。乾隆、嘉庆以来,屡加封号,纂四库书时,命将三国志之谧改书「忠义」,内府陈设书籍,一律刊正。咸丰间,楚粤逆匪之乱,显佑昭昭,大军克捷,因升春秋二祭为中祀。又前门月城内有关帝庙,香火极盛。曩时南郊礼毕,圣驾人城,必诣庙行香。
嘉庆间,御史程世淳请避关帝神讳,增赵累、王甫等从祀。仁宗以前代帝王、往哲明神,其名概不避用,盖临文不讳之义。至关平、周仓塑像,相沿已久,到处皆同,其赵累、王甫遇难事实,史传所载不同,毋庸增设从祀。
文昌向不列祀典。嘉庆初,川督勒公保奏言:「五年二月,贼骑至梓潼,见七曲山旗帜森列,遂退,以为神佑昭然信。」仁宗即御书「化成耆定」额,颁七曲山祠。因询大学士朱公珪:二乐城何以无专祠 ?」朱以地安门外有元、明废祠对。乃命步军统领勘修,发帑三千余金,各官输银一万有奇。六年五月告成,仁宗亲临荐香,行三跪九拜礼。诏礼官依关圣祠典礼,厘定春秋秩祀,复御制七言诗一章,并谕旨刻于石。咸丰六年升中祀。
雍正五年,命督、抚委员赴京迎龙神像,一大一小,至各省建祠供奉。
祀龙神,行六叩礼,惟云南矿脉龙神,当时部颁礼节,行九叩礼,至今循用未改。宋人杂着多言五龙祠,今山东尚有沿五龙之称者,他省则惟称龙神祠。
乾隆七年,始建先蚕坛于西苑之东北隅。皇后亲祭西陵氏之神。月以季春,日以吉巳。从采桑者妃嫔二位,公主、命妇、福晋七人,依三十六禾词例,唱采桑歌,执桑旗者七十人。厥后画孝贤皇后亲蚕图成,命奔藏蚕馆,并系以御制七律,以志追怀贤懿之意。诗云:「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浙人重饲蚕,向在斩辕庙祀先蚕,官则未尝致祭也。乾隆五十九年,以蚕为杭嘉湖三府生业所关,先蚕祀典,宜官主之。颁御书匾额,悬轩辕黄帝庙及先蚕后殿。
国家有大庆典,遣官祭岳渎。如西海、北海、河渎、长白山皆望祭,余皆因庙行礼。长白山,清语日果勒敏珊延。望祭于林城西南之温德亨山。乾隆以前,多由京师遣官,后则命各省大员如副都统等致祭,所以恤邮传也。其直省所在山川诸神,及捍灾御患,有封号,建专祠。守土官致祭者百数十区,详会典。
按:唐宋以来,祭北岳于直隶之曲阳。明尚书马文升、巡抚胡东贡惑于俗说,请移祀山西之浑源州,礼侍倪岳、礼尚沈鲤驳寝。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中粘本盛请改祭于浑源,太常陶正靖尝疏论其误。今仍祭于浑源,未改也。又康熙二十六年,副都御史徐元珙请改望祭北海于混同江,疏略曰:「历代北海祀典,唐望祭洛州,即今河南府;床望祭孟州,即今怀庆府;明亦望祭于陵庆。本朝沿宋、明之旧,仍祀怀庆。臣愚以为岳镇方位,当以天子所都为准,往南而祭北海,义 窃未安。谨按北镇医巫闾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既为北镇,则北海之祭,应更定于迤北近海地界」云云。事下九卿议,改望祭于混同江。今通礼称祭于山海关。又其时徐干学议,谓宜祭于永平,以医巫闾在辽之广宁,去海远,永平则南临大海也。
太山碧霞元君庙,旧时派御前侍卫,或干清门侍卫前往进香,后颇有骚扰驿站者。嘉庆六年后,惟派内务府司员一人,斋香供至山东省城,交巡抚祗领,司员即日出城。四月十四日,或巡抚,或司道一员,斋诣太山。十六日到山,十八日行礼。又京师丫髻山碧霞元君庙,乾隆丙戌,皇太后亲诣拈香。今每岁内务府请派拈香之人,或皇子,或亲、郡王,其期亦以四月十八日。
按:都人崇奉元君,随方立庙,称为五顶。以四月十八为元君诞辰,旛华结会,繁丽殊常。如南苑东红门外马驹桥、北红门外南顶,亦尝命皇子等拈香也。又乾隆五年,太山元君庙灾,旧存供献珍物十九煨烬。此后大内所颁,现存者如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蓝田石大红鞋带,铜笔、砚,炉、镜、鼎、钹、赤虎料珠、琉璃、金丝等旛,玻璃瓶、甍奔巴瓶壶、磁提梁卣、磁花浇、磁挑竿、磁靶盅、磁靶盌、洋磁五供养,金龙油灯、金轮、银轮、磁轮、银马、银象、银鱼、银螺、银将军、银男、银女、银盖、银罐、银肠、银缴,文竹方瓶、竹如意,玉磬,沈香狮子、女儿香、香盒、香濮,金藏佛塔,纱扇、藤掌扇等,不可殚述。又有玉长三尺五寸,宽八尺,名温凉玉,半温半凉。为乾隆三十六年所供。又供物以盖、鱼、罐、花、轮、螺、缴、肠为一分,名八宝吉祥。
乾隆四十四年,仪封决口,久未合龙。高宗以古有沈璧礼河之事,特制白玉璧一,亲制祭文,由驿递往虔祷。
明代河臣,以陈公瑄、潘公季驯并称。曩时清江浦有陈专祠,而幡未列祀典。乾隆问,命以陈、潘并祠。本朝河臣最著者,靳公辅而外,齐公苏勒、嵇公曾筠、高公斌次之,先后奉旨于江南建祠。
河南河神,最著者为灵佑襄济显惠王。本姓黄,名守才,河南偃师人。世称「黄大王」。
乾隆间,以其子孙一人为奉祀生。又顺治间,总河朱公之锡,殁为河神。乾隆间,从阿文成公等请,封助顺永宁佑安侯,世称「朱大王」。


养吉斋丛录卷之八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春秋世谱,以女娲为伏羲妹。又卢同因干凿度兄妹为夫妇之说,以女娲为伏羲妇。盖■言也。而陵殿旧时率壕女像,村妇祈嗣,香火极盛,庙祝因以为利。乾隆间,侍郎金公德瑛奉使往祭,奏请更正,得旨允行。
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公浚言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谷林庄,明代误建于东平,应改建,以为祭告行礼之所。仍于陵前设尧母灵台,祀配以尧妃中山夫人。其东平之陵,仍令有司时祭。从之。
附录:乾隆间,钱侍郎载祭尧陵,辨今尧陵之非,具折奏陈。折凡二十七扣,奉旨申饬。
钱先典试江南,解首顾问三艺皆骈体,磨勘,停三科。京师因为对语云:「三篇四六短章,欲于千万人中,大变时文之体;一折廿七余扣,直从五千年后,上追古帝之陵。」康熙二十八年,圣祖谒禹陵,书「地乎天成」额,并敕有司修葺。乾隆十六年,高宗谒禹陵,命督、抚择姒姓子姓一人,世与八品官奉祀。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西巡,至西安,遣官祭周文、武、成、康,汉高祖、宣帝,唐高祖、太宗、宣宗陵,以周文王、武王皆圣君,非他帝王可比,命于祭文内书御名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金陵,谒明孝陵。三十八年南巡,复诣孝陵,命求明代后裔,俾守世祀。时以易代既久,无从访察,议寝其事。雍正元年,世宗于圣祖书笥中检出未发谕旨一道,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 [一]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职,以奉春秋陈荐,仍令世袭。世宗仰体圣祖如天之心,远法商、周推恩前代之盛,复命访求明室子姓一人,授官永袭,以奉世祀。二年,遂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人正白旗。
附录:内阁会同吏、礼二部原奏:查镶白旗朱文元一支,系明太祖第三子代简王桂后,崇祯时嗣代简王监洪承畴军,松山之败,为我军所获,侄文元亦被擒。今龙溪尉朱汝健、官学生朱福烈、披甲人朱福瓖等,皆文元子孙,正定知府朱之琏一支,亦代王后。
国初,于明陵皆致祭。惟神宗以用兵之嫌,故定议时不之及。顺治八年命祭神宗陵如十二陵例,仍设陵户看守。十四年,又特制崇祯帝陵碑。
明世宗永陵,先以尹嘉铨条奏,撤其祭祀。乾隆五十年,高宗谓前明之亡,亡于万历、天启,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仍命一体致祭。
金陵有在房山者,明人辽东一役,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遂劚断其地脉,且建关帝庙为厌胜之术。此诚极愚,不知天命之有归也。顺治十四年,遣官修复,立金太祖、世宗陵碑,并令有司时祭。
祭历代帝王陵,皆于享殿行礼,无享殿,即就陵寝设坛。惟元陵则望祭。国初定议时,尚未有畅春园,故元太祖、世祖陵,在德胜门外望北致祭。后建畅春诸园,则祭处在御园南矣。嘉庆十四年,梁公上国告祭回京,仁宗询知其地,以为非宜,因命于清河以北,昌平州以南,择地致祭。
历代帝王庙,明初祀伏羲以下三十六主。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创业之主,共十六位,余二十位,令有司春秋祭于陵寝。则商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汉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魏文帝, [一]「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原漏「为」字,衍「所」字,据初稿本改。
隋文帝,唐高祖、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也。嘉靖间,又从给事陈柒议,撤元世祖。我朝顺治二年,增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二位。嗣礼部尚书王崇简建议,谓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宜百世祀。部议未允。康熙六十一年,命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人祀。又以明愍帝无甚过失,虽亡国亦宜从祀。于是议增一百四十三位。乾隆四十九年,以原议崇祀辽、金,而不列东、西晋二刚、后五代,又阑入叹之桓、灵。义未允协。
因取曩时红本阅之,方知其时廷臣既未详细讨论,而上疏在壬寅十一月,距圣祖大事不数日也。漏略不及更定之故,盖由于此。乃复命廷臣详议。后议增入者,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撤出者,汉桓帝、灵帝。
旧时配享太庙,惟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论开国诸臣伟伐殊勋及被诬冤抑始末。命浦列澧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武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牌位配享。次则怡贤亲王允祥、雍正时入配。超勇襄亲王策浚。乾隆时人配。以上诸王,均西向。西则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动工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勤襄伯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鄂、张二人,雍正时定,乾隆时人配。武毅谋勇公尚书兆惠、嘉庆时人配。忠勇公郡王衔大学士傅恒、嘉庆时入配。真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道光时人配。忠锐嘉勇贝子郡王 衔大学士福康安。乾隆时入配。以上十二人均东向,以北为上。
按:蒙古亲藩,未有配享者。高宗以额驸策浚,名藩尚主,晋爵亲王,殄靖准夷,功在王室,为两朝勋旧。特命侑食庙廷,令众蒙古知国家崇奖贤劳,中外一体之意。[一] 附录:鄂文端、张文和配享太庙,世宗遣诏载之。乾隆十四年,张乞致仕,面对以身后不获蒙配享为虑,欲要二日为券。高宗以成命久定,亦姑允之,并赐以诗,内一联云:「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而次日谢恩不亲至。大学士九卿即议停罢配享。迨西巡时,随众迎送,又不在道旁叩头。然赐诗,赐冠服诸物,令散秩大臣领侍卫十员往送,礼意尚优渥也。时有皇长于定安亲王之丧,文和尝为师傅,甫过初祭,即南归。高宗谓:「数十年心膂大臣,于朝廷恩谊,恝然不以动心,惟以归荣故乡为念,若于国家无几微系属者。」益恶之。其时太常寺以额驸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位次,奏呈诸臣名单。遂降旨费英东、额亦都诸人皆开国佐命,允宜侑享大烝。即鄂尔泰亦尚有定苗疆、乌蒙诸劳绩,而张实无可配享之理。因列其前后过失,命其自量应配享与否 ?具折回奏。旋奏:「臣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瞀,愆咎日滋,恳罢配享,并治臣罪」云云。遂从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仍留大学士职衔。四川学政朱荃,张亲家也。味本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幸及宽典,迨为学政,以赃私败,因追论文和联姻庇护罪。命罚锾, [一]「中外一体之意」初稿本后有「同治四年,僧忠亲王格林沁配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