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

朝审勾到日,凡情实之犯,皆缚于市曹。刑部满、汉右侍郎,刑科满、汉给事中莅焉。
迨勾讫,刑部司员骑马斋旨至,乃唱名,牵犯人跪。兵马司吏目以墨笔书「斤」、「交」字于其面,斩书斥,绞书交。正指挥以朱笔点之,然后行刑。刑部司员监视。其免勾者,仍还狱。
按:康熙王子,魏公象枢巡视北城,十一月监视秋决。是其时以巡城御史监刑也。
旧时,刑部吏承办刊印秋审册,有每年赔累五千金之言,且板在民间,事易泄漏。雍正十三年,始奏设总办秋审处于大库西,建屋四十八间,以居匠役,厅事五间,为治事所,以满、汉司员二人领之。而窍定缓、实,仍归本司。迨堂议既定,发秋审处缮清付梓而已。乾隆七年,始令秋审处窍定各司所议情实各案,其后则无论应缓、应实,皆由秋审处窍定矣。
旧时,秋审分四项:曰情真应决,曰缓决,曰可矜,曰可疑。雍正间,去可疑一项。后以避世宗嫌名,改情真曰情实。情实者,进册;缓决者,进本不进册。
本司初勘用蓝笔,覆勘用紫笔,总办、坐办用墨笔。招册既刊,九卿科道上班预审者,先期分送进呈者,谓之黄册。有点画模糊处,总办秋审司官润饰之,谓之描黄。招册向用清汉文,乾隆间裁清文。
秋审处初设司官二人。乾隆二年,增二人。七年,增协办司官满、汉各二人。近日则有总办、坐办、行走诸名目,人数亦倍蓰于前。非秋审处,京察不能得一等,盖又视为终南快捷方式矣。
附录:外省秋审,曩时巡抚至臬司署中过堂。事毕,往往继以演剧、宴饮。乾隆间,饬禁。嗣后在巡抚署,督同在省司、道会勘,无巡抚省分,则总督督同会勘。
国初,刑部谳狱,录供不用汉文。康熙间,尚书王公挨以供词非汉语,汉官无由知曲直,随声画诺,便成虚设。于是始命录供兼清、汉稿。至乾隆间,裁满字稿。
颁诏,惟朝鲜遣官,琉球、越南、暹罗、缅甸则交闽浙、两广、云贵总督、广西巡抚转颁。各直省诏书,旧制遣官斋送,近数十年皆由驿递,以省供亿之烦。然如发陕西者,由陕经过至甘肃总督衙门,再递回陕西,殊迂回也。浙、闽诸省亦然。
颁朔,自崇德二年始。顺治二年,于十月初二日颁朔午门。是年题定,自后每年十月初一日颁朔。
钦天监推算时宪书既成,二月朔进呈,乃镌于板。孟夏驿送直省各布政司,依式刊刻,于十月朔日颁行。进御有缮录清、汉字者各一本,刷印清、汉、蒙古字者各一本,清、汉字七政时宪书各一本。
按:乾隆元年,避御名,改时宪历为时宪书。又六部、寺、监文书皆咨督、抚转行,惟时宪书及日月食皆径行布政司。又各省藩库存旧颁时宪书之印一,颁朔,以此印钤书上,防私造也。
曩时,颁朔之日,圣驾至干清官阅时宪书,盖是日为孟冬时飨。先期由圆明园人大内,斋戒祭毕,遂至干清宫也。
通用时宪书,每日宜忌三十七事,进御者六十七事。有颁诏、覃恩、肆赦、封拜、行幸、遣使、出师、庆赐、伐木、畋猎、平治道路、破屋坏垣之类。
按:通书起自康熙五十年间,徽州治堪舆者编次一年宜忌,以时宪书为君,而杂以选择条款,民间尚之。雍正元年,给事中赫硕色请禁私制通书。迨乾隆初,于时宪书上下增注宜忌、星辰,亦通书之意,特不别刊为书而已。
时宪书列蒙古属国诸部落太阳出入、昼夜长短及节气时刻,自康熙三十四年始。乾隆间平定诸回部,大、小金川,先后命左都御史何国宗、五官正明安图、副都统富德率西洋人,遍历西域诸部,测量北极高下,东西偏度增入,后又有续增者。
纪年,旧止六十年,今列一百二十年,自乾隆辛卯始。斋戒日及忌辰,于日旁加单圈、双圈,自雍正十三年始。
世宗以壬寅十一月登极,以明年癸卯为雍正元年,而是年时宪书已于十月颁发,故令天下军民仍用康熙六十二年之书。至钦天监元旦所进雍正元年时宪书,仅颁赐王大臣、文武官吏。
乾隆乙卯孟冬朔,颁发时宪书,以嘉庆纪年,盖明年即内禅也。仁宗孝治敦纯,于年前率王公大臣进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百本。钦奉敕旨,祇于宫廷陈设,并颁赐亲近王大臣而已。
丙辰、了巳、戊午三年进书亦如此。
时宪书所列男女九宫,康熙间以上元为中元。五十六年,钦天监奏请更改,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为上元,男起一宫,嗣后中元甲子起四宫,下元甲子起七宫。
嘉庆癸酉,当闰八月,而是年冬至即在十月,次年上丁、上戊及惊蛰、春分皆在正月,与郊祀旧典每月节气均不符合。监臣奏言:「十九年三月亦无中气,可以置闰。改闰之后,始于祭祀节候相合。复由后推算至二百年,其节气及置闰之月皆与时宪书无讹」云云。
奏上,报可。改为十九年闰二月。
附录:钱大听养新录云: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唐、宋以来,皆用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如宋样符乙卯岁闰六月,至天禧戊午闰四月是也。
今时宪书用定气,每气修短四时不等,由是置闰,近者相距或二十八月,如乾隆丙寅闰三月,戊辰闰七月。远者相距或三十五月,如雍正甲辰闰四月丁未闰七月。而正月、十一月、十二月从未置闰。以乾隆戊戌年时宪书考之,此六十年中,闰四月者四,闰五月者四,闰六月者四,闰七月者三,闰九月者二,闰十月者一,闰二月者一。今按:自乾隆戊戌后,至今咸丰乙卯,中间闰四月者五,闰六月者四,闰五月者五,闰二月者四,闰七月者四,闰三月者三,闰八月者一,闰九月者一,亦未有以正月、十一月、十二月置闰者。又闻凡遇八月置闰,监臣必以应改与否请旨。故二百年来,八月亦未尝置闰。咸丰元年,应闰八月,监臣奏上。文宗以问杜文正,文正以为无稽之言,遂不改。
立春日,礼部官属及顺天府府尹、府丞进春山宝座于干清门,宫殿监舁进干清官,览毕,交掌仪司奉藏太和殿东暖阁。旧制,进春山宝座时,大兴、宛平新进生员皆随行至干清门。
今不闻有此事。
日月之食,禜社奏鼓,古之制也。旧例,食不及一分者,不行救护礼。后定为食三分以上始救护。又礼部奏定,不见食省分并不及三分者,不行礼。乾隆十四年,命仍循曩制,一分以上即救护,无论见食不见食省分,俱颁行。又旧制,初食、食甚时,行礼用素服;复圆,行礼用吉服。嘉庆间,以谨天戒,省人事,敬惕之意不可弛也,复圆后,仍素服行礼。
凡日月食,钦天监进所食分数图样。
按:国初废左军都督府,而月食则尚沿明制,行礼于此。见汪琬诗集注。康熙后,定日食至礼部,月食至太常寺。惟其时皆朝服行礼,与今制异。


养吉斋丛录卷之七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自挂纸钱以至司祝、擎神刀、祷祝、歌鄂啰啰,始末毕陈,并无神异之说。祭神殿南向,拜天圜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钖神亭。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尚锡之神,即田苗神,其圜殿祝辞,所称钮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皆不得其缘起。
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以寅卯,夕以未申。祭均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糕以黄苴、稷米为之。朝则司祝擎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遂进牲。夕则司祝束腰铃,执手鼓,锵步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亦进牲。撤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四次致祷,所谓背灯祭也。既乃卷幕开户,明灯撤供。朝祭神为释加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为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而祝词有阿珲、年锡、安泰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珲、纳尔珲 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延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延诸号,中惟丹岱珲为七星之祀。其喀屯诺延,即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余无可考。又背灯祭,四时献鲜,春雏鸡,夏鹅,秋鱼,冬雉。凡祭神供献之际,撒麻以清纽阳止口神。俗谓撒麻太太,即旧会典赞祀女官长、赞祀女官类也。又司香妇长、司香妇、掌爨妇、碓房妇等,皆只承祀事者。又满洲富贵之家,每岁祭神,亦有背灯祭。
坤宁宫每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依昔年盛京清宁宫旧制。凡圣驾东巡盛京,亦必于清宁官举祀神礼。
按:嘉庆丙辰,内禅以后,仁宗仍居毓庆宫,故即在毓庆宫立竿祀神,并在宫中行祀灶诸礼。
国家最重祭神,有大丧,则百日不举,及复祭,则帏幕器具皆更以新,亦祓除之意。见高宗御制诗注。祀神之先,蒸糕酿醴,以昭吉蠲。祭之日,必于正寝执豕,以致诚恪。
祭天、祭神及背蹬献神报、祭求福面猪、祭天去祟、 [一]祭田苗神、祭马神,皆以祝辞为重。乾隆间,详考原宇原音,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为书六卷,名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盂春祈谷日,宜用辛。然正月得辛,在立春以后,殊乖乘阳之义。如立春与上辛皆在年内,亦不当隔岁行祭礼。或上辛在正月初四日前,则除夕元旦典礼甚多,宿坛、斋宫皆有窒碍。乾隆初,正月初三 以前值上辛,则改用次辛,或初四得辛,亦用次辛,因值皇太后万寿,有应行典礼也。四十六年以后,遇初四上辛,不复改用矣。嘉庆四年定制,立春后得辛,在正月初四后,则用上辛;初四前,则用次辛。
旧制,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祈谷坛则不燔柴。顺治十七年,命亦行燔柴礼。燔时,柴百数十担,火光烛天,侍班者相去远,尚觉半面发热。
南郊殿宇,始仍明旧,曰大享殿,瓦用青、黄、绿三色。乾隆十六年重修,瓦易用纯青,更名祈年殴。
北郊大祀,每值望雨之时,即不御辇。并撤卤簿,以示寅畏之意。
北郊向无斋宫,乾隆癸亥始创建。然国家惟南郊、祈谷、常雩三大祀始宿坛,前二日宿养心殿,斋宫前一日宿坛内斋宫。余祀皆即养心殿斋宿而已。又嘉庆间,高宗升配方泽,仁宗斟酌礼宜,特诣雍和宫斋宿,非恒典也。
[一]「祟」原作「崇」,据二稿本改。
旧制,诣南郊斋宫,御礼轿。乾隆七年,始乘辇。或值石街冰冻难行,仍御礼轿。
国初郊祀,奉太祖配享。顺治十四年,乃奉太宗与太祖配享。
按:太宗配享,以夏至在迩,冬至尚远,若先方泽,而后圜丘,于序为紊。若俟冬至郊天,方行配享,又觉太迟。命于是年三月,先奉太宗配享圜丘,及夏至配享方泽。康熙六年冬至,奉世祖配享圜丘,越十日即行配享方泽礼。两朝巨典,均是特行。古来因事而郊,不必定在二至也。乾隆元年,遵循旧章,于夏至前行圜丘配享礼,及夏至行方泽配享礼。又按:康熙间,北郊配位之议,学士徐干学、韩荚主改正以西为左,位应西设东向。徐又为地坛配位或问。陈廷敬亦有方泽坛左右辨。议久不决,时诸臣多持两端,既而觇上无改意,检讨毛奇龄为少宰龚鼎孳作北郊配位尊西向议,以和通诸家之说。龚乃昌言曰:仍旧贯,何必改作。
遂罢议。此说见顾栋高记。
道光庚戊,宣宗上宾。寝宫锚匣有朱谕四条:一不拊庙,一不郊配,一不立五孔桥碑,一裁省陈设冠裳也。郊坛地隘,配位递增,难乎为继。睿虑深远,不惟执谦崇俭而已。文宗以配拊典巨,集王大臣九卿议,有谓宜遵遗命,但升拊而不郊配者。遂两议以上。然功德巍巍,若配天之礼不行,则孝思曷慰 ?故命仍依列圣旧制。后复降旨,升配之礼,即以三祖五宗为定,不得再增。并御制诗章,阐明此义,晅不来兹,盖敬慎之至也。
国初郊庙祭器,尚沿明制。徒存其名,皆以瓷盘代之。乾隆间,敕廷臣议,更古制。
戊辰冬至,始用之于南郊。自是而诸祀皆用古礼器矣。
社稷坛用玉,自乾隆间始。坛上五色土,由涿、霸二州豫办。祭时,坛下司竿四人,以防飞鸟,盖其地林木丛郁也。礼成,大驾还宫时,自午门以内两旁列鼓如干,同时齐鸣,其声如雷。
常雩之礼,乾隆癸亥始举行。监臣于孟夏蠲吉,其在立夏前后,无一定也。书言龙见而雩,占星者自以节候推测,非以孟夏为断。嘉庆癸酉,定议立夏后数日举行。如立夏在三月,则于四月初举行。
太庙四孟,时享用朔。元旦典礼繁重,故时享以初十日举行。又凡祭日,圣驾出午门,皆呜锺,惟祭太庙,则伐鼓。
太庙沿明旧,戟门外有桥而无水。乾隆间。引金水河之水流经桥下,始协形胜。
顺治十三年,建奉先殿于景运门之东。其始,惟祀太祖、太宗,十七年,定四祖合享之礼。
雍正元年,于大内寿皇殿及畅春园奉安圣祖御容。乾隆初,就寿皇殿东室奉世宗御容。复于圆明园创殿庑之规为九室,东一室奉世宗御容,所谓安佑宫也。惟时太祖、太宗、世祖及列后圣容,皆于体仁阁尊藏,无展谒献祭之礼。十五年,恭奉列祖列后圣容于寿皇殿,如奉先殿昭穆次序,皆南向按室悬像,行献祭礼。翌日,收奉于殿左之衍庆殿,左曰衍庆,右曰延禧。比祧庙之制。每岁除夕恭悬,元旦瞻拜。嗣后,列宗列后皆于此奉安神御。
按:寿皇殿向止三楹,乾隆庚午重建,一视安佑宫之制。工成于六月望日,重安神御。
又每年十二月二十一二日,掌仪司奏派恭悬圣容之亲郡王、贝勒、贝子一人,恭收圣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