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养吉斋丛录
养吉斋丛录
刊刻乡、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国初沿明制。康熙乙未科,不刊乡、会试录,改为红本进呈。雍正癸卯,仍令刊刻。主司作前后序,内载考官及执事官职,举子姓名、乡贯,三场题目,士子所作诸艺各一。
乡、会试卷向贮南库,积久至不可容。嘉庆庚午奏请,焚之。
旧时二乐师科场填榜毕,卷而横陈于案,考官具朝服九拜,然后捧出,谓之拜榜。各直省发榜,不行此礼。闻近年京师此礼亦废。
按:纪文达滦阳续录,以为试官无拜举子礼,座主无拜门生礼。盖发榜后,当以题名录进呈,录不能先写,必拆卷唱名而填榜,然后以填榜之纸条写录。今纸条犹谓之录条,以此故也。拜而送之,拜折之礼也。录与榜并陈于案,榜大录小,人见榜而不见录,故以为拜榜。
厥后缮录未完,天已将晓,试官急于复命,先拜而行,遂有拜时不陈录于案者,而拜遂移于榜矣。纪说谓闻之阿文勤公所述李文贞公之言也。
考试有钦命题者,军机处先期以上三届题开单进呈,并以本处所存四书一部同进。
凡自乾隆元年以来,已出过试题,皆贴黄签其上。惟考御史及庙生及翻译题,由南书房拟题。
乡、会覆试阅卷,殿试朝考读卷,本科考官向不开列。道光乙未,命不必回避,惟乡试覆试,则本科考官仍不开列。
高年重赴鹿鸣宴者,先期具奏,辄蒙加衔。重赴鹰扬宴者,则向未奏也。嘉庆庚午科,陕西朝邑县武举蔺廷虑重赴鹰扬宴,始蒙赏千总衔。并命嗣后先期人奏。近则原官阶级大者具奏,余则具题,文武闱同。
宗室子弟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之命,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停止。
乾隆间,仍考试,十七年复停。当时考试取人一、二等者,准作进士,即殿试、引见、授官,不由乡举也。乡试自嘉庆六年辛酉科始,时议宗室会试,于三月初四日点名,奉旨初八日入场,点名在八旗及各省士子后。九年,复命于三场毕后,十七日举宗室乡、会试,十八日举翻译乡会试。
按:八旗满、蒙试翻译,始于雍正癸卯。
驻防文武生员准在各省乡试,自嘉庆十八年始。道光间,文生改试翻译,试题乃钦定,封交主考■付监临,届期刊发、扃试。试卷汇递京师,钦派大臣阅定,取中若干名,写榜封发各省。
八旗乡、会试,满、蒙编「满」字号,汉军编「合」字号。
士子与考官句通关节,国初有问拟腰斩者,立法甚峻。康熙己卯顺天乡试,壬辰会试,或云庚戌会试,俟考。雍正己酉顺天乡试,俱奉特旨覆试。乾隆甲子,令各省榜后皆覆试,并有乡、会试榜发后严行覆试之谕。其后或试或停,至嘉庆以后,新进士无不覆试者。道光以来,又行新举人覆试之例。
附录:乾隆己酉乡试覆试,诗题:「心镜得虚字」。御制诗未发示,大学士和坤误认「虚」字为「灵」字,于是通场皆押灵字。及发出诗稿,和砷方知误书,自请处分。
宗室乡、会试,中式后在正大光明殿覆试,自嘉庆十九年始。其试用一文一诗。
新进士向在干清官覆试。嘉庆六年后,改于保和殿。道光二十四年后,皆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惟三十年在保和殿覆试,以圣驾在宫中也。咸丰辛亥[一]后,皆在保和殿。
武进士殿试,上阅马、步射于紫光阁。坐大幄次西阶下。侍班者皆东向,惟见步靶,不能回顾马射。又阅技勇在景运门外箭亭。诸臣侍班者,领侍卫内大臣二人得赐坐左右,以此班侍立最久故。有善扑营十人,立于起居注官之后,备搬移刀石之事。
向来紫光阁阅武进士射,先命皇子骑射,以为多士程序。
道光丁未武进士一甲一名李信,一甲二名姜国仲,一甲三名不得其人。庚戌武进士一甲一名彭阳春,一甲二名岳汝忠,一甲三名不得其人。
顺治十二年,上亲选武进士二十二人,以领侍卫内大臣教习骑射。诏以肇行大典,特加优异。一甲一名视副将,二名视参将,三名视游击,二甲十九名视守备,按名食俸。十四年,命鳌拜教习武进士。今无此制。
顺治十六年,直隶武生送兵部试骑射技勇。用翰林为主考,试策论,从左副都御史袁懋功请也。
[一]「辛亥」原为「二字缺」,据初稿本补。
今制,武闱派主考官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默武经,不送兵部考试,亦不试策论。
康熙辛卯,准马兵武乡试,千总、把总准武会试各一次,旋停。
文生、武生准互试一次,文、武举人准互会试一次,始于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丙辰,准监生人武场。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怀挟文字,预藏试院,遂以五经中元。事发,置于理。因停互试及监生人武场例。
康熙四十八年,命八旗汉军应武科。雍正元年,命八旗满洲应武科。十二年,停满洲武试。又武乡、会试射的八十步,康熙三十二年改为五十步。
明武生由州、县起送乡闱,布政汇送巡抚。中式者下科仍准乡试。三科中式武举,得为守御所千总,两科一科武举选卫千总。其时无进士科也。雍正间,武生附人儒学,武举罢三科之制。其已为守御所千总及卫千总者,不准会试。
选拔贡生,十二年一举行,旧例也。顺治八年、十二年,两次举行。康熙十年,举行一次。后张文贞玉书尝疏请,每遇乡试,令各省学政每学举一人,贡人国学。雍正元年,令六年选拔一次,送京考验。乾隆初,行廷试例,乃命十二年一举行。
雍正间,欲于各省额设常平谷二千八百余万石外,增谷三千二百余万石,特开监谷之例。
此捐监生之始也。乾隆初,停各项捐纳,惟留监谷一条。六年,令在部收折色,在外收本色。
八年,停止。九年,复开。二十八年,停浙江、江苏、江西等四省捐谷例。三十一年,停陕、甘捐谷例。三十九年,复陕、甘捐谷例。四十七年,停台湾捐谷例。嗣后各省或停或复不一,而部收折色,则为常例矣。嘉庆四年,以各省封存银皆以军需拨用,遂令各省皆收折色。至道光二十二年,增定捐武监生例。
捐纳候选之贡、监、举人,例不准与乡、会试。旧例有捐应乡、会试一款。乾隆元年,捐例一概停止。命贡、监愿与乡试,举人候选未得缺而愿与会试者,一体考试。
康熙间,三逆初平,军储不继,听人输赀充名黉序,号曰例生。既而停止。其后有欲请复是法者,李文贞光地奏:「以此法妨学害正,不可行及。」疏请,遂奉驳饬。
附录:咸丰二年,楚粤军务,户部请捐军功毕人、生员。奉旨不准。厥后需饷益急,有捐输数多,奏请赏举人者,亦准行。
旧时生员无定额,大县多至数十名。后定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名,小学八名。当三藩叛逆时,开捐生员例。文生一百两,武生五十两。丁巳、戊午、庚申、辛酉岁科试,大学止取四名,余归捐纳,不限额。至癸亥,复十五名、十名、八名旧额。后以南巡推恩,复有广额之例。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康熙十七年,诏内外大臣荐举博学鸿词。十八年,试于体仁阁下,取列高等授职者五十人。一时名儒秀彦多与其选。雍正十一年,复命内外诸臣荐举。十三年,高宗御极,下诏敦迫。元年,试于体仁阁,授职者十五人。丁巳补试,授职者四人。八十年中,两开大科,侧席旁求,恩礼优渥,极旷古未有之盛。其规制、除授、贯履文字,详见鹤征录、己未词科录、词科掌录、词科摭言诸书。与试人数,据皇朝词林典故所载,与他害颇异。
按:己未词科,王阮亭池北偶谈、方渭仁松熄笔乘,皆云荐者一百八十六人。吏垣牍略云:荐举一百八十六员,赴部验到一百三十一员。愚山年谱云:同试者一百七十五人。藤阴杂记:应考者一百三十三人。竹坨年谱云:同征一百九十余人。柳南随笔:与荐者一百七十四人。据己未词科录所考证,除取用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特赐同博学鸿儒科二人:高士奇、励杜讷。在南书房赋诗一首。特授内阁中书年老者七人:邱锺仁、王方谷、申维翰、王嗣槐、邓汉仪、王昊、孙枝蔚。特授内阁中书,临试告病者二人.傅山、杜越。丁忧未与试者十四人:曹溶、汪懋麟、黄虞稷、王谷韦、陈学夔、戴王纶、林以畏、陆陇其、惠周惕、张贞、钱芳标、彭 桂、柯崇朴、柯维桢。未试病故者三人.叶舒崇、郁植、陈九胜。未试致仕者一人:祝宏坊。患病行催不到者十四人。应伪谦、张新标、范鄗鼎、王迫骐、嵇宗孟、蔡方炳、陆舜、李容、黄宗羲、张九征、魏禧、顾景星、顾豹文、章贞。中途苦病不与。到京称疾不与试者二人:纪炅、王宏撰。与试未用者九十五人:阎若璩、田雯、嵇永福、吴雯、杨还吉、冯云骧、毕振姬、顾鼎铨、叶封、陈玉璂、陈僖、孙柴、李念慈、吴农祥、张瑞征、许先甲、赵进美、陆元辅、王念真、任辰旦、陆次云、许自俊、魏学渠、储方庆、周之道、邓林梓、李良年、江闿、白梦鼐、林尧英、叶灼棠、叶奕苞、田茂遇、冯行贤、王祚兴、徐林鸿、罗坤、杨毓兰、黄始、宋维蕃、金居敬、王岱、施清、高层云、张英、宋实颖、谭吉璁、王孙蔚、毛际可、王紫绶、上官鉴、法若真、王廷璧、李大春、徐咸清、傅康、侯七乘、张霍、成其愿、宋昱、徐懋昭、陶元淳、王钹、董俞、李芳广、潘扬言、徐之凯、徐孺芳、赵廷锡、潘藩大、张含辉、郎载瓒、李瑞征、陈荚、叶方蔚、许荪荃、程大吕、程必升、赵骊渊、陈宏、陈怀真、高向台、宋涵、马骏、朱培、程易、朱士曾、刘瑞远、戴茂隆、李开泰、邵允彝、林鹏、张能麟、周起莘、赵廷扬。辞不就者十二人:顾炎武、王揆、徐夜、闻性道、万斯同、王曾武、李清、仲治、胡周鼎、冯京、崔华、费密。
后期未试者二人:夏驷、方象璜。举不及期者一人:姜宸英。补遗二人:辞荐不就。周容、钱肃润。丙辰词科共荐举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五人,二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与试未用者二百二人:易宗瀛、李铛、长住、张振义、梁机、李弦、杜诏、胡期颐、查祥、黄之隽、周钦、徐廷槐、胡天游、徐文靖、邓士锦、魏允迪、黄世成、余腾蛟、张星景、夏之蓉、李春耀、刘始兴、刘斯组、刘五教、车文河、韩 曾、杨述曾、陈长镇、郑长庆、傅涵江、赵昱、李光型、刘世澍、方辛元、吴麟、黑■、金鉴、西成、陈景忠、赵宁静、史凤辉、姚世炼、方楘如、胡浚、李清藻、戴永植、陈洪淡、盛乐、叶承点、王世枢、曹傧、秦懋绅、金焜、吴溶、马朴臣、于拭、俞鸿德、冯元溥、吴锐、刘大槲、王霖、曹廷枢、周汝舟、沈彤、周京、汪台、尚廷枫、峻德、汪援甲、王藻、桑调元、汪祚、陆荣柜、卢存心、胡二乐、凌之调、赵信、丁凝、李光国、顾陈垿、赵永孝、朱稻孙、沈炳震、陆枚、叶酉、杨廷英、夏之翰、龚正、龚元蚧、王作人、王延年、沈冰壶、甘禾、饶一辛、刘世基、裘曰修、张范、刘自洁、阎介年、汪士钻、陆祖锡、边连宝、孙见龙、沈德潜、倪承茂、吴龙见、胡鸣玉、马荣祖、叶荣梓、王腾蛟、张凤孙、姚焜、沈虹、王会汾、陈黄中、张廷槐、邱迥、许锵、顾栋高、潘遇莘、郭束、刘斯翱、刘呜鹤、陆桂馨、吴张元、任瑗、陈光祚、吴檠、李希稷、梅兆颐、江其龙、厉鹑、周玉章、沈炳谦、张懋建、汪沆、周琰、周大枢、万光泰、陈士墦、邵昂霄、程川、孙贻年、李宗潮、钱载、金文淳、沈树德、申甫、邓牧、黄永年、廖理、张绵传、李灏、黄天策、王士骧、方鹤呜、潘思光、张甄陶、王元芳、陈绳福、陈一策、陈大琰、陈继善、饶允坡、易宗矫、邓献章、陈世贤、王文清、张叙、段梧生、钱斌、陈世龙、许伯政、王元、张庚、牛运震、耿贤举、颜懋伦、阎式矿、朱超、万邦荣、张荣图、王祖庚、王系、张廷奏、王起鹏、解含章、秦泾、刘晔、许儒龙、何梦篆、施念曾、锺狮、劳孝舆、车腾芳、袁枚、吴王坦、田荃、沈澜、毛一骢、南昌龄、迮云龙。不就试二十五人:奚源、夏策谦、方贞觐、曹秀先、万经、全祖望、华希闵、靖道谟、苏珥、屈复、渚菊书、龚缨、畲华瑞、闻元晟、王照、万承苓、马日璐、陈撰、瞿骏、方觐承、金德瑛、金门诏、周振采、翁照、蔡 寅斗。了忧不与试四人:金虞、杨煜曾、符曾《严遂成。部驳不与试十人:汪芳藻、于梓、张宏敏、叶长扬、宋照、宋士宗、傅王露、邵岷、祝维诰、许遂。
已故六人.黄涛、柯煜、魏枢、孙天寅、宋厚章、叶翥凤。先试四人:陈以刚、梅枚、许佩璜、徐本传。实共二百七十人,其六人,则复荐者也。藤阴杂记云丙辰鸿博一百九十三人误。
附录:进士释褐在国子监。词科诸臣释褐在瀛洲亭。
雍正八年,举通晓性理八人,并赐进士,旷恩也。乾隆元年,尚书杨名时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拔 ,[一]拔贡官献瑶、 [二]监生夏宗澜, [三]留心经学,命用为国子监官属。时杨方管监务也。十四年,命内外大臣举潜心经学之士共四十九人,复命大学士九卿确核,得陈祖范、吴鼎、梁锡■、顾栋高四人。吴、梁以国子监司业用,陈、顾授司业衔。其时陈、顾盖已笃老矣。此皆由荐举命官,不由考试者。
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由苏州迄江宁,御试士子者三。中选者给白金,令赴京人各书馆。此召试之权舆。乾隆、嘉庆间,学华巡幸,每卑召试之典。高宗十二次,仁宗二次,试以一赋、一诗、一论。或以策。入高等者,进士、举人即授中书,生员赏举人,准会试,亦有即授中书者。余或赉以缎匹。中间淹博之才甚多,而邀特达之知,跻陟荣贵,亦指不胜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