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养吉斋丛录
养吉斋丛录
附录:乾隆丁丑,浙江召试,诗题「循名贵实得田字」。御笔草书,诸生莫辨,押「因」字、「思」字者多,押「田」字仅二卷,难定去取。次日复试以「蚕月条桑」诗,第一童凤三,即押田字卷也。
向例,散馆用五言排律八韵或十韵,论一篇,不出论题,则用时文。雍正元年,用诗、赋、时文、论四题,或作两篇,亦得列高等,作三篇四篇者听。其后皆勉为四篇,转多草率。
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侍郎方苞奏请专试诗赋。报可。其制遂循行至今。
凡散馆,清书试翻译,余试诗赋。旧例试于体仁阁,或保和殿。
圣祖驻跸阳春园时,则于隋车居散馆。世宗驻跸圆明园,则于吏部朝房散馆。至高宗时,命于正大光明殿散馆。今则在保和殿矣。圣祖于散馆时,每先引见。近时则大臣阅卷进呈,亲定等第,越日 [一]「吴拔」原误作「吴鼐」 ,据初稿本改。
[二]「官献瑶」原误作「宫献瑶」,据初稿本改。
[三]「夏宗澜」原误作「夏宗润」,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八改。
引见授职。乾隆元年,命满洲庶吉士来年以清书散馆,从教习徐元梦请也。二年,仍令停止。
按:散馆居下等,应改官。有奉匕日留馆再教习三年者,康熙间如何义门诸人是也。乾隆以来,亦每有之。又散馆有革职者,如康熙问张禹玉是也。
附录:孙渊如星衍以一甲授编修。散馆题为厉志赋,孙用「匑匑如畏」。时和砷当国,指为别字,抑置二等,改官。故事,一甲授编修者,散馆居下等,或仍留馆,即改官,可得员外。有使孙诣和者,孙不往,遂改主事。自后凡散馆改部,皆以主事用。
又嘉庆元年散馆,高宗偶检赋汇所载「污卮赋」为题。试者不知为傅咸所作,误解为元结之洼尊,多有傅会失旨者。
世祖最重庶吉士,每亲自考校。乙未馆选,丙申特先授汉书庶吉士王益朋、王命岳等官给事中及御史。戊戌馆选,己亥试于南海子,特先授清书庶吉士马晋允、富鸿业等十人为编修、检讨,而陈敬、殷观光二人革职。皆非散馆故事。
按:熊孝感集李平传云:顺治间,每遇双月,试庶吉士于太和殿。
大考阅卷,掌院不开列。庶常散馆,掌院教习皆不开列。道光辛丑散馆,潘、穆两大学士方为掌院教习而派阅卷,则朱笔添人也。
顺治十年,御太和门,亲试兼翰林衔吏部侍郎成克巩、礼部侍郎张瑞及内三院学士刘宗正,编、检以上官六十二员「君子怀德论」一篇、「请立常平疏」一道。有留任者,有改外任者。编、检以上官照词臣外转旧例,优与司、道等缺,年衰病弱请告者听。此御试廷臣之始。此次上谕,命吏、礼两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学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候亲试,分别高下。十五年,御试除三院学士外,翰林官皆与试。才堪外任者,照前例酌与补用。其时盖以外转为优。惟考清书翰林有内升者。十年一次,十三年一次。至康熙间,习汉文者始与内升。十八年己未,侍讲牛钮试列第一,即日除侍讲学士是也。其后乙丑、初试一赋、一五言排律,再试一辨、一记、一七言律。甲戊、初试一赋、一论,再试一赋。乙未,一论、一诗。凡三试优者奖励,劣者或降调,或对品调用。时詹事尚与试,甲戌取列第一徐秉义即詹事也。据居易录,壬午亦大考翰、詹。雍正间,未之举行。然元年正月,尝以宝座铭考试翰林诸官。有编修成文以措词不当镌职。是亦犹后之大考。乾隆二年丁巳以后,则自少詹以下,乃与试。试题一赋一诗,其一则策、论、疏无定。大率间四、五年即一试。卷分一、二三四四等,有迁擢者,有降调、休致者,惟乾隆癸亥试后又覆试。休致翰林,有起用、改补及留任者。庚寅、辛卯、辛亥,学华巡幸,休致翰林郑岱锺等迎銮献艺,因再试之,皆邀起用。旷恩也。
考试翰、詹等官,试卷俱弥封,自乾隆二十八年始。
向来大考翰、詹,在两书房行走者皆与试。乾隆三十三年大考,中允曹文埴、编修彭元瑞、沈初、董诰方直内廷,奉旨免试。寻以四人学问皆优,未得升转,特加一级,以示宠异。道光十九年二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贾桢不必考试。二十七年五月大考,命上书房行走之叶觐仪、沈兆霖不必考试。是时南书房无翰、詹以下官。
乾隆以来大考翰、詹,以一日而毕。按王士祯香祖笔记 [一]云:「壬午冬,驾归自德州,考试内直诸词林官,至二十二日封印后一日始毕。」定一、二、三等,三等调知县用。是当时试事甚详慎,非止一日也。
向来大考,编、检升至学士,已为最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事,尤为异数。是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
满洲翰林缺出,先用内班,内班无人,例用外班充补。迨考试诗赋,以非所素习,辄以下等改官。道光二十七年,宣宗以翻译为满洲本业,每科翻译会试中式者,止用部属,升途较隘。命将此项人员转入翰、詹衙门,一体升转。遇考试翰、詹之年,即照向例考试翻译。
康熙二十三年,御试八旗文学之臣,以御制「竹赋」为题翻译,以观满、汉文义。
自通政使以下,笔帖式以上五百余员。此则专试翻译,非试翰、詹也。乾隆间,试外班翰林,或论,或翻译,不以诗赋。惟五十三年试八旗翰、詹出身大臣官员,五十六年试八旗翰、詹官,则皆用诗赋。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试热河随驾官三十一二人,诗题「万家烟火随民便」,文题「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取一等五人:原庶吉士傅敏、即福敏。举人徐觉民、贡生成禧、翰林院侍读王国栋、主事色舍立;次等三人:监生孙廷枢、侍卫赵宏济、员外郎顿琮;字取一人:侍卫崔起潜。皆旗人。此又专试旗员之随驾者。
庶吉士散馆、翰林大考、京官考差各试卷,散馆用卷有朱格,大考考差皆用白折。旧时另纸起草。乾隆间,始有添写草稿之例。然卷俱进呈,于体制殊未协。嘉庆四年,仍复另纸起草旧例。
雍正三年,始定考差例。凡由进士出身官员,定期试以书艺,弥封呈览,钦定等次记名,识以牙签, [一]「香祖笔记」原误作「居易绿」。
贮以金筒。临遣时,大学士裔至午门,每省掣正陪各一员引见差用。然非每科必考也。
考取人员渐少,则复试一次而已。乾隆元年,应行恩科乡试,命张廷玉、鄂尔泰、朱轼、徐本、邵文基、任兰枝、徐元梦、福敏、孙嘉淦、杨名时,于翰林、科道部属内各举数员,于五月送内阁汇奏,试于保和殿,第其高下,引见记名,以备筒用。至三年,则无论保举与否,一体考试。九年,命大学士、尚书、侍郎保举,再行考试。十二年,以各科旧例不同,外间议论不一。命将应开列人员通行考试,其不愿试者听。仍着大学士、九卿各举所知,密封送内阁进呈,听候酌用。三十三年停止考差,由各衙门拣选引见。自后则乡试年分皆考差,其试卷由阅卷大臣排定名次。嘉庆十五年,令不必排定名次,惟于所阅之卷,分取与不取而已。
以御史周廷森有阅卷名次,外间传说纷纷之奏也。又嘉庆己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七人。道光癸未,分校而未经考差者五人。咸丰辛亥、壬子两科,则未试而得差者,居十之三四。
向来考差文字入选等第名单二父礼部部臣,请简时夹单开列。乾隆丁酉,不发出名单。
己亥,仍发出。己亥后,皆不发出。凡考差者,通行开列请简。
会试、顺天乡试考官本,不发批本处,于入帘日派干清门侍卫斋至午门,交大学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是日凡考差者,皆往听宣。其内廷行走者如点充考官,预令前往。宣旨讫,人闱与不入闱者,均不得逗遛,违者劾奏。自嘉庆己卯始,因御史袁铣有饬遵功令之奏也。日久懈弛,人闱者不即 往。咸丰己未,以戊午科场事发,乡试时,上密派御前侍卫至贡院查点,有迟至申、酉间人闱者,奉旨严饬。
考试试差,向用四书文二篇,诗一首。嘉庆己卯,裁四书文一篇,增五经文一篇。
顺治间,乡试正副主考,指定某衙门官差往某省。如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以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中书、行人、评事差往,皆有一定。至康熙间,始以各衙门应差官员职名通行开列请简。
康熙间,奉旨派出主考房考,宴于礼部,赐金花彩缎,表裹各有差。宴毕,始入锁院。
后来慎重防闲,宣旨后,即促令人锁院,无复宴资之事。
旧例,修撰祇充会试同考,不典乡试。典试,自康熙己酉徐元文以侍读典陕西试始。见池北偶谈。
祭酒有考录贡监之责,旧制不得典顺天试。乾隆甲子,祭酒崔纪典顺天乡试,异数也。
雍正癸卯,嵇文敏曾筠以河南巡抚为河南正考官。壬子,少寇王兰生以安徽学政为江南正考官。典试由外改充,为前此所未有。
顺天乡试主考,凡籍隶顺天、直隶者,应回避。惟乾隆癸卯翁洗马方纲、道光王辰白总宪镕,俱为副考官,不回避。翁,大兴人。白,通州人。
顺天乡试主考,顺治乙酉、丙戊、戊子用二人,辛卯、甲午用四人。此二科分满、汉榜,其二人乃阅满文者。以后满、汉皆用汉文,通为一榜。故历科主考皆二人。至乾隆庚子,以兵尚蔡新为正主考,刑侍杜玉林、阁学嵩贵副之,三主考实始于此。后沿为例。惟嘉庆庚午用二人,道光王辰用四人,咸丰己未用四人。又案:雍正以前,顺天主考凡编、检部属皆简用,不必尽大僚。雍正癸卯科后,编、检等官无复主试者。
会试总裁,顺治丙戌用四人。清秘述闻所载为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按:魏敏果中丙戌进士,年谱载座师四人,有祁充格,无宁完我。谱为敏果自述,当不误。丁亥、壬辰用六人。己丑则多至七人:刚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宋权、王文奎。乙未四人。戊戌、己亥、辛丑皆二人。康熙丙戌、己丑、戊戌、己亥、辛丑用二人。余科皆四人。雍正癸卯二人。癸丑三人。甲辰、庚戌皆四 人。乾隆丙戌、丁巳、己未、壬戌、乙丑、戊辰、辛未皆四人。壬申、甲戌、丁丑、辛巳、癸未、丙戌三人。己丑二人。辛卯、壬辰、乙未、戊戌三人。庚子、辛丑、甲辰四人。丁未、己酉、庚戊、癸丑、乙卯三人。嘉庆丙辰三人。四年己未用四人。以后率用四人为常。至道光己丑,则用五人:曹振镛、玉麟、朱士彦、李宗防、吴椿。近科又有用三人者。
附录:乾隆戊戌会试,总裁为于文襄敏中、王文端杰,同考则秦大成、陈初哲、黄轩、金榜,皆殿试第一人也。在京状元无不入阐者,一时以为盛事。
附录:雍正元年癸卯会试,以试官持择公允,加朱轼太子太傅,张廷玉太子太保,优渥之典,前后所无。
旧例,翰林、给事中同为考试官,以翰林为正,给事中为副。吏部与五部同为考试官,以吏部为正,五部为副。至康熙间,即不拘此例。
康熙壬午乡试,以副都御史张睿为陕西主考,御史吴甫生副之,以御史刘子章为江西主考,御史傅作楫为浙江主考,庶吉士孙致弥 [一]为山西主考。香祖笔记载之云:「都御史、御史庶吉士典乡试,自 [一]「致」原作「枝」,误。
是科始。」己卯,「以编修阿金为福建正主考,满保为浙江副主考,喀尔喀为河南副主考,法保为陕西副主考」。居易录载之云:「满洲翰林官典乡试自此始。」清秘述闻,法保作海保。
附录:国初主考,奉使不必即行,回京亦无定期,遂有恣意遨游者。康熙间,限命下五日即行。李绂云南驿程记,颇言踉眺出京之状。确正间,始令宽期治装。至乾隆时,复有出京过迟者,乃饬部酌定日期。
顺治三年,定会试、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员,内用翰林官十二员,六科官四员,吏、礼、兵三部司官各一员,户、刑、工三部司官每科轮用一员。按清秘述闻载.顺治丁亥会试十七员,己丑会试二十一员,恐是错漏。至康熙三年甲辰会试以后,皆十八员。癸卯乡试阙。十八房盖自此始。清秘述闻载戊子乡试十六员.恐有脱。五十四年乙未,令不同省同考官每房二人同阅,有弊并坐,乡会试同』据此当用三十六员,而清秘述闻载乙未反戌、辛丑三科皆三十二人,恐误。又魏敏果年讲载:丙戌房师魏天赏、岳映斗二人,岂当时每房亦二人耶 ?雍正元年癸卯乡试,每房仍用一人,于是十八房之例,循行至今不改。清秘述闻载乾隆丁卯顺天乡椒试,仅十七员,必是脱漏。
拨房之例,雍正七年议定。
各省乡试房考,旧制以科甲出身州、县派充。雍正七年己酉,停现任知县入帘,调取邻省候选进 士、举人,大省三十人,中省二十五人,小省十五人。接界三百里内者,不得咨送。乾隆丙辰,停止调取邻省进士、举人例,仍用本省官。
顺天乡试同考官,向用京官。康熙庚午,用知县何讷等十五人。居易录载之,谓用外官自是科始。按先此丁巳乡试,已参用知县王钖辅等六人。庚午以后,各科多无考,惟戊子科有知县梁通洛等五人。雍正以后,不复用知县。
国初乡、会试分房,不全用进士出身人员,亦兼用庶吉士及知县。顺治丙戌会房,兵科郝杰,辛酉举人。丁亥会房,刑科梁维本,辛酉举人。乙未会房,兵部郎中杨陛,戊子举人。
己亥会房,富鸿业、马晋允、吴珂鸣、王吉人、郭谏、王扬昌、彭之凤、崔蔚林、吴本植,俱戊戌庶吉士。辛丑会房,王遵训、田麟、杨正中、李天馥、陈廷敬、周训成、苏宣化、翟世祺、朱锦、周之麟、锺朗、金国用、陈志纪、卢干元、赵之符、赵济美,俱己亥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