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养吉斋丛录
养吉斋丛录
新进士释褐,礼部具题,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题名。自顺治丙戌后,皆有碑在太学圣庙戟门外。康熙三年,辅政大臣裁省。自后每科进士,各自捐资立石。雍正二年,复旧例,并补立康熙辛丑科碑。
科甲出身,重赴鹿鸣宴,已不易得,本朝二百余年,不过数十人。重赴恩荣宴者,先后九人而已。九人中有三大学士,皆在吴中数百里内,洵盛事也。汇纪于后。
原任詹事府詹事黄叔琳,顺天大兴人。康熙辛未探花,乾隆十六年重宴,加侍郎衔。
大学士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康熙庚辰进士,乾隆二十五年重宴,御制诗以赐。
大学士嵇璜,江苏无锡人。雍正庚戌科进士,乾隆五十五年重宴。
原任鸿胪寺卿翁方纲,顺天大兴人。乾隆壬申科进士,嘉庆十九年甲戌重宴,加二品衔。
原任通政司经历郭祚炽,江西建昌 [一]人。乾隆癸未科进士,道光三年重宴,加六品衔。
原任户部主事潘奕隽,江苏吴县人。乾隆己丑科进士,道光九年重宴,加四品卿衔。
原任四川铜梁县知县贵逢甲,湖南武陵 [二]人。乾隆壬辰科进士,道光十二年重宴,加知州衔。
致仕尚书李奕畴,河南夏邑县人。乾隆庚子科进士,道光十九年重宴。
大学士潘世恩,江苏吴县人,乾隆癸丑科状元。咸丰四年重宴,加太傅衔。[三] 顺治丙戌科殿试后,选择年貌一百余人,于内院复行考试,如殿试例。题用奏疏、律诗各一,俱钦定。人选者,用庶吉士。见魏敏果年谱。康熙九年,命内院同吏、礼二部选新进士六十人,试以文字,分拟上、中、下三等。上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见魏裔介传。馆选录是科庶吉士满、汉三十人。似今朝考所昉。然先选后试,亦非每科皆行。雍正元年十月,命新科进士于引见前再行考试,一应照殿试预备,出 诗文四六各题,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题俱作,悉听其便。自后则每科行之,人人与试矣。后来朝考,以论、诏、疏及试帖诗。乾隆辛未朝考,则赋一,状一,论、诗如初。时汤对松于赋、状、论外,作试帖四首,列第一。嘉庆丁丑,以拟古诏皆临时强记,非关学问,遂裁去,惟以论、疏、诗三者而已。向时朝考卷,阅卷者仅分取与不取,取者谓之朝考入选。其取卷分别等第,自道光甲辰科始。又朝考一等第一名,谓之朝元。
附录:乾隆癸丑朝考题目,高宗亲书密封,届期发交监试王大臣。疏题为「积古」,盖高宗本定「稽古」二字,下笔时误「稽」为「积」也。特制笔误识过文一篇,命军机交新进士阅看。
一甲进士朝考卷,另封进呈,不由阅卷大臣定拟。惟乾隆己酉朝考二体弥封阅定。一甲一名胡长龄,名在第三,一甲二名汪廷珍,名在第二,一甲三名刘凤诰,名在第五。
国初进士殿试后。除馆选外,其余无分二甲三甲,分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观政 [一]「建昌」原作「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补。
[二]「湖南武陵」原作「江苏口口」,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改。
[三]「大学士潘世恩......加太傅衔」原为「此下缺一人」,据初稿本补。
三月,然后铨选。见许惟模、徐旭龄疏。乾隆间,有中式进士分派各省督、抚、藩、臬衙门学习三年补授之例。见鄂文端疏。
圣祖时,新进士奏乞读中秘书,或称家世多任馆阁,或称边远素少词臣,间荷俞允。世宗时,令大臣以所知荐用相参窍,而蒙古、汉军及边远省分,每不与选。二年,太常寺少卿李锺峩请分省简选,停止覆试保举,经部议驳。高宗时。既慎校艺文,朝考后复令亲王大臣集诸进士,观其仪度,窍其年岁,分为三等,程材论选。三十年停止王大臣拣选,命于引见时按省分,依甲第,分班带领,并将上届某省用几人开单呈览。引见时,于名折上丹圈者,以庶吉士用;尖者,以额外主事用;连点者,以知县用。由是直省人才,皆得邀馆阁之选。
天聪八年,太宗命礼部考取满人习满书者刚林、敦多惠;满人习汉文者察不害恩、国泰;汉人习满书者宜成格;汉人习汉文者齐国儒、宋灿然、罗绣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占书者俄博特、石岱、苏鲁木,共十六人。皆赐为举人,并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本朝举人之始。其后崇德三年、六年,亦有取中举人,特所试非今制也。至顺治二年秋,行乡试,三年春,行会试,乃为本朝定鼎后用书艺、经艺,设科取士之始。此后大率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亦间有秋行会试,春行乡试者。雍正元年,于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殿试。二年,则于二月乡试,八月会试。此 据朱批山西学政刘于义奏折。五年,以春季遇闰二月尚寒,改于三月会试。至乾隆二年,亦以秋闰,循例改期。
至十年,始以八月乡试,三月会试为定例。惟十七年王申,乡试以三月,会试以八月,外省乡试则以二月。其后嘉庆六年,颐天乡试以水改九月。道光元年,顺天乡试以疫改九月。十一年,江南改九月;二十三年,河南改十月。二十九年,江南改十月,浙江改九月。则皆以水故也。
顺治乙酉、丙戌科场初开,士子应试都门者,或以道途梗塞,后期始至。朝廷加意招徕,丙戌补行乡试,丁亥补行会试。康熙间以用兵故,各省间有补行乡试,且有山东、山西、陕西在河南考试,湖广、江西在江南考试,福建在浙江考试之事。咸丰以来,亦以用兵故,各省多补行乡试者。己未有江南在浙江考试之事。
国初,四川以兵阻,且人民凋敝,至顺治辛卯始开科。主考官驻保宁,应试者二百余人,解额有七十余名之多。盖殊恩也。
明季朝政阘茸,大比之年,逾期不点试官,科场展限。其后疆吏乃豫请。至本朝乾隆间,尚有沿习旧文,具本题请者。十二年,命停止,惟令礼部届期以远近分次题请而已。首云南、贵州,次广东、广西、福建,次湖南、四川,次湖北、浙江、江西,次陕西、江南,次山东、山西、河南。旧时首云南、贵州,次 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次浙江、江西、湖广,次陕西、江南,次河南,次山东、山西,与今题请日期稍异。
主考同考之子弟,回避不入场。顺洽间旧制也。雍正元年癸卯乡试,内外帘官子弟应回避者,别派大臣拟题请旨,考试于内阁,取中四人。是时又命大学士王顼龄,尚书励廷仪,侍郎史贻直、张伯行、李周望、阿克敦,副都御史李绂,同南书房翰林检阅落卷,复取二名俱赐为举人。二年,命回避者仍一体应试,将试卷封呈,别派大臣校阅。自后,每科以应否准试请。至乾隆九年,命仍回避,遂为定例。后御史眭朝栋率行陈请,奉旨拿交刑部治罪。
嘉庆四年,御史郭仪长条陈此事,经部议准,奉旨驳饬。道光二十七年,礼部尚书祝庆蕃以回避人多,面奏另行考试。祝遂左迁。其另行考试一事,命永远停止。
磨勘直省乡试卷,自康熙王午科始。特旨简派,仅三、四人。后以卷多,始派九卿会勘。
会试中额,顺治间多至四百名。康熙以来,多则三百名,少则一百数十名。惟雍正庚戌科四百六名为最多,乾隆己酉科九十六名为最少。嘉庆、道光以来,或一百数十名,或二百数十名,无至三百者矣。
康熙三十九年,以大臣子弟乡、会试取中者多,命另编字号。于是编官字号,民卷九,官卷一,副榜 如之,边省免。此官卷之始。五十一年,停会试官卷。近制以省分之大小,官卷之多寡,定中额。养新录载:康熙四十一年,江南乡试录是科始编官卷。江南中式八十三人,官卷中者八人。
按:乾隆壬申,太后万寿恩科,乡试官卷不拘成例,请旨增减,以人数为差。
曲阜设四氏学,乡试编耳字号,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圣裔,故有「无孔不开榜」之谣。顺治乙酉,给事中严沆典山东试,疏请取二人。康熙间增一名。颜、曾、孟三氏及各贤裔,始有中式者。雍正间又加一名。
云、贵举人会试给驿马,自顺治间始。嘉峪关以外、新疆举人给驿马,自乾隆间始。会试举人给路费,自顺治八年始。
顺治乙酉山东乡试,法若真以全作五经文,赐内阁中书,准一体会试。康熙丁卯顺天乡试查士韩、林文英,王午顺天乡试庄令舆、俞长策,皆以兼作五经违式,特疏以闻,得旨,授为举人,准会试。嗣后兼作五经文者不必禁止。令各省于定额外加中五经二人。于是习者益众。王渔洋分甘余话所记直隶、陕西等省,至有以五经卷抡元者。五十七年,停五经应试中额。雍正二年,仍准五经应试加中额。丙午,江南乡试,徐景曾以五经卷中副榜,亦准一体会试,此尤出于常格之外也。至乾隆辛未科,始停 五经中式之例。
按:康熙乙酉科,长洲蒋学海以五经中式。是科进呈题名,蒋列于解元之前,称五经解元。见履园丛话。
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涉洞庭风浪之险。抚臣赵申乔、潘宗洛先后疏请分闱。部议未允。
雍正间,抚臣李发甲具折请旨,御批:即当具题。及疏上,部复议驳。李复奏请甲辰分湖南、北为两闱。先一年癸卯,奉旨建立湖南试院。
副榜之名,起于明嘉靖五年。见礼部志稿。顺治戊子科,诏天下廪生中副榜者,贡至吏部谒选。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县,次州佐。增、广、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读书满一年,送吏部历事考用,如廪生例。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举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不许立副榜名色。壬子科,司成某请举行,复恩允。又顺治初,举人会试中副榜者,免廷试,即送吏部授职。康熙三年,停止会试副榜。又雍正四年,直省五经副榜及两中副榜者,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寻停止。
顺治时,乡、会试第一场四书艺三篇,经艺四篇,第二场诏、诰、表、内科一道、判五条,第三场策五道。康熙三年甲辰,停止四书艺,经艺改为二场,头场策五道,二场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 五条。八年己酉,仍复旧制。二十六年,停止二场诏、诰题。四十一年,仍用诏、诰。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易判、表为五言八韵律诗,移经文于二场。二十三年,第一场增性理论一篇。四十七年,改头场四书艺三篇、诗一首,二场经文五篇,三场策五道,至今循行之。
春秋向用一单题,二合题,一脱母题。单题者,单传也:二合题者,合两经为一题也;脱母题者,题在此经而题义则在他经之传中,即他经与此经俱无关也。国初谓脱母题不可训,但取两单两合为四。乾隆初,停止合题。至道光癸未,会试题为「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复用合题。时正总裁为山阳汪文端廷珍。
顺治二年,定四书文每篇不得过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议定限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定限七百字为率。
顺治二年,定四书题。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如第.一题用大学,则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此载科场条例。道光庚子,山西乡试,首题「德润身,心广体胖」,次题「体羣臣也,子庶民也」。两题用大学、中庸,与例不符。旋经主考检举,监临奏参。部议照违例律,拟革职留任。
英和恩福堂笔记云:人言直省乡试不宜出大学题,出则闱中必有火灾。吴建庵先生于嘉庆戊午典广东试事,题为「此之谓絮矩之道」。是科誊录所遭回禄。赵鹿泉先生戊申试江南,出「十目所视」二句,至为文祭告乃发刻。是科竟尔无恙。揆叙隙光亭杂记云:本朝江南乡试,不以大学命题,以明崇祯壬午科题为「定而后能静」三句,明南京试尽于此也,闻广东亦然。如命大学题则贡院被火,或主试者有祸患,而尤忌圣经一章云。
旧制,主司出题,四书各分十段,签掣某段,即于此段中拟题。再掣,乃定五经题,则帘官拟本经题,候主司择取签掣。康熙后,不拘此例矣。康熙庚子科,以防录旧故,禁止出冠冕题,而仍不免有所拘忌。乾隆甲子京闱,高宗深恶夹带抄袭诸弊,因以此谓「一言偾事」二句,「纣之不善」三句,「不见诸侯」一章命题,此后往往为拟议所不到矣。
旧时春秋题,主胡安国传。乾隆五十七年,纪文达昀奏言:「胡传多有经无传,出题之处不过数十节。故本年乡试,五省同出一题。且安国是书讽高宗,斥秦桧,与孔子之意不相比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驳胡传者数百条,御制文亦屡辟其说。请嗣后春秋题以左传本事为主,参用公、谷之说。」报可。自癸丑科始遵用左传。
钦命会试第一场题,顺治十五年从御史赵祥星请也。钦定顺天乡试第一场四书题目,康熙二十四年从给事中张尔淑请也。嗣后避暑、出哨、巡幸他省,试题皆由驿封递至京。
乾隆元年,钦派大臣于会试遣卷内,选文理明通者,续出一榜,一体殿试,时称为明通榜。
按:乾隆七年会试,正榜三百一十九名,明通榜六百九十名。国初各省乡试,以巡按御史为监临。康熙初,巡按裁,以巡抚为监临。乾隆间,以封疆任重,命专驻巡抚省分,酌委藩、臬一员监临。十八年,仍复旧例。令三场完竣,即出闱。近则八月二十日前后出阐。或巡抚因事不能入闱,即委藩司代办,亦有奏请以学政监临者。
今制,顺天乡试有监临,会试有知贡举。惟雍正元年九月会试,以礼部左侍郎景日畛知贡举,复以固山贝子领礼部事,允掏为监临。
附录:直省文武乡试,入阐、揭晓,例应在布政使司堂上筵宴,今皆在监临衙门筵宴。
遇国恤则停止。
顺天乡试及会试榜前,考官以拟取前十卷进,候钦定名次,自康熙乙丑会试始。是科钦定第一为 陆肯堂,殿试即得状元。以后遵例进呈,仍令考官自定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