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言

  时太监李广死,乞祠额,不许。广党周辅,请令李东阳为广寺碑文,又不许。言官劾文武大臣交结广者,请追究簿籍。上因东宫午讲过左春坊,放班后召内阁,出袖中诸大臣辩疏,问处分云何。内阁请治其罪。上曰:「然。但六部尚书五人被劾,奈何?」对曰:「但查簿籍,治其有实迹者。」上曰:「本无簿籍,究之恐滥及耳。」对曰:「请付臣等拟上,必不太滥。」上曰:「此籍不知有否,姑宜已之。」内阁疏中所谓奸佞元恶皆指广也。
  二百六十八
  宣德三年,上御武英殿,问侍臣历代户口盛衰,对曰:
  「禹平水土,民奠厥居,至桀而耗,汤时已不及禹。至纣淫虐,武王时又不及汤。成、康致理,遂多于禹时。春秋、战国至秦,所耗尤多。汉高至文、景,民庶大增。武帝征伐不息,十数年间民数减半。昭帝罢兵务农,至成帝初户口极盛。东汉承王莽后,率土之民十纔二三。明、章之后,天下无事,人口滋殖。三国、六朝,疆宇分裂,所存无几。隋文帝恭俭,大业之初户口极盛。炀帝荒淫,役人以百万计,丁男不足,役及妇人。由是天下之民聚而为盗。唐贞观以后,及于永徽,户口日增,至开元又极盛,安、史之乱遂大耗。宋承五季后,自太祖至神宗,户口日盛。高宗南渡,中原板荡,所存者东南之民。此历代户口之概也。」上曰:
  「户口盛衰,足见国家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由土木兵戈。观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其富庶而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知悔过,炀帝遂以亡国,玄宗至于播迁。皆足为世主大戒。」
  二百六十九


  
  宣宗坐文华殿,召问士奇、荣交趾敕去未,对曰:「行矣。」上曰:「朕昔闻皇考言:『太祖初定天下,安南最先纳贡。已而黎氏篡夺,天讨不可赦。是时求立陈氏后不得,故郡县其地。若陈氏有后,不致劳敝方隅。』朕对曰:『此诚帝王盛举。』皇考笑曰:『勿泄。』朕心未尝忘。今思陈氏果有后,选立一人,使供藩职,三年一贡,如洪武制,用宁其民,我亦得省兵戍。论者将谓朕委弃祖宗之业,然继绝兴灭,实皇祖之志。」士奇、荣顿首称善。上曰:「卿二人识朕意勿言。」赐酒馔而退。
  二百七十
  景泰九年七月癸亥,礼部右侍郎李实,及也先使臣把秃等至自瓦剌。宁阳侯陈懋、吏部尚书王直等言:「实至自虏中,言虏欲和,且还大驾。又引实至上皇所,上皇谕:『虏请和非伪,慎勿疑阻。朕需少物作人事,汝归为朕取来。朕得南还,即令朕守祖陵,或为庶人,朕亦甘心。』乞再遣实奉衣礼物币奉迎。」上不听,曰:「虏谲叵测,实归,杨善复去,不必更使。即以迎上皇意敕也先,附其使去便。」
  丙寅,懋、直等再上言:「往者脱脱不花阿剌遣人议和,上皇不吝一介。今也先悔祸,专使行成,竟不一报,适启戎心,后患无已。」下大臣再议。
  丁卯,实上言:「臣自瓦剌还时,也先与臣约八月五日来迎上皇。臣言:『需归朝请旨,未敢窃定期约。』也先言:『正使即未遣,须先遣一二人同我使来报,不然勿谓吾失信。』遂令诸小酋偕少卿罗绮,收还大同、宣府塞上部落。臣过怀来,见官军出郊刍牧,收禾转饷,虏言可信。臣复命日蒙召对,详述虏情。近在廷大臣累疏,未允臣将命讲和,其欲遣人迎复,定约期日。臣特传也先口语,伏望俯从群言,别遣材智大臣往迎。虽虏情变诈不测,亦可塞彼无词。不然,直在彼,曲在我。犹豫趑趄,过期失约,复欲遣使,或又以命臣,臣自揣愆期,决不敢往。彼此相疑,和议不成,则上皇终不可复,干戈终不可息,边鄙终不可宁矣。」疏入,复下大臣再议。
  是日,把秃等还,谕也先曰:「把秃等至,悉议和之意。顾前已遣杨善[二]、赵荣赍书币至可汗及太师,专为迎朕兄太上皇帝。朕念朝廷自祖宗来,待瓦剌甚厚,一旦因嫌构隙连兵,太师既能复修旧好,朕亦当勉从所请。维今益宜上顺天意,下顺人心,休兵息民,以实前言。把秃等回,特颁赏给至可汗。也先所言,欲送还大驾,实朕至愿。果出诚心,即令杨善等奉迎还京,朕当永保和好。太师其深省之。」
  是日,懋、直等复请再遣实奉迎。上曰:「俟善还。」时御史毕銮等、翰林检讨邢让,皆疏乞迎驾。不听。己巳,善至虏营。庚午,也先引善见上皇。是日定议,也先遂奉饯上皇。
  二百七十一
  宣德六年十二月,太监袁琦有罪凌迟,诛其党陈海等十人,诏天下。又谕都御史佐,内臣出外有犯令,所在官司奏闻重治,知而不奏罪同。军民拨置害人者罪死。
  二百七十二
  宣德二年三月,有进豳风七月图者,上喜受之。顾侍臣曰:「此见周家立国之本,周公辅成王之心。当是时,君民相亲如父子,以故周之王业历年最永。」
  二百七十三
  李叔正者,江西靖安人。性聪敏,年十三以能诗名。既长,博通诸子百家言,诗称江西十才子,叔正其一也。友谅陷南昌,其妻夏投井死,叔正义不再娶。洪武四年征,除国子学正,迁渭南,升兴化知县、礼部员外郎。请老不许。除国子助教,迁监察御史、湖广参政,升布政使,召为礼部侍郎,十四年春进尚书。是年,有司荐贤良,往往以儒学训导应诏。叔正上言:「师范缺员,生徒废业,不可。」上曰:「朕急作人,务求明师,有司又荐而他用,甚失朕意。」禁勿许。
  嘉靖辛亥三月,吏书夏邦谟去,吏部会推都御史屠侨、南吏书屠楷、吏侍郎李默。上简用李。议者皆言冢宰必历任正卿,资久望深,方得转授,未闻侍郎即正位冢宰者。籍籍问余,余应曰:「李膺简命,固圣明特达之知。然于先朝,实为故事。洪武壬午,成祖即位初也,蹇忠定公以吏侍升尚书,秉铨二十七年,辍部事,留京师,备顾问。郭公琎以吏侍代蹇凡十五年,至正统壬戌致仕。而王文端公以礼侍代郭,凡十四年,天顺丁丑致仕。是时,上能推诚,下无逸口,盖五十六年间,吏部三尚书耳。今自弘治丙辰至嘉靖辛亥,亦五十六年,凡易二十八人。而晋溪、松皋皆再任,整庵、巽庵、晋叔皆未任。铨揆数易如此,他可知矣。成化癸巳,尹恭简公亦以吏侍为尚书,代姚文敏公,历十三年致仕。惟崔庄敏公吏侍为尚书,代李襄敏公未逾年去。此五公皆能称其职。当时未闻有超资之议。逆瑾时,焦芳、张彩以吏侍相继为尚书,清议耻之。即使二人不由侍郎为尚书,亦岂得为善类乎!昔傅说起板筑为冢宰,而甘盘旧学不以为嫌,此何足异!顾称弗称耳。」
  二百七十四
  国朝定鼎金陵,本兴王之地。然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故高皇时已有都汴、都关中之意。观洪武元年诏曰:「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方希古懿文太子挽诗曰:「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幸翠华临。」盖有都关中之议,以东宫薨而中止也。
  二百七十五
  景泰元年,减中盐刍粟。先是,召商于密云、隆庆中淮盐者,引米七斗,荳五斗,草四十束;古北口引米七斗,荳三斗,草三十五束。至是减密云、隆庆米荳一斗,草十束;古北口米五升,荳一斗,草十束。
  二百七十六
  嘉靖八年夏五月,宗室载属籍者八千二百三人。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三位,世子五位,长子四十一位,镇国将军四百三十八位,辅国将军一千七十位,奉国将军一千一百三十七位,镇国中尉三百二十七位,辅国中尉一百八位,奉国中尉二百八十位,未名封四千三百位,庶人二百七十五位。
  二百七十七
  郡主无荫子[三],惟固安以景帝出,顺义以秀怀王出。王无嗣,国绝,顺义育宫中。故其子王道、周凤官之锦衣。
  二百七十八
  陆恺,神宫巨铛也。以孝穆纪太后兄[四],世官锦衣百户。纪太后,泰陵所自出也。籍册无为州巢县人。
  二百七十九
  经筵面奏,近世无闻。惟嘉靖甲申夏,吕修撰柟言五月十二日,献陵忌辰,是日讲筵,君臣不宜华服。己丑夏,陆祭酒深言:讲官讲章,不宜辅臣改撮,使得自尽其愚,因以观学术邪正。吕未几以论礼谪解州判官,陆竟以此谪延平同知。程正叔词严义正,范尧夫色温气和,皆贤讲官也。今难其人矣。
  二百八十
  平蜀之功,经西番破阶、文二州者,颍川侯也。由瞿塘破水陆二寨者,德庆侯也。二州破,则北失汉水之险,二寨破,则东失江水之险。故圣祖平西蜀之序云:为傅将军、廖将军千万年不朽之功。而中山侯不与焉。
  二百八十一
  嘉靖丁亥,田州之役,实姚东泉之功也。是年六月三日进兵,两广汉达马步官军、土兵打手、杀手,共十万二千七百七十七员名,分有五哨。凡攻破巢寨九十五处,贼猛殒首归顺。子邦彦窜死齐村,冯爵死富州,岑约死径村。韦好、陆绶诸恶目,俱被擒斩。惟卢苏、王受未授首。比东泉归,阳明以抚处为策,苏、受来降矣。阳明又以八寨之讨被旨诘责,赠谥恤典停罢,并平宸濠之功皆不录。新建之封,终其身耳。东泉锦衣之荫亦罢。是时前剿后抚皆谓无功,难乎任事矣。
  二百八十二
  天顺五年夏季,官军俸折色银一十四万。至嘉靖七年冬,每月米二十四万七千石有零矣。李文达公尝言于裕陵曰:「军官有增无减,且天地间万物有长必有消,如人只生不死,无处着也。自古有军功者,虽金书铁券,誓以永存。然其子孙不一再传而犯法,即除其国。或能立功,又与其爵。岂有累犯罪恶而不革其爵!今若因循久远,天下官多军少,民供其俸,必致困穷,而邦本亏矣。不可不深虑也。」上曰:「此事诚可虑,当徐为之。」
  二百八十三
  南京诸衙门题名碑宜分别书,如吏部,首书吏部某官某,次书南京吏部某官某,又次复书吏部,又次复书南京吏部,乃为实录。今概书南京未善,况都察院名台名府不同,又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与今官名亦不同,乃概列于今名官可乎?
  二百八十四
  弘治十年八月,上召见内阁徐、刘二文靖,李、谢二文正于平台议政事。时太监李广以烧炼斋醮,横被宠赉,阁疏力谏,上嘉纳,以疏示广。武冈知州刘逊为岷府所奏,逮逊至京,科道疏救逊。下诏狱者六十余人,内阁疏救,得释。十一年五月,上坐平台,召见内阁刘、李、谢三公,议罢成山伯王镛、遂安伯陈韶、宁晋伯刘福总兵。越二日又召见,议以保国公朱晖、镇远侯顾溥、惠安伯张伟为总兵,代镛等。而以溥同英国公张懋管团营。盖五军、神机、三千所为三大营六提督也。六人中择二人提督团营,皆名总兵官。
  二百八十五
  正德五年四月,宁夏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杀镇守太监赵弼、总兵官江汉、巡抚都御史安惟学、核田大理少卿周东。令孙景文造伪檄,言:「刘瑾蛊惑朝廷,变乱祖法,屏弃忠良,收集凶狡,阻塞言路,括敛民财,籍没公卿,封拜侯伯,数兴大狱,罗织无辜,肆遣官校,胁持远近。张彩、刘机、曹雄、毛伦文臣武将,内外交结,意谋不轨。今特举义兵,清除君侧。凡我同心,并宜响应,传布边镇。」以锦为讨贼大将军,昂、广左右副将军,景文军师,张钦先锋将军;魏镇等七人都护,朱霞等十二人总管。反书至,命太监张永总督军务。起致仕都御史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各路军务。泾阳伯神英充平胡将军总兵官,统各路兵讨之,遂下诏宽恤。以副总兵都督杨英为宁夏总兵官,游击将军仇钺为副总兵,兴武营守备侯勋[五]为参将。王师甫出数日,钺斩周昂,执寘鐇及其子台溍,锦、广。报至,敕英旋师。永、一清安辑宁夏。
  二百八十六
  正德十六年,工部言:内侍巾、帽、靴、鞋,合用纻丝纱罗皮张等料,成化间二十余万,弘治间三十余万,正德八九年至四十六万,今至七十二万。昔东汉永平中,始定宦官员,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和帝以后,中常侍至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唐太宗诏内侍不立三品。中宗时黄衣二千人,员外至千人,衣紫者尚少。开元、天宝黄衣以上三千人,衣紫千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列戟于门。宋初,自供奉官至黄门,定员一百八十人。孝宗定二百人,后增至二百五十人。洪武二年,定置内使、监、奉、御凡六十人。今自太监至火者近万人矣。
  二百八十七
  嘉靖初,锦衣旗校革三万一千八百余人,岁省粮储数十万。裁革冗官冗兵四万余人,岁省京储一百六十八万石。
  二百八十八
  永乐八年二月,成祖征本雅失理。丁未发北京,庚戌度居庸关,丁巳驻宣府,甲子阅武兴和。三月甲戌驻鸣銮戍,乙亥大阅。四月癸卯次玄石坡,上为铭刻立马锋,曰:「维日月明,维天地寿,玄石勒铭,与之悠久。」壬子次擒胡山,刻铭曰:「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甲寅次广武镇,赐泉名「清流」,刻铭曰:「于铄六师,用歼丑虏,山高水清,永彰我武。」五月丁卯朔,营于平漠镇,甲戌次环翠阜,戊寅上至兀吉儿札,虏遁去。明日,追至斡难河,虏拒战。上登山布阵,麾先锋逆击败虏,本雅失理以七骑渡河遁去。壬午驻五原峰[六],丙戌次饮马河,谕皇太子,遂下诏班师。
  二百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