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乘

   无棣县〔下〕
○齐履北境汉阳信地 【阳信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隋开皇六年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唐贞观初省入阳信八年复置属沧州太和二年属棣州寻属沧州五代周显德五年改为保顺军宋复为无棣县属沧州金因之国朝割无棣县半入沧州以县领三乡来属而沧州亦有无棣故此又称东无棣云
  滨州〔中〕
○府东北三百五十里汉渤海郡地沿革同棣州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滨因立赡国军周显德三年始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两县置滨州宋因之初省蒲台入渤海庆历三年又析置招安县金复置蒲台县大定十三年于此立盐使司后又析置利津县改招安曰沾化国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置滨棣路安抚司中统五年割蒲台县入淄州至元二年隶济南路领县三曰渤海曰利津曰沾化以渤海为治所
   渤海县〔中〕
○倚郭唐垂拱四年析蒲台置 【析蒲台置○按唐书析蒲台厌次置】 渤海县天宝五年以地斥卤西徙四十里李邱村县焉周显德三年以县置滨州宋金并因之
   利津县〔下〕
○州东六十里本渤海县之永利镇金明昌三年置为县
   沾化县〔下〕
○州北六十里宋庆历三年招抚海寇得安即其地置招安县熙宁六年省为镇元丰二年复为县金明昌四年改曰沾化 【金明昌四年改曰沾化○金史作六年】 取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
  德州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战国齐之北境秦属齐郡汉高祖分齐置平原郡后汉及魏晋以为宗王封国元魏复为郡孝文太和中移郡于安德故城改为安德郡隋开皇元年废郡入冀州 【隋开皇元年废郡入冀州○按寰宇记当作三年】 九年以郡置德州大业三年州废复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又置总管府领博德棣观四州七年改属都督府贞观二年废督府 【贞观二年废督府○按旧唐书当作元年】 割沧州之滳河厌次二县来属十七年二县还属棣州以废观州之蓨县安陵来隶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十四年安禄山反平原太守颜真卿据郡讨贼 【初明皇闻河北郡县皆从贼叹曰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耶及真卿报至大喜曰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钦按三代之后天下承平富庶莫如明皇始祸致乱毒流后代亦莫如明皇葢其初政识姚宋晚年识李杨斯二人者天下皆识其心术明皇但识其形状故能败乱天下至于真卿兄弟巡远诸贤皆所不识而竭忠许国乃能如是自古识者不贤贤者不识信者不忠忠者不信岂特明皇而已哉此祸乱所以相寻也】 干元元年复为德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闲移州理长河县宋复还安德展其城 【景德三年刺史江日新展筑】 亦属河北金属山东东路 【金属山东东路○按金史当作西路】 国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省部仍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齐河两县来隶领县五曰安德曰平原曰齐河曰清平曰德平以安德为治所○东到商河县百八十里西到陵州七十里南到高唐州百四十里北到吴桥县七十里到大都八百里东北到宁津县百里东南到禹城县百一十里西南到恩州百一十里西北到景州二百里
   安德县〔中〕
○倚郭汉为县后汉为国皆属平原元魏以县置安德郡隋开皇初复为县属冀州九年于县置德州五代石晋徙州理长河以县为属邑宋嘉佑中复为州理金因之
   平原县〔中〕
○州西南五十里汉平原郡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余里 【今枯河犹存】 韩信夜渡平原袭齐历下军渡此河也高齐并鄃县入此 【古城在县西光武封马武此邑】 元魏置东青州寻废属安德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唐太和二年属齐州寻复属德州宋金因之
   齐河县〔中〕
○本宋济南之耿济镇汉耿弇讨张步自朝阳济河即此地金刘豫家此镇僭位后置为县属济南大定八年始城之国朝至元二年来隶
   清平县〔中〕
○州东 【州东○当作州西】 百八十里本汉清河郡之清阳县隋开皇初徙贝邱县置此十六年改曰清平属博州大业二年属贝州唐武德四年属博州宋属大名府旧邑在县西四十里清平镇元丰闲漯河决坏城徙置博平县之明灵寨今理是也金因之国朝至元二年来隶
   德平县〔下〕
○州东八十五里本汉平原郡平昌县汉文四年封齐悼王子卬为平昌侯 【汉文四年封齐悼王子卬为平昌侯○按水经注潍水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卬为侯国则卬所封乃琅邪之平昌也又按汉书卬以平昌侯立为胶西王胶西今高密亦于东平昌为近特王子侯表失其郡名耳于氏引入平原误】 故城在县西南或云西平昌以琅邪亦有平昌故称公元魏永熙二年移县理古城高齐天保七年复移今理隋开皇十三年属沧州十六年还属德州 【隋开皇十三年属沧州十六年还属德州○按十三年当作三年隋书开皇三年废诸郡故属沧州也又按德州开皇九年始置还属亦当作改属】 唐因之五代唐避讳改曰德平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元符二年复置属德州金因之
  齐邑外属
   高唐州之高唐县
○本汉平原郡之高唐县非古齐高唐也 【汉县非古齐高唐也○寰宇记古高唐城在禹城县南五十里禹城西南境与高唐州接壤春秋时齐地西至聊摄则今高唐为齐履无疑不必以其非古高唐所在而外之也】 杜征南云高唐在祝阿西北古齐邑齐威王使盼子所治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则汉县也今人皆以此为齐邑故略具同异云
   曹州之禹城县
○济南西五十里 【济南西五十里○按今禹城至济南一百里】 古祝国黄帝之后杜征南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瑗城有高唐城春秋时齐邑汉祝阿县属平原郡隋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曰禹城取县南禹息古城为名安史之乱义营防遏将军李铣决河水以限贼县为水坏乃北徙八十里移县置迁善村为今理 【故禹城在丰齐之北】 宋金并属济南国初乙未年属曹州 【有阿阳城汉县也在废禹城西北隋开皇初此城侧得古冢石铭云阿县令李君墓龙额城亦汉县在废禹城东南古高唐城在南五十里瑗城在南百里春秋晋赵鞅伐齐取犂及辕杜云犂一名隰辕即瑗也源阳城唐县亦在南百里废禹城在南八十里】
   泰安州之长清县
○济南西南七十里本卢地齐公子傒食采于卢 【齐公子傒食采于卢○按高傒以王父字为氏非公子】 汉为县属泰山郡元魏孝昌二年自山茌故城移东太原郡置此后废隋开皇五年置长清镇取清水为名十四年改为县属济州唐贞观十七年属齐州宋因之至道二年徙治刺榆店今县理金亦属济南国初乙未年属泰安
   东昌路之聊城县
○济南西三百里齐西鄙之邑水经注云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战国时燕将保聊城田单攻之不下鲁仲连为书约之矢射城中燕将见书自杀两汉属东郡魏晋属平原因为郡治焉 【魏晋属平原因为郡治焉○后魏书平原郡治聊城县王城见水经注寰宇记云理畔城非也此蒙魏晋为文误】 隋初属博州大业中属武阳郡唐宋并属博州国朝属东昌路倚郭按汉志千乘郡别有蓼城县后汉为蓼侯国注云东北有摄城此古齐聊摄也 【汉志千乘郡别有蓼城县后汉为蓼侯国注云东北有摄城此古齐聊摄也○按汉书地理志曰蓼城都尉治续汉书郡国志曰蓼城侯国注云杜预曰县东北有摄城今考杜解左传曰平原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初未言在蓼城也又按续汉志曰聊城有聂戚注云左传曰聊摄以东是则刘昭因聊蓼字音之近误引杜解并忘其自相抵牾矣于氏但据刘注而迷其所出复不见续汉书于东郡之聊城本有聂戚之文而注已引左传为证遂别指蓼城为古齐聊摄此其疏也蓼城后汉属乐安国今虽未详所在要是齐北之地不得以为西界蓼侯国亦脱一城字】 今人皆以东昌之聊城当之故略具同异云○茌平县聊城县东北七十里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注云汉东郡茌平县北有阐乡 【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注云汉东郡茌平县北有阐乡○按杜氏哀八年齐人取讙及阐解曰阐在东平刚县北今兖州府宁阳县东北有刚城故县也应劭所谓阐亭当在其北前汉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属东平国后改曰刚平杜晋人故云东平无追举汉郡之理而于氏以为在茌平北且以汉东郡系之考其致误之由葢续汉志济北国五城四曰茌平五曰刚文相连接茌平下云本属东郡此司马彪原注本细字升为大书而刚下则刘昭细字注云左传哀八年齐取阐杜预曰在县北有阐乡刻本或灭去阐字故于氏误以刘注承茌平本属东郡而言其实未尝检左传注也】 茌平至晋末圮于河后魏废入聊城 【后魏废入聊城○按茌平后魏属平原郡未尝废隋志清河郡茌平下云后齐废非魏也崩于河者碻磝城之西南隅魏茌平自治鼓城见魏收书 【鼓城寰宇记作布鼓城】 】 唐武德初以聊城之兴利镇复置贞观八年又废 【贞观八年又废○唐书作元年】 至金刘豫始复属博州国初拨属东昌石勒卖为师讙奴耕田闻鼓鞞之声县西南地名牛丛块相传是其旧耕之地李阳争沤麻池今有大李庄阳讙之裔犹存未知是否淳于髠墓在县西又唐马周五代葛从周皆有墓土人名曰葛块
   东平路之东阿县
○济南西百二十里齐之柯邑春秋庄公十三年会齐侯盟于柯曹沬劫盟于此汉为东阿县 【两汉有阿阳无东阿记误 【两汉有阿阳无东阿记误○上云汉为东阿县葢于氏引寰宇记文故此言其误也按东阿两汉俱属东郡而前汉平原别有阿阳后汉省废城在今禹城县界是阿阳既非东阿且不得云两汉有矣】 】 魏封曹植地晋属济北国隋属济北郡唐初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属郓州金宋并属东平 【有阿井贡胶井今在闸河之西】 ○阳谷县东阿西南百里春秋僖三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隋开皇十六年始置阳谷县属济北郡唐初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属郓州宋开宝六年县城圯于河太平兴国四年徙置上巡镇金因之国朝属东平阿井在县东北金天眷闲重修有碑存今复废县东北安乐镇相传周世宗养疾于此
   河闲路之临邑县
○济南北百里汉临邑县 【汉临邑县○按汉临邑故城在今长清县西南水经济水又北过临邑县东注云水有石门是也 【京相璠曰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寰宇记卢城在长清县南五十里】 自宋于今济南侨置魏郡而后魏书遂有两临邑一属齐州东魏郡即宋县侨置者也一属济州济北郡即汉县属东郡者也隋志济北无临邑县唯齐郡有之于是侨立之县相沿至今而汉县遂废】 属东郡宋孝武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属齐州唐初属谭州后属齐州宋因之建隆初以河决坏城徙治耿镇 【建隆初徙治耿镇○宋史作孙耿镇】 此亦汉济南着县平原隰阴县地 【隰阴县地○汉书作湿阴杜解左传后魏书寰宇记皆作隰阴按说文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隰阪下湿也二字本不通用湿阴以在湿水南得名师古音它合反而诸书或作隰故集韵湿亦音习与隰通非古义矣○又按杜氏云济南有隰阴县是湿阴晋属济南与祝阿皆自平原来隶也可补晋志济南郡之阙】 隰阴齐桓封公子廖之地汉为县古城近在县西十里又名犂邱着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古相传地贡神蓍 【按师古曰着竹庶反韦昭误以为蓍龟之蓍失之远矣后人缘此有贡蓍之论】 ○齐东县旧赵岩口金为齐东镇 【见金须知】 刘豫置夹河巡检司 【以濒大清河故名夹河】 金乱天兵南下城之壬子年因置齐东县属河闲路癸丑年割属济南至元二年还属河闲 【县管窵户郭外皆章丘邹平地属济南故附见云】
齐乘卷之四
益都于钦思容纂
益都李文涛秋水校
 古迹一
类例有四各以类书近而相证者则联书不拘以类一曰城郭记古井邑二曰亭馆该乎栋宇三曰邱垄邱陵坟衍系焉四曰志闻碑铭诗说终焉 【四曰志闻碑铭诗说终焉○按于氏所云志闻亦如近世府县志有艺文一类而今本止存城郭亭馆邱垄三类并无碑铭诗说等文是此编特草创之本未为完书故舛误有所不免也第四卷风土有风俗而无土产亦仅见于总序云】 凡此皆古人之迹也迹于书者人存其政举迹于地者人亡其处在过黍离而兴悲临广武而有叹旷千载而相感者其在兹欤
  城郭
   广县城
○益都府南瀑水涧侧汉广县故城元魏尝以置青州 【元魏尝以置奇州○按水经注阳水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此谓西汉刺史治东汉则郡国志曰临菑刺史治矣晋初治临淄沿后汉之旧义熙中自广固移治东阳城后魏书曰青州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是也于氏于沿革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此又云元魏以广县置青州不知元魏青州治东阳史有明文广县晋初已废岂得更为刺史治乎郦注所言故城旧治皆汉代遗迹太守理临淄刺史治广县则不可谓无常理也】 遗址犹存土人目为古青州
   广固城
○府西北尧山下齐记云晋永嘉五年刺史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故曰广固初南燕慕容德议所都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地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所营山川阻险为帝王之都德从之及刘裕围慕容超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乏河闲人元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谓渑水带城未易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自破石季龙塞之嶷果请降后五日雷雨震开之慕容恪攻段龛亦塞五龙口龛遂降今旧迹犹存宜试修塞裕从之超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遂出奔为裕所擒此缘城闭日久气郁不通自然生病自古兵革闲多有之裕不学故为元文所诳耳其城为裕所夷无复遗迹
   临淄古城
○临淄县北雉堞犹存齐记补谓齐古城周五十里高四丈十三门其西雍门韩娥鬻歌之地又有稷门下立学舍所谓稷下学齐宣王聚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驺奭接子慎到环渊之徒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县北有大夫店由此取名】 不治而议号稷下学士荀卿尝为稷下祭酒又郑康成云齐田氏时学舍所会号棘下棘稷音相近即稷下也亦鲁城地名左传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东门战于棘下西南有申门门外申池左太冲赋谓之照华池郡国志谓之左右池即系水原也北曰章华门史记苏代自燕入齐见于章华门者是也城东北五里余有雪宫遗址 【见寰宇记】 又西北系水之侧有梧台水经注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台台甚层秀东西百步亦宋愚人得燕石之处有汉熹平五年碑题云梧台里又南歇马台土人以为晏子作歌之台或又以为简公之檀台皆不可考齐城在战国时苏秦谓城中七万户汉高又溺爱外妇子以齐言者皆封之故齐地惟此城独大意其全盛之时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者信不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