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乘

   蓬莱县〔下〕
○倚郭本黄县地汉武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八年于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宋金因之
   黄县〔下〕
○州西南百三十里 【州西南百三十里○按今黄县至登州六十里寰宇记九域志俱作五十三里唯元和志作九十里此云百三十里恐误】 古莱子都此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黄县属东莱郡高齐天保七年移今理唐初属牟州神龙三年属登州宋金因之汉志秦欲伐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 【直瑞切】 琅邪负海之郡腄即文登黄即此县
   福山县〔下〕
○州东南二百八十五里 【州东南二百八十五里○今福山县至登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腄县地旧为两水镇属登州金伪齐阜昌二年置福山县属登州
   栖霞县〔下〕
○州南 【州南○当云东南】 百五十四里腄县地旧为杨疃镇亦伪齐所置
  宁海州〔下〕
○禹贡嵎夷周礼幽州域春秋莱国秦齐郡之东腄汉东牟不夜县地后汉为牟平侯国 【后汉为牟平侯国○按续汉志牟平非侯国侯国乃东牟耳】 并属东莱郡魏晋止为县 【魏晋止为县○按晋志东莱国无牟平县后魏书云晋罢】 高齐天统四年分置文登县属长广郡隋开皇三年改长广为牟州以文登县属莱州大业二年亦废牟州入莱州唐武德四年又于黄县东中郎城置牟州 【唐武德四年又于黄县东中郎城置牟州○按后魏东牟郡即治中郎城后齐废东牟郡移长广郡入焉隋改为牟州大业初废唐初又置皆此城也 【元和志中郎故城在黄县东一百步】 而隋志云开皇十六年分观阳置牟州观阳在今莱阳县界疑文帝尝自黄县移牟州治此寰宇记顾未之及而特言武德初又于中郎城置则先曾改移可知矣】 文登县置登州领文登观 【音贯】 阳二县六年以观阳属牟州又置清阳廓定二县属登州贞观元年二州三县俱废入文登 【二州三县俱废入文登○按牟州乃观阳县未尝废入文登入文登者清阳廓定二县耳衍入文登三字】 如意元年复登州神龙三年登州徙置蓬莱镇麟德二年复置牟平属登州 【如意元年复登州麟德二年复置牟平属登州○复登州当云复置登州又按旧唐书麟德二年分文登置牟平县属莱州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葢贞观初废登州及牟平县故高宗置牟平属莱州武后乃于县置登州也如意后于麟德二十八年而叙次倒置如此为不可解】 宋因之金初伪齐刘豫以两县置宁海军大定廿二年升为州属山东东路国初属益都至元九年直隶省部领县二曰牟平曰文登以牟平为治所○东到海二百六十里西到福山县七十五里南到乳山海口百六十里北到营岛海口十里东北到双岛海口六十里东南到远岛海口百八十里西南到莱阳县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清泉海口六十里到大都二千三百里由海道千九百里
   牟平县〔中〕
○倚郭古牟子国 【祝融后】 汉牟平县 【在牟山阳其地坦夷故曰牟平】 属东莱郡武帝元朔三年 【元朔三年○当作四年】 封齐孝王子渫 【先列切】 为牟平侯传七世至莽篡国除故城在县西北百里 【故城在县西北百里○按寰宇记牟平故城在蓬莱县东南九十里去宁海州恐不止百里】 高齐天保七年自牟故城移黄县东北 【自牟故城移黄县东北○牟平故城脱一平字】 改属长广郡隋开皇三年改长广为牟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牟州废县属莱州唐武德四年又属牟州贞观二年 【贞观二年○当作元年】 废入文登麟德二年复置属登州宋因之金属宁海州
   文登县〔下〕
○州东百十五里本汉牟平不夜县地高齐天统四年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以地有文山始皇召集文人登之号曰文登隋开皇三年属莱州唐武德四年于县置登州贞观元年废登州并废清阳廓定二县入此县神龙三年徙置登州于蓬莱镇县仍属焉宋因之金属宁海州
  济南路〔上〕
○禹贡青西兖北之地齐履岱阴无棣之境春秋战国皆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济南郡兼千乘平原地文帝又分济南国 【文帝又分济南国○按文帝分齐郡立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上既云汉为济南郡地此乃云又分为国叙次倒乱】 封齐悼王子扐侯辟光为济南王景帝二年国除后汉复为济南国并属青州魏建安中分置乐陵郡 【魏建安中分置乐陵郡○衍建安中三字 【曹魏有乐陵郡见元和志】 】 晋为济岷郡 【晋为济岷郡○按晋书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济河北为济岷郡葢以今济南北境侨置故宋书云义熙中土断并济南否则济南历城东平陵等县初不在济河北而宋书亦当云改为济南不当言并矣后人不知晋书济南郡下有脱误而猥以不见地志之济岷郡当之非也晋济南不治平寿说见潍州条下】 及乐陵国 【舆地记曰晋济南郡领下密胶东即墨祝阿平寿五县以平寿为郡治考其属邑乃汉北海平原胶东地非济南地也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济河北改为济岷郡而太康地志无此郡名岂永嘉丧乱简编散落故失其传乎寰宇记云永嘉末济南郡自东平陵移理历城后为石勒所据非济南属邑当从舆地记改曰济岷】 永嘉乱陷没东晋义熙五年刘裕灭南燕复有其地宋元嘉九年割青州西部于此侨立冀州元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乐陵二郡 【元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乐陵二郡○衍乐陵二三字魏齐州治历城领东魏东平原东清河广川济南太原六郡乐陵则别属沧州也】 隋开皇三年废郡复为齐州十七年又于阳信县置棣州 【开皇十七年于阳信置棣州○棣州隋志开皇六年置元和志作十六年又作十七年未详】 大业初州废又改为齐郡唐武德元年复为齐州二年置总管府管齐邹东泰谭淄济六州四年于厌次置棣州 【武德四年于厌次置棣州○按唐初棣州亦治阳信】 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之七年复置督府管齐青淄莱密五州天宝元年齐州改临淄郡棣州改乐安郡五载临淄郡改济南郡干元元年复为齐州乐安郡复为棣州并属河南道五代周显德三年又分隶置滨州宋治平二年升齐州为兴德军节度政和六年以齐州为英宗赐履之地升为济南府金人初入中原知府刘豫以城叛降立豫为齐帝改元阜昌兼八州之地都于汴梁以子麟知济南府八年废之仍为散府按察置司焉国朝置济南路总管府属山东东路 【属山东东路○当云山东东西道】 元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自为淄莱路陵州并临邑县入河闲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入曹州齐河县入德州以滨棣二州及邹平县来隶今领州二录事司一县十一隶府者四隶州者七长官司一○东到般阳路二百二十里西到齐河县五十里南到泰安州百八十里北到无棣县三百二十里东南到莱芜县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滨州海口四百七十里西南到长清县七十里西北到禹城县百二十里到大都千里
   录事司
○沿革同前
   历城县〔中〕
○倚郭古齐历下城在历山之阴史记晋平公伐齐战于历下郦食其说齐王广罢历下兵守韩信袭破之皆其地自汉为历城县属济南郡晋属济岷郡刘宋尝于此侨立冀州隋开皇三年属齐州大业初属齐郡唐武德三年属齐州 【唐武德三年属齐州○当作元年】 隋唐州郡并理东平陵后改全节县 【隋唐州郡并理东平陵后改全节县○按汉济南郡治东平陵晋永嘉之后即移治历城 【见元和志】 宋魏郡 【侨置后魏加东字】 后魏济南郡隋齐郡唐齐州皆以历城为治于氏谓元和后始治历城误矣○又按寰宇记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是全节非东平陵唐书所谓改平陵为全节者乃武德初即李满所据堡置谭州及平陵县贞观中更名全节耳此平陵唐初为谭州治齐州未尝理此也】 元和后省全节入历城始为郡治焉宋初属兴德军政和六年属济南府金因之按述征记历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已东水弥漫数十里闲南则迫山实为险固逮金乱土人因阻水立邑号曰水寨归附后始移置今县
   章邱县〔上〕
○府东北百一十里本汉阳邱县属济南郡高齐天保七年以废禹城县西有古高唐城移置高唐县于此即古黄巾城也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此为章邱取县南章邱为名尔雅上平曰章邱 【上平曰章邱○尔雅本作上正】 亦章亥葬女之山名女郎山者唐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属齐州宋景德三年移县北置清平军以县属焉熙宁三年复移军使于县城 【熙宁三年复移军使于县城○宋史作二年】 金废军县属济南
   邹平县〔上〕
○府东北百八十里汉济南郡有邹县 【古邹侯国】 有梁邹后汉以邹为邹平属济南国晋省梁邹入邹县属乐安国 【汉济南郡有邹县有梁邹后汉以邹为邹平属济南国晋省梁邹人邹县属乐安国○顾氏曰汉书济南郡之县十四一曰东平陵二曰邹平三曰台四曰梁邹后汉书济南国十城一曰东平陵四曰台七曰梁邹八曰邹平后人读汉书误从邹字绝句因以邹为一县平台为一县齐乘遂谓汉济南郡有邹县后汉改为邹平又以台平台为二县 【见古迹】 此不得其句读而妄为之说也○晋时县名多沿汉旧按何曾传曾孙机为邹平令是有邹平矣解案传父修封梁邹侯是有梁邹矣宋书亦言晋太康六年三月乐安梁邹等八县陨霜伤桑麦不知何故晋书地理志于乐安国下单书一邹字此史之阙文而齐乘乃云晋省梁邹入邹县夫晋以前此地本无邹县而何从入之乎】 永嘉后邹亦废高齐天保七年移平原县置梁邹城隋开皇三年移入邹平城十八年复为邹平县属淄州大业三年属齐州唐武德元年于临济县置邹州以县属八年邹州废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属淄州宋因之景德初徙治广阳城 【景德初徙治广阳城○按广阳淄齐州无此城名宋史地理志邹平景德元年移治济阳废县葢即元和志云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是也寰宇记废济阳县在淄州西北九十四里 【按水经济水过梁邹县北而济阳以在济水北得名恐水有迁改也说见古迹】 】 金属淄州
   济阳县〔中〕
○府东北九十里唐景龙元年析高苑置济阳县属淄州元和郡国志云济水在县南又南有八会津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八会县废城在淄州北今县本汉朝阳唐宋之临邑章邱地金初刘豫割章邱之摽竿镇及临邑封圻之半置济阳县属济南大定六年避金主允济讳改曰清阳允济遇弒复旧名○新市镇旧属临邑至元二年并入济阳拨户于二百四十六置长官司管投下差税直隶济南路
  棣州〔上〕
○府东北二百四十里禹贡青兖之交周封齐履之北境秦属齐郡汉兼平原渤海千乘郡邑魏建安中 【魏建安中○衍建安中三字】 分为乐陵郡元魏又析乐陵为二隋开皇十年以郡置厌次县 【隋开皇十年置厌次县○按隋志十六年置】 属渤海十七年以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棣州自饶安县徙沧州于阳信唐武德四年析沧州之阳信滳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八年又废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于乐陵置棣州其后以乐陵还沧州割淄州之蒲台来隶徙州治厌次 【故城在州东北四十余里 【故城在州东北四十余里○当作东南】 土人名曰北旧城】 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属河南道干元元年复为棣州五代梁刺史华温琪以河水为患徙州于厌次东南 【州东南五十三里土人名曰南旧城】 宋建隆二年为团练干德三年升为防御州大中祥符四年清河水溢坏州城以厌次与阳信互易其地 【大中祥符四年以厌次与阳信互易其地○宋史作八年】 徙州治厌次金因之国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隶济南路领县四曰厌次曰阳信曰商河曰无棣以厌次为治所
   厌次县〔中〕
○倚郭汉高祖初封爰类为厌次侯至文帝国除明帝永平五年更富平为厌次县属平原郡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次舍于此故名魏晋属乐陵元魏时徙县治马岭城 【今阳信县东马岭城是】 高齐省之隋开皇十三年复置于乐陵 【隋开皇十三年复置于乐陵○十三年当作十六年】 属渤海十七年属沧州 【十七年属沧州○按厌次开皇十六年置其时应属棣州大业二年并入沧州州废始为渤海郡今于氏谓十三年置属渤海十七年属沧州皆臆撰也】 大业初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属棣州贞观后徙州治此邑五代梁徙州东南县随之宋大中祥符闲与阳信县互易仍为州理 【水经阚骃注曰 【水经阚骃注曰○当作水经注阚骃曰此郦氏引十三州志也字句亦与水经注小异】 厌次县富平侯张安世封邑按本传昭帝元凤六年封安世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能入堪先人大国上书让减户邑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一国户邑如故而税减半然则陈留之富平乃安世始封平原之富平延寿之徙封也汉功臣之世保国长久未有若富平者岂非安世父子谦抑之所致可为后法也】
   阳信县〔中〕
○州东北四十五里本汉县属渤海郡高祖初封吕青为阳信侯文帝复以封刘揭王莽省之后汉延光元年复置魏晋皆属乐陵元魏因之至高齐废 【至高齐废○按隋志后齐废厌次无废阳信之文于氏殆以阳信与厌次互易而误】 隋开皇初复置属沧州十七年属棣州大业初又属沧州唐武德四年以县置棣州六年州废 【武德六年州废○新唐书作八年此与旧书合】 县属沧州贞观十七年还属棣州宋因之大中祥符闲与厌次县互易其地今因之 【大统志晋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此按通鉴苟晞破汲桑桑奔马牧为人所杀何用录此】 【大统志云云何用录此○按水经注马岭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此正阳信地后魏尝为厌次治且非大一统志之创文也于氏以为不必录疏矣】
   商河县〔中〕
○州西南九十里本汉平原朸 【音力】 县地武帝封城阳王子让为侯晋置漯沃县 【音它合反】 【晋置漯沃县○按隋志滳河有后魏湿沃县后齐废其为晋县与否不能详也湿俗省作漯 【水经注引应劭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湿沃城是汉湿沃县在今高苑县西北七十余里也】 】 隋开皇初 【隋开皇初○滳河开皇十六年置初当作中】 于汉朸县故城置滳河县取县南商河汉河堤都尉许商疏凿后人加水为滳以为名也初属沧州后属棣州大业初属渤海唐贞观元年割属德州十七年还属棣州宋因之前此皆称滳河至宋去偏傍为商河岂以绍圣闲河决坏城大观修复之后字从改邪然不可考矣金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