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邠州新平郡 隋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天寳元年改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二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邠【元和志】长武魏曰浅水贞观中裁县而隶于邠【三水县志】
  新平 武德元年属豳州【元和志】漆县唐为新平县【禹贡锥指】广德元年吐蕃焚畧移县东北三十里职田镇元和四年复移旧治陇川堡盖即寰宇记所云陇堡矣【新平县志 按新平今邠州】
  三水 开皇三年属邠州唐因之【元和志】在州东北六十里【九域志】
  永寿 武德二年分新平置神龙三年改属雍州景龙元年复属邠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县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县理是也【元和志】武德四年南移于义丰塠【寰宇记】
  宜禄 贞观二年分新平置宜禄县后魏旧名也浅水原即县理所【元和志 按宜禄今长武】
  陇州汧阳郡 隋置陇东郡武德元年改陇州天寳元年改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陇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三【唐书地理志】
  汧源 陇州汧阳郡治汧源县【唐志】汉汧县唐为汧源县【禹贡锥指 按汧源即今陇州治】
  汧阳 陇州领汧阳县【唐书地理志】县西五里晖河西北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吴山 本长蛇义宁二年置贞观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华山寻复曰吴山武德元年以南由县置含州四年州废元和三年省入焉【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治槐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龙盘城【旧唐书地理志】吴山县故城今为县头镇本汉隃麋县【陇蜀余闻】吴山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二十里【贾志】
  鄜州洛交郡 隋上郡武德元年改为鄜州天寳元年改洛交郡乾元初复为鄜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五【唐书地理志】
  洛交 隋置洛交县【旧唐志】唐鄜州洛交郡领洛川县【唐书地理志】
  三川 鄜州洛交郡领三川县以华池水黒水洛水三水防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 按有三川镇在州南六十里即故县】
  直罗 隋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二县于此置县因城为名【元和志】鄜州西百二十里有直罗巡司即旧直罗县【鄜州志】
  甘泉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寳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隂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元和志】有甘泉在县南五里唐改县名甘泉因此【甘泉县志】
  坊州中部郡 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于此置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马坊为名天寳元年改中部郡乾元元年复为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坊州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县四【唐书地理志 按坊州在今中部】
  中部 隋曰内部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中部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
  宜君 本隶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亦省二十年复置县隶雍州永徽二年县又省龙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复置来属【唐书地理志】三年复置宜君县理古祋祤城北【旧唐书地理志】
  升平 天寳十二载析宜君置寳应元年省后复置【唐书地理志】唐分宜君升平等乡置以乡为名东南去宜君三十五里寻以吐蕃侵破移县在横林川东【寰宇记】
  鄜城 隋县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唐末以县置翟州【唐书地理志】鄜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贾志】
  丹州咸宁郡 义宁元年于义川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天寳元年改咸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丹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元和志】故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寰宇记】
  义川 义宁元年于旧城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初移新里【元和志】
  云岩 武德元年析义川置【唐书地理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后废唐初复置于回城堡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开元三年移于东南百步即理所【寰宇记按云岩鎭在宜川县西北即故云岩县】
  汾川 西南至州七十里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属丹州【元和志】隋移土壁堡开皇二十三年移于甘泉坊即县理【寰宇记】
  咸宁 隋县治白水川景龙二年移长松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寜在宜川东北】
  延州延安郡 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为延州天寳元年改延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元和志】县十【唐书地理志】
  肤施 隋属延安郡唐因之【元和志】魏东夏州治广武唐改延州治肤施【通鉴注】
  延长 本延安武德二年以县置北连州并置义乡齐明二县以隶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二县入延安来属广德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元和志】
  临真 武德元年隶东夏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大业二年移就葛鸡城武徳三年又移就流川【寰宇记】汉定阳县唐为延州临真县【通鉴注】临真废县在甘泉县东一百八十里【贾志】
  金明 金明隋废县武徳二年置北武州领开逺全义崇徳永安安义五县复分肤施置金明县贞观二年废北武州以开逺等五县并入金明县【旧唐书地理志】金明故城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金明县在今安塞县北永安县后为永安鎭】
  丰林 武徳四年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三县八年州废省龙泉入临真省云中榆林入丰林【唐书地理志】丰林隋末废武徳元年复置【寰宇记】丰林镇即古丰林县在肤施东南【肤施县旧志按在县东】
  延川 武徳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置义门县以义门置南平州三年析绥州之城平置魏平县四年废南平州省义门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
  敷政 隋因城县武德二年移治于金城镇改为金城县又于界内置永州领金城洛盘新昌土塠四县贞观四年移永州于洛源县八年废洛盘等三县并入金城属延州天寳元年改金城为敷政【旧唐书地理志】敷政废县在安塞县西南一百三十里置巡检司【明一统志】西县堡即敷政县故基其街舍遗迹尚存【安塞县志按金志肤施县有乐盘镇即唐废落盘县故址】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贞观三年废十年于废州置罢交县天寳元年改名为延昌县【旧唐书地理志按北平州新唐志作北仁州】本汉髙奴地贞观十年置罢交县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元和志】延昌县在今安塞县北一百三十里【安塞县旧志】
  延水 武徳二年分延川县置西和州领安人修文桑原三县贞观二年废西和州以修文桑原并入安人属北基州二十二年改为风县神龙元年改为延水【旧唐书地理志】延水县在延川县东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门山 隋废县武徳三年分汾川县置治宋斯堡总章二年移治库利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隶丹州广徳二年来属【唐书地理志】门山县在今县北一百里门山村有古城二十余丈【宜川县志】
  夏州朔方郡 县三【唐书地理志】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天寳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元和志】贞观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十三年废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榆溪州在卫城西四十里有废址俗名古城儿【贾志按明一统志谓夏州即寜夏卫故诸志相沿俱譌今按通典及元和志夏州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又续通典绥州北至夏州二百六十里以地界考之夏州在今榆林府界内无疑明一统志及诸説俱谬】
  朔方 隋岩緑县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永徽五年分置寜朔县长安二年废开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废还并入朔方【旧唐书地理志 按朔方在今榆林府懐逺县】
  徳静 隋县贞观七年属北开州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十三年废化州以县属夏州【旧唐书地理志】徳静县西南至州八十里【元和志 按徳静在今怀逺县界】
  寜朔 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朔方五年复置来属长安二年省开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后又置【唐书地理志】寜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寜朔在今榆林县界】
  绥州上郡 本雕阴郡地唐初没梁师都武徳三年以归民于延州丰林县侨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贞观二年师都平归治上县天寳元年更郡名县五【唐书地理志】唐末蕃防侵扰所管五县并废【寰宇记】
  龙泉 本上县天寳元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唐龙泉县以龙泉为名【寰宇记】龙泉县在绥州东三里【延安府志】
  延福 武徳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归义洛阳二县又析置罗州并置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皆废【唐书地理志】延福县在吴堡县城北三十里杨家原唐长庆间置故址犹存【葭州志】匡州城在延福县西北五十里武徳中置【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吴堡界为地防何寜堪析置三州七县乎武徳之初梁师都尚未平即葭州亦未归版图不过权设州县虚存名号是以故迹多不可考云】
  绥徳 隋县武徳二年复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龙州领风乡义良二县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地并入绥徳【旧唐书地理志】后魏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县理也【元和志按绥德在今清涧界】
  城平 隋旧县武徳三年又置魏平县属南平州又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七年又于魏平城中置绥州并大斌县贞观二年废南平州清州【按清州恐系魏州之讹】及魏平安故安泉三县移绥州治于上县大斌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寛州名胜志云在绥州废城平县内今清涧县东三十里有石城故寛州也县志云即今山后砦唐初置【贾志 按新旧唐志并无寛州只云武徳三年置魏州或系唐末改建】
  大斌 武徳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以名【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移治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银州银川郡 隋雕隂郡之儒林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置银州【隋旧名】天寳元年改为银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析绥州之儒林真乡置县四【唐地理志】
  儒林 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隂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县界】
  眞乡 周属银州唐因之【元和志】在米脂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延安府志】唐贞州置于银州真乡县【葭州志】
  开光 隋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柘州十三年柘州废属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贞观二年平梁师都复置【寰宇记】开光故城在葭州北一百里【葭州志】
  抚寜 隋旧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银州治龙泉川开元二年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抚寜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寰宇记 按抚寜今米脂地又延安府志云吴堡县唐为石州定胡县地】
  麟州新秦郡 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寳元年复置县三【唐地理志】天寳元年王嗣忠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旧唐书地理志】麟州在城北六十里本汉新秦地唐置麟州今在塞外【神木县志】
  新秦 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寳元年复置新秦【唐地理志 按唐志云新秦县开元二年置至麟州又云开元十二年置或先置县而后始置州郡耶否则十字系衍文】
  连谷 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元和志】连谷在神木县北六十里【冯志】连谷县在麟州北十里【神木县志】
  银城 贞观二年置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唐志】旧属胜州天寳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银城县在城南四十里本魏石城【神木县志】
  胜州榆林郡 隋置胜州大业为榆林郡武德中复置胜州天寳元年复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
  榆林 胜州治榆林县本汉沙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按榆林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河滨 隋榆林郡地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四年改为威州八年州废河濵属胜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三年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渡河处名君子津【元和志】县在州南一百九十里【寰宇记 按河滨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丰州九原郡 隋文帝置后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置丰州不领县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二年又改丰州天寳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又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开皇六年置镇麟徳元年改为安丰县天寳末废【元和志】
  九原 永徽四年于郭下置九原县又九原本汉之广牧旧地【元和志 按汉广牧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隋县武徳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旧唐书地理志】永丰县在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戌旧地【元和志】
  安北都防府 本燕然都防府龙朔三年曰翰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徳军县二【唐书地理志】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元和志 按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隂山 天寳元年置【唐书地理志 按隂山县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通济 安北大都防府领通济县【唐书地理志 按通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宥州 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丽含塞依契州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丽契塞四州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置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畧军至德二载更郡曰怀徳乾元元年复故名寳应后废元和九年于经畧军复置距故州东北三百五十里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复置县二【唐书地理志】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元和志 按宥州在今靖边北河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