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陕西通志
陕西通志
修城 旧置曰广长仁夀初改名焉【隋书地理志 按修城在畧阳西北十里西汉水东】
上洛郡 旧置上洛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统县五【隋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郧阳府界】
上洛 隋于县置上洛郡【旧唐书地理志按上洛今商州】
商洛 汉商县隋文加洛字【旧唐书地理志】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以境有商山雒水故名今商雒镇【商州志】
洛南 旧曰拒阳置拒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后魏于今县东南置拒阳县开皇三年改曰洛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理清池川【寰宇记】
丰阳 后周置开皇初并南阳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阳故城在山阳县西南五十里【山阳旧志】又曼川县隋并入上津今山阳曼川关【商州志】
榆林郡 开皇二十年置胜州大业初置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东至河四十里北至河五里【通典】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禹贡锥指 按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榆林 本汉沙南县地厯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富昌 开皇十年置【隋书地理志 按富昌在故胜州南今府谷东北河套中】金河 开皇三年置曰阳夀及置油云县五年置云州十八年改阳夀曰金河二十年云州移二县俱废仁夀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榆林关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开皇三年置城及关是即金河县治所也】
五原郡 统县三【隋书地理志】周置永丰镇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通典】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九原 开皇五年置【隋书地理志】本汉广牧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本汉临戎旧地周置永丰镇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元和志 按永丰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大同城 天徳旧城在西城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元和志】开皇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隋书地理志 按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右隋録郡十五县暨城一百有七南北分裂百有余载隋始统一宇内仍都关中开皇三年杨尚希上表以为自秦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或地无百里数县并建或戸不满千二郡分领于是始议裁省郡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然关中建置犹倍两汉抑亦地辟民众势不得已至大业义宁稍有更置终存大体以下启三唐卜世虽促而规模整矣
陜西通志巻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五
建置四
唐
隋氏改州为郡髙祖受命改郡为州自隋季防乱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曰闗内道曰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曰京畿闗内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旧唐书地理志】凡州郡县无所更置者皆仍隋旧【唐书地理志 按通典京畿道领京兆华隂冯翊扶风新平等郡闗内道领延安榆林五原朔方等郡而新旧唐书不分列京畿道仍以闗内道统诸郡今仍之】
关内道 古雍州之境京兆至绥银等州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又开元中以近畿之州同华岐蒲为四辅【唐六典】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唐书地理志】天授二年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云京兆之地一州独治事多拥滞宜令雍州管内析置五州【文苑英华】
京兆府京兆郡 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雍州天授元年改京兆郡其年复旧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京兆郡领县二十【唐书地理志 按天祐中仍以奉先属同州】唐京兆即隋大兴城【宋敏求长安志】
万年 周万年县隋改大兴武德元年复为万年干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寳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名万年【元和志】
长安 干封元年分置干封县理懐真坊长安三年废【元和志 按文苑英华作总章元年析置二县无元和志异】皇城南大街曰朱雀街东万年县领之西长安县领之【旧唐书地理志】城内为京县【唐六典】
咸阳 隋废县武德二年复分泾阳置初治鲍桥其年移治杜邮【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今县【宋敏求长安志】
兴平 隋始平县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景龙四年送金城公主于此因改金城至德二年改兴平县【旧唐书地理志】景龙四年改金城移治马嵬故城复还故治改为兴平寻复为金城今又为兴平【括地志】
云阳 武德元年析置石门县三年以石门温秀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温秀更石门曰云阳云阳曰池阳八年省云阳更池阳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移云阳于县南十五里治水冲城【寰宇记】云阳镇在泾阳县北三十里即旧云阳县长街镇在泾阳县北五十里即故鼎州【泾阳县志】
泾阳 隋县天授二年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三原 武德四年移治清父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六年又移故所改置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属北泉州贞观二年废三原仍改华池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元年改鼎州大足元年隶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按北泉州新唐志作泉州清父南雍大记作清水谷】
渭南 武德元年华州五年还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以渭南庆山等县置鸿州寻省鸿门大足元年州废开元二十五年更置【唐书地理志】天授中于零口置鸿州【渭南县志】
昭应 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埀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寳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北【旧唐书地理志】昭应在骊山下庆山在东北【临潼县志】
髙陵 隋县天授二年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县贞观元年省【唐书地理志】鹿台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有果园名鹿苑唐置县【贾志】
同官 属宜州贞观十七年改属雍州天授二年改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富平 隋县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间徙富平县于义亭城即旧县地在今富平东北十里【贾志】
蓝田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唐书地理志】宁民故城在蓝田西南三十二里玉山故城在县东四十三里今名万金堡【宋敏求长安志】
鄠 京兆郡领鄠县【唐书地理志】
奉天 文明元年析醴泉置干宁二年以县治干州及覃王出镇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之【唐书地理志】奉天县文明元年以管干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干宁二年改置干州以在长安西北隅故名【贾志】
好畤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贞观八年废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阳复置上宜又更上宜曰好畤【唐书地理志】好畤武德二年置属雍州三年改隶稷州贞观元年复属雍州天授二年改隶稷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置好畤县于漠谷东南今奉天西北六里隋太子庄陵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武德三年以武功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扶风天授二年复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功大足元年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置稷州因后稷所封为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元和志】
醴泉 武德九年析置温秀县后省醴泉贞观十年析云阳咸阳复置【唐书地理志】天授元年改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醴泉城在县北十里即古仲桥城贞观十一年置今为泔北镇温秀岭在县东北四十里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贾志】
华原 义宁元年以华原置宜君郡武德元年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华原隶雍州垂拱二年更华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复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废神龙元年复永安曰华原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唐书地理志】华原在耀州北五里【冯志】
美原 旧宜州土门县贞观十七年废咸亨二年又置改为美原县天授二年又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志】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唐书地理志】富平县东北六十里有美原故城唐改土门为美原即此【耀州志】
华州华阴郡 上辅义宁元年析京兆郡之郑华阴置垂拱二年曰大州神龙元年复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大州寳应元年复故名干宁四年曰兴德府光化三年复为州县四【唐书地理志】
郑 开皇四年县移于废华州城唐武德四年自州城移于州东一里兴元元年仍移县于州西三里官路南【县道记】
华阴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县在闗口后隶虢州圣厯二年来属长安中省神龙元年复曰华阴上元二年曰太隂寳应元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潼津故县令废为驿【贾志 按寰宇记作寳厯中改太隂宜以唐志为正】
下邽 本隶同州垂拱元年来属【唐书地理志 按下邽在今渭南县北】栎阳 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县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贞观八年省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贞观八年废粟邑并栎阳天授三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旧唐书地理志】粟邑废镇在栎阳县东四十里石川河东【宋敏求长安志 按栎阳在今临潼县东北】
同州冯翊郡 上辅隋冯翊郡武德元年改为同州天寳元年改冯翊郡乾元元年复为同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八【唐书地理志】
冯翊 武德九年析置临沮县贞观九年省【唐书地理志】朝邑 武德三年析置河濵县贞观元年省乾元三年曰西河隶河中府大厯三年复为朝邑还隶同州【唐书地理志】
韩城 武德八年徙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州废以韩城来属天祐二年更名韩原【唐书地理志】
郃阳 武徳八年西韩州领郃阳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县还属同州【旧唐书地理志】
夏阳 武德三年分郃阳置河西县又于县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废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元和志】乾元三年隶河中府后复来属【唐地理志】夏阳故城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郃阳县志】
白水 白水隋县【旧唐书地理志】唐冯翊郡白水县【唐书地理志】澄城 武德三年析置长宁县贞观八年省【唐书地理志】长宁城在澄城西北四十里长宁河南故址犹存【澄城县志】
奉先 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置桥陵改为奉先县属京兆【元和志】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奉先故城在蒲城县东三十里今名奉先里【贾志】
商州上洛郡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天寳元年改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六【唐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湖广郧阳府界余五县在陕省境内】
上洛 商州上洛郡治上洛县【唐书地理志】
丰阳 丰阳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丰阳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自故丰阳川移于商州南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麟德元年又移于新理【寰宇记 按丰阳即山阳县】
洛南 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理清川【旧唐书地理志】商洛 武闗西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城也唐武德二年移于新所【荆州记】商洛在商州东八十里【九域志】
乾元 本安业县万歳通天元年析丰阳置景龙三年隶雍州景云元年来属乾元元年更名隶京兆寻还属【唐书地理志】永泰元年徙治县西北六十里长庆二年复徙于县治光启二年又徙县于县西王峪龙纪元年复归旧县【宋敏求长安志】唐始分丰阳立安业即镇安境【山阳县志】
鳯翔府扶风郡 上辅本岐州至德元年更郡曰鳯翔二载复郡故名号西京为府上元二年罢京元年曰西都未防复罢都县九【唐书地理志 按唐书肃宗本纪寳应元年以鳯翔为西都唐志元年上遗寳应二字】武德元年为岐州至德元年改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鳯翔府【元和志】
天兴 本雍县至德二载曰鳯翔析置天兴县寳应元年省鳯翔入天兴【唐书地理志】雍县至德二载分置鳯翔县永泰元年废改雍县为天兴县【元和志】至德二载析置天兴县于城南七里【鳯翔县志】
岐山 贞观七年析岐山及上宜置岐阳县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复置元和三年省【唐书地理志】岐山旧县在今岐山县龙尾镇北五里有遗址武德初析置岐阳县于龙尾坡贞观八年又移猪泉驿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县【贾志】
扶风 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二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属岐州【按县以湋水取名俗讹湋为围】四年隶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元和志】武德初置湋川县即今治【贾志】
麟游 隋麟游郡武德元年改麟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隶岐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初治仁寿宫贞观六年自宫城移于县理【寰宇记】
普润 本属麟州贞观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普润在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贾志 按在西北】
寳鸡 隋陈仓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鳯翔县十八日改为寳鸡【旧唐书地理志】陈仓城在县东二十里【贾志】
虢 隋县贞观八年废入岐山县天授二年复分岐山置虢县【旧唐书地理志】故城在寳鸡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郿 义宁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鳯泉武德元年曰郇州三年州废以郿隶稷州七年来属贞观八年省鳯泉【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移县于郇州【寰宇记】斜城在渭水南斜口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在【贾志 按唐以前郿县俱治渭北自唐始移渭南】
盩厔 本隶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终南县贞观八年省天寳元年更名宜寿至德二载复故名干宁中隶干州天复元年米属【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属稷州贞观二年还雍州天授二年属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宜寿城在县西一里【宋敏求长安志】武德二年于盩厔故城置终南县【雍大纪】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旧县谷【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