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陕西通志
陕西通志
直城 【按直城金城郡治故城在今汉阴县西周书王杰金城直城人】
安康郡 西城安康县齐置安康郡【通鉴注録县二】
安康 【按周书乐广封安康县公即此又寰宇记云安阳故城在汉阴县敖口东十里江北周徙今治似即安康之讹】
宁都郡 杨异周闵帝时为宁都太守【隋书杨异传録县一】宁都 安康旧曰宁都【隋书地理志】
金州 隋西城郡金州县后周置洵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録郡二】
吉安郡 隋金川旧有吉安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按吉安郡盖周改魏兴置】
吉安 后魏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于故西城县廨理为金州治故城遂废【寰宇记按吉安今兴安州周自平利县界徙此】
石泉 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续改名石泉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治也【寰宇记】西魏析置魏宁县后周省魏宁入石泉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独孤信传子善封魏宁县伯与隋志互异】
洵阳郡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洵阳 【按西魏洵阳属洵阳郡后周仍旧】
黄土 西魏置淯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郡省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寰宇记 按黄土县在今洵阳县界又西魏淯阳县亦周废】
丰利 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后周省都入上津郡以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隋书地理志 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商州 后魏置洛州宣政元年改商州【寰宇记録郡二】
上洛郡 上洛县旧置上洛郡【隋书地理志】后周上洛郡领商丰二县【商州志録县四】
上洛 后周商州治上洛县【地理通释】
商 后周上洛郡领商县【西安府志 按后魏商县属上庸郡盖周改属也】上庸郡 陆腾天和六年进爵上庸郡公【周书陆腾传】丰阳 上洛郡丰阳县周置【隋书地理志】后周复为丰阳县【西安府志 按丰阳今山阳县周上庸郡治】
南阳 开皇初并南阳县入丰阳【隋书地理志 按南阳县未详所始或疑即后魏阳亭故地又有漫川县后周并入上津】
拒阳郡 洛南县旧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
拒阳 洛南县旧曰拒阳【隋书地理志】
豳州 西魏置豳州后周因之【通考 按周书宇文贵为豳州刺史即此録郡一】
新平郡 后周有新平郡【西安府志 録县三周书杨□传韩盛保定四年出为新平郡守即此】
白土 西魏宜禄县周为白土县【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或周并宜禄于白土】
三水 三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徳二年置郇州三年州废【路史】
永寿 魏大统十四年置广寿县后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寿【寰宇记】后周永寿县即今永寿镇【永寿县志】后周新平郡领永寿县【西安府志】
同州 【按西魏置同州后周因之周书武帝纪保定三年幸同州即此録郡二】
武乡郡 西魏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郡二】武乡 冯翊华阴县西魏改武乡周尝以此封傅伏【五代志 按周书裴果传刘志世宗即位进爵武乡县公即此】
夏阳 【按通典谓后周分郃阳置韩城县然后周尚为夏阳周书薛善传领同州夏阳十二屯监是也】澄城郡 后周有澄城郡【西安府志録县三】
澄城 五泉县后周并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郃阳 郃阳周武帝时属澄城郡【元和志】
朝邑 【按西魏改南五泉为朝邑至隋因之】
华州 【按西魏改东雍为华州后周仍旧周书郑孝穆传保定初转华州刺史即此録郡二】华山郡 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置华山郡后周移于西南今华时村之址即其地也【华州志録县二】
郑 古城连接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宇文周移县于西北九里【县道记】
华阴 【按西魏复为华阴后周因之】
白水郡 【按后魏置郡至隋始废録县二】
蒲城 【按西魏蒲城县后周因之郡县释名云后周封郭荣为蒲城县公即此】
白水 【按后魏白水县后周因之】
敷州 后魏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通典】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牧放鄜州【元和志 按敷州一作鄜州録郡二】
中部郡 内部旧置内部郡【隋书地理志録县四】
中部 姚秦置中部县后周改内部【元和志】西魏曰内部后周属敷州【洛川县志 按周书梁台传孝闵践祚进爵中部县公是魏周俱为中部至隋始讳中为内元和志误】
石保 【按隋书阎毗传父庆周上柱国毗袭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洛交县苻坚为长城县周为三川县地【元和志】利人 翟道故城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宇文周曽于此置利人县寻废【寰宇记】
敷城郡 后魏置鄜城郡开元三年罢郡【元和志録县二】敷城 后魏为敷城大业中改鄜城【隋书地理志】
洛川 【按西魏洛川县属敷城郡周仍旧周书秦族上郡洛川人即此】
夏州 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书地理志録郡二】化郡 西魏置化郡隋初废【隋书地理志 録县二又后魏华融县周无考】
岩緑 后魏置岩緑县贞观二年改朔方【元和志 按岩緑在今怀逺县界】
宁朔 宁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地周置宁朔县属化郡【元和志 按宁朔在今榆林县界】
金明郡 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通鉴注録县一】
广洛 后魏广洛县仁寿元年改金明【元和志 按金明郡更有永丰啓宁二县无考】
长州 【按隋志后魏置长州大业初废録郡一】
阐熈郡 西魏置阐熙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长泽 【按元和志后魏置长泽至隋并因之隋志西魏置盐州今定边县盐州地又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亦在今榆林府界】
山鹿 【按后魏山鹿县隋始废入长泽】
新□ 【按后魏新□县隋始废入长泽】
延州 【按西魏改延州后周因之周书于谨传天和二年延州贼反攻逼丹州于宝讨平之除延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徧城郡 后魏置徧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二】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周宣帝改丰林属延州【元和志】本高奴县地后魏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名【寰宇记 按丰林今肤施县地隋志谓开皇十八年改丰林与二説异】
沃野 【按后魏徧城郡领沃野县至隋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县东周书豆卢宁传孝闵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
真川 隋临真县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 按真川在甘泉县界周废郡县未知所属但地近延安故附此】
临真 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后魏置临真县属徧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元和志】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周天和初移于流川【寰宇记按临真在甘泉东后魏属定阳郡周未知所属】
魏平 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后周郡废并朔方政和二县入焉【隋志 按魏平在清涧县界周废郡后县未知所属又周置定胡县在山西界呉堡其属地也】
上郡 天和六年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五郡【隋书郭荣传 録县二】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镇【元和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隋志作周置石城后改名】
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隋书地理志】在安塞西南一百三十里【冯志】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三】文安 后魏置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按元和志后周尚为文安县】义乡 【按西魏置义乡县大业中废入延安】
延安 【按西魏置延安隋并因之】
丹州 西魏置汾州后改丹州后周因之【通考】
义川郡 西魏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通考録县四】
丹阳 后魏丹州领义川县【元和志】后周改县为丹阳【隋书地理志】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阳县【宜川县志 按西魏有乐川郡及县周隋间废】
太平 【按西魏大平县至隋改咸寕】
云岩 周大象元年分云岩置门山县【元和志】云岩在宜川西北七十里【冯志】
门山 汉定阳县地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岩二县南六里置以北有山形似门因名【元和志】门山在义川县北一百里【宜川县志】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周书赫连达传保定间进爵乐川郡公即此又西魏乐川县周废録县一】
汾川 西南至州六十里后魏安平县属乐川郡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汾川县初理高树山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北甚寒原【寰宇记】
绥州 【按绥州西魏置周因之周书扶猛传保定三年转绥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安宁郡 【按隋志安寜郡西魏置至隋始废録县六】
上县 【按隋志安宁郡治上县西魏置周因之】
安宁 【按隋志安宁县西魏置大业初废在今绥徳州界】
绥徳 【按元和志后魏置绥徳县隋不改在今清涧县北】
安人 【按隋志西魏置安人县至隋始改吉万】
义良 后周置【隋志 按义良在今绥徳界】
延陵 【按隋志西魏置延陵至开皇初改延福在呉堡县西北】
安政郡 【按隋志西魏置郡开皇初废録县一】
大斌 后魏置大斌县周不改【元和志 按在今绥徳州西北】
抚宁郡 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録县二】
抚宁 废帝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 按在今米脂西】
开疆 【按隋志开疆县西魏置隋因之在今米脂界】
银州 保定三年于乞银城置银州【周书武帝纪】苻秦骢马城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通典】汉圁隂地周武帝保定三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元和志】银州城在真乡城西永乐城东又永乐城距故银州治二十五里【葭州志録郡二】
真乡郡 真乡县西魏置后周置真乡郡【隋书地理志録县一】真乡郡城葭州西北一百里真乡川东栁树防疑其故址在葭州境内今归并榆林【葭州志 按真乡在今榆林县东南一百里】
真乡 县西至州一百里周武帝保定二年置【元和志】真乡故城在葭州西北一百里鼔楼尚存今呼为圆峰子【延安府志】
开光郡 后周置开光郡隋初郡废【通典 録县一】开光县在米脂南四十五里后周置开光郡【冯志 按延安府志谓在葭州北百里】
开光 开光县后周于此置开光郡【通典 按元和志云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寜郡与唐志通典异恐非】
朔方郡 源雄从武帝伐齐封朔方郡公【隋书源雄传】五原郡 辛彦之周武帝时进爵五原郡公【隋书辛彦之传 按朔方五原周时尚为郡第所属之县未详故附録于此】
永丰镇 本汉临戎县旧地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元和志】
甘草城 本汉广牧县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沃野镇 宇文盛父文孤为沃野镇军主【周书宇文盛传】右周録州二十一郡四十六县暨镇城一百一十有六宇文氏承西魏之后仍都关中其于魏氏郡县时有省并亦间多新置惜周书不载其地志故沿革靡得其详其轶散见于隋志及他説者今辑而编之存一代之遗规为隋唐之草创故不可略也
隋
开皇三年废诸郡九载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初嗣位并省诸州寻改州为郡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北地上郡于古为六郡之地雕阴延安连接山胡朔方榆林五原地接边荒【隋书地理志】关中秦时在渭水之北汉时在渭水之南终南之北隋文帝遂移居西北【疑作东南】稍逺汉之都唐都在隋一偏西北【疑作西南】角【朱子语类】
京兆郡 统县二十二【隋书地理志増县一】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于龙首川废京兆尹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元和志】
大兴 文帝都长安开皇二年营建新都在汉故城东南十三里本后周万年县界三年迁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隋书地理志】
长安 带郡有旧长安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夀坊西南隅【元和志】开皇初设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皇城南朱雀街广百步二县以此分界各领东西市【咸宁县志】
始平 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旧扶风开皇三年京兆郡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恭帝义宁元年为稷州寻废之复故【通典】
盩厔 隋京兆郡领盩厔县【隋书地理志】
醴泉 后魏宁夷县开皇十八年改县名醴泉【隋书地理志】上宜 开皇十七年置有旧莫西县十八年改名好畤大业三年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宜县开皇十八年置【元和志 按上宜在今干州】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鄠城置县大业十年移于今所【寰宇记】故鄠城即今县北二里故鄠城是【雍大记】
蓝田 隋京兆郡领蓝田县【隋书地理志】
新丰 周徙于废新丰县东南七里大业六年又徙于天寳中废县所理【寰宇记 按新丰县在今临潼县东北】
华原 西魏宜州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罢通川郡以泥阳县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以华原京兆郡【元和志】华原故城在今耀州北三里隋筑遗址尚存【耀州志】
土门 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元和志 按土门县隋志未详今増入】
宜君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同官 周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属雍州【元和志】后魏以前作铜官隋以后作同官【通典】
郑 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西魏改曰华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复置华山郡【元和志】古城连接今州城宇文周移县于西南九里开皇三年移理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郡国记按郑县今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