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陕西通志
陕西通志
虢 虢县后魏立武都郡【隋地理志 按地形志无虢县今増入】
平阳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扶风郿县旧曰平阳【隋地理志】晋郿县姚秦号曰郿城真君六年改曰平阳【郿县志按平阳今郿县】
宛川 陈仓后魏曰宛川【隋地理志 按晋有陈仓宛川二县或后魏废陈仓入宛川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由 渭水迳南由县北【水经注】本汉汧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一百里一作南田】
武功郡 领县二【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武功郡属岐州即汉武功县地【通鉴注】
美阳 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地形志】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县于故斄城中又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寰宇记】美阳故城在武功西七里【章怀太子注】
漠西 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地形志】后魏于漠水西置县因名漠西【寰宇记】后魏漠西县在干州西北【寰宇记】
东秦州 后魏初于汧源县界置东秦州于故汧城孝昌三年为万俟隗奴所破永熈元年于今州理南八里复置东秦州【寰宇记 按东秦州并一郡二县地形志俱未载今据诸志増入録郡一】
陇东郡 后魏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寰宇记録县二】汧阴 永熈元年复置东秦州于州理置汧阴县【寰宇记按汧阴即陇州】
长蛇 本汉隃糜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元和志 按长蛇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脩城郡 属南秦州领四县【地形志 按除平洛等三县在西省又脩城亦作修武】
广长 郡治太和四年置【地形志】西汉水自防口东南迳脩城道南【水经注 按脩城郡在今畧阳西北】
南岐州 领郡三【地形志 按除广业二郡在西省】西汉属武都郡【通考】南岐志云有周之兴鸑鷟至于岐翺翔至于南岐后魏置南岐州于此【汉中府志】
固道郡 延兴四年置【地形志】故道县自永嘉后没于氐羌后魏变文为固置固道郡【元和志 按地形志空立郡名不领县今増县一】
梁泉 旧曰故道后魏置县曰凉泉寻改曰梁泉【隋地理志】本汉故道县地太和元年置取县西梁泉为名【元和志】梁泉在凤县东一里今改为山川坛【贾志】
东益州 治武兴领郡七【地形志 按除仇池四郡在西省】武兴王杨绍先僣称大号傅竪眼攻武兴克之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复改镇为东益州【北史氏传】武兴汉武都郡之沮县也宋立东益州【通鉴注】
武兴郡 领县四【地形志 按除景昌三县在西省】晋为杨茂搜所据其后为梁所灭置武兴蕃王国【通考】后魏为武兴郡【通鉴注】
武兴 州郡治【地形志】升明元年以杨文度为畧阳太守镇武兴【宋书顺帝本纪】汉沮县地后魏改为畧阳县【通鉴注】杨茂搜分王武兴后魏为武兴县又侨立畧阳郡畧阳县【雍胜畧】
槃头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世一县未详所在】汉水东南于槃头郡与浊水合又浊水南迳槃头郡东【水经注】槃头故城在长举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寰宇记】
苌举 本汉沮县地后魏分置长举县【元和志】长举在沔州北八十里魏太武置以长举城为名【寰宇记】嘉陵江经长举县南十里【元和志 按长举本作苌后改为长在畧阳北】
落丛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都一县在西省】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元和志】
明水 本汉沮县地后魏置鸣水县因谷为名【元和志】鸣水县在畧阳县西一百一十里后魏于此置落丛郡及鸣水县【贾志 按地形志后魏置明水县至隋始改鸣水元和志云后魏置鸣水羌又宁误宋齐后魏俱为晋夀县地】
梁州 萧衍梁秦二州正始中改置领郡五【地形志按除安康一郡见后又増郡一】宋梁州更置秦州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通考】
晋昌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正始中置兴势县复自石泉移晋昌郡于县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灙城郡【寰宇记 按魏纪正始三年赵遐破梁军于灙城是废帝之前已名灙城】
龙亭 龙亭故城在今兴道县东【寰宇记】龙亭废县在洋县龙亭山与真符县废址相连【贾志 按真符在洋县东十里】
兴势 后魏正始中分成固于今理西北二十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寰宇记】兴势废县在洋县东北二十三里【贾志 按兴势郡治】
南城 涔水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水经注 按地形志晋昌郡冇南城县盖后魏于此置县也南城在今成固南后废】
褒中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褒城县东至兴元府三十三里当斜谷大路后魏于此置褒中郡【元和志】
褒中 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褒中郡【地形志按褒中今褒城县】
武乡 延昌元年置【地形志】武乡谷在南郑县东北三十一里【寰宇记】
防水 南郑有古防水城在县西南七里【圗经】魏正始中自汉中移此【汉中记】防水县在褒城县南九十里【汉中府志按县后废】
汉中郡 领县三【地形志】后魏置梁州及汉中郡【通考】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通典 按宋汉中太守领西上庸县未详所在】
南郑 宋孝武大明时梁州治南郑秦州亦治南郑【郑樵通志】魏置梁州于南郑【通鉴注 按宋书元嘉二年刘道禄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南秦州即秦州】
汉阴 属汉中郡有胡城【地形志】汉水东过南郑县南水南即汉阴城【水经注 按汉阴在今南郑县南后废】
城固 后魏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壻乡即今理【周地胥图记】乡在城固县东北六里【贾志】
华阳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华阳郡梁置华州【通鉴注】古白马氐之境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城曰白马城【汉中府志】
华阳 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地形志】齐华阳县属华阳郡【南齐州郡志 按华阳在今沔县东】
沔阳 蜀以沔阳为汉城后魏属华阳郡【华阳国志】晋属汉中后属华阳郡【地形志】沔阳故城在今沔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嶓冢 梁州之西县本名白马城后魏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县【郡国记】嶓冢县在沔县西南四十里接宁羌州界【禹贡锥指】
丰宁郡 后魏正始中于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属直州【寰宇记 按地形志无丰宁郡县今増入又隋志谓萧詧始改东梁为直州寰宇记恐悮】
丰宁 本汉成固地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丰宁戍置丰宁县【元和志 按丰宁今西乡】
东梁州 领郡三【地形志】孝昌三年淳于诞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置东梁州【后魏书淳于诞传】梁为东梁州【雍大记】
金城郡 魏置金城郡【紫阳县志】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汉水合直水东迳直城南又东迳汉阳潕口【水经注】金城郡治直城县【禹贡锥指】
安康郡 刘凖置魏因之领县一【地形志】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郡之宁都县立【宋州郡志】南齐梁州有安康郡领安康宁都二县【南齐州郡志按州治安康郡】
安康 晋属魏兴郡后属安康郡【地形志】
魏明郡 属东梁州领县二【地形志】
汉阳 汉水自虾蟇岭厯汉阳潕口又东迳宁都县西【水经注 按汉阳县在宁都西今汉隂县南郡县后废】
宁都 本蜀郡流民置【宋州郡志】西城郡安康县旧曰宁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隋地理志】宁都故城在汉阴县东南七十里【汉阴县旧志】
魏兴郡 南宋上洛郡侨寄魏兴【永初郡国志】梁王国珍为梁秦二州刺史防夏侯道迁以州降魏道出魏兴遂留镇焉【梁书王国珍传】西城郡梁置梁州寻改南梁州【隋地理志按梁又改北梁州】
西城 宋魏兴太守领西城令【宋州郡志 按南宋改郡为太守县为令】南齐魏兴郡治西城县【南齐州郡志 按西城即今兴安州】
锡 南宋魏兴太守领锡令【宋州郡志】齐属齐兴郡【南齐州郡志按锡令白河】
广城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汉水自宁都县南迳魏兴郡之广城县县治王谷又东迳鱼脯溪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分界【水经注】沈约宋志魏兴郡有广城县故城在今紫阳县东南汉水在今南门外【禹贡锥指按县后废】
洵阳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长乐 宋省晋昌郡以县属魏兴【宋州郡志】石泉县在金州西南三百二十里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长乐县之东阳村【寰宇记 按长乐今石泉】
吉阳 宋新兴太守领吉阳令本益州流民【宋州郡志】齐属新兴郡【南齐州郡志】上防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周地图志】
洛州 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三年改治上洛城领郡五【地形志 按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后魏疑因其地又地形志谓后魏荆州初治上洛后徙穰城于上洛置洛州领郡五除始平一郡未详所在】
上洛郡 领县二【地形志】魏太延五年遣雍州刺史取上洛刘宋上洛太守弃郡走【魏太武本纪】晋置上洛郡后魏因之【通考】
上洛 后魏上洛郡领上洛县【地形志 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 晋置拒阳县寻废后魏真君二年于今县东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寰宇记】三要水在洛南县东南四十里东流迳故县治【洛南县志】
上庸郡 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领二县【地形志】
商 晋属上洛后属上庸【地形志 按魏商县在今商州东九十里】
丰阳 郡治太安二年置【地形志】丰阳县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晋泰始三年置后废魏复置【寰宇记】丰阳故城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旧县志】
阳亭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领县一阳亭太和五年置【地形志】永初郡国无丰阳有阳亭【宋州郡志】西城古魏兴郡治后魏太延五年别置魏兴郡于上洛郡界带阳亭县属洛州【通鉴注 按齐本有魏兴郡治西城此系后魏侨置于山阳界者未便重列故附县下】
苌和郡 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地形志按郡后废】
南商 后魏苌和郡治南商县【地形志 按南商在今商南县西后废】新平郡 属泾州领县四【地形志 除爰得二县在西省】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郡县并无理所后魏又置郡【元和志】
白土 本汉漆县地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陈锡原上置白土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
三水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后魏于今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
东槃 属随平郡【地形志 一作赵平】后魏明帝熈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隂槃县【周地图记 按东隂槃即长武地】
华州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三门澄城白水置领郡三【地形志 按后魏于今蒲州置秦州】州治李润堡少梁旧地国初改镇立郡依岳立州因借仓库未刋名实因移治冯翊古城【后魏王燮传】太和十一年废冯翊郡置华州治李润堡景明初徙还冯翊旧治【同州志 按后魏华州治今同州而华山郡又治今华州州郡各治一城犹前雍州京兆各异其治也】
华山郡 领县五【地形志増县一】 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孝昌二年改为东雍州【寰宇记】雍州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隋地里志】郭村为隋废华州地即后魏置东雍州处【华州志 一作华隂郡按周书韦孝寛行华隂郡事】
华阴 晋属恒农后属华山郡【地形志】故临晋晋武帝改大荔【元和志】汉临晋县太和十年改华阴孝昌三年又改武乡【寰宇记 按武乡县今同州】
郑 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元和志】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于此置华山郡【华州志】
定城 在华阴东十里按志定城县置于永熈三年今华阴定城驿是【贾志 按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又定城敷西俱后废】
夏阳 晋属冯翊后属华山郡【地形志 按夏阳即今韩城】
敷西 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地形志】敷西县在华阴西南郭縁生述征记苻坚姚苌时有此县寻废【寰宇记】敷西城在华阴县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华阴县旧志 按敷西既分夏阳置则宜在今韩城境】
郃阳 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华山郡【地形志】澄城郡 真君七年置领县五【地形志】澄城汉冯翊之徴县也魏真君七年置澄城郡【通鉴注】
澄城 汉徴县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县理置澄城郡【元和志 按自后汉省徴县入重泉后魏复置】
五泉 真君七年置有石谷城【地形志】有石崇城在郃阳南二十里或谓即石谷城之悮【郃阳县旧志】
三门 真君七年置有衙城【地形志】三门废县在澄城县西北三十里今三门村即其故址【贾志 按三门宫城俱后废】
宫城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宫城在郃阳县东三十里宫城村一名织锦城【贾志】
南五泉 太和十一年析临晋置【地形志】朝邑汉临晋县地后魏置南五泉县【元和志】
白水郡 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永平三年自白水县移白水郡于白水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寰宇记】真君七年改置白水郡于蒲城【白水县志】
姚谷 太和二年置【地形志】在白水县东北近黄龙山【白水县旧志按县后废】
白水 太和二年置有粟邑城【地形志】本粟邑及衙县地后魏于此置白水县白水郡【元和志】旧城在县南五里【白水县旧志】汉粟邑县后魏废【冯志】
南白水 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地形志】本秦重泉县后魏省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寰宇记 按郡治南白水今蒲城县】
北华州 太和十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领郡二【地形志】汉翟道县地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南七里置杏城镇后魏孝文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元和志】杏城镇在中部县东七里【明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