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郑 义熈中刘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还郑城【晋书载记
  按郑今华州】
  华隂 东汉属农郡晋因之【贾志 按后属华山郡】
  中部郡 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县释名】中部 姚兴置中部县【郡县释名 按郡县俱增入】
  上洛郡 属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统县三【晋书地理志 按除卢氏一县在河南界外增二县】上洛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
  上洛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水经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后汉属京兆晋为上洛郡治】
  商 晋上洛郡领商县【晋书地理志 按商县后汉属京兆晋改属上洛郡】拒阳 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属上洛郡寻废【寰宇记】洛南县建于洛水南燕子山阳即晋【雒南县志】拒阳旧址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唐书地理志】苻坚皇始二年置荆州于丰阳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镇防阳而移洛州居丰阳【十六国春秋】今山阳县丰阳闗【商州志 按丰阳晋志未载今增入以上属上洛郡】
  沮 晋沮县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按武属秦州】 本汉沮县地永嘉末为氐人所据郡县荒废【元和志】晋末氐人杨茂搜分王武兴今东闗即武兴之故址也【汉中府志 按宁羌州晋为晋夀县地】
  故道 晋故道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永嘉后没氐羌县名絶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凤县】
  梁州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遂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为氐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南齐书州郡志】汉益州魏分置梁州晋初因之恵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収复【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于汉中又江左分梁为秦寄居梁州【晋书地理志】
  汉中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复曰汉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汉王受封更曰汉国【汉中志】
  南郑 南郑县郡治【汉中志】
  褒中 义熙初谯纵之乱汉中移治魏兴纵灭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宋书州郡志】盟防图梁州褒城县汉之褒中义熈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晋改褒中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阳 魏置梁州初治沔阳【华阳国志】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晋仍为城固县【华阳国志】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元和志】南城义熈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晋书地理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在洋县东【禹贡锥指】
  西乡 西乡蜀立曰南乡晋太康二年更名【宋书州郡志】蜀立南乡晋改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寰宇记】与防之东乡对故改名西乡【汉中府志】
  黄金 本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黄金县在洋县东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县志按在洋县东北后废】
  兴道 后主遣王平守兴势即今兴道县晋属汉中郡【通典】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歩【寰宇记】兴道故址在洋县东门内晋置兴道郡【汉中府志 按晋置兴道县府志误以为郡】
  魏兴郡 属荆州统县六【晋书地理志】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宋书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降魏文帝改魏兴郡治西城县故城【水经注】魏置魏兴郡晋因之【通考】安帝后侨置南上洛郡【晋书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仪为魏兴太守治西城县【汉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东魏兴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西城今兴安州】
  晋兴 晋兴县魏立曰平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晋兴属魏兴郡后改为永乐置晋昌郡【雍胜畧 按晋兴今石泉晋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晋吕郡领长乐宁都吉阳等十县长乐今石泉宁都今汉隂吉阳今平利余未详所在】
  安康 汉水东歴敖头魏兴安康县治【水经注】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安阳城在汉隂县西二十里【贾志按安康即汉安阳县】
  锡 汉水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水经注】太康二年魏兴郡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城是也【寰宇记 按县在今白河东南】
  洵阳 金州洵阳后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舆地广记】洵阳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宋书州郡志】
  上亷 属上庸郡【晋书地理志 按上庸郡属荆州】本汉西城县地晋于今平利县南川置上亷县取上亷水为名【寰宇记】上亷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晋书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晋陷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属并州晋地理志未载今采众説补之又贰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县也故并録之】
  三城 赫连勃勃以朔方牧镇三城【晋书地理志】龙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诸戍【十六国春秋】肤施县有三城【后魏地形志】
  临河 本汉髙奴县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寰宇记】延水县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临河在今延川县】
  定阳 苻生夀光二年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定阳羌兵【十六国春秋】
  杏城 赫连勃勃以秦州镇杏城【晋书地理志】姚苌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鄜城羌兵【十六国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洛川 本汉鄜县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长城 三川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元和志 按长城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贰县 太元十一年苻纂据杏城贰县【晋书载记】义熙五年姚兴撃夏王勃勃至贰城【通鉴】贰城当在杏城西北【通鉴注 按贰城当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赫连勃勃置【寰宇记】黒城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雍胜畧】
  统万城 赫连龙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水经注】夏州晋为朔方郡晋乱后赫连勃勃建都于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怀逺县界】
  朔方 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使镇朔方【十六国春秋 按朔方在今怀逺县北】
  太城 柔然献马于秦济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国春秋】大城县后汉属朔方郡魏晋省【通鉴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刘显奔五原【通鉴 按鉴注五原本秦郡魏晋废】代来城 刘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十六国春秋按代来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晋録州二郡十一县暨城七十六其于汉三辅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汉中魏兴得失靡常上郡朔方弃之荒外晋氏虽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后遂为刘石苻姚迭据矣其潜置郡县后世因之者亦并附见庶得遡所縁起尔













  陜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四
  建置第三
  北魏
  自刘石跨擅更相侵食魏孝昌之际潼崤以西烟火断絶至永安末官司文部散弃者多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自庄明攻伐既广启土逾众一地屡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据永熈绾籍无者不録【地形志】
  雍州 雍州治长安领郡五【地形志増郡二】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元和志】
  京兆郡 后汉属司魏改属雍州领县八【地形志】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后魏亦然【通考】
  长安 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后魏复为长安【长安县志】
  杜 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杜县【地形志】杜陵后魏为杜城在下杜东今在万年东南十五里【路史 按宋万年今咸宁】
  鄠 晋属始平郡真君七年分属京兆【地形志】
  山北 山北县姚兴置【寰宇记】山北城在西安府东南五十里魏分长安蓝田二县地置以在终南山北而名【咸宁县志】
  新丰 后魏新丰自阴槃寄理之后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零水侧【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
  霸城 郡治【地形志 按周书王罴京兆霸城人即此在今咸宁东后魏京兆治此】阴槃 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魏太和九年自新丰故城移理于今昭应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故村【寰宇记 按阴槃在今临潼东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复寰宇记云九年移理恐有悮】
  蓝田 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 按后魏书韦彪传孝庄末为蓝田太守胡氏鉴注亦云后魏置蓝田郡是置郡非自后周始也】
  冯翊郡 汉为左冯翊后改冯翊郡领县六【地形志増夏封一县晋冯翊郡领重泉粟邑二县俱后魏省】
  髙陆 晋属京兆魏明帝改属冯翊【地形志】魏高陆治在今高陵县西南一里后魏移居今所【通典 按高陆即今高陵】
  频阳 后魏冯翊郡领频阳县【地形志 按耀州志景明元年罢频阳】万年 晋属京兆后魏属冯翊【地形志】万年城在临潼县东北【禹贡锥指】
  莲芍 冯翊郡领莲芍县【地形志】姚苌废太和三年复置属延夀郡【寰宇记 按莲芍在渭南县北七十里地形志与寰宇记二説互异】
  广阳 景明元年置【地形志】宣武帝分万年为广阳县【通典】广阳故城在渭河北【临潼县志 按临潼县志临潼东北七十里旧有广阳镇或云即古广阳县】
  鄣 太和二十二年置【地形志】后魏孝文帝分万年置鄣县【通典】渭水东迳鄣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禹贡锥指】
  扶风郡 真君七年并始平郡入焉领五县【地形志按除美阳一县见后】
  好畤 郡治后汉晋罢后复【地形志】好畤在干州东七里【明一统志】
  始平 魏于茂陵县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郡废永安元年又移县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十道志按始平在今兴平南】
  槐里 晋属始平【地形志】真君七年自始平城徙槐里县于今县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
  盩厔 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地形志】延夀郡 后魏置延夀郡【通鉴注 按延夀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夏封 下邽县后魏避道武讳改为夏封【元和志】魏初移于雄霸城【寰宇记 按雄霸城在今渭南县北】
  渭南郡 后魏孝明帝于今渭南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元和志 按渭南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新丰 渭南县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置南新丰县【元和志】
  咸阳郡 领县五【地形志】苻坚于咸阳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郡于泾水北【寰宇记】
  石安 咸阳郡领石安县石勒置有安陵城【地形志按石安今咸阳】
  灵武 前汉属北地后汉废晋复置真君七年分属焉【地形志 按咸阳志县东有灵武乡灵武宜在其地】
  池阳 郡治晋属扶风后属咸阳郡【地形志 按池阳在今泾阳县西北】宁夷 后魏咸阳郡领宁夷县【地形志 按宁夷今醴泉】
  泾阳 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咸阳郡【地形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禹贡锥指】
  北地郡 领七县【地形志増县一】 后魏明帝时改北地郡为北雍州【北史】后魏自今华原县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通川故城又徙北地郡于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按永安元年又于三原县界置北雍州】永熈二年自三原县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西【宋敏求长安志】
  富平 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地形志】泥阳 真君七年并富平景明元年复【地形志】宣武时复泥阳【耀州志 按泥阳即今耀州】
  弋居 真君七年并富平后复【地形志按县后废】
  云阳 魏司马宣王罢云阳县后魏别立云阳县【元和志】云阳在泾阳县北三十里今云阳镇是也镇东有旧城址葢初置甘泉山前在淳化界后徙仙法村再徙今处【泾阳县志】
  铜官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防军后魏置铜官县【通典】孝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宋敏求长安志 按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又地形志无宜君郡】
  土门 汉频阳地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元和志】景明元年省频阳县析同官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宋敏求长安志】土门县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马志】
  宜君 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地形志】前秦苻坚于祋祤故城置宜君防军太武改为宜君县【元和志】
  三原 本汉池阳县苻秦置三原防军后魏太武七年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孝昌三年毛鸿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置北雍州又割三原为建忠郡以旌其功【元和志】建忠郡治清水谷即今旧县【周地圗记】永安故城即后魏北雍州城在县北五十五【一作十五】里【寰宇记按三原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岐州 太和十一年置领郡三【地形志】凤翔府晋为秦国后魏太武于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元和志】
  平秦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魏扶风郡后魏置平秦郡后魏亦有扶风郡非今地【通典 按平秦今凤翔府又晋有陇关隃糜陈仓三县俱后魏废】
  雍 晋属右扶风后属平秦郡【地形志】扶风雍县后魏置平秦郡【五代志 按雍今凤翔府】
  周城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周城县在岐山县南后魏建【岐山县志】真君置周城县平秦郡【郿县志 按后魏书雀寛传世祖时拜岐阳令似又有岐阳县】
  横水 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地形志】故城在府东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鳯翔府旧志按县后废】
  武都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髙车一县未详所在外増县二】虢县汉幷于雍后魏立为武都郡【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