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都记
闽都记
虎跑泉 在宝林寺。相传,僧法诠建庵时乏水,俄而,有虎跑地出泉,故名。
宋李弥逊诗:“唤起田翁趁晓耕,香云已带泻檐声。如何乞取摩空手,为挽天河洗甲兵。”林阜诗:“宝炉香稳绕松筠,遐想遗踪二百春。幽石移时雷电掣,孤峰坐处虎狼驯。”
刘砺墓 在宝林寺东。事行具郡志。
覆釜山 在新安里。山顶有石,状如覆釜。南峰之麓,有石双峙,道出其中,名曰石门。又有巨石相倚,其中清邃,名玉华洞。又有玉人峰,有石圆如鼓,击之有声。半月池,以形似名。清阴洞,在南峰石门寺之北,巨石合峙,其下半平,可坐数十人。上有佳木荫翳,故名。斗牛石,两石相对,如牛斗然。石鱼涧,涧旁有石如鱼。五台石,有五石,高平如台。金鳌山,在覆釜山之右,山形隐如石鳌出海。矩廋山,在覆釜山之西,相传矩、廋二仙居之。
南乾山 在覆釜山之南,有仙人棋盘石并足迹。北乾山,在覆釜山之北,有巨石,不著苔藓,形如纱帽。
宋龚况《石门》诗:“岫冕贴松低,羽人来未归。苔深锁春色,不放晓云飞。”又《玉华洞》:“石壁古苔衣,夹门双杏枝。山阴人罕到,长认鹤声知。”又《玉人峰》:“霞缀衣红浅,烟妆黛髻匀。无言山色里,几度野梅春。”洪壮《玉华洞》:“妙绝天仙境,飞飞佛子家。壶中闲日月,洞里老烟霞。”又《玉人峰》:“谁开云洞锁,放出玉人峰。自有天然态,何劳粉黛容。”又《半月池》:“凿破烟苔地,弯如半月边。既能清到底,何必十分圆。”林淇《清阴洞》:“地无可著尘埃处,不怕尘埃莫掩门。”
石门寺 在覆釜山之麓,国初重建。
宋李弥逊《游石门寺》:“群贤嘉会走舆臣,乍喜郎星照七闽。寺近南塘钟秀丽,筵开晚水荐甘珍。放怀想尽百川饮,留客应生四角轮。我独沉疴方面壁,愈风赖有两骚人。”
明吴文华《过石门寺》:“隐约烟霞见佛宫,石门双峙任过从。岩头琪树寒相媚,洞口瑶泉到自逢。半月池涵苍藓色,五台石护白云踪。欲凭指点搜灵异,应辟荆榛更几重。”陈宏已《石门寺》:“城放风花乱,山藏水石稠。言寻中浣暇,共作暮春游。涧道循源远,云林抱寺幽。洞穷才见刹,树密不遮楼。仄径妨骑马,高峰指斗牛。攀萝穿石壁,洗药选清流。软草分曹坐,残觞次第浮。地疑绵蕞野,时似永和秋。潭暝钟声起,村空树影收。咏歌欢未极,江月巧相留。”
李弥逊墓 在新安里石门寺旁。
云居山 在县北永贵里。山颠有塔,塔旁有云居堂,堂前有石如壁。金华赵崇杙刻“天上云居,人间仙景”八字。去堂西北二百步,石上有仙人足迹,长二尺许;有蛤蚌壳附石上。有龟石、莲花石在山之半,上平下尖,周围有瓣,状如莲花。其石甚巨,附于磐石之上,轻摇则动,力撼之则不动。山阿两峰盘郁,中为云居寺。寺中有池,石梁跨之。又有老翁石、龙角石、出米石,皆奇秀。西麓有净土庵。
明吴廷轼《游云居》诗:“仙台廖廓自清芬,与客凭高望海氛。万壑风烟浮古木,半天钟磬落奇云。歌腾空谷诸峰应,饮彻中宵片月分。境寂心闲无一事,三乘妙悟正堪闻。”陈国彦“次”:“载路山花发异芬,遥观海蜃起秋氛。群鸦树杪栖残照,孤鹜天涯带落云。月到上方僧入定,殽分香积酒微醺。绝怜万籁心俱寂,一曲清歌上界闻。”周世科“次”:“秋山萝薜起清芬,步入招提隔俗氛。岩壑玲珑偏得月,浮屠突兀半栖云。老翁坐石烟霞侣,荷叶传杯主客醺。更喜夜阑诸品净,数声凉籁树间闻。”
学易山房 在云居山之南。眉州守陈玺故宅也。曾孙教谕宾读书其中。溪山环秀,有二石捍门,如鲸鱼状,旧呼石牛。吴司马文华更今名。
光化寺 在县北保安里。唐乾宁元年建。寺后香炉山,其顶如香炉状。石上书“粘云”二字。《九域志》云:“邑人章寿学道于此,得仙,有坛尚存。”又,《云笈七签》以为第七十一福地,谢真人居之。山南一峰峭峻,上刻“章仙峰”三大字。有磨剑石、炼丹井、扫坛竹、石棋盘。又,仙人足迹,长二尺许。童井,深仅尺余,不溢不竭。相传,有青衣童子拨草取水,乘云登炉峰而去,里人掘井得泉,故名。
宋郑鑑《炉山》诗:“峙立交辉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似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鑑,字自明,乾道间著作郎。
凤凰山 在保安里,以形似名。
郑昭先墓 在凤凰山。事具郡志。
馆头渡 在县新安里,达于郡城。又有马鼻山,状如马鼻,突出海滨。
英显庙 在新安里兑峰。神姓萧,名孔冲,字仲谋,建安人。五代唐庄宗时中甲科,不乐仕进,削发为僧,志行坚苦,能伏虎豹,殁而邑人祠之。宋靖康初,建寇叶侬逼县境,神兵见于罗崙,贼遂遁去。绍兴间,海寇掠荻芦寨,神复现异九龙江。累封“昭烈正顺公”。宝祐元年,大旱,乡人祷雨随应。元赐今额。国朝洪武十八年重建。学士吴沈为“记”。
解醖泉 在新安里秦川铿泉堂之侧。俗传,是水饮者,醉辄使醒。
炉峰庙 在县北东乡。唐景福中,王氏入闽,淮民从之。始至,有桴浮香炉及书、砚,浮于岸侧,里人异之,因为立庙。闽封南义侯。南唐封灵瑞侯。郑南卿为“记”。
灵应庙 在建兴里。初,僧志勤参沩山,观桃花而悟。唐咸通初,开怀安灵云寺;乾符初,开罗源仙茅院,后建此。先是,四明有一僧,以福州灵应,欲造开山塔,行化得钱,因买卵石附海舟,及境,命舟人,“少需于此,吾往院趣从者挈之。”越二日,舟人诣寺,踪迹无之。既而过开山堂,见所塑像,俨然行化僧也。众异其事,遂以其石为开山塔。至今,水、旱,祷之必应。
贞女彭氏宅 在县东北透岭下。彭氏,黄某未婚妻。万历间,诏旌其门。
孙芝墓 在县东北永贵里。宣德中,芝守沔阳时,有建议欲删孟子书者,芝上疏极论之。官终参议。
大小亭庙 在县东北二十七都。时有黄助者,偕其弟光泛海,遇风,兄弟连臂,浮于江岸。每夜画沙成字,表其履历。复见梦于乡人:“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乡人异之,建盐亭,享其利。五代晋天福中,并有封号。
小华峰 在二十七都。宋绍兴二十四年,耕夫锄得圆石,剖之有“小华峰”三字。绍熙元年,建亭覆之。亭圮而石犹在。
荻芦山 一名九龙山,下有九龙江。相传,秦始皇望气,自东而南,凿山形秀拔者。此山凿芦根一茎,长可数丈,断之有血,故名。并名其水为荻芦港。
宝积寺 在二十七都。宋嘉祐二年建。国朝正统元年重建。
北茭巡检司 在二十六都。旧为荻芦巡检司。国朝洪武三十年更今名。
小埕澳水寨 在县东北八十里定海所前。景泰间置。每岁择指挥领之。
定海所 在二十七都,隶福宁卫。有仓使支给官兵。定海与北茭、蛤沙,俱有城。
洽沙堡 在二十八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檄建,周一百五十丈。
河泊所署 在二十七都塔沙。洪武十六年建,万历间裁废。
上竿塘 在王孙岭下。上下围一丈二尺,路八尺。其流自古圳至斜里溪,会土坎水经坂田下入王坡桥及此。
卷之三十二 郡北罗源胜迹
逾侯官丁山八十里而遥为罗源县。环县治为儒学、城隍庙、沈尉桥、南岸桥、河泊所、西溪庵、县前铺、崇德桥、陆引宅、环玉馆、余光庭宅、登高山、忠烈祠、普贤堂、南庄背、社稷坛、群玉峰、水陆寺、林兴祖宅、林戆孙宅、迎恩亭、仙人石、鹤屿、陈显伯墓、杞铺、郑伯渊宅、稔亭、后山亭、仁寿井、山川坛、劝农台、起步桥、天庆观、丹阳公馆、溪口桥、余家塘、天妃祠、文殊山、尖山、南华洞、帘山、飞来石、仙茅山、洞仙山、仙泉井、罗川、四明山、四明桥、金粟寺、翠云桥、上梅岭、金钟山、禹步石、余元泰宅、龙湫、白塔禅寺、下梅岭、莲花山、圣水寺、逍遥洞、石鼓、崇寿寺、水利渠、太白岩、石八仙娘岩、九龙溪、顺懿宫、天堂山、匹石岩、龙兴岭、英惠庙、黄沙溪、双溪渡、万石山、昭祐祠、巨济祠、南湾巡检司、乌岩山、金炉嶂。
罗源县 在东戴坑,去郡城百五十里。唐大中元年,析连江一乡为罗源场,咸通间,又析闽清县治益之,为永贞镇。五代闽,改镇为县。宋天禧间改永昌,乾兴间始称罗源。县建于双溪之间。庆历间移今所,迄元。国朝因之。编户一十四里。群玉峙其北,印屿浮其东,莲花在其南,仙茅障于东北。控负岩峦,襟带陂泽,邑居岚气如甑。民山耕海渔,仅仅自给。古名永贞、永昌。广七十里,袤九十里。东抵宁德四十五里,西抵连江二十五里,北抵古田一百八十里,南抵连江三十五里。宋设三乡,领十三里。元析为三十六都。国朝分城内为二隅,外十二里,统图一十有六。弘治中,令徐珪创城。嘉靖中,令陈谔折而新之,延袤三里许,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周一百一十有三丈。辟门四:东曰宾日,西曰承金,南曰阜熏,北曰朔易。县署,宋庆历中,令陈偁创。国朝洪武初,因元制而新之。堂之东为预备仓,成化、弘治、嘉靖间修葺。布政分司在旬宣坊,按察分司在县治右,府馆在城隍庙东,医学在县治西,际留仓在沈尉桥之北,阴阳学、僧道会司并废。
明傅汝舟《游罗源县》:“贴贴驯家鸽,引我入山郭。群峰俨狮虎,乍对欲相攫。金镜无时鸣,铁嶂不可凿。烟氛日迷濛,山海物交错。虽然庐井稀,俗尚亦不恶。老翁偶相见,邀入把杯酌。一笑谢老翁,莫言礼数薄。”谢肇淛《罗源道中》:“春色树云繁,涛声万壑喧。城围山作县,屋简石为门。远涧当桥断,斜阳碍岭昏。孤猿与断雁,无处不消魂。”
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庆历间,知县陈偁所创也。先时在四明寺,知县袁符始移今所。国朝洪武初,教谕黄受修建。景泰六年,知县杨文端始搆其制。弘治十五年,知县麦□□拓地重建。名宦祠在明伦堂之右,乡贤祠在明伦堂之左,并废。
城隍庙 在县之东偏,宋知县赵彦恢建。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陈逊重建。
沈尉桥 在县治南。宋元祐中,县沈尉所建。
南岸桥 在县治南。二桥相跨,各长四尺。
河泊所 在沈尉桥之西。国朝洪武十一年,县丞庞益建于桥北。景泰七年,河泊官张用成重建。嘉靖间移今所。
西溪庵 在县治南。国朝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泚,林木繁茂。
县前铺 在县南。达于连江者二:曰鳌峰,曰应德。北达于宁德者三:曰护国,曰福源,曰新丰。
崇德桥 在县治西隅。宋元丰三年建。国朝永乐六年,乡人郑子高等重建,作亭其上。
陆引宅 引,字惟远,鲠直寡谐。国朝洪武中,有荐其材者,召对称旨,授象山丞。视事二年,以勤农事积劳卒。先一夕,城隍守庙者寢,梦传呼甚喧:“新城隍陆丞也。”惊觉,走县问之,引已属纩。《宁波志》传:“名惟远。”
环玉馆 在县西里许。宋丞相余深建,为聚书之所。周环皆水,故名。今废。深,媕阿至大官,无足称者。郡城西有宅,人删之。
余光庭宅 光庭者,深之从子也。累官光禄寺丞,知南阳。金人陷南阳,不屈死,举家歼焉。
登高山 在县西南。其山形如伏虎,上有巨石,坦平可坐数人。石上刻“清赏”二字。环植佳木,邑人登览于此。旧志:石旁有凹,昔人构庵其上。又有晋塚三,砖各印:“永泰元年,始改晋郡为晋邦。”凡十一字。
忠烈祠 在县西。其神陈姓,名霸先,霍口里人也。五代时,从王审知为先锋,战贼,至白塔岭,马踣被害,遂著灵迹。知县程成建祠祀之。宋封“护国祐民忠烈王”。
普贤堂 在登高山之旁。
南庄背 在县治西隅半里。源出尖山金钟泽,合流入南岸洋。
社稷坛 在县治西隅棣华坊。宋时在县西北,元至大三年改建今所。国朝洪武初重建。
群玉峰 在县治之右二百步,列石森然,故名。
水陆寺 在县西笃行坊,即县旧址也。五代周显德四年建。国朝洪武中,知县傅希悦修为公馆,后圮。成化三年复为寺,内有井泉甚清洌。
林兴祖宅 兴祖字宗起,元至治间进士。累官知铅山州,治声翕然。州旱,有虫食麦,祖为文以祷,螟尽死;大雨三日,人以为神。
林戆孙宅 戆孙,字达叟,少孤,事母笃孝,人名所居曰“孝巷”,列郡志。
迎恩亭 在县治西北。国朝洪武十四年,县丞陈逊建,正统十三年重建。
仙人石 在县南三里许。相传有仙游此,足迹尚存。元泰定,建亭其上,今废。石上刻“清赏”二字。
明陈亮诗:“人烟三市近依县,盘石半空长出云。”
鹤屿 在县南拜井里江中,与松岐山相对。上有佳木蕃茂,周迴潮汐浩荡。尝有鹤结巢其上,故名。
陈显伯墓 在县东北临济里九龙村。显伯,宋官吏部尚书。元季,墓为盗所发,有景定三年所赐致仕诰文。
杞铺 在县北三里许。烟村百家,市鬻官盐。
郑伯渊宅 伯渊好义,邻里有急,不顾利害赴之。有溪,岁久而塞,水无所泄,伯渊捐资,募乡人浚之。
稔亭 在徐公里。其地土田饶沃,岁多丰稔。亭立其中,故名。国朝永乐十四年,里人重建。
后山亭 在新丰里。国朝洪武初,里人陈明甫建,憩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