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都记
闽都记
芙蓉峰 在五、六都稷下里,去郡八十里而遥。山形秀丽如芙蓉,有洞口可丈许,萦纡十余里,游人篝灯秉炬以入。崖石互锁,乍狭乍廓,绀乳时滴,阴气逼人,火色青闪。五里至义存开山堂,可坐百人。有石床、石鼓、石盆,过此凛凛,莫穷其源。唐咸通八年,创延庆禅院。宋改“太平兴国”,今废。
宋黄幹《登灵洞岩歌》:“寒岩突兀山之阿,足履危磴攀藤萝。岩下清泉响环佩,岩前古木交枝柯。当中洞门忽开豁,上有石屋高嵯峨。乾坤开辟已呈露,鬼神守护频挥呵。重门黯淡不可入,以火来照所见多。出门小洞亦奇绝,神龙奋怒吞蛟鼍。胜景如此难重过,手倚石壁频摩挲。安得雄思如悬河,长吟大咏仍高歌。”《宿芙蓉寺》:“万迭云山踏雨来,白云依旧冒山隈。尊罍罄尽客怀恶,衣屦沾濡僧意猜。默坐香炉烟起伏,喜闻灵洞石崔嵬。五更清磬丁东响,参斗横空天四开。”
明林鸿《夜宿芙蓉峰》:“香刹瞰林丘,逢僧信宿留。风帘乘月卷,露簟犯凉收。宿鸟微喧曙,明河淡泻秋。一经空寂境,人世漫沉忧。”又《游芙蓉峰》:“密竹不知路,渡溪微有踪。悬知石上约,定向松间逢。物候变黄鸟,菖蒲花紫茸。相望不可即,袅袅霜天钟。”徐《游芙蓉洞》:“别是人间古洞天,不知湮塞是何年。蓬蒿满目腰镰劈,石窦摩肩秉炬穿。昼静只闻山鬼语,夜深常坐野狐禅。从来路绝无行迹,踏破苍苔一片毡。”《寻芙蓉寺故址》:“先朝名刹总凋零,野鸟哀呼不可听。禾黍几多经雨绿,芙蓉依旧插天青。开山缁衲谁为嗣,护法伽蓝尚有灵。遗址荒芜寻未得,屡将歧路问园丁。”谢肇淛《游芙蓉洞》:“山荒洞窅问难凭,却逐畲人步步升。樵斧劈开初有径,土床澌尽久无僧。鼪鼯避炬穿泉脉,蝙蝠冲云拂石棱。鸟道插天崖穴地,从来能有几人登。”“蛇行十里黑,门外留题古洞岩。一自禅师开讲席,遂令踪迹隔尘凡。雾蒸石室泉常落,雨翳经台莽未芟。唯有白云如恋客,归来片片上征衫。”《寻芙蓉寺故址》:“峰回路断莽萧萧,一片平田长绿苗。薜荔村深袛树尽,芙蓉峰在化城遥。雨中草色侵苔础,竹里泉声咽石桥。野鸟啼春猿啸夜,居民犹自说前朝。”
翠微院 在兴城里。唐天成元年置,至和三年重建,今渐颓废。
宋黄幹《游翠微院》:“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围。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
天香台 在洋坑,石壁耸峭。宋大观中,有孝子焚香祝亲于此。书“天香台”三字,有颂四句。石壁之下有潭,名“龙潭”。
明谢肇淛诗:“路出洋坑古石台,大观题墨半苍苔。土人爱客烹新茗,笑指龙潭万壑雷。”
黄岩峰 在五都。高数十丈,尖峻倚天。峰左有瀑布泉,飞流泻下,声闻数十里。有仙井在峰之巅,巨石浑成,冬夏不竭。五代梁乾化二年建院。又有“秀峰”、“云际”诸院,并废。
盘(磐)石 在五、六都。相传,此石闽越王时在湖中,不没如盘(磐),故名。今有居人呼为“彭石”。
由四明桥直北为观风亭、四明亭、来宜铺、琴亭、袁成能墓、陈用明墓、龙窟山、吴海墓、宋宣墓、越王余善塜、北岭、宦溪、汤岭。
四明亭 前汇澄渊,洞见眉睫。其路北达连江、福宁诸州、县,一方要冲也。有亭附郭。宣德五年,圮于水。景泰三年,僧景初募众重建。
观风亭 在井楼门外。国初建,为送迎停骖之所。
来宜铺 在二都,达于北岭,十里而近。
琴亭 在二都。先朝邑令所建。巡行阡陌,往来稍憩于此,俗呼“虔亭”。
袁成能墓 在三都涧田。成能,字从道,嘉靖四年乡荐。历官太仆少卿,贫不克葬,乡人割地让之,不取其直。
陈用明墓 在岐山。用明,弘治间,以知印授金坛巡检。筑堤,勤民事,民德之。擢主簿黄梅。正德间,弃官归。嘉靖改元,铨部召用,辞以老,不赴。用明虽起刀笔吏,天性好义,林中丞、高宪抚定叛卒,用明与焉。
龙窟山 在五都,其南为涧田山。
吴海墓 在鸡心峦。海,字朝宗,元季处士也。事行具郡志。
越王余善塜 在宁棋里。余善叛汉,刻帝玺自立。汉遣兵攻之,繇王居股杀余善以降。汉徙民江淮间,遂虚其地。
陈椿《越王墓下怀古》:“越王坟前日欲西,断碑残碣隐荒蹊。可怜松柏摧颓尽,一径寒烟鸟自啼。”
宋宣墓 在北岭下桑崙。宣,字世达,成化进士。令定海,擢户部主事。未几,卒于官。祀乡贤。
北岭 在五都。有铺达于宦溪。其山磴路,北通连江,沿岸以跻,高一千八百步。宋嘉祐三年,知县樊纪募治,奠高为夷,正曲为直,凹者、曲陷者续,迄今赖之。岭多建亭,以憩行者。
明傅汝舟《北岭晓发》:“星月高苍茫,我梦犹未已。仆夫催晨飱,起视饭满几。磊磊行客过,安得独停轨。携僧升层烟,接手牵葛。进锐志力疲,稍休觉劳止。岩云色在下,涧水流不起。卸杖危亭回,挥手望城市。喟然推我心,扰扰徒为尔。”
宦溪 在北岭下,抵任溪八里而近。
任溪铺 在五都降虎岭。有寨,置戍。
汤岭 在六都,有铺。由北岭至此,三十里而遥。袛又四十里,为连江县。谚云:“汤岭兜,北岭头。”言其险峻。岭半有庵,隶连江县。
卷之二十六 郡东长乐胜迹
东山之东为长乐县。环县治,为儒学、三桂堂、观音寺、见江亭、义泉、南山塔、胜会堂、南山书院、东华观、植柱庙、河南渡、天王寺、名山、三宝岩、六平山、首石山、王庆墓、赵以夫墓、五贤祠、太平港、鳌头山、太常山、芝山二潭、林贞女墓、二难乡、紫阳楼、吴实墓、延祥湖、马铎墓、龙泉山、郑序宅、当阳寺、溪湄山、高应松墓、双涧庵、林山宅、董峰山、紫薇峰、垂露亭、西峰寺、郑性之墓、林安上墓、李骐墓、竹林寺、鹤岭、林公黻墓、陈全墓、越王山、大宏里、筹峰山、渡桥、金吾祖庙、陈义姑庙、崇信寺、雁峰、严湖、潘贞女宅、蕉山、石梁锦桥、郑宪宅、林慎思墓、郑世威宅、圣娘山、闽王禁石、梅江、小址山、滨闾湖、七星井、龙翔峰、壶井、陈氏二烈宅、陈仲完墓、陈令津湖、灵峰寺、吴玉莲宅、岩泉寺、钟门山、御国山、棋山寺。
长乐县 六平山之阳,去郡城百里而遥。故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新宁县于敦素里,即今古县,后改长乐。上元初,移建今所。古名新宁,吴航,安昌。广一百二十里,袤六十五里。东抵海澳一百二十里,南抵福清五十里,北至海五里,西抵连江一百二十里。国朝,编户三十五里,以四乡领二隅二十四都,统图一百有九。旧城仅里余,嘉靖间,以倭患增拓之,广五里。南曰阳春,北曰拱极,东曰镇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门凡五,后增敌台,凿壕。侍郎郑世威为“记”。察院行台在县治西,府馆在察院之西,税课局在县治西,预备仓在鼓楼东,阴阳学、医学并南山塔下。城隍庙在县东北,社稷坛在县西,山川坛在西南三峰塔下。
儒学 在县治东兴贤坊内。洪武初,因元之旧;成化十四年,新作明伦堂。弘治间,复拓其地而广之。内有朝阳轩、瑞榕楼。
三桂堂 在县东翰林坊。宋宝祐初,陈刚、陈合、陈谊兄弟三人联第,理宗亲洒宸翰,匾其堂曰“三桂”,门曰“儒英”。
观音寺 在县东隅,咸通四年建,今废为按院行台。
宋县令袁正规《观音寺》:“地产灵芝古道场,危亭陡起负重岗。江心远迭通潮浪,海外遥分异域疆。缭绕人家依县市,寂寥烟景认吴航。倚栏望断暮云碧,不见长安见夕阳。”
见江亭 在观音寺内。
义泉 在县东二里许。宋元祐二年,县令袁正规凿,饮行者,故名。
南山塔 在县西登高山。初有庵,后更为三峰寺。国朝永乐间重修。万历间,知县钟万禄葺之。又有临水宫、普照庵,并西隅。山南五峰并峙,曰“五马山”;三峰并峙,曰“三峰山”。
胜会堂 在县南里许南山。有九日轩,并宋建。宋主簿葵雍诗:“满前青嶂千峰列,直下澄江一带横。”
南山书院 在南山塔之旁。
东华观 在县治东北,宋开宝元年建。
明王恭《游东华观》:“群山飞翠六平峰,琳馆依稀第几重。心远独随云鹤去,机闲应共羽人逢。三花影落壇边树,五粒春飘石上松。借问仙源在何处,白云迷却往来踪。”
植柱庙 在县南。唐开元间,有神降于察山之阴,乘大木,沿湍流而上三者。渔者林姓异之,置石室下,若植柱然。里有洪氏女,浣纱其旁,忽有一物浮水上,若银巵。女褰裳探之,水渐深,为蛟所噬。其家祈于神,雷雨交作,杀蛟水滨。刳其腹,女尸在焉。洪氏取木,刻神像,塑其女配之。景祐间,祷雨获应,复立庙。潘奎为“记”。
河南渡 在县南。
天王寺 在县西北松石峰,唐大中七年建,有天王阁、枕流轩、望江乐寿台,多颓圮。寺之西,有金鸡山,若将军勒马。国朝万历间重修。
宋连江尉林伯材《枕流轩》诗:“谁在红莲叶里行,泠泠飞玉抱轩清。几看人世兴亡梦,千古云崖黯淡声。春暖藓衣随雨到,夜深寒月落湍明。倦怀一枕清凉水,抖擞尘埃羽翼生。”蒋之奇《松石峰》:“晚向津亭泊画船,忽闻佳处在云烟。松根化作千年石,山寺蒸为一涧泉。祖意共看亭下栢,禅交同结社中莲。明朝舆笋还跻岭,聊借禅房一觉眠。”陈傅《望江亭》:“山霭峨峨江岸深,望馀亭影落江心。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远解邀无已句,流清宜写不齐琴。仙槎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
明王恭《天王寺避暑》:“炎暑不可度,端居日方永。同袍四五人,共爱山中静。飞阁轶氛埃,丛林逗萝径。潭静气已清,竹深午犹暝。初沿双溪转,稍入空中镜。婉婉柔鸟声,悠悠野僧定。平生好幽玩,尽日惬佳兴。山水发清机,风泉淡初性。日夕徐徐归,云间响孤磬。”林敏《游天王寺》:“珠宫隐上方,载酒一乘兴。雨歇瀑布凉,云归古松暝。忘机野禽狎,发咏人鬼听。坐对月上时,空山响烟磬。”林鸿《金鸡山》:“远公青莲宇,百折构云阙。一径入松萝,山泉濯苔髪。石房弹玉琴,清响在林樾。夜来沧海寒,梦绕波上月。微吟白云篇,高兴了未辍。未能悟声闻,安得离言说。”
名山 在县北里许,邑之主山也。上有云坛,岁旱祷于此。
三宝岩 在县北。宋严学禁,里人刘砥、刘砺从晦翁,避地于此。国朝永乐间,三宝太监郑和过此,名之曰“三宝岩”。后知县蒋以忠谓其名不典,改曰“晦翁岩”。
明陈亮《游三宝岩》:“涧门壁立与云平,此日登临万古情。野鸟向人如有意,山花随雨落无声。仙坛草密春光晚,客枕钟残晓梦清。此地由来可招隐,欲从林下解尘缨。”
六平山 距县里许,蜿蜒六曲,故名。又二山,曰四明,曰石台。
明王恭《六平峰歌》:“海上群峰屹相向,六平秀出群峰上。绝飞泉挂薜萝,遥天落日开平嶂。华顶云归见大荒,鸿濛玄气带扶桑。清辉迢递近观德,空翠依微接太常。百里人家花外静,数椽僧舍竹边凉。石林萝径行人少,药院茅亭绝氛扰。远涧秋声鹤梦寒,遥岩夜月猿声小。黉宫才子日登临,踏阁攀林契赏心。兴来挥洒兰亭笔,柿叶淋漓醉墨深。谷口骊驹动行色,送君远赴金门客。功成早赋归去来,重拂横琴苔上石。”
首石山 在县北一都。山之巅有石岿然,高二十余丈,广数十步。中有泉穴,四面窥之见水。又岩际一石,苔藓所蚀,自下望之,宛然白鹤也。“首石山鸣出太魁”,盖谶云。
明王恭《首石晴云歌》:“首石峥嵘高际云,白云飞处长氤氲。浮空霁色兼秋叶,拂树寒阴带夕曛。寒阴霁色相辉映,绝胜巫阳梦中境。出岫闲将一鹤飞,还山静入孤僧定。青林迭嶂薜萝间,舒卷无心意自闲。岩头仙客应常卧,陌上游人时暂看。有时仿彿从龙去,大地弥漫不知处。初将肤寸起盘陀,解使苍生得霖雨。须臾敛尽遥天曙,但见清辉若岩户。片片宁随雾雨消,孤光犹为山阴墅。山阴书室寄云林,因向云中惜寸阴。自笑青云空在梦,登高且赋白云吟。”
王庆墓 在首石山白鹿窟之麓。庆,字德余,宋江东提刑益祥之父也。
赵以夫墓 在县城东。正统间被废,有司修葺。以夫,宋宗室,居长乐。嘉定进士,终吏部尚书。
五贤祠 在县东门外六平山下。国朝正德五年建,祀朱文公,配以黄幹、李枅、刘砥、刘砺。初,宋禁伪学,文公避地吴航,刘氏四贤从之游。砥、砺祖嘉誉,父世南,砺子子玠,并列儒林。
太平港 在县西隅,今水次吴航头是也。《闽中记》云:“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舰,称吴航云。”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舟于此,奏改今名。又建天妃宫一所。其东有十洋。古谶云:“十洋成市状元来。”和时造舟,贸易如云。未几,马铎、李骐大魁天下。
鳌头山 在县东南。今少司马陈省创别业,增饰亭馆,遂擅山川之胜。
太常山 左按筹岩。右连首石,若为群山所尊,故名。太常山之阳有岭,曰从龙,曰风门,风籁日夜不绝声。其阴有岭曰浮岐,北界于闽县。
宋董渊《太常山》:“势凌筹谷接苍苍,十二交龙绣作裳。虎豹关中千树色,凤凰池上万花香。白云路隔青云暮,金涧泉通玉涧凉。圣代君臣忻际会,安知磐石镇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