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明徐《度桃枝岭》:“野花无数岭头开,怪石如林扑面来。云压乱峰俄变雨,水奔幽壑尽成雷。插秧田妇携儿出,劚笋畲人逐队回。道左古碑年代远,欲寻名姓拭苍苔。”谢肇淛《桃枝岭》:“不识桃枝路,聊为出郭行。山邮迷远近,岚霭互阴晴。碑蚀苔间字,泉添雨后声。乱峰青似簇,一半不知名。”“两岸束溪声,崎岖十里程。却从山口望,遥见下方城。劚笋时来市,烧荒不为耕。老僧知客至,飞锡远相迎。”
  黄瑀墓 在长机山。瑀,绍兴进士。为监察御史,官终朝散郎。子幹,从朱子学,以子妻之。历官知汉阳军、安庆府,皆有惠政,称“勉斋先生”,卒谥文肃。葬父茔之侧。国朝嘉靖初,知府汪文盛修葺二墓,为创饷堂于玄沙,望祭之。
  傅汝舟《陪汪郡公谒勉斋先生墓祠》:“先生坟在庖牺谷,异代虚无草木间。俎豆自今开特庙,衣冠终古閟空山。峰高玄气长迴合,地向精灵定往还。浅薄叨陪堂下拜,几瞻遗像愧尘颜。”徐《拜黄勉斋墓》:“幽坟荆棘里,传是宋名贤。古柏摧荒垅,丰碑立野田。西风谁下马,夜月自啼鹃。冷落清明雨,无人挂纸钱。”谢肇淛《拜黄勉斋墓》:“典刑犹在望,异代更谁论。马鬣孤坟在,鸡碑十字存。野田侵墓道,寒烧燎松门。苹藻何人荐,伤心问九原。”陈鸣鹤《拜黄勉斋墓》:“三尺残碑立水田,姓名犹识宋先贤。松楸有谱传遐胄,苹藻无人荐九泉。石马嘶风林下卧,野狐吹火雨中燃。隔林薄暮闻钟鼓,知是林僧礼法筵。”
  石牌庵 在怀安四都。去府城北三十里,与黄勉斋墓道石牌相近,因以名庵。万历初建。
  徐:“路出先贤古石牌,小庵高处竹阴埋。木横略彴通危涧,草结团瓢倚断崖。五沸瓦铛春后茗,数声云板午前斋。从来幽僻无邻近,风扫籐花落满阶。”陈鸣鹤“次”:“雨细风斜过石牌,精庐犹隔数重崖。云中客路高于鸟,竹里僧寮小似蜗。行道共持诸品咒,随堂同赴八关斋。夜阑露坐心如水,落尽松花月满阶。”谢肇淛“次”:“小寮低对远山佳,犹记先贤旧石牌。五尺团瓢依绿荫,半林方竹俯丹崖。木鱼夜动闻僧课,蔬甲春肥供客斋。漏转莲花心地寂,一天霜月满苔阶。”
  坫板桥 在三十都。国朝永乐十五年,建宁府人刘道同等建。
  马仙庙 在三十都坫板桥。国朝洪武二十八年建。其神马氏,大罗仙女也。旱干水溢,有祷辄应。
  林洋寺 在四都。晋天福元年创。国朝废,万历壬子,僧大渊重建佛堂。
  明陈鸣鹤《过林洋寺》:“绝磴崎岖雨气凉,桃枝岭外访林洋。山围法界遗基在,路绕平田故业荒。忍草入帘新卓锡,昙花满地旧开堂。空庭尽日无人过,卧数千峰到夕阳。”徐《过林洋寺》:“故院犹存旧日名,茅茨重结两三楹。鸡碑折断摩无字,鸱瓦颓残踏有声。地僻久虚游客到,山荒都属老农耕。林间留得迦陵在,飞去飞来吊月明。”谢肇淛《过林洋寺》:“丛林一片掩垂籐,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
  九峰山 在府北七十里而遥,邻于龙迹石。其山峰头九出,圆尖不一,峭拔若笔然。与芙蓉、寿山共号“三山”。唐咸通中,改号“九峰镇国神院”,后废。万历中,僧真灿重建。
  宋黄幹《宿九峰寺》:“暝逐归云入远山,九山环立似人间。摩挲石刻元和体,矍铄僧谈宣政间。往古来今浑作梦,只鸡斗酒强开颜。明朝酌取龙湫水,直上层霄不发还。”
  明陈鸣鹤《宿九峰寺》:“入山便觉意欣然,定与山灵有宿缘。断续九峰都绕寺,住持几众尽耕田。树围绝莺声外,水咽危桥鸟道边。行遍空廊闻击竹,何人参破祖师禅。”“空濛山色雨中奇,百里看山策杖迟。苔径烟花唐宝刹,石坛香火慧禅师。云边坐看长流水,松下闲抄半折碑。萝磬数声功课后,观心最是倚栏时。”徐《宿九峰寺》:“遥望危峰九点苍,寺门名额自残唐。庄严佛相新兰若,慈惠禅师古道场。风送茗花香半岭,雾蒸松翠染空廊。东山月晓声闻寂,卧听钟鱼出上方。”“法祖开堂七百年,古坛原不断炉烟。金钱岁久销初地,宝磬风高咽暮天。野衲穷耕青嶂外,游人梦绕白云边。沧桑几变空门刼,没尽先朝供佛田。”谢肇淛《宿九峰寺》历遍崎岖翠万重,夕阳已挂寺门松。窗前平楚诸天界,云里青莲九迭峰。宝地半区谁布席,残僧数口尽为农。开山尚有宗风在,凄断斋堂午夜钟。”“千盘鸟道数重溪,昏黑藤萝路欲迷。门傍尚题前甲子,山云犹护古招提。松翻暝雨当空落,瀑卷晴虹绕寺低。隔尽万峰谁得到,平林一片鹧鸪啼。”
  刘若虚墓 在越城里。若虚,莆田人,宋咸平进士。官屯田员外郎,知邵武军。蔡襄铭其墓。
  北庙 在遗爱门外,去郡城十里许。神姓刘名行全,唐末为王绪将。绪为秦宗权所迫,拔其军南徙,以行全为前锋。至漳,忌而杀之。王审知为立庙州北,出师捍敌多著灵应。唐乾宁四年,奏封“武宁侯”。梁贞明五年,进封“崇顺王”。宋政和二年知县吴与新其庙,自为“记”。
  龙迹石 在十四都。宋初,属闽县兴城里龙岭溪旁。唐广德中,白昼风雨,龙从石上飞起,著四足,深可数寸。林谞为“记”。
  广施庙 在龙迹石旁。宋太平兴国中立庙。嘉祐四年,知县樊纪、绍圣间郡守王祖道、叶伸祷祠,获应。大观三年,知县吴与新其庙,建亭名“沛然”,与友西湖陈文伯皆为“记”。政和五年,以转运司奏赐额。
  梧桐岭 在十四、五都。五代晋天福四年,闽王昶出奔于此。
  五县寨 在十七都。以其地接闽、侯官、闽清、古田县界,故名。元至正三年,设巡检司。国朝因之。
  石塔桥 在十九都。旧名“灵峰”,国朝嘉靖间重建。唐咸通中创寺。志勤禅师见桃花悟道处也。寺田乃宋咸平张长者所施,迩年为豪强侵没。万历丙午,推官阮自华追田还寺,仍加修葺。
  飞坑桥 在二十一都。国朝永乐十五年,古田民孟贤建构亭其上。
  林门桥 在二十二都。宋庆历间建。
  

卷之二十五 郡东北侯官胜迹
  

  出井楼门为四明桥、通天境、林瀚墓、湖前亭、卧龙山、浮仓山、王褒墓、东室山、战坂、陶灶、陈子文墓、闽王审知墓、莲花峰、王益祥墓、谢汝韶墓、寿山、芙蓉峰、黄岩峰、磐石。
  四明桥 井楼门外,木梁。
  通天境 在四明桥之东,祀圣母元君,禖祀响应。
  林瀚墓 在龙腰山之东。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安,赐葬于此。
  湖前亭 在二都洋头。本晋太康东湖之滨,湖今湮没,亭犹以“湖前”名,崇祀玄武。亭前有石桥,跨小浦。宋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因东湖堙塞,徙乐游桥下,开沿城外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出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知县樊纪又作桥十三,此其一也。
  卧龙山 去郡五里,在湖前亭之北。一名“伏龙”,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岩”。石圆而耸,以木、石扣之,则诸山响应,又名应石。有寺曰安国,初名龙丘,唐会昌间废;乾宁间,王审知复之。中有“得爱亭”,为前代刺史劝农之所。又有笺经台、放生池、遗爱亭诸胜,今悉芜没。石刻题咏甚多,漫漶不可读。其著者,“彭城钱光弼任福建转运使之明年,漕暇,游安国得爱亭故址。万楚舞翠,品石献奇,因兹新构,易名翠楚。时泰定二年七月望日。男守让侍。”郡志不详,以兹山在兴圣坑,非是。
  宋林亦之《卧龙山》:“相唤此山来,狂风吹我衣。把酒桂花下,山云片片飞。掩门初雨滴,开门月还上。倚树看月明,半山闻雨响。人间有佳景,诗句颇发越。何曾似今夕,听雨还看月。”
  元绛《卧龙山》:“朱幡何事独来频,不为溪山只为民。最爱年年禾稻熟,时丰定有壤歌人。”程师孟《与陈襄、刘彝、湛俞同游》:“闻说林泉便访寻,平田一径陟孤岑。松阴落处宜诸客,荔子生时值万金。尽放迟回官舍近,不妨闲处石门深。四边稻熟征租了,稍惬微官出郭心。”
  明高濲《楚岩歌》:“红尘不上山人山,巾舃飘飘苍翠间。草树几湮千古迹,烟霞难改万峰岩。”“天开翠楚卧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门。莫向此中留篆刻,古来名氏蚀苔痕。”“岩头老鹤迎人舞,岩下浮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烟火里,几人来此共天游。”“卧龙山对莲花开,赤日摇光倒影来。万壑香风扶我醉,一筇凉雨逐仙回。”徐《游品石岩》:“城北青山故自佳,笺经台址久沉埋。逶迤径路之形写,鼎立岩扉品字排。昔日招提空翠楚,古人名姓蚀苍崖。徘徊欲访前朝迹,竹露松烟湿草鞋。”谢肇淛《登卧龙山观品石》:“孤峰龙卧俯郊坰,万壑松云绕郭青。径转苍林曾有寺,苔侵翠楚已无亭。悬岩半蚀虫书篆,怪石犹存品字形。白马西回莲座冷,至今空自说笺经。”
  浮仓山 在二都。晋太康时凿东湖,此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故名。今湖淤塞,下周遭皆田,郡志谓“闽越王仓廪在此”。
  王褒墓 在浮仓山。褒,字中美,永乐间为翰林院修撰,卒于官,旧葬兹山。
  东室山 在四都,俗呼“吉头”。
  战坂 在吉头,去城东北十里而遥。相传,五代晋开运三年,南唐兵与李仁达鏖战于此,营垒之址,犹存荒莽中。
  陈子文墓 在三都战坂。子文,字在中,嘉靖八年进士,卒官湖广副使。万历间祀乡贤。
  郭造卿《谒陈观察墓》:“芙蓉峰下路,松柏陇边丘。况复平生好,曾来几度游。江流斜抱郭,林树远连洲。仰止高风在,停车更少留。”徐《谒陈宪副墓》:“北望莲花缥缈峰,抠衣来拜若堂封。宫墙俎豆传千载,泉路衣冠闭几重。门客把杯浇宿草,故人留剑挂高松。峨峨神道龟趺立,不愧题碑有蔡邕。”
  陶灶 在战坂西。闽王审知筑南北夹城,陶砖于此。审知令砖悉印钱文,后国归吴越,人以为先兆云。
  闽王审知墓 在莲花峰下。唐赐神道碑,张文宝撰文。国朝宣德四年,为盗所发,得金镯、玉带、玻璃碗及王画像。林谨夫为记其事,有司随即修治。近塜有冈,土色深红,其光烨然,俗呼“胭脂山”。相传,闽王有女葬此,洗脂粉注积。
  明林谨夫《记发塜》诗云:“莲花之峰高入云,巍峨下有前王坟。松围翁仲如相语,草暗麒麟似出群。当时卜筑嗟埋玉,春色开残红踯躅。晓雨初晴叫鹧鸪,寒烟欲敛游麋鹿。忆昔朱连两构凶,层城如昨霸图空。故宫总付苍茫外,羡道都归寂寞中。寝园秘器期千古,宣德年开发行伍。金炉璃碗落人间,玉带真容归御府。吾闻发者三十人,一人坠死其妻嗔。互相告首殒囹圄,无人得脱王憾伸。所幸官司即修缮,旧时茔域皆安奠。富沙派出来中州,苹藻时思致明荐。维王秀挺英雄姿,保障东西建鼓旗。军中王气诚非偶,五百年来德政碑。古松老树多遗爱,濯濯英灵宛如在。后来勿学屯田军,踏破苔花慎毋再。”郑善夫《过瑯琊王墓下》:“田文全盛日,泪下雍门弹。王氏千秋后,劳歌玉树残。寝园生兔穴,疑塜奠龙蟠。万仞莲花色,关河望已难。”林垠《过闽王塜》:“满地胭脂一派分,樵人空自识王坟。玉鱼金盌无寻处,隐隐青山锁白云。”徐熥《过闽越王墓下作》:“玉辇何年去不回,霸图千古总成灰。秋深兔穴依寒陇,岁久鱼灯出夜台。故国关河瓯越在,遗民苹藻鼎湖哀。莲花峰下黄昏月,犹见三郎白马来。”徐《过瑯琊王墓》:“八郡封疆一望遥,秋山松柏冷萧萧。宫车去国成千古,剑玺传家历五朝。石马嘶风金盌出,野狐穿塜宝衣销。丰碑敕赐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陈椿《秋日吊闽王审知墓》:“荒塜累累总可疑,舟藏夜壑竟谁知。千年王气随流水,异代行人指断碑。陶灶草生烟冷处,古城猿啸日斜时。伤心况复当摇落,不待雍门涕已垂。”“骑马经过古墓傍,悄然停筴吊闽王。寒鸦晓树烟初敛,野兔为巢寝已荒。遗庙尚闻供伏腊,空山谁复荐馨香。不堪薤露歌残夜,归路萧条指北邙。”袁敬烈《秋日过王审知墓》:“经过下马荐江篱,百代销沉吊岂知。足踏孤坟崩败土,手披荒莽见残碑。筑城犹说陶砖日,卜帅空传拜剑时。已自逢秋悲宋玉,更看兴废泪双垂。”
  莲花峰 在桃枝岭上,一名“永福”。山形圆尖,若菡萏然,郡之主山也。唐大顺二年建寺,铜铸闽王像一具,今并废。
  傅汝舟《雪晴登莲花峰》:“凌晨发苍莽,日午及清峣。渴饮池内雪,卧听天外谣。举头问云君,虹路何迢迢。他时倘相会,鸾背夹吹箫。”
  王益祥墓 在莲花峰下逆水兜。益祥,宋江东提刑。致仕,山之鼻祖也。事行具郡志。
  谢汝韶墓 在莲花峰下。汝韶,官吉府长史,与当道争礼,拂衣归。所著《碎金集》八十六卷。
  寿山 在四都。与芙蓉、九峰二山对峙,去府城八十里。唐光启三年,建广应院,今废。山有石,莹洁如玉,可为印章,柔而易攻。大者可一二尺许,盖珉云。距山十数里,有五花石坑,其石有红者、缃者、紫者,维艾绿者难得。
  宋黄幹《游寿山》:“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何须论,日暮天寒山路长。”
  明徐《游寿山寺》:“宝界消沉不记春,禅灯无焰老僧贫。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龙象尚存诸佛地,鸡豚偏得数家邻。万峰深处经行少,信宿来游有几人。”谢肇淛《游寿山寺》:“隔溪茅屋似村廛,门外三峰尚俨然。丈室有僧方办寺,殿基无主尽成田。山空琢尽花纹石,像冷烧残宝篆烟。禾黍鸡豚秋满目,布金消息是何年。”陈鸣鹤《游寿山寺》:“香灯零落寺门低,施食台空杜宇啼。山殿旧基耕白水,阪田新黍啄黄鸡。千枚碏璞多藏玉,三日风烟半渡溪。康乐莫辞双屐倦,芙蓉只在九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