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太平地藏院 在铜盘山。后唐同光四年建,今废。
  陆藻墓 在敦业乡太平里。藻,官龙图学士。南渡时,与其兄蕴连典乡郡,人以为荣。
  林泮墓 在大铜盘山。泮官南户部尚书,有司营葬。事具郡志。
  闽山院 在溪头。宋乾德四年建,今废为丛塜。
  王希旦墓 在竹柄山。希旦官礼部郎中,事具郡志。
  兴圣坑 在螺峰山南,宋庆历三年建院。又,螺峰有石院,宋嘉祐二年建,今并废。
  陈景著墓 在螺峰。景著名从,以字行。永乐进士第三,翰林编修。预编纂,书成,丐禄便养,改本府学教授。迨父殁,以母老不愿仕,终于家。
  王俊墓 在螺峰山。俊,成化进士,会试第三,改翰林庶吉士,广东参政。事具郡志。
  马鞍山 在三都,以形似名。宋开宝三年,建地藏院,今废。三都又有大鹏山,翩联高耸,其如飞鹏展翼,其东,则方山之巅也。
  张觷墓 在马鞍山。翁仲、石兽犹有。事具郡志。
  杜坞岭 在三都。又名大夫,相传,有大夫墓在焉。俗呼“豆腐”。其山连亘峻拔,回视西湖,如瀑布在地。
  车宁墓 在杜坞岭。宁,正统进士,广西布政使。
  王介墓 在杜坞。介,弘治乡荐,历官知府。
  王蓥墓 在杜坞。蓥,介之姪也,官刑部郎中。事具郡志。
  林廷玉墓 在杜坞。廷玉官佥都御史。事具郡志。
  郑漳墓 在三都程田山。漳,正德丁丑进士,积官刑部侍郎。卒赐祭葬。
  西室山 在十三都。西室、沙溪二山联络,秀拔千仞,与一都桃源山并峙。
  拜郊山 在杜坞西,闽粤王燔柴处也。其上有坛址。
  自遗爱桥迤东,为北园、苔泉、洗心亭、石泉院、龙腰山、郑珞墓、林真墓、社稷坛、廖云翔墓、五峰山、王昺墓、林誌墓、谢瑀墓、义井、廖贞女墓、玄沙寺、升山寺、凤池山、蓝光墓、长箕岭、黄瑀墓、黄幹墓、石牌庵、坫坂桥、马仙庙、林洋寺、九峰山、刘若虚墓、北庙、龙迹石、广施庙、石塔桥、五县寨、灵云庵、飞坑桥、林门桥。
  北园 延亘数十里,有曲池通于西湖。国朝初,权珰镇守兹土,饬为行游处,堂、庑、亭、榭森列。嘉靖中,罢内臣镇守,亭台多圮,籍于臬司,收其园池税。今豪右主之,薄输于官。
  明张时彻《与陈良谟、江以达二宪伯同游北园》:“城隅曲沼枕元冥,窈窕松门惯不扃。碧树鲜飚时下榻,青山白石坐谈经。鸳鸯对出芙蓉渚,鸑鷟斜分锦绣屏。牢落相看俱病骨,高怀真拟卧云坰。”
  苔泉 名龙舌泉,在越王山之北。石刻“苔泉”二大字,泉甘而洌。
  洗心亭 在苔泉之侧。有二亭达于北园,皆中贵所治,今渐倾圮。
  石泉院 在越王山之北。石壁峭立,泉出其下,即苔泉也。唐元和中,建院泉侧,今废。
  龙腰山 即越王山半蟠城外者。闽时,尝议浚凿通城外壕,有言:“此龙脉,不可断。”遂止。
  郑珞墓 在龙腰山。督学使姚镆立石,刻“循良二千石”数字。珞,旭仲子也,永乐五年进士,守宁波,御赐《招隐歌》宠之。
  林真墓 在龙腰山。真,永乐中乡荐,令三邑,有循良迹,事具郡志。
  社稷坛 在郡城北大鹏山之南。先时,坛在城南七里许,唐迁于南涧寺东。闽时,迁乌石山之阴。宋守柯述为社稷坛“铭”,刻于石。元初,迁法海寺。国朝洪武六年,移今所。
  廖云翔墓 在社稷山。云翔,弘治乡荐,令奉化,卒年九十有三。
  五峰山 在社稷坛之西。山由大鹏搏而来。五峰秀耸,亘数里。
  王昺墓 在五峰山。昺,官户部主事,事具郡志。
  林誌墓 在二都赵府山。誌,永乐中廷试第二人,历官侍读学士,事具郡志。
  谢瑀墓 在二都印石山。瑀,景泰进士,历广东布政使。事具郡志。
  义井 在社稷坛东。有石栏,刻“义井”二字。
  廖贞女墓 在苦参山。贞女名璧,事详南门外。
  玄沙寺 在三都升山下,即飞来峰也。五代梁开平元年建,绍兴间,丞相朱倬请为功德院,赐额“敦忠崇报寺”。有熙春台、不溢泉、鬼磨石、仙升岩、龟池、揽秀亭诸胜。有宗一禅师塔院、静游亭。国朝永乐七年重建,今废。
  宋曾巩《玄沙寺》:“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塵毛。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观察使安积《游玄沙》:“升山游罢到玄沙,松桧阴中一径赊。自愧簪缨趋仕路,翻怜泉石属僧家。寻穷越国真山迹,见尽闽都好物华。幸接画熊拥千骑,红旌归去照残霞。”叶棣《游玄沙》:“乱山深处欵禅扃,十里松阴步障行。翠竹黄花几开发,南星北斗自高明。楼台日转天边影,钟磬风过地底声。为问闲江钓船客,谢家谁更未知名。”程师孟《静游亭》:“石磴高轩榜静游,度年红叶少惊秋。使君会得山僧意,不放笙歌到上头。”李纲《游玄沙》:“招提高拥碧崔嵬,携客登临在此回。寺比道林多掩抱,峰如灵隐解飞来。薜萝深处钟声响,杉桂香中殿阁开。莫道钓鱼人已寂,至今说法尚如雷。”李弥逊“次韵”:“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杖屦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边来。黑头半为忧时改,青眼惟逢胜地开。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比陈雷。”
  元贡师泰:“十里青山马上看,东风拂面尚微寒。偶随芳草来僧寺,却笑飞花落客鞍。东野先生方载酒,西方博士亦弹冠。莫怜白发江湖远,且为诸公一尽欢。”
  明刘大夏《游玄沙》:“清时作宦得闲游,更喜祗园景物幽。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接喧流。僧台翘首诸天近,午日凭栏百感休。薄暮归来心更乐,盈畴禾黍万家秋。”许天锡:“芙蓉面面拥飞峰,地布金沙一万松。鸟语隔窗呼醉梦,山光入座盗吟胸。云缄贝叶函函润,苔蚀碑文字字封。瘦马东西十年事,几回来此益疏慵。”王文旭《飞来寺》:“古寺藤萝外,秋山落叶纷。水流双树暝,花寂半楼云。载酒思渔友,留题忆雁群。明当采黄菊,谁与共幽芬。”陈椿《经玄沙废寺》:“琳宫何处觅,一径望中迷。古洞喧猿语,前蹊印虎蹄。桥经流水断,岸带夕阳低。别欲寻僧去,空门试共栖”。徐《经玄沙废寺》:“欲问前朝帝释家,村童遥指古玄沙。田间掘土铜钟出,路口铺桥石阙斜。说法台空秋啸虎,放生池涸夜鸣蛙。半龛残火金身气,墙角西风鼓子花。”谢肇淛《经玄沙废寺》:“断钟古瓦掩颓均等垣,百亩檀林尽蔗园。人向乱芦寻野径,僧同病叶卧山门。香烟夜烬金猊冻,禾黍秋高石虎蹲。布地开坛消息断,一溪霜月照啼猿。”
  升山灵岩寺 升山去郡十里而遥。陈天嘉三年创寺,旧号“飞山”。世传越王勾践时,此山自会稽飞来,玄沙寺即其址也。以其西岩石间时闻鼓磬声,故称“灵岩”。唐天宝中,任放升举于此,乃号“升山”。兴元初,僧雅操居之。观察使孟皥请于朝,移今所。立寺额“升山”。操尝与皥谈经,今寝堂版曰“紫云”,其遗迹也。山巅有任公台故址。又按:陶隐居《澄真注》:“玉溜山在海中,赤须子谓之‘地肺’。晋太康中,任敦(即放)自茅山往居之,十余年来住此山。又往玉笥,既复来闽,于王霸宅得金版仙诀,丹成上升。”今台及洗药池尚存,寺后圮废。国朝嘉靖间重建。
  唐周朴诗:“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
  宋钱昱《紫云台》:“杉松匝寺堂,栏槛倚高冈。郡国晓云灿,禅堦春草长。涧青连竹色,山静带茶香。更有名僧在,茅庵住上方。”程师孟《游升山》:“行处松萝深似幄,望中城郭细如旗。清泉可惜藏岩下,不作先生洗药池。”运使石廖诗:“衰年脚力倦跻攀,今日凭高一解颜。驱得江山来目下,化将楼殿出云间。真人炼药仙都近,释子焚香佛界间。尘事数来宁易得,高歌尽此夕阳还。”通判陈铸:“任公何代此升仙,万仞仙台倚翠巅。石径层层封绿藓,松萝步步拂青烟。海中岛屿分诸国,野外云霞萃一川。贤守乘春纵登赏,不妨吟到夕阳天。”陈襄《和程大卿游升山》:“相逢正及荔枝期,况值千岩雪洒时。南国小棠偏去近,北山逋客独来迟。云中直有三清路,尘外都如一局棋。闲欲引泉添洗药,未应夺我凤凰池”。曾巩《游升山》:“修竹长松十里阴,任敦烧药洞门深。独窥金版惊人语,能到青霞出世心。鸡犬亦随云外去,蓬瀛何必海中寻。丹楼碧阁唐朝寺,钟呗香花满旧林。”李弥逊《升山》:“飞来耸秀一峰孤,凤沼幽深若画图。钓艇谢亡难复契,弹琴颖在且相娱。心闲自与亲泉石,车稳何妨载酒壶。万壑千岩争竞处,不须惆怅悮东吴。”
  明陈亮《游升山简初上人》:“出自北郭门,村村好林薮。我行访精庵,百折渡溪口。篮舆方跻胜,桂杖还入手。幽深足探诗,十步停八九。飞甍近可观,尚觉登顿久。乃知地位高,上可挹星斗。灵岩下窥瞰,众峰皆培。千村绕城郭,百木争奔走。茫茫浩刼中,万象俱摧朽。名山自千古,半为空门有。吾师智力大,叱咤龙象吼。经行閟幽绝,为我开户牖。未论清净理,且进醍醐酒。居然物外心,解脱超尘垢。明晨下烟阁,怅望空回首。”袁表《春日登升山经玄沙故寺》:“探奇望碧岑,选胜到双林。野烧千山暮,樵歌一径深。春回秪树绿,云带石堂阴。归路缘溪水,泠泠清我心。”王湛《游升山寺》:“踏遍峰头万壑烟,日斜才到寺门前。山僧惯识云霞侣,笑指松间半榻眠。”又《宿升山寺》:“松桧阴阴昼掩扉,深山古寺到人稀。花飘碧涧孤莺啭,烟锁深林独鹤归。松下月华清客梦,竹间云气湿禅衣。明朝又与幽僧别,遥听钟声恋翠微。”陈椿《宿升山寺》:“迭嶂丛林不可梯,奇葩双树隐招提。江门日落潮初长,洞口风鸣鸟乱栖。挥尘坐贪香界净,传灯应照下方迷。僧房阒寂无人到,惟有空廊过虎蹄。”徐《游升山》:“云端石磴万峰回,松竹阴中觉路开。江汇都从闽海去,山飞曾自会稽来。香灯供佛销初地,丹药升仙没古台。独有昔贤遗刻在,年年秋雨长青苔。”谢肇淛《登升山》:“翠微高控大江回,寂寂僧寮昼不开。古寺尚传陈建置,孤峰疑自越飞来。龙蛇石上留残篆,鸡犬云中有旧台。紫竹碧桃零落尽,玉田无主鹤声哀。”郑邦祥《宿升山寺》:“竹阴深掩翠微房,寂寂诸天夜色凉。百尺苍藤猿挂月,半林红叶鸟啼霜。斋前风度云堂磬,定后烟消石室香。万籁不鸣心地静,下窥尘界远茫茫。”林光宇《游升山寺》:“簑衣防乍雨,蓐食趁残更。关远听鸡度,岐多信马行。瀑声喧应谷,雾气暝吞城。静境身才到,山僧问姓名。”“危峰回嶂隐招提,松径参差隔小溪。一片夕阳行欲尽,寻僧人在板桥西。”
  凤池山 在升山之西。相传有五色文鸟浴此,故名。山陬有池,广可三四亩,有泉曰“水帘”。五代汉乾祐元年,忠懿王易升山僧田为尚贤任夫人茔,建塔于此。宋绍兴八年,为颜岐功德院改显忠祠。其地初隶闽县,析属怀安,今并侯官。宋初,有擢秀亭,提刑喻陟赋诗,倅幕皆属和。有翠微亭,建炎二年,进士题名于此。又有览辉亭、凤池轩、华池阁。陈瓘被放后,蒙恩自便居此,今废。
  宋曾巩《游凤池山》:“经年闻说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闲。笑语客随朱阁上,醉醒身在白云间。溪桥野水清犹急,海岸轻寒去却还。为郡天涯亦潇洒,莫嗟流落髩毛斑。”元绛《游凤池山》:“州人未识凤池山,朱毂时来此往还。四座杯盘在天上,满轩风雨落人间。千围古树排旌盖,百道飞泉响珮环。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衰颜。”温益《水帘》:“竹生石上琼瑶碧,泉落帘间祖带垂。”陈赐:“地喷飞泉成雨露,根蟠乔木列旌麾。”李纲《游凤池》:“凤去空余旧浴池,竹梧交荫翠参差。云随屐齿生松磴,泉合琴心泻石陂。幽讨平生如此少,清闲今日许谁知。道人为筑紬书室,杖屦来游更卜期。”李弥逊“次韵”:“几日公来浴凤池,蹇驴陪乘偶参差。羁栖自笑卧盘谷,健句争先诵渼陂。世路吹韲无念到,山游啖蔗不言知。紬书欲遂云根筑,肯与酸寒郑老期。”陈襄《游凤池院》:“白云深处一轩开,凤去池空折野梅。山接九龙争夭矫,路盘千骑久徘徊。烟岚翠入樽前滴,水石清从涧底来。谁与忘机此栖息,笑看林鸟下空台。”
  明徐《登凤池山》:“万山斜日照松楸,千古英雄土一丘。池水半湮无浴凤,墓田初垦有耕牛。黄昏野魅吹燐火,白日妖狐戴髑髅。樵父劚薪经废塜,草间犹拾玉兜鍪。”
  蓝光墓 在二都玄沙山。光,江西人,元末,为闽行省都事。元亡,隐居教授,年九十余卒。闽人祀之城隍庙。子孙居闽,遂世其家。
  明王偁《吊蓝仲晦》诗:“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王气已随陵谷变,剑歌空对海天悲。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欲吊怀沙双鹤远,不堪惆怅泪如丝。”
  长箕岭 一名“长机”,在四都,通古田、罗源二县。又名“桃枝”。
  宋黄幹《九日桃枝岭》:“儿童岂不乐,属此风露清。排檐夜雨滴,诘旦天空明。欢然金石交,要我林泉盟。支筇趁汗漫,勇往不计程。一水何萦纡,千峰郁峥嵘。仰视流云驰,俯听幽壑鸣。班荆得所适,斗酒聊共倾。人生会有累,聚散如浮萍。今朝谐胜游,异日难忘情。意惬各赋诗,庶以纪此行。”又《复归桃枝岭》:“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连亘如长城。仰干云霄不盈尺,俯视天高浮寸碧。闲云吞吐溢涧谷,飞泉喷洒下石壁。中有一山名芙蓉,端冕正色群山空。望之可敬不可慢,僧言直与衡岳同。坡陁突兀作云洞,虎豹蹲踞栖鸾凤。闻道前朝开辟日,曾住浮屠几千众。我来已作五日行,皇天一雨复一晴。穹林杳霭非人世,手接群仙朝玉京。晓来更向山前去,忽到山翁栖隐处。却忆桃源洞里人,日出烟销忘旧路。”陈藻《桃枝岭》:“儿童嬉戏向比邻,长见桃枝出郭人。七十五翁方过岭,回头万事总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