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县乡土志
闽县乡土志
南门外山
横 山 即太平山。在治南,距城二里南台区内,为本境第一重案山,西南为惠泽山。有惠泽庙,祀白马三郎神。沿惠泽山而北,曰金斗山、吉祥山、南禅山。有南禅寺。迤东则有紫气山,亦曰采芝山,俗名夏醴泉。保福山。俗呼保妳山。
钓龙山 又名南台山,区名本此。在治南四里南台区内。居惠泽山之南、为本境第二重案山。崇阜屹立,俯瞰大江,名越王台。即钓龙台,有赵汝愚隶刻。余善时,钓得白龙焉。称全闽第一江山,或以为米芾手书。汉册东越王,于此授册。闽越郊祀亦必于此。北曰大庙山亦名越麓,有无诸庙,后即其冢南曰龙岭,俗讹面岭。南台江北岸,大庙、钓龙、紫气、惠泽、横山、南禅诸山,统名曰独山。或云:惟惠泽山又名独山。
天安山 旧名天宁。在治南,距城十里,为本境第三重案山。盘亘本境下渡、侯官上渡两区。又名挂榜山,俗称盐仓山。有双江台,即天宁台。在光孝寺今亦名天安寺。内。又有宋李纲松风堂遗迹。下即台江流其北。有江南桥俗呼为仓前桥。与万寿桥,夹中洲以通车马。
籐 山 天安山东。在治南,距城十余里下渡区内。起伏五六里,如瓜引籐。有梅坞、十里皆梅。小岭、大岭。其西曰白鹭岭、又有分趋一支,而耸然却顾者,是为鳌头山。
壶屿山 形如倒壶。在治东南,距城十五里白湖区内。江出其东。山之东有巨石,泉甚冽,久旱不涸。
凤 山 一名黄山,亦作凤山。在治南,距城二十五里白湖区内。去白湖港五里,旁有磨石山,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旱亦不涸。
新安山 有岭曰大步。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上有石羊跪石盘,相传自会稽飞来。
平 山 西接凤山,东枕大江,在治东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有平山堂,宋季端宗曾驻驿焉。旁为九曲山,多篆刻。南有甘泉山泉涌石上,色白味甘,不盈不涸。明名臣林瀚裔居其下,曰林浦。又作濂浦。江过此,名濂江。东为瑞迹岭。有唐邵环古寺。
城门山 南抵仁南,北连凤山。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宋郑文肃湜裔居其上、林族居其下。山巅有飞来石。大数丈,高数尺,离地数寸,数小石若卵支其下。默推则动,或预语往推,虽百数十人共力弗动,俗号大小猪。
傅坑山 平山居其东,城门山居其北,仁南区之胪峰山居其南。在治南,距城四十里白湖区内。折而南曰石几山,曰清凉山。属仁南区。其东北诸山,则有大翁山、翁埼、邵埼。俱临濂江。
高盖山 与永福高盖山齐名,亦汉徐登隐居处。在治南稍偏西,距城三十里,盘亘本境白湖、侯官上渡二区。有三峰、九曲。为本境第四重案山。绝顶有青龙池、俗呼天池。徐女峰、仙壇、仙井、鹤巢寺、桃花溪、元陈亿翁种桃为粮,芦湾洞。山下为芦川。北麓曰石室山,今名北园。南麓曰义屿。即外屿,临大江。东麓有白湖港又曰白湖渡。过其下,以入于江,西麓有齐坑、盘屿、浯屿等邨。属侯官辖。
胪峰山 山下名胪雷村,在治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区内。
石鳖山 与马江区之君山遥相对。在治东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区内。山枕闽江,有三石形如鳖。村名鳖头。又有一山,突起田中平地,距石鳖南里许。状如盘龙。有温泉。
东西峡山 江北之仁南区归仁里为峡北;江南外七里区高祥里为峡南。在治南,距城五十里永南区内。两山夹成江峡。峡以上名西峡江,峡以下称东峡江。江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曰浮焦石。石下有潭,居民以为龙潜其中,旱祷辄雨,有乌龙江之目。南北岸各有亭以待渡,俗呼峡北为峡兜。此东峡也。
方 山 遥望端方若几,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又名虎头山,或称内五虎,头五而鼻九。在治南,距城七十里。盘亘本境内七里区与侯、福等邑境。东麓本境、西麓侯官、北临淘江。东、西、南、北四峡俱有谷口,一线甚隘,天生砦门元陈友定遣兵守此,遗址宛然。入其中则平畴数十顷,村落几十家。黄子野旧居之。溪流屈曲,相传介炎隐此,有壇、床、棋局,朱子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四周多桔、柚,味尤甘美。人弗敢窃,惟就食之。天宝间赐名甘果山。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其东自二峰分支,凡百有六峰。历玉水、莲花、方岩、紫苔、太平、金仙、天柱、朝阳、起云、宝台、玉芷、双童诸山峰,至蓝田山,俗呼下半坪,麓有龙井二。入平原。半里许复起一阜如珠,则珠峰是也。
塔峰山 一名珠峰,或名茶峰,亦名塔林。巅有石塔,为方山百六峰之一。在治南,距城六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中田一凸,拔地而地⑵。上有平霄台、长林古洞、下有饮马池。又名半月池。相传其下七眼通江,非大旱不竭,半鉴光澄,塔影照焉。村曰尚干,林姓聚族焉,地以宋林津龙任尚书干官,得名。临淘江,则有木屿。周遭有江。又有白鸡峰,在牛角湾后。马鞍峰,在牛角湾前。蟹山、在萧家步。门口山、有倒驭势。岐头山、中房山、牛眠山、御屏山。迤南曰龟山、曰龙屿、以向壶芦山。
白鹿山 有白鹿溪、白鹿庵。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左曰龙湫潭,又有雷鼓潭。俗称乌龙潭,旱则祷之。西为石官山,又有圆头山、马山、青洋山、迤逶而南、达福清界。
壶芦山 又名梁山。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亦虎头之支耳。上有紫薇台,亦呼紫薇岩。唐末,有紫薇公棲隐于此。为区中名流胜游处。又有五仙岩,五石并列,中一石特高。文笔峰、旁为扈屿、横屿、刘屿。又有石皷、石壁、岱顶诸小山。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最南则三琅峰或作三娘峰。为最高。在大义村后。三峰耸拔,盖不减太华之荡汉排云也。
常思岭 “常”亦作“相”。在治极南,距城百二十里内七里区内。高数百仞,袤三里许。为驿道必经之山。过山即福清境。
玉枕山 即枕峰也。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盘亘内外七里两区。为峡江南候潮之所。上有啸云洞、紫屏、秋坞、青田坂、上冷泉诸胜,麓名枕屿。旁为柘枝山,亦有白云谷、凤巢、卧龙冈、白牛岭、鸣厓胜迹。在尚干马蓝江东。再南则金鳌峰,有南唐将试剑石。玉水山、富山、青铺岭。山在青口富山村,岭在青铺村,并属内七里区。
大象山 枕乌龙山,江南巨障。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高峰耸插霄汉,有一峰,名银峰者。峰顶石白如银,其支曰西峡。与东峡夹峙。曰文殊,皆临江浒,高百余丈。
珠 山 大象分支。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九峰溪水环之。
黄石山 连于珠山。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外七里区内。山有蟠龙之势。自大象而西峡、而文殊、而珠山、而黄石、皆江上山也。
浮峰山 俗传潮盈,则山浮高。在治东南,距城八十余里外七里区内。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其上有三台石。传自武夷飞到。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地即营前。旧作瀛前。
白田山 晋严高欲徙郡城处。在治东南,距城百里外七里区内。山下白田村居民多郑氏。岭曰蕉岭、坑曰蕉坑、溪日蕉溪,其地产蕉,可织以为布。
云门山 枕三江口。在治东南、距城七十余里外七里区内。长江绕其前,多松、竹、泉,石之胜。有吸江亭、狮子石、五色泉、弥陀岩等胜境。村曰洋屿。汉军水师旗营驻焉。北则双鱼屿、琴屿、拱峙江中;南有芹岩、蒲峰、后湾、石龙、有石跨江,长十余丈,名为龙脚。苦耐、亦作苦柰,山极高耸。黄壳、“壳”或为“壑”,亦甚高峻。芭蕉、虎头诸山。
九龙山 临上洞江。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外七里区内。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为毗济潭,潭有穴,通马江。其支曰唐屿,西有洞。山下有江,即名洞江。此上洞江为马江左次港,舟人于此候潮。
南琅埼山 与嘉屿区之北琅埼山同名。在治东南,距城九十余里外七里区内之绍惠里。峰高而且耸,离海亦近,陟之以观日出,亦与嘉登里同。
校 注
⑴原文作“山下材”,“材”字误,应为“村”。
⑵原文作“拔地而地”,“地”字误,应为“起”。
地形略三(水利)
水 利城内河道沟道 闽江 护城河 新港 沙合河 白湖渡 大义渡 洞江廻港 溪海浦圳池井 城内河渠四闸水道,纵横于闽、侯官两境,不能专叙本境。
城中可通舟筏之河,自侯官境内西水关东流,曰西闸河,经太平桥、观音桥、分为南北折,而北者出玉沙桥,又折而东,经潮通桥、益山桥、彩虹桥,曰文藻山河,有元帅庙河,自北来会之。再东经双抛桥、杨桥,又有无源之达明河,亦自北来合之曰虎节河。以上在侯官界。由虎节河仍东流,至到任桥,始入本境而东,再经石桥、安澜桥、曰贤壇河,稍北折而东流,经卫桥,至于狮桥曰三牧坊河。复东流出灰桥,与三块石下曰将军后河,乃东会汤门水关之汤闸河,遂折而流经澳桥及德政桥,则与南派合矣。其自侯官之观音桥东,分流折而南者,出驿前桥曰驿前河,至金斗桥曰金斗河。又折而东南,流经二桥亭下,与仓前桥曰仓前河。再东南则过江都桥畔,有乌石山西北沟渠之水自南来入之,折而向东过老佛亭桥,曰玉山河,至清远桥曰桂枝河。再东流以上在侯官界。抵安泰桥,亦入本境,仍东趋过钓鲈桥畔,桥在河之北,有梁无渠,盖久湮矣。又经本境之观音桥、广河桥、兼济桥、曰朱紫通津河,东流过武安桥曰铁打巷河。复东经古仙桥曰珠妈庙河。更东流乃会北派之水南行,直出水部水关闸,曰水闸河。此外不通舟筏之渠,则侯官境北派之北,有北水关与达明河长短二支流焉。其长支者,溯双抛桥而北,曰元帅庙河,又北曰虎婆庵河,经定远桥曰后曹河。又经卧湖桥以出于北水闸。春夏虽略有浊水,秋冬辄涸。另一支短者,本虎节河之旁支,出五显桥之下,曰达明河,有入路无出路,到渡鸡口即绌然而止。较之北水关之淤塞者,更不侔矣。
三元沟沟之修复,创议于彭司马光藻,实行于郭员外柏苍也。
县前兴贤坊府泮池有巨沟,达福履营、万岁铺、夏醴井巷隧道,穿出城根,至小九仙铺,通大曲池、上党池、二池均属城濠。以入河,曰三元沟。又侯官界内之巨沟,则乌石山沟自白水井巷,趋灵响境仓角头入河。
闽 江
邵、建、及汀北诸溪东西交注以汇于延平津,曰剑川。南合尤溪,东南趋抵福州古田县之水口关,曰困溪。北受古田诸水,又东过闽清口,南纳闽清诸水,到侯官界内,则雪峰以东诸水入焉。是为马渎上流。夹岸诸溪,络绎奔赴,会成大江曰闽川。再东南过石门峡,分东西双流,迤东曰石岊江。沙溪、芋原之水入之。自北而东而北曰洪山江至于南台,入本境曰台江,为北派。其西流者自南而西、而南上受德化、永福之水、下纳瓜山、黄岸之流,曰仙崎江,至于浯山,入本境曰峡江,为南派。此闽江入境之两大源也。
南台江者 旧称钓龙江,又名白龙江。江心有白龙潭。北距县治九里许《寰宇记》谓阔九里。中有数洲,三县洲、仓霞洲、属侯官;中洲、鸭牳洲、在本境。东行曰泛船浦,再东南名濂江。即林浦江。经皷山下而东,则为鳖头江,始与峡江合为一。名马尾江。
东西峡江者 一名乌龙江。江心有黑龙潭。北距县治五十余里,在台江之南五十里。流出阴埼、阳埼二山之后,既受泽、潢、洁、印诸水,而浯水即黄岸江亦东流入之,曰五通江。高盖山峙其北,虎头山耸其南。南有大沙洲,曰南洲,有濑江即大义渡。自南来注,名曰淘江。北有大村落曰螺洲。有白湖港即白湖渡。自北来注,名曰螺江。东经峡北峡南两村之间,绕东西峡山,峡右溯流而上,至黄岸、仙埼以北、统称西峡江,峡左出峡而下趋鳖头、马尾以东,通称东峡江。曰峡兜江。或作狭兜,江面最狭。过峡,两岸陡宽北鳖石,南黄石。曰马头江,则合北港之鳖头江为一,而江面益广,其东即马尾江也。
马 江 闽江下游浮礁若马,礁西马头江,礁东马尾江。首受台峡两江,旁纳上洞一江。亦呼瀛前港,源自长乐出。其广可十余里,北岸有中岐街。“岐”、“崎”、“埼”通。船政局署、营、厂、学堂、槽、坞在焉。南岸上洞江之西,有营前分县。上洞江之东,有洋屿旗营,名为三江口。江上则罗星塔,矗于小屿之巅。塔北青洲,有新建大船坞,联以桥,可直达北岸。东有闽安新旧二镇,田螺湾之水注焉。旧曰廻港,源出凤洋山,称龙溪,屈曲成三十六湾。经圆山水砦,南岸有金刚腿古迹。腿去其一,岩形迫肖。北有象洋之水,曰霓溪者,亦以闽江为尾闾焉。闽江入海之口,则有嘉登里一巨岛亦名琅埼。屹立其中,北曰琯头。即馆头江。江之北长门,为连江界南金牌凤埔均属嘉岛。仍本境也。嘉岛之南有支港,较小于长门港,亦呼南港。港北即嘉登里之北琅埼山,港南乃绍惠里之南琅埼山。南山之东南有泽里、梅花,为长乐界。南港之东北,又浮有壶江一小岛,如壶屹立海口,仍归本境。闽江至凤埔之东,一合,又分出壶江之外再合,则大海之口有南北龟屿,水甚急,名急水门,得礁石之小岛如斗,曰福斗,与荻芦对,名荻芦门。东到大海有五虎门,名外五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