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县乡土志
闽县乡土志
桂香亭在桂香街,行人每憩息亭下,往康山大路所必由也。自桂香亭讫朝天桥,贞孝节烈坊表林立。
浦下村旧有华严寺,今废。寺傍唐翁承赞旧宅,今为徐氏族居。
朝天桥在马崎下,架石于平地,为之桥。右为田桥,左则路桥,上祀古时三皇五帝,有庙焉。庙前峙一铁鼎。
东岳庙在岳前,祀敕封泰山之神,庙宇宏邃,神得用帝者仪仗。岁季春末为神诞。自制府以下必躬往致祭,先诞三日,里人奉神巡游省垣内外。顶礼之盛,殆罕匹也。
庵亭下在东岳岭,亭下一厅南向面山,考验武弁枪炮必于是间。山石屡饮枪炮,有成空洞者。
五贤祠在鼓山麓舍利壑傍,中祀林瀚、曹学佺、邓原岳、谢肇淛,尚有一人失考。
阮公祠祀刘宋阮弥之,盖首劝民农者。闽人食其德,立祠祀之。其祠初在城内乌石山,后移前屿村,今其村及阮洋等村,阮氏子姓犹盛。
黄瓜井距桑溪数武,俗传井有是鱼。今鱼已乌有,而枯旱不涸,足以润田,乡人食其福。
潭下古井在潭下村,永和陇之田咸沾溉焉。与黄瓜井同。东较场在岳后村傍,面积广于南较场三之二。同治间,左文襄莅闽,设洋操营于此,由是常为旗兵校阅之所。孙观察道仁于数年前,常率武备学生放枪于此,并于场东面购田地,建靶道。嗣,绅耆以有碍村居,请于崇将军,移设他所。现惟武备学生用为演习之所。
三角池在上北境之前,有池三角形,因以名村。村人沿山而居。其山脉下接坂尾,中通岳后,上连溪口,直达于东较场,亦东乡冲要之区。
桂香街、院前、东乡有普济院,以养民之疯疾者。横屿、前屿,各有教堂一所。
二十余年前,洋人恒于冬初至冬至止,租东较场驰马赛胜,约两日余,舆马游人往来不绝,贸易盛旺。村人转以为利,而惜其迁往他处。民之贫困,此亦可见。
竹屿村有东野竹林书院,宋时建。朱子避伪学禁,讲学于此,有丹井一,虽大旱仍水膏肥美。又有文光塔,已圯,山下为元遗臣韩准墓。准值明兵入,以丧礼自处,不屈焉。
东野犹画书院,明万历间建。翁正春、叶向高互主讲席,各有楹联,今尚存,其曰犹画者,以书院坐落之区,如一幅画图焉。
竹林精舍,明人谢肇淛、邓原岳、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等七人咏吟之所,时称为竹林后七贤,且建祠祀之,并以名书院曰“东野竹林”。中楹联最富,多邓氏子姓为之,地方大吏与视学使者间亦书匾焉。
左有竹林草堂,明提学邓原岳读书处,徐有诗纪之。又有且静坐斋,明邓布衣定读书处,书“静坐澄心”四字,兼有楹联尚存。近周方伯莲尝书“且静坐斋”四字悬焉。更有犹画山馆,枕经精舍、竹林胜境、犹画庵、耕隐庵、西楼、敦厚斋、畏庵、鼎阳精舍,皆里人邓氏别业最著于明代者也。
竹林有八景,皆朱子命名,里人明御史邓秉修各系以诗。竹林崇拜有拿公祠,神姓卜,名浚,明邵武拿口人,舍生拯合乡之命,乡人立庙祀之。入国朝尤显灵异。列圣褒封赐额,与守土大吏之书匾致敬,辉煌于庙宇焉。旁有英烈王祠,神康姓,保裔名,宋节度使,死契丹之难,明代倭寇为乱,戚少保继光督兵征剿,神示灵异,封英烈。入我朝,祈晴祷雨尤应验。岁春秋,与拿公祠皆由督抚致祭。此外有竹林书院、名师祠、祀朱子并陈北山、翁兆震、叶台山三先生。有笃行斋,则祀明邓氏之名宦者。别有竹林毓麟宫,乡贤邓公祠、春秋由闽县与福州府儒学致祭,此祀典之祠宇,例应备列之者。
坊表最著者曰“礼经奥义”,旌邓迁、邓庭贞也。“父子贤良”旌邓迁、邓原岳也。“兄弟孝友”旌邓应斗、邓应轸也。
右东山区为里六有半,易俗、遂胜、孝义、归善、崇贤,双溪,又割鼓山里之半附焉。为图十四有半,为村八十四。岳前、岳后、朝天桥、河塍、台头、东浦下、清贵、梅边、文星、三角地、横屿、洋头、山重、竹屿、坊兜、东山、洋下、园中、上屯、梅桥、坛下、湖下、上古、池边、湖尾、溪口、横坂、上埔、下上埔、山尾、下山尾、项头、上墩、苔井、陈洋、前岐、溪尾、蒲岭、李园、石门、水头、前屿、后屿、叶宅、松屿、半洋、荷宅、黄坂、凤坂、徐厝墩、石浦、小桥、湖尾、砌池、小坂、连宅、临庄、后浦、后浦前、大坂、茶焙、潘墩、樟林、前溪、后溪、登场、湖塘、秀岭、牛犁湾、古岭、南洋、彭田、溪尾、茶洋、洋里、洲坑、上洋、阮洋、山兜、牛里、萧湾、上埼、中埼、下埼。
地形略二(诸山)
诸 山城内山 东门外山 南门外山 城内九山闽辖者六,曰越、曰于、曰冶、曰嵩、曰芝、曰罗。九山之谚云:“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 越王山 旧隶侯官,后归本境。在城内之北。无诸玩琴石、饮马池、张浚绝学寮俱在此。其东南支峰曰屏山,北麓半蟠城外,为龙腰山。又有马牧山者,则山之西麓,入侯官界。山巅跨城有危楼,曰样楼。故亦名样楼山。南有火药库。库有井曰北库泉。龙腰亦有冽泉,为龙舌泉。蔡忠惠题以“苔泉”。又有水源,接东湖之坝,与潮汐通。越山旧有书院,已改侯官学堂。
九仙山 旧曰九日山,今称于山。有二十四奇《闽书》作三十奇。在城内东南,倚城隅,其支峰为鳌峰。旧有书院,先易校士馆,旋增以师范传习所附于其侧,今撤,改法政学堂。
乌石山 即道山,最名胜。在城西南,为侯官之山,非本境。以上为三山现。
冶 山 古名泉山。在布政廨东北,旧贡院西南。盖越王山之分支也。北有天泉池宋薛弼泉山堂在焉。左为欧冶池。池畔即山东麓,曰将军山。上有九曲池,下称毬场、典船营、樽山。将军山之西,曰城隍山,其右侧环峰亭。诸古岭迤南,则名越墓山,有越墓。俗呼王墓,不知为东越何王墓?
丁戊山 亦呼嵩山,又名中山。取中央而稍近南之义,盖亦九仙远支,逾河复出之一阜也。旧有嵩岳观,王闽古迹也,又有嵩山书院,久废,丁戊山房亦圮,抚署已改作陆军学堂。
闽 山 或以玉尺山为闽山,有篆可考。或又谓闽山庙,有闽山在井中。盖乌石之支麓,起伏蜿蜒,越河而成此丘,亦侯官域内小山也,非本境。以上为三山藏。
芝 山 旁有开元寺,废为工艺厂。旧生芝草,故名。庙曰芝涧。亦越王山之一支,其东隅名灵山。在龙山巷内,“龙”即“灵”之讹。一曰大云。今入郑主事奇峰园。
罗 山 有法海寺。在九仙山下,即其支麓耳。
钟 山 东达明河,西帅庙河。有大中寺“大中”亦作“大钟”即乌石支阜之最远者,地属侯官所辖,非本境。以上为三山看不见。
东门外山
长乐山 唐以名郡。在治东,距城二里东山区内。原名白马山。山阴出温泉。其西北为芦提山、有东禅寺。马崎、上自桂香亭、下及朝天桥、贞孝节烈诸坊,亘半里许。迤南为三昧山、宝月山、东岳岭,又有前屿、后屿、横屿、茶园等冈。东岳岭东北有小东山、东山书院在焉。
康 山 有天香台、为古孝子进香祝亲处,旁刻朱子所书“康”字,山因此名。在治东稍南,距城二里东山区内。山上旧有凌云寺,今已改祀社神。中祀宋宗室光禄大夫赵时畴、旁祀驺闽柳、何、王、邓、陈五大将。山后有遗爱祠。中祀将军英桂,旁祀绅士魏璟,以报免税田根之德。东门外警务分局驻之。邻有风神祠。
金鸡山 有径,称鸡公弄。在治东,距城三里东山区内。环麓即前岐头、与金鸡山对望者为宝鸡亭,宋洪刍驹甫所建。水头、阪尾、溪口各村。迤北有青鹅山,桑溪出焉。又北为龙窟、猎岭、鹅心峦、峭谷、东湖山。宋林观过、林夙居焉。再西北则渐近古东湖淤废之址。
竹林山 又曰竹屿。在治东,距城二里东山区内。旧名双髻、朱子改一峰名讲堂山,一峰名观园山。支山为犹画、莲花、合掌、鼎阳、螺峰。
凤丘山 宋彭鹤林隐此,朱子曾书“鹤林”,又书“凤丘”于岩。在治东,距城五里东山区内。北连蒲岭,南则峦麓相属,迍逦际江。
东 山 区即取以定名。在治东、距城十里东山区内。相传唐蓝超逐鹿入榴花洞,在此。有圣泉、泉涌则本境安。涵虚、沼蛰、龙渊。南为虞公庵,其麓一涧,曰龙首山,宋许将读书处。南有善溪。即鳝溪,为三郎射鳝处。
古 岭 古亦作“鼓”。在治东,距城二十里东山区内。岭介于东山之东,鼓山之北。山之下,有铁鼎潭。居民以为龙常居之。外国官、商、士、女避暑岭巅,筑有洋楼多所。更有牛头寨、蟚蟹岭等隘。接壤侯官、连江。初,后屿郭某居此,转租西人,官不能争。今俨若外人所固有矣。
鼓 山 亦名石鼓,本境主山。在治东,距城三十里东山区。东屹绝海滨,高十余里,袤数十里,盘亘东山、马江二区。有大小顶、大顶即崱屴峰。三天门、海涛亭、灵源洞、喝水崖、涌泉寺、白云洞、龙湫、东际楼、国师崖、印月潭、白猨峡、卓锡峰、东峰、乘云岭、般若洋诸胜。北支曰凤池山,池旱弗涸。东支曰鼓崎,石圆如鼓,山以得名。萧湾岭、蓬崎、蛇洞、剑山、南支曰半月冈、牛眠冈。山与侯官旗山左右相当,不愧会垣双巨镇。
君 山 山下材⑴名君竹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马江区内。由鼓山折而南下,枕马江,上有崑崙石室,旁临仙潭,迤东曰朏山。村名朏头。山有石若芝,为仙芝石,及九眼泉,三生石、几十八景。又南则直趋江滨,与石鳖山隔江对望。江至此,呼为鳖头江。
叠石山 濒江。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马江区内。前有灵泉,下临绝壑。巨石周匝其旁,复众石相叠,环绕如龙,故名。又有院迹山、磕源山、一名下,伐石者集焉。玉顶山。下曰龟屿,其树木苍翠,蔚为一方之胜。
罗星山 上有罗星塔,俗讹作磨心塔。宋柳七娘所建,亦名七娘塔。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马江区内。北岸江汊之中,砥柱奔流、当本境之冲要。登之则见百里,前后群山,皆列左右。罗星塔之东,有圆山、水砦、砦据江中浮礁之上。南直、南岸、金刚腿、隔水相望。地居闽安镇之左,俗称旧镇。
凤洋山 两峰相应,势如搏凤。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马江区内。有王进才仙亭遗迹。石床、几案、棋枰尚在。峭壁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旁有婴台山,又有铜斗山。其峰曰天马,下有石梁,龙溪之水出焉。南为盘石山,山巅三巨石,高十寻。上叠一石,方若棋枰,故名。欲雨,则云出其罅。龙溪流其下,作迴港,甚缭曲,成三十六湾,注入闽江。盘石之东,曰东山。与东山区之东山同名。有石洞,深邃而明郎,洞内两石如床,名仙石床。
衡 山 亦名霍山,形如钟甬。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马江区内。其旁即鹫峰山,上有马面潭,旱多祷之。鹫峰之西,近婴台山。衡山之南,为石门山。石门者,南峰曰湖林,北峰曰濂山。壁立夹峙相近。又有重云山,坦岩十余丈,中一井,深莫测,能兴云雨,俗号龙井。
象 山 山形肖象。在治东南、距城七十余里琯江区内,有霓溪贯流其中。近山人烟稠密,环成村落,临闽江之墩,曰象洋。
双髻山 最多瀑布。在治东南,距城八十余里琯江区内。自鼓山香炉峰逶迤而来,与东山区竹林双髻名同者,此左髻彼右髻。有潭,悬厓夹立,飞流数十丈若练。前峙石屏,高丈许。山谷多溪流,其名曰岊溪,曰孟溪,曰龙径溪,曰浩溪。涉浩溪而上有一石梁,水簾喷气如白虹,大呼则气随之出,声止亦止。再上得潭三,飞瀑尤擅奇观,然人迹鲜至。龙迳溪之旁曰铁冶场,朱子尝避学禁于此。
百洞山 又名八仙岩。在治东南,距城九十余里琯江区内。山枕江海。有五峰层叠,而下多洞穴。有莲花藏及石室、石鲸、石蜍、石琴、石鼎、仙桃、仙掌、日轮、一线天、阆风台诸胜。有寺曰青芝。为明董应举读书处。以洞为门,历十曲洞乃达寺。左蝙蝠洞有古蝠,五彩,大或如斗。又左虎馆。余洞之蔽于榛莽中者,盖不可胜数云。
琅埼山 “埼”或作“岐”,即嘉登里海口大岛。在治东南,距城百里闽江入海处西大江、东大海。嘉屿区内。有孤峰,颇亦高峻,登其巅可观日出。东一井土名龙井,水极甘冽。岛民无咸饮患。北曰金牌山,近与长门相对东江,成峡。南有南港帆船亦能出入。最东北为凤埔山。“凤埔”又作“王埔”其陬即张埼,有海雷石,涛穿成窍,风激作声,宛闻惊霆奇景,逾石钟山。
壶江山 “壶”本作“浮”,海门浮屿。在治东南,距城一百余里嘉屿区内海中,一名文笔山,与王埔对峙。前有双龟屿,最狭之口,称急水门。后有坝流屿、鸡笼屿、大小炉等屿,均拱护嘉登大屿者。
福斗山 即熨斗岛,亦在海中。隔海,为连江之荻芦港,熨斗、荻芦,对列成门。亦曰荻芦门。
五虎山 五山排闼,临大海中。邻有小屿,名虎橱。
南竿塘山 孤悬于五虎门之外,与连江北竿塘遥对。有竹沪及湖尾等六澳。外为大洋。以上皆近嘉屿区,距城或百四五十里,为本境东南数重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