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池山志


  又曰:徐州万年少先生初卜居菜市桥西,山子湖滨,名“隰西草堂”。吴静公宁谧有《过板厂西街,访隰西草堂故址》诗云:“野水残云外,沙门慧寿居。此间留别业,岁晚伴樵渔。地僻经过少,年深巷陌虚。夕阳空(徙)[欹]倚,谁为一回车。”静公去古未远,闻见必确。《茶余客话》载隰西草堂在北门西郭,未知何据。广生案:山、邱二湖,旧时周遭约十余里。湖滨寺观及人家园亭多不胜记,故隰西草堂不入古迹,而以陆观有《山子湖望隰西草堂》诗,孙耕有《鹤江刘丈招游爱莲亭》诗,山居咫尺,游屐必所屡经,故仍为万、刘列传。

  管家湖筑于宋太守应纯之,有爱莲亭、金牛冈、石桥、锣鼓墩诸景,见《淮壖小记》“淮郡古迹”条。自康熙丙辰烟墩堤倒,湖平为陆。自乾隆甲午老坝口河决,而亭亦毁。读曹小仓驹《竹枝词》云:“篆香楼畔爱莲亭,莲叶田田涨绿萍。莫厌渔歌喧午夜,撤罾多趁五更星。”不免桑田之感也。

  爱莲亭内供大士像,相传有僧自云台负来者。乾隆甲午河溢老坝,湖尽淤平,亭台俱没,而像独存。淮安关监督伊龄阿徇僧人佛悟之请,于丙申年改建观音庵祀之。见《关志》。又景会寺楼上所供毗卢佛,寺僧隐辰告余,亦水患后仅存者。两像皆沙质,故得不沉没。好事者遂不免傅会为神奇,抑何可笑。

  尚养初严陵明万历诸生,著《消日居散言》,有《记崇祯辛未水灾》诗,题云:崇祯辛未岁入夏,斗杓且指未矣,当暑行秋,三时不雷,苦雨二月不止,大水遍行,决漕堤东奔,自钵池至城西桥遂不行,封户成河,竟为水乡。

  《淮安关志》:诞登寺去关署西北十五里钵池山后,旧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额,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万清重修。《清河县志》:诞登寺在朱家沟,原名洪福寺,康熙初改名菩提社,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颁御书额,道光二十三年重建。两《志》均言寺旧为洪福,然据曲瑄、金铣两碑文,洪福实即今景会,且洪福建于宋乾德,不建于淳祐,意洪福改景会后,此寺乃袭洪福之名耳。又山北五里有洪福庄,土人亦称旧洪福寺所在,实则庄以寺得名,而寺固在山北。

  诞登与景会同祖嵩乳道密,嵩乳塔今尚存诞登寺后,惜无铭。诞登无碑记,惟宝镜堂有停云居士汤道衡联,云:“携手乐同游,看賸水残山,悉多灵境;潜心参妙谛,听晨钟夕梵,不堕禅宗。”跋云:“同治庚午春,偕也(巅)[颠]老衲游钵池丹台,过访松长老于宝镜堂,极论古今兴废,人世升沉,始知此寺经密祖中兴,至清祖承恩召对,赐今寺额及‘果结菩提树,池分阿耨泉’楹[联],楹联被黄水冲废。松长老同弟巨川亲受致公付嘱,接任此寺,力复前规,迄今廿余载矣。也(巅)[颠]与余遂拟此联,并志其始末于此云。”案:汤跋所称清祖为万清,即《关志》称雍正十一年重修此寺者也;所称松长老为松厓,即《县志》称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此寺者也。万清字侣石,诗见《山阳诗征》。松厓名祖江。也颠名清波,湛真寺僧。

  “宝镜法堂”额,同治庚午楚北黄开宜书。

  米元章画佛石刻,陈文烛跋误以米为曾守山阳。范咏春《淮壖小记》驳之,是也。罗叔蕴振玉《淮(安)[阴]金石仅存录》考《宋史本传》谓:米知涟水军时所作,又引咏春《淮流一勺》言安东尚有米书章化寺额,嘉庆间乡民掊地得之,又云米老书迹遍宇内,画刻独鲜,可宝也。然余见京口宝晋书院有米老自画小(象)[像]石刻。

  元章石刻不知何时移置棠雨庵。尝举以询寺僧,僧未能对。后阅曹砺庵镳《信今录》,言:棠雨庵系顺治辛丑淮北盐商建,以奉任太守生祠。任,山西石楼人,拔贡,顺治十二年任。今米刻后有任偈文,知必移置于是时。

  钵池山侧有“偕隐高风”巨碑,碑额篆书“刘氏先茔”四字,碑左刻“《淮关统志》云:刘麒,字文祯,板闸人,积学工文,有声黉序,终岁闭户,孜孜不倦。晚筑高卧轩,吟诵其间,搜探古今以资著述,故诗文重一时。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务,知无不为,尝于家园后置义地一区,乡之贫无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义,略与兄同。”三行。碑右刻:“茔地一块,南北长二十五弓二尺,南至曹界,北至李界;东西阔十四弓二尺,东至曹界,西至曹界,共坟十三座,计四世。”三行,并真书。《淮安府志》载入“古迹”,但云未详为何人立,则殆未见原碑也。《关志人物传》列麒兄弟于杨理、叶恩之间,知为成化后、嘉靖前人。

  “偕隐高风”碑北不半里,余复访得一巨碑,四分之三已埋土中,碑文磨灭不可辨,额题“奉天诰命”四篆字。碑后有大冢,土人云是板闸杨氏之墓。急归,询之学董杨裕桂,则云每岁致祭,相传为远祖刑部尚书杨飞熊。询以家谱,则又无之。飞熊,康熙间以举人官汾州同知,未尝为司寇。意即杨贯之侍郎墓也。

  钵池山回坟最多。余亲访丛葬处,仅得一碑,题“皇清诰赠明威将军杨公府君之墓”,旁刻:“公讳文整,字秀山,籍山东济南府阳信县,赐进士出身,初振广东龙江协右营守备,升都司佥书、江南江北漕标左营中军守备事。男继泰敬立,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春王正月吉旦。”凡四行。碑额刻篆书“奉天诰命”四字。捡《山阳县志》考之,知继泰以康熙四十三年任漕标中营守备,“中营”当据碑改“左营”。

  景会寺前后,僧塔凡七。余一一手拓其文。一为玉岩崐和尚,一为矜慈德和尚,一为梅也悟和尚,一为道贯通和尚,皆无年月
  。皆寺僧也;一为(履)[侣]石清和尚,无年月。诞登寺僧;一为树宗式和尚,乾隆十年。一为午亭昌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并湖心寺僧。

  王棠《游钵池山记》言寺有两碑。一云晋王子乔丹成饲鸡,鸡僵,乔疑丹不验,弃井中,鸡忽化凤,乔乘凤上升;一引王乔双凫事。而成、宏诸碑皆无此文,意别有两碑,今毁。

  《山阳志遗》论修志之难,云:余辈但任分校,文字必经二总裁鉴定去留,以郡公为主,而当时增删多有可骇者。如,《金广信铣传》,“自蕲州知州行取礼部员外充中祕作编纂官”,旧传如此。忽删去“礼部员外”,但云由知州充中祕;员外现任官也,中祕暂充差也,删去四字,是以何官为编纂官乎?《杨侍郎理传》将不待奏报,发银谷赈安饥民事尽删去,但以“善于赈济”四字了之。侍郎一生,此最卓卓,一概抹却。善于赈济,凡有司皆可加也。今景会寺有成化、宏治两碑,皆侍郎篆额,宏治碑文则广信撰并书也。

  成化碑阴多漶灭不可读。谛审数四,知前五行为长官题名,后分二十二列,每列二十人,惟第二十二列仅二人。最奇者,碑右上方于诸人题名中,忽夹行草六行,题名皆真书。载所购地,此由寺僧虑产遗失,不知何时添入碑内,未成体例,今姑仍之,释文如下:

  缺都知监左少监缺

  右第一行当为都知监左少监王增福结衔

  缺司缺右缺汪缺

  右第二行当为司设监右少监汪文结衔

  进缺工缺水使缺前吏缺

  右第三行当为工部主事徐澄结衔

  进士出身郎缺主缺

  右第四行当为户部主事吴彦华结衔

  缺大夫缺察缺察使缺

  右第五行当为按察使石渠结衔

  □□□□□□□□黄□

  □□□□□□□□□□

  □□□□□□□□□□

  □□□□□□□□□□

  □□□□□□□□□□

  □□□□□□佛明□□

  □□□□□□佛缘□□

  □□诚密佛照佛谛□□

  □□诚演佛智佛□□□

  □□□□佛真佛来□□

  □□□□佛印法通□□

  基□阔三十五丈深四十缺

  一块原买名下,地座落寺西缺

  大路南至吴原界,西至陈义界,北至缺

  小麦二斗又买陈□等池一块,座落板闸运缺

  北计地□阔□五十丈,东至陈荣界缺

  西至浅铺,北至□□界,夏税小麦五斗缺

  □信□珍徐□梅□□□

  义官王□徐镛□□朱玉□□

  杨福胡觉宣李□胡□□□

  右第一右第二右第三右第四右第五

  列三人列六人列六人列九人列一人

  □□□□□□张佳□□

  □□□□□□□□□□

  □□□□□□□□□□

  □□□□□□□□□□

  □□□□□□□□□□

  □□□□□□□□□□

  □□孙□□根陈□□□

  □□□□王政汪□□□

  □□□□□□桂英唐荣

  □□□□祝宣赵熊王敬

  □□□□□□张□冯通

  □□□□□□张顺赵俊

  □□□□阎明孙暄沈□

  □□□□□□严□朱敬

  □□□□□凤陈锦王辉

  □□□□□华汪诚□英

  □□□□□进吴昶姚华

  □□□□□诰何连孙□

  □□□□孙玺秦谦彭达

  □□□□王远李浩彭渊

  右第六右第七右第八右第九右第十

  列列一人列十八列十五列十二

  人人

  □□□□□□□□□□

  □□□□□□□□□□

  □□□□□□□□□□

  □□□□□□□□□□

  □福□□□□□□□□

  □□□□□□□□□□

  潘良汤玉杨宁□□□□

  刘海邱政陈达□□庞□

  杨达邱廉赵诚□□□□

  徐进赵伦□聚李锦□□

  李全周清陆□朱□□华

  刘隆梁□李玺陈□□□

  邹瓘方名赵昂□□许□

  李珏余宏李玉赵□刘缙

  杨祺贾达□□宋□胡杰

  陶暹李俊□□庞洪□□

  许遵滕谦□□□□□□

  杨辅胡□□达□□□□

  朱远汤□□□□□□□

  王嵩□□邹升吴全杨信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

  一列十二列十三列十四列七五列六

  五人三人人人人

  □□□□□□□□□□

  □□□□□□□□□□

  □□□□□□□□□□

  □□□□□□□□□□

  □□□□□□□□□□

  □□□□□□□□□□

  □□□□□□□□张纪

  □□李和□□□通苗实

  李□李昂□□□□□英

  □□□□□□□□董和

  赵□□□□□朱宗□仁

  □□□□□□□□□□

  □□□□□□□□孙贵

  李惠□□□□□□□□

  □□□□□□□□□□

  张锦□□□□朱□□□

  □□徐□黄□□□□□

  李迪许成□聚张□胡□

  □□蔡迪谈谦王亮□荣

  □□□□高林□□□□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二

  六列五七列五八列四九列五十列八

  人人人人人

  □□

  □□

  □□

  □□

  □□

  徐□

  姚琎

  陆□

  戴□

  □□

  □□

  □□

  □洪

  □觊

  刘淦

  □海

  □□

  李荣

  赵锦刘景

  □□徐守忠

  右第二右第二

  十一列十二列

  十人二人余

  无字

  郭次甫寓淮,所携一杖二衲三瓢四锄五觚六五岳真形图,自号五游山人。陈太守文烛为作诗。旧《志》误以郭为“五岳”,非也。五岳山人,陈太守号。

  胡天放尝读书河下竹巷三板桥侧。《淮壖小记》云:河下竹巷魁星楼,有康熙二十五年胡天放先生《楼记》,今碣尚存。天放所著《藉湖堂集》,段蔗叟朝端语余少时曾有葺本,虫蚀殆尽,今并不可踪迹矣。蒋荆名楛《题胡孝廉楝居图》诗原注:孝廉自有记。此记惜无从觅以入《山志》也。

  荆名所著《天涯诗钞》有《癸酉暮秋哭胡天(仿)[放]先生》诗云:“孝廉今硕果,韦布久飘篷。自结忘年友,俱成遁世翁。仙游逾耄耋,道在历穷通。遗墨藏心史,千秋苦楝风。”癸酉为康熙三十二年。

  张虞山养重《古调堂集》有《望八素山有怀同志诸子》诗,自序云:“旧与张伯玉、靳茶坡、胡天(仿)[放]、陈阶六、阎再彭、程娄东、邱季贞结隐东海,为八闲人。”又《送胡天(仿)[放]之东海》诗云:“浪泊云台境久荒,凭空东望是扶桑。鸡声啼处乾坤白,鱼眼开时日月黄。满目山川连海岱,千秋人物数齐梁。而今俯仰无消息,莫叹蓬瀛迹渺茫。”

  嵇叔子太守宗孟《立命堂集》有《贺胡母管太君八帙序》文:切岁步庚子履端,后浃辰三日,枚里管太君胡老伯母历晋八帙。知为顺治十七年,太君之生在万历九年正月十三日也。曰:伯子、季子暨文孙,伐鼓、张乐、饰舞衣、鞠跽以引年。知天放有兄及有子姪也。文称师虞为季子,故知伯子为师虞兄。师虞天放字。中间淋漓往复述太君之言,曰:“与我鼎钟,无宁藿菽也;与我文帔,无宁蒿簪也;与我八驺遥遥,无宁板舆自适也;与我东海之诰诫,无宁豹谷之优游也;与我封鮓见还,敕尔廉隅,无宁白华油油,勉尔孝思也。”读之使人俯仰无端,肃然生敬。

  杨笏山庆之有《论淮上国朝诗人补遗绝句》云:“浣露餐霞住钵池,生花笔本擅离奇。谁知小宋名相敌,传遍尚书红杏词。”自注谓:吴冠雅,吴未诗。案:冠雅名初枚,未诗名应枚,并乾隆中诸生,冠雅有《吴寄天诗賸》,未诗有《自怡轩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