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池山志


  翁英满洲人。康熙十六年,以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任淮安关监督,政尚宽简,商贾悦服,凡所惠恤士民者,又无不周至。关署密迩钵池山,翁英目睹山寺倾圮,会漕、河、抚三院广生案:是时漕院为帅颜保,河院为靳辅,抚院为田雯捐俸,慨为之倡,翁英竭力为之佐。商民去后追思,于河堤堡房之侧建立书院,设尸祝之。《淮安关志》,参翁英《重修景会寺碑志》。

  党古礼满洲人。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三年任淮安关监督。关署后俯临山子湖,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数十里。荇藻纷披,鱼鸟飞跃,至夏则芰荷围绕,水香袭人,乃为建亭湖心,名曰“爱莲”。绿树红桥,周环掩映,一切竹几、木榻、茶铛、酒榼之具,随意位置,为一时游观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亭内供大士像,相传有僧自云台负来者。党古礼为人襟怀阔达,敏雅绝伦,综核淮榷,事不烦而就理。《淮安关志》,参邱兢《游爱莲亭记》、黄达《重游爱莲亭记》。

  刘广字豫庵,号鹤江。父宫,于书无所不读,诗尤深细。广遵奉庭训,以文章显,淹雅博洽。康熙中,补增广生员,屡试南省未售,乃闭户著书,暇则伸纸挥毫,临摹右军法贴,故诗、字为一时之冠。与吴之榕、孙耕辈,时觞咏爱莲亭中。晚游关陕,七十外犹作客。《淮安关志》,参段朝端《跰余话》。

  田兴助字九一,号耕者。幼工词翰,有神童之誉。家贫,亲老弃儒,谋升斗以资孝养。亲没,竭力营葬,家益困。顾性好施予,有以危亡告者,虽厨不举火亦解衣质物济之。里有公事必奋勉倡率。如:迁建文昌阁,修理邵公桥、陈公新路,皆历历脍炙人口。《淮安关志》。

  汪枚字卜三,号梅峰,以所居近钵池山侧,故又号钵山。山阳名诸生,躭学嗜古,读书昼夜不少懈。年十九补弟子员,旋食饩。尝下帷扬、通间,淹博之称籍甚淮上,汪廷尉荇训奇其才,邀至京。晚年归里,汪冢宰谨堂荐之渤海高师相。广生案:师相名斌,镶黄旗人。时师相督河清江,幕中多贤豪之士,日事唱酬。著有《古文选注》、《秦淮游草》若干卷。弟杰蒐其诗文,刻全集,名《钵山存稿》行世。《淮安关志》,参汪杰《(铢)[钵]山存稿跋》。

  朱涵字蕴千,山阳人。乾隆壬戌进士。尝读书乾元道院。一子嘉树,早卒,其聘妻安东张氏,年十五,闻讣,促家人治素服,如朱氏诣殡而弔,已弔而谒舅姑,舅姑恸不胜。戚党见者无不太息泣下。《淮安艺文志小传》,参朱涵《炼丹台仙迹记》、汪枚《张贞女传》。

  黄达字上之,华亭人。乾隆壬申进士。初选池州府学教授,丁外艰,服阕,补淮安府学教授。达,负闳丽之才,秉铎逾十载,训士谆至。平居收辑故实,凡忠效、节烈、畸人、端士悉为作传,表其微。诗亦为同郡沈大成所称。尝梦登一楼,非复人间,忻然得句云:“江影山光共一楼”,遂自号“一楼”。所著《一楼集》有游钵池山、爱莲亭诸记。《淮安府志》、《华亭县志》,参夏之蓉《一楼集序》、黄达《字说》。

  伊龄阿字精一,满洲人。乾隆三十七年、四十一年,两任淮安关监督。三十九年秋八月,黄河溢岸,伊龄阿念三街水道向以山子湖为总汇,爰绘《水塘故迹图》,捐俸千余两,鸠工度地,自百子堂、三元宫起,历关署后观音庵桥,迤逦东下,中瀹徐家桥一带,支沟滢洄,出魁星楼外,南引回施庵、翁公祠诸塘水,历通源寺,过篆香楼,併向东北抵刘家窑止,更于尾闾处建立石洞,水大则开洞放水,出盐河汇达鱼滨河以入于海。统计河长千有七百余丈,口阔三丈五尺,底阔一丈五尺,深七尺有差。寻调任两淮盐政。洊历浙江巡抚、工部侍郎。丁玉衡称其“惠泽之及于贾舶者,与淮水同流;清望之著于河干者,与钵山并峙。”《淮安关志》,参丁玉衡《挑濬泄水河碑记》。

  杨鈵字品川。材具素优,长板闸镇。向有山子湖,在关署后、钵池山南,上承清江浦,下至窑沟,广袤数十里,与邱家一水相通,以新路为界。乾隆甲午,黄河老坝口漫工,两湖淤成平陆,地势高仰,板闸一坊转致釜底。夏秋阴雨,东园房屋咸在泥涝中。鈵自南河游幕归,相度形势,自百子堂起至刘家窑止,挑挖泄水河一道,导引清江下注之水安流而东,使无积涝之患。又自魁星楼外观音庵起,挑挖支河一道,导引东园一带积水入泄水河,归盐河入海。将刘家窑石洞改建石闸,以资启闭。十数年来,河水无壅滞。民人勒碑称颂不衰。《淮安关志》。

  吴棠字仲宣,安徽盱眙人。道光甲午举人。咸丰初为清河令,迄官漕督,先后凡十年。抚辑彫残,忠勤不倦,江北倚为屏蔽。历官江苏巡抚、闽浙、四川总督,卒谥勤惠。棠为漕督,驻师瓦砾中,筑河北土围,旋筑清河县城,屹为重镇。四乡围寨,次第兴修。景会寺楼上佛前有额曰“应如是住”。联曰:“清磬谁敲,点缀钵池风景;法轮常转,保全福地河山。”棠手笔也。《淮安府志》,参吴棠《钵池山游记》。

  黄钧宰字天河,原名振均,字宰平,自号钵池山农。道光己酉拔贡,奉贤县训导。钧宰壮时,倜傥权奇,晚因病饮铁酒,致狂易,升屋叫号,展转属纩。著有《金壶七墨》。《山阳诗征续编》“小传”。

  顾思尧字勳卿,武威人。咸丰六年任山阳县知县。时捻逆踞三河,窥淮郡,土人见钵池山上有灯帜,得神庇佑。思尧牒大府入奏,奉旨得封“普惠”,并赐额“保惠全淮”。寻擢府事。初,秦州人赵酉知淮安府事,政尚严猛,犯禁者多不生出狱,奸人震慑。顾其意在抑强植弱,不专以搏击为事。思尧善治盗贼,以严厉治办称,人谓其类前守赵酉。《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参韦城《显真亭记略》。

  韦城以弟坦贵封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咸丰八年秋,粤逆踞天长六合,窥三河。三河,淮郡门户,淮人重足忧之,衡阳兵击之溃,土著家见灯帜东归,抵钵池而没。越二年,捻逆又踞三河,神庇佑如前。城许愿肖像文通寺正殿西偏,名曰“闻妙香室”,用便祷祠。丹台旧址剥陊倾颓,过者心衋。城以肖像之余力新之。《山阳县志》,参韦城《显真亭记略》。

  钵池山志方外志第六
  方外志第六

  玉海乾德元年于郡北山之南,建洪福塔院。范以煦《龙兴寺塔缘起》。

  清叟至大间寺僧,衣盂罄佔,重建基址,起盖法堂、山门、斋堂、寝室、僧寮、厨库,以及田园、农具、供器,种种俱备。《重开钵池山残记》。

  妙宝清叟弟子。《重开钵池山残记》。

  碧潭正统间僧。钵池山旧有寺,曰“洪福”,兵燹之后,刍尧者往焉,雉兔者往焉。碧潭知其为福地也,诛茅结庵,以奉香灺,支倾植仆,志在兴废。曲瑄《景会寺碑》,参金铣《景会寺兴造记》。

  德燮僧录右街掌教大云兴公弟子。正统间奉兴公命,与德爱来主寺事。曲瑄《景会寺碑》。

  德爱字悦中,亦兴公弟子。正统间,景会寺老僧碧潭驻锡钵池山下,志在兴废,而力莫能为,以其事白兴公,公命其徒德燮与德爱来主寺事。于时承运右副使金宝,承上命来监督常盈仓粮储,遂罄其私橐以畀之,涓吉选良,市材鸠工,营缮未半示寂。曲瑄《景会寺碑》,参金铣《景会寺兴造记》。

  文敏字纳庵,德爱弟子,爽朗博洽,兼通儒典,作大雄、天王二殿,伽蓝、祖师二堂,毗卢之阁、钟鼓之楼以及藏库、讲室、僧寮,凡禅林之宜有者悉备。既而以其额请于上,蒙赐今名。经始于正统戊午春,讫工于成化戊子秋。文敏砻巨石,将以纪岁月,未克就而逝。曲瑄《景会寺碑》。

  诚定字如山,继文敏主法席。寺为风雨震凌,渐至芜废,定因启于漕运总戎、平江伯陈锐,又得都知监左少监王增福外护之力,倾者植之,仆者起之,朽者易之,缺者补之,伽蓝、法堂、丈室、山门及昔之未克成者,无不完美。曲瑄《景会寺碑》。

  心灯隆庆初寺僧,能诗翰。陈文烛《米元章画佛跋》。

  普雷慎戒万历间寺僧,熏心发念,募修山寺。王久章《募修钵池山景会寺序》。

  传崐字玉岩,康熙间寺僧,曹洞嵩乳老人法孙。诗文法言越诸耆宿,搥钟挝鼓,醒彻群迷,清叟之后重兴此山,监督翁英谓“其在玉和尚也”。翁英《重修钵池山景会寺碑记》。

  成果苦行僧,与传崐谋鼎新山寺。翁英《重修钵池景会寺碑记》。

  灯德字矜慈,传崐弟子。灯德传正悟,字梅也;正悟传宗圣,字三贤,皆有功于此刹。乾隆三十九年秋,河决寺毁,水涸,惟古佛一尊趺坐黄土中。宗圣归,结茅以居,迨嘉庆间逝世。郝炳纶《景会寺记》。

  永绪字赞先;永学字道隆。并宗圣弟子。嘉庆间继主是寺。郝炳纶《景会寺记》。

  绍性字本善;绍睿字恒中。能茹苦,寺亦略修葺。郝炳纶《景会寺记》。

  新元字润禅;新寿字位元。道光间,成丈室楼三楹,草创佛殿,重修宝幢,置田百亩。郝炳纶《景会寺记》。

  丰熙字叶雅;人修字悟彻。咸、同间寺僧。郝炳纶《景会寺记》。

  人春亦同治间寺僧。韦城《显真亭记略》。

  天通字道贯。海州士族茆氏子,光绪初寺僧,为淮北诸山第一流人物,精岐黄,主山寺十五年,焚修之暇,坚苦督耕,与其徒宜坚,以勤俭所蓄,不事外缘,重新庙貌。自云:来时仅破屋数椽,荒榛古佛而已。郝炳纶《景会寺记》,参唐天爵《中兴头陀记》。

  王含一乾元道院道士。构屋数椽,垦刈榛莽,植桃柳五百株,有重修丹台之志。同时有火星庙道士郭乾泗者,师事李半仙,深得元解。工诗画,弹琴、角弈皆极精妙,尤善书,笔力得淳化神髓。有赠含一诗云:“王子含一者,不忍祖基荒。恢宏为己任,赤手能摒挡。辛勤数载间,肯构亦肯堂。种术草来辟,开堂云水扬。步虚上高台,偃忍在芝房。为淮培福地,为道发清光。一举数善备,吁君意诚良。”《淮安关志》,参朱涵《炼丹台仙迹记》、郭乾泗《赠王含一师》诗。

  钵池山志志余
  附志余

  刘向《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赞”曰:“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邱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尚《传》未言王子乔有在钵池山炼丹事也。惟《云笈七籤》引司马紫(亦作子)微所集《天地宫府图》,其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第四十福[地]曰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所云云。自来皆未引及。

  范咏春以煦所著《淮壖小记》四卷皆记淮上掌故。其“淮郡好巫”条云:钵池山自是吾郡一土阜。土之赤色,地脉使然,与安东赤岸、京口赤岸正同,非由炼丹而然。乃附会为王子乔,又讹为王乔,又讹为晋王乔。考韦昭《国语榖洛》篇注言:周灵王太子晋,早卒不立。《汲冢周书》“太子晋解”:师旷言其火色不寿。又云未及三年告死者至。据《潜夫论氏姓》篇,太子与师旷言时,年十五,则其寿止十七八耳,焉有炼丹之事?刘向《列仙传》称王子乔游伊洛间,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于缑巅吹笙谢时人而去。《水经注》:休水发侧缑氏,王子晋控鹤斯阜,其家得遗屣。《旧唐书礼仪志》:天册万(寿)[岁]元年封王子晋为升仙太子,立庙嵩山。蔡邕《王子乔碑》称或云颖川人,或云彦荣人。《水经注》又有薄城呼伊用昌之王子乔。《风俗通》称王子乔本由叶公(词)[祠]附会。《后汉书》:王乔,东河人。又曰即古仙人王子乔也。《章怀注》引《列仙传》释之。凡此说,虽诞幻,然皆隶河南,与吾邑无涉。《史记封禅书》“索引”引裴秀《冀州记》谓:缑氏仙人庙,乃犍为武阳人作柏人令之王乔。《颜氏家训》记《柏人城碑》云:上有巏嵍山,王乔所仙。《华阳国志》亦称王乔仙迹。是王乔乃四川人,非周太子。《真诰》有京陵王子乔墓。李善《文选注》有丹阳鸾冈鹤阜,为王子乔遗迹。总之,不与吾郡相干。

  又“刘水心”条云:水心著《西渚诗》,存钵池山云云,与张太史“宋家怡宠林灵素,无补金兵陷汴梁”同一妙指。

  盛子履大士官山阳教谕,有《淮阴竹枝词》,中一首云:“水边楼阁影周遮,六曲栏干整又斜。家在钵池山上住,秋来多种凤仙花。”此花可入《山志》“物产”。

  又熊兰坡德庆云:“盐河一带柳湾环,行到莲亭意自闲。十里桃花红似锦,游人又上钵池山。”阮定甫钟瑗云:“秋风明月古城隈,明月门楼画角催。一上咬金墩上望,钵池风雨自西来。”

  李莘樵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见徐北山《泛山子湖》诗,广生案:诗未见,惟从《山阳诗征》采得北山《自景会寺归草堂,忠行自江右抵里过访》七律一首。《淮壖小记》引诗中“湖上片帆”二句,忠行许其恕字也。在板厂街西,即今苍龙桥罗柳河西。北国初时,笙歌画舫,游人骈集,由山子湖直达钵池山,中过邱家湖,今人尚称山、邱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