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重修台湾府志-清-范咸
重修台湾府志-清-范咸
茄冬溪:在厅治东北九十里。
长豆溪:在厅治东北一百四十里。源发八里坌山南,西入于海。八里坌山之北,为淡水港。
山朝溪:在厅治东北三百五十五里、八尺门之南。东为大海。
竹堑溪:在厅治北十五里。潮过竹堑社,受眩眩山水;又东行,受查内山水,西入海。
大溪:在厅治北五十里。源发自查内山北;又源发于合欢山者,咬吧里溪、田厝溪、茄冬溪,合北内山之流为霄里溪。过小龟仑山,汇于南嵌社,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
磺溪:在厅治北一百八十五里。源发磺山;西过内北投,出关渡门入于海。东北为鸡笼港,港以东为八尺门港。
眩眩溪:在厅治西五里。源发眩眩内山;合邻仔叭荖山之流,为竹堑溪;西出为港,入于海。
吞霄溪:在厅治西南七十里。源发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海。
中港:在厅治南三十里。
劳施港:在厅治南一百里。台属小商船往来贸易。
蓬山港:在厅治南一百三十里。由蓬山溪径此入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载芝麻。
蛤仔难港:在厅治东北五百五十里。有二;合诸山滩流与海潮汇。蛤仔难三十六社,散处于港之左右。
淡水港:在厅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关渡门。内有大澳,分为二港:西南至摆接社止,东北至峰紫峙止。番民往来,俱用蟒甲。澳内可泊大舟数百,内地商船间亦到此。
八尺门港:在厅治北二百二十里、鸡笼港之东。隔港为山朝、黑沙晃诸山。
鸡笼港:在厅治北二百五十里。三面皆山,独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鸡笼、桶盘二屿,包裹周密;可泊商船。
造船港:在厅治西北十五里。
南嵌港:在厅治西北一百三十里。自竹堑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内多一溪十数弯折者。潮过小凤山至南嵌社,南受查内山水、东受关渡门水,西入海。
温泉:在山朝山内。
龙目井:在大鸡笼山之麓。下临大海,四周斥卤;泉涌如珠,濆地而起,独甘冽冠于全台。不知开自何时,大约荷兰所浚也。
澎湖厅
虎井屿:在厅治南水程二十里。
鸡笼屿:在厅治南水程八里。
桶盘屿:在厅治南,水程十二里。
金鸡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
南屿:在厅治南,水程一百里。亦称大屿。
布袋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
八罩山屿:在厅治南,水程八十里。居民稠密。
铁砧屿:在厅治南,水程七十里。上有石板三、四丈如攻铁之砧,故名。
头巾屿:在厅治南,水程七十里。以形似名。
将军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旧名尾薯田。上有将军庙。
马鞍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旧名鸡肾。
狗沙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有鱼名狗沙,此处独多。
船帆屿: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一名船篷。
半坪屿:在厅治南,水程七十里。分东、西。
味银屿:在厅治南,水程七十里。相传红毛捆载过此,船击破,士人入水探银,故名。
钟仔屿:在厅治南,水程七十里。亦名磘子。
西吉屿:在厅治东南,水程八十里。
香炉屿:在厅治东,水程三十里。一名鼎湾屿。
林投屿:在厅治东十九里。
阳屿:在厅治东,水程四十五里。
阴屿:在厅治东,水程四十三里。
东吉屿:在厅治东,水程八十里。东、西二吉,渡海时必验此以定去向;乃入台之指南车也。
锄头增屿:在厅治东,水程八十里。
大山屿:在厅治东北二十五里。
碇齿屿:在厅治东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扚。
奎璧屿:在厅治东北二十五里。
北崎屿:在厅治北,水程五十里。或称后埭,或称尾虎,皆此屿也。
险礁屿:在厅治北,水程四十里。又名屈爪屿。
白沙屿:在厅治北,水程三十六里。有南、北二处。
篮笨屿:在厅治北,水程三十六里。即篮饭盖。
雁净屿:在厅治北,水程十九里。
员贝屿:在厅治北,水程二十三里。亦称湾贝。
吉贝屿:在厅治北,水程六十五里。
镇海屿:在厅治北六十里。
中墩屿:在厅治北三十五里。
大仓屿:在厅治北,水程十五里。
目屿:在厅治北,水程八十里。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姑婆屿:在厅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空壳屿:在厅治北,水程五十五里。不生一物,故名。
土地公屿:在厅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金山屿:在厅治北,水程三十六里。
鸟屿:在厅治北,水程三十八里。
丁字门屿:在厅治西北,水程三十里。即小门澳。
大猫屿:在厅治西,水程六十里。
小猫屿:在厅治西,水程六十里(二山多异石如猫;又名大烈、小烈)。
花屿:在厅治西,水程五十里。
草屿:在厅治西,水程八十里。
墨屿:在厅治西,水程八十里。
西屿:在厅治西,水程二十里。
四角仔屿:在厅治西南,水程五里。
天后澳:在澎湖中央,即妈宫澳;澎湖厅驻札处(澳者,就可泊船之处而言;各澳即在各屿中)。
案山仔澳:在厅治南七里。
鸡母湾澳:在厅治南十六里。亦称鸡母坞。四面皆山,商船多避风于此。又名■〈虫戚〉子湾。
风柜尾澳:在厅治南二十五里。可容小艇。
禅埯澳:在厅治南二十二里;即井仔埯。在风柜之东。捕鱼者居之。
嵵里澳:在厅治南二十里。
猪母落水澳:在厅治南十七里。与禅埯相邻,可以寄泊。
西埯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即网埯。在八罩之南。捕鱼者多在此。
挽毛潭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即挽门澳。在八罩东崖。
布袋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八军屿北。外狭内广,状如布袋。
水埯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八罩之西崖。上多人家。春夏行舟,从此地取水。
大花宅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旁有小花宅澳(以上五澳,总名八罩山)。
将军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
沙钩澳:在厅治南,水程五十里。澳狭水浅,巨舰不得进。
承质澳:在厅治南,水程一百里。越此而西,有壶内澳;冬春波浪少平,可以寄泊。
乌嵌澳:在厅治东南十五里。
双头挂澳:在厅治东十三里。亦名双头跨。可避北风。
文良港澳:在厅治东二十五里;即龙门港。居民颇多。
东西卫澳:在厅治东六里。可泊船者,惟东卫澳;西卫,则无澳而兼名之者也。
锁管港澳:在厅治东十六里。又名墨屿。
林投澳:在厅治东十九里。
间子澳:在厅治东十九里。
文澳:在厅治东北四里。即暗澳。
奎璧港澳:在厅治东北二十五里。
蚱脚屿澳:在厅治东北七里。与案山仔相邻。
尖山仔澳:在厅治东北二十二里。
红罗罩澳:在厅治北二十里。即红林罩。
红毛城澳:在厅治北二里、妈宫之后。
镇海澳:在厅治北六十里。
港尾澳:在厅治北六十里、镇海之西。南风可泊舟。
大赤嵌澳:在厅治北六十里。
小赤嵌澳:在厅治北五十八里。
城前澳:在厅治北四十里。亦名长岸仔。
瓦硐港澳:在厅治北五十二里。
后寮澳:在厅治北二十五里(以上七澳,名为水北山)。
吉贝澳:在厅治北,水程六十五里。此澳附于镇海。
沙港底澳:在厅治北二十二里(以下四澳,俱在大山屿)。
西溪澳:在厅治北十九里。
白猿坑澳:在厅治北二十五里。
青螺澳:在厅治北二十二里。
后窟潭澳:在厅治西北三里。一名潭边。
通梁港澳:在厅治西北五十里。
横礁澳:在厅治西北,水程三十里;西屿之东。
小门澳:在厅治西北,水程三十里。
小果叶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烟颇密,小舟多聚泊焉。
新城澳:在厅治西一里。亦称烟墩脚。
竹篙湾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五里;西屿之北,南风泊船地。其西北有二处,曰南吼门、大吼门;波涛汹涌,舟楫罕通。
大果叶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六里。有石伏水,舟不敢犯。俗呼为师公礁。
牛心湾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里;即铁线澳。商船来台,多由于此。
缉马湾澳:在厅治西,水程十五里;西屿之南。北风可寄泊。
大池角澳:在厅治西,水程十八里。
小池角澳:在厅治西,水程十六里。
后湾澳:在厅治西,水程十八里。即后鼻,亦名合界头。
内堑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里。
外堑澳:在厅治西,水程二十二里(二堑在西屿之背,悬耸天半;为渡厦之标准)。
附考
台地诸山,似皆西向;「皇舆图」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后有闽人云:『台山发轫于福州鼓山,自闽安镇官塘山、白犬山(与前关同、白亩字异音同)过脉至鸡笼山,故皆南北峙立。往来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为指南』(「使槎录」)。
台地诸山,本无正名,皆从番语译出(「赤嵌集」)。
大海洪波,止分顺逆。凡往异域,顺势而行。惟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墨洋。惊涛鼎沸,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为弱水;昔有闽船飘至弱水之东,阅十二年始得还中土(「赤嵌集」)。
由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红水沟色稍赤,黑水沟如墨,更进为浅蓝色;入鹿耳门,色黄白如河水(「赤嵌笔谈」)。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至大洋;近岛屿,则先见白鸟飞翔(「赤嵌集」)。
海吼,俗呼海叫。小吼如击花羫鼓,点点作撒豆声,乍远乍近、若断若连。临流听之,有成连鼓琴之致。大吼如万马奔腾,钲鼓响震,三峡崩流、万鼎共沸;惟钱塘八月怒潮差可彷佛,触耳骇愕。余常濡足海岸,俯瞰溟渤;而静渌渊崩,曾无波灂,不知声之何从出。然远海云气已渐兴,而风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习闻不怪,曰:『是雨征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风(「稗海纪游」)。
厦门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门,水程五更。志约六十里为一更,亦无所据;按「樵书」二编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使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则为「过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遗』。余借录,名曰「洋更」(「赤嵌笔谈」)。
玉山在万山中,其山独高,无远不见。巉岩峭削,白色如银,远望如太白积雪。四面攒峰环遶,可望不可即;皆言此山浑然美玉。番人既不知宝,外人又畏野番,莫敢向迩。每晴霁,在郡城望之,不啻天上白云也(「番境补遗」)。
大冈山之顶,蛎房壳甚多;沧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时物也。山上有湖,雨则水满。山阴有古石洞,莫测其所底;或以瓦掷之,窅然无声。相传其下通于海云(「旧志」)。
港西里赤山之顶,不时山裂,涌泥如火焰,随之有火无烟;取薪刍置其上,则烟起。名曰火山(「凤山志」)。
南仔仙山后,有火出石畔,扑之亦灭、吹之辄起(「台湾风土记」)。
仙人山,在沙马矶头。其顶常带云雾,非天朗气清不得见也。故老言:时有绛衣、缟衣者对奕;说近无稽。然生成之石棋盘、棋凳犹存(「凤山志」)。
诸罗猫罗、猫雾二山之东,山上昼常有烟、夜常有光;在野番界内,人迹罕到(「旧志」)。
玉案山后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错,石罅泉涌,火出水中,有焰无烟。焰发高三、四尺,昼夜不绝。置草木其上,则烟生焰烈,皆化为烬(同上)。
入大武郡山行十余日,有石湖,其社曰茄荖网。湖大里许,天将雨,湖辄水涨丈余。或以为湖底有眼通海(同上)。
水沙连,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络,自山口入为潭。广可七、八里,曲屈如环,围二十余里;水深多鱼。中突一屿,番绕屿以居,空其顶;顶为屋,则社有火灾。岸草蔓延绕岸,架竹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种稻,谓之浮田。隔岸欲诣社者,必举火为号,番划蟒甲以渡。屿圆净开爽,青嶂白波,云水飞动,海外别一洞天(同上)。
水涟潭,在半线。方广二丈余,形若井,崇山环列。天将风雨,则水涨发声如潮;番民以占阴晴(同上)。
八里坌潭,在八里坌山绝顶。形三角,类人力为之。周可数亩,清深莫测。土番间因逐鹿而至,汉人罕能陟也(「诸罗志」)。
剑潭,在北淡水大浪泵社二里许。番划艋舺以入水,甚阔。有树名茄冬,高耸障天,大可数抱;峙于潭岸。相传荷兰人插剑于树,生皮合,剑在其内;因以为名(「台湾志略」)。
关渡门,从淡水港东入,潮流分为两支:东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紫峙;西南,由武朥湾至摆接。各数十里而止;包络原野,山环水聚;洋洋乎巨观也(「诸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