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至顺镇江志
至顺镇江志
丹阳县乡都田土三十四顷九十一亩九分八厘九毫 【田定租一十四顷六十六亩三分三厘貌租二十顷二十一亩有六分五厘九毫地计四亩】 岁入租粮 【除貌租外】 一百六十七石三斗三升八合九勺六抄 【糙粳米一百六十三石六斗三升八合九勺六抄小麦三石七斗】
金坛县乡都田土三十五顷三十二亩二厘二毫 【田三十四顷三十二亩二分九厘二毫地五十四亩三分二厘九毫山四十五亩四分一毫】 岁入租粮三百八十三石三升二合 【白粳米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二合小麦一十八石一斗三升】 钞二十三贯三钱六分 【山租钱纳中统钞】
栖鸾庄在常州路武进县栖鸾乡田土九顷七十四亩五分九厘五毫 【田九顷六十五亩九分七厘地八十亩六分二厘五毫】 岁租粮三百九十八石七斗五合八勺五秒 【糙粳米三百六十五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小麦三十三石四斗四升三合二勺五秒】
刘家渭庄在扬州路江都县归化乡田土六顷六亩七分五厘 【田三顷八十亩二分五厘地二顷二十六亩五分】 岁入租粮一百七十五石八斗九升八合 【糙籼米七十九石一斗七升小麦七十八石九升五合豆一十八石六斗三升三合】
范沙庄在扬州江都县归化乡田土九十四顷二十五亩七分七厘五毫 【田四十五顷八十亩四分二厘六毫地四十八顷四十五亩三分四厘九毫】 岁入租粮二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七升四合 【糙籼米一千三百三十五石二斗二升一合四勺五抄小麦一千一百一石二斗三升二合七勺七抄豆四百九十三石一斗一升九合七勺八抄】 钞一百七十五贯 【并中统钞】 初东西两岸皆为芦场宋淳佑咸淳闲两淮制置司拨助养士 【淳佑十一年咸淳五年两淮制置司二次出给公据以大范沙东西岸芦场二所拨付书院收租以赡多士】 后渐垦辟成田得今额 【详见淮海书院志】 归附初至元十三年帅府给据复业 【至元十三年扬州内附书院告给都元帅府札付复业】 延佑二年经理入册六年东岸因地二十五顷为扬州路医学所夺讼理省部复归于学 【延佑六年五月扬州路医学以本沙西麻水浃熟田并滩地二十五顷虚作新涨官田夺占镇江路屡申江浙行省备咨部省送户部议拟淮海书院赡学地土为业已久延佑六年扬州路医学纔行夺占宜咨江浙河南行省参照各各文凭俱已明白依理归着云云】 是岁民范拱明者又以余田六十九顷有奇并献入官屡诉于上司迄今未复也 【是年又有职吏范拱明者以江北田地不应为江南养士遂以余田六十九顷有奇并献于官天历元年三月山长邱公佐赴诉于江浙行省移咨中书省定拟四月仍委儒士汪已咨躬诣都堂陈告至今未能复业】
濂溪书院在府治东南定波门内为屋凡十有七楹初书院在鹤林门外黄鹤山下宋宝佑中郡守徐(上□下木)建以奉元公以处四方之士堂三曰晞贤曰立善曰养心斋二曰正道曰和德亭二曰爱莲曰光风霁月 【濂溪周先生父宰桂岭卒于官奉母仙居太君郑氏自营道入京师依舅氏郑龙学郑之故里在润之黄鹤山先生随侍居于精舍时天禧九年先生年十有五母卒遂葬于润宝佑癸丑郡守徐(上□下木)谓先生幼而学于斯殁宜祀于斯今在在有祠润乃先生綦迹所履独未之建于典为阙乃相攸视土中立祠堂以明道伊川配食以郡博士兼山长领之景定五年始专□官府委法曹司其出内时乡士归郡庠淮士归淮海书院此则四方之士萃焉岁入视淮海不逮餐钱取之郡帑云】 归附初为鹤林寺僧撤毁并有其地山长徐苏孙再创于皇佑桥之南大德九年廉访分司视学谓栋宇湫陋非致崇奉之意命郡学及淮海书院鸠钱置今所 【民许氏故居东临官街西抵花山寺棘篱计深一十七丈南距邻墙北至书院地是也】
燕居堂三闲
元公祠二闲在燕居堂后
祭器以铜为之 【爵四坫四豆三炉二瓶四】
学产
田土 【俱免官赋 按书院有宋咸淳八年三月镇江府印押砧基簿计田一千三百六亩地三百七十七亩松山一百二亩山八十五亩归附后为花山寺僧夺占田地七百二十亩租米麦豆四百一十四石二斗至今未能复业兹但据见管之数以书】
田八顷三十七亩六分九厘九丝
地一顷四十亩九分一厘二毫一丝
山一顷七十四亩二分三厘七毫五丝
租税
粮一百九十五石四斗一升七合 【米一百三十七石九斗四升七合小麦四十三石一斗六升八合豆一十四石三斗二合】 钞一百二十五贯一钱 【山地租钱纳钞】
丹阳县〔缺〕
金坛县
茅山书院
在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之麓宋天圣中侯先生仲逸创建于三茅山后为崇禧观所据 【金坛县西有三茅山侯先生仲逸创置书院以教其乡人仁宗朝赐以束帛先生殁其后废弛居空徒散地为崇禧观包入咸淳续志又云宋国初时置未详所本】 端平中漫塘刘宰再创于三角山寻复废淳佑中总领兼郡王埜乃草创 【淳佑六年总领王埜兼郡事会茅山道士有田产没官因下其事知县孙子秀使往营度草创书院以所没田为教养资】 开庆闲复为势家所夺咸淳七年乃徙建今所屋凡二十七闲
先圣庙大成殿三闲两庑各三闲
先贤祠在殿后东偏祀濂溪明道伊川横渠康节涑水晦庵南轩东莱漫塘实斋鲁斋诸先生并处士侯先生为一室
明诚堂三闲在殿后两庑为斋四曰明德止善正心修身
祭器 【尊二罍一杓二爵十三坫十二俎十一豆笾各二十有四簠簋各九篚八皆竹木器】
祭服 【衣裳皮弁瓘玉佩各四】
学产
田土
田六顷三十七亩三分四厘 【免官赋一顷二十三亩一分三厘输官赋五顷一十四亩二分一厘】
地一十一亩一分六厘 【并输官赋】
租税
粮二百九石九斗七升 【米一百九十三石三斗四升小麦一十六石一斗三升】 钞九十贯 【并纳中统钞】
贡士庄
田土
田七十二亩四分 【并免官赋】
租税
粮三十八石七斗八升 【米三十四石八斗五升小麦三石九斗三升】
钞七贯五钱 【中统钞】
申义书院
在金坛县之希墟宋邑人太府寺丞张镐建 【镐文简公纲之孙以其居去庠序远因建书院招名师合族之子弟教之且拨田为经久计漫塘先生刘宰为取孟子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语名之】 今废
贡院
在进贤坊东宋淳熙丁酉郡守沈复建屋凡八十楹 【建中靖国庚辰岁米芾为涟水军使子友仁来赴举京口时场屋在登云寺熙宁初犹未创大比试于郡学及庙庑撤棘辄再补葺士以为病淳熙丁酉郡守沈复鼎建在府治东南郡庠之东即今进贤坊也凡八十八楹总领赵思有记】 绍熙中郡守陈居仁增广至百十五楹 【文惠陈居仁绍熙中守郡增广廊庑回环通一百一十五楹南廊三十八北廊七十七足以容多士】 时解额十七人 【初干道闲应举者以千计后文风日盛应诏之数倍之故贡院之屋日有增焉】 归附后废
兵防
总目(缺) 【总目(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下文营寨屯三子目与上文学校门诸子目判然相殊不容合为一类自当另有总目方足以清界限考宋志卷十学校门后有兵防门详列营寨等项疑此处所缺总目亦是兵防二字然无明文可证未便臆补今姑列此三字以备考焉】
叙(缺)
教场
宋诸军各有教场今虽俱废姑志其名
府教场在府治后
禁军教场在夹城西长巷内
右军教场在东岳庙侧
雄江左军教场在日观东
游奕军教场在道人桥北
游击军教场在小寨门东
丹徒县
防江军教场在石公山下
中军教场在仁和门外
水军教场在竖土山东
雄江右军教场在招隐山北 【以上俱废】
今教场在塘(土追)山南即旧左军教场也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营
叙(缺)
本府
水军营二一南唐故迹一宋祥符六年置并在府治西北三里 【祥符图经】
禁军营宋置在府治西 【宋以禁军分戍列郡】
广固营宋置在夹城内 【嘉定志宋设广固指挥旧有广固营在西夹城内久废】
丹徒县
都巡检营宋置在西津 【宋长编大观元年于杭越之钱塘西兴杨润之瓜州西津淮口之盱眙临淮各置都巡检一员于江淮岸侧置营廨屯守分部地界为沿淮巡检悉隶之以时巡察奸盗以上俱废】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寨
宋南渡后视京口为重地故诸军多驻于此惟义武一军无寨诸军皆有庐舍归附后废彻无几然址基所在土人犹以故名呼之今并据旧志以书其庐舍之仅存者 【详见公廨门寨屋类】 此不列焉
本府(缺)
丹徒县(缺)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屯 【屯○(钞本此条前有寨屋一条) 案上文寨类叙云今并据旧志以书其庐舍之仅存者详见公廨门寨屋类据此则寨内但纪前此之寨名不纪见存之寨屋可知寨屋叙云宋诸军之屯于京口者俱有寨屋以处之今但据见存者以书据此则寨屋类但纪见存之寨屋不纪前此之寨名可知二者体例既殊不容列于一处今特将寨屋类移至卷十三院类局类之后场类之前而寨类仍列此卷营类之后屯类之前俾得各从其类 又案钞本屯类之后有芦场一条张氏鉴云芦场一条体例不似元志疑嘉定续志之文今考此条纪嘉定十六年守臣赵善湘议芦场事详述其案牍文移其称善湘为龙图大卿称张俊家为张循王府皆系宋人语气而嘉定十六年事卢宪志中又不应载则为嘉定续志无疑今从张说移入附录之内】
叙(缺)
本府(缺)
丹徒县
东武关屯吴置舆地志未详其地
刺奸屯吴置在城西十八里 【舆地志城西十八里下鼻浦吴置刺奸屯】
丹阳县(缺)
金坛县
防守屯宋置在金坛县西百步今废
如皋冒景瑜次美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十二
古迹
叙(缺)
园囿 【园圃○(钞本无此二字) 案下文居宅类都统王起宗宅注云又有别业在谢坟寺东见园圃类卷十三公廨门库类云南园在双望库南注云详见园圃类又云西园在小槽库东注亦云详见园圃类张氏鉴云今无此类今考所引诸园虽已脱佚然据其所言则原本必有园圃类可知此处所载之东苑藏春坞梦溪园既皆是园圃之名则古迹叙后必有园圃二字之子目明矣王起宗之别业不知何名未可臆补南园西园确系园圃之名当补南园缺西园缺六字以存其概今从其说补入】
润古名郡衣冠萃止名园甲第相承然世故靡常盛衰迭运岁久远废为兵墟□□虽近而百余年闲或庐于佛老或屡易他姓故基遗址漫不可稽子孙世守百无一二今以旧志所书与夫耳目之闻见者备载焉识者宜有感矣
本府
南园(缺)
西园(缺)
东苑陈侯安都创未详所在 【详见公廨门宫类注】
藏春坞在范公桥东宋判三司盐铁院刁约所居之后圃也堂曰逸老冈曰万松 【京口耆旧传刁氏家世簪缨故所居颇有园池之胜至景纯益葺园曰藏春坞坞西临流为屋曰逸老堂又西有山阜植松其上曰万松冈凡当世名能文者皆有诗故藏春坞之名闻天下】
丹徒县
梦溪园在朱方门外子城下宋内翰沈括所居泉曰梦溪堆曰百花轩曰壳斋曰深阁曰花堆堂二曰岸老曰萧萧亭二曰远曰苍峡又有竹坞杏觜皆行乐之所也 【括自志云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蘙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元佑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吾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蘙然水出峡中停潆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溪之上耸为邱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腹堆而庐其闲者翁之栖也其西荫于花竹之闲翁之所憩壳轩也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阖也据堆之颠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觜也竹闲之可燕者萧萧堂也荫竹之南轩于水澨者深斋也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豕鹿杂处客有至者皆频额而去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林美荫之闲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碁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岂翁将蜕于此乎 京口集中有壳轩诗】 后半为前军寨半属他姓 【京口耆旧传存中居梦溪八年而卒归葬钱塘子孙犹家于京口而梦溪他属矣】 嘉定中郡为复之未几仍废 【嘉定中郡守赵善湘因其废勉内翰子孙复之郡为开浚荷池展拓基址立内翰祠于池之中遇郡春秋祭亦在享祀之列两岸栽植花木结亭为游赏之所与民同乐后被伍其姓者占居祠宇遂废未几伍之后嗣不振鬻之北人宪使李节之家】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居宅
叙(缺)
本府
宋武帝旧宅 【苏子瞻诗刘裕宅边霜竹老】
【苏子瞻诗刘裕宅边霜竹老○(钞本此十一字上另有刘裕宅裕先居京口八字在会昌知州康济宅条后) 案刘裕即宋武帝上文既云宋武帝旧宅则苏子瞻诗自当注于其下不应于元人宅后复言刘裕宅始引此诗也今特删正】 在寿邱山即今普照寺 【详见山水门僧寺门及公廨门丹徒宫注】
宋判三司盐铁院刁约宅
在范公桥东 【京口集有刁景纯怀南徐所居诗有云城南已葺藏春坞溪侧方营逸老堂岭上万松山径合江中千稻一坵黄正谓此】 后废为前军寨 【淳熙末郡守张子颜尝筑亭三楹于废址取欧阳公修所题藏春坞诗水浮花出人闲去之句牓曰浮花寻亦废】
左丞王存宅
在登云门里 【京口集有存闲居诗云族居自买百闲屋月赐官糜六万钱又有却客致假山诗云乞得琳宫就退闲诛茅结宇郡城弯闭门自有林峦秀不用辛勤作假山可以想见其景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