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镇江志

   医学 【医学○钞本此条在贡院条后】
未建每旦朢则教授率医生奠谒于三皇庙毕会讲于庙庑缔构之义尚有俟焉
书籍 【圣济总录百二十册】
学产无
阴阳学 【阴阳学○(钞本此条在贡院条后) 案此卷首载学校叙云昔之为学也一今之为学也增其三焉曰蒙古字曰医曰阴阳夫儒学之前既先之以蒙古字学(卷十七学职叙云国字在诸字之上故以冠于三学之首)则儒学之后自当继以医学阴阳学不当至贡院后始述此二学也今改正至于三县儒学皆当列于本府诸学之后不当列于各处书院之后(宋志学校门书院在县学之后)今亦改正】
未建亦附于三皇庙
书籍无
学产无
   丹徒县
县学
在淮海书院西 【即儒林里】 县西二里旧有夫子庙后废 【祥符图经夫子庙在县西二里是时尚未立学盖州县有学自宋庆历闲始】 宋崇宁以后附于郡学东隅 【在郡学成德堂之东】 建炎兵火与郡学俱焚绍兴十七年宰赵学老重建 【教授吴武陵记石刻在旧县治西庑今不存矣】 干道七年宰韩元老尝修后复颓圯宝佑四年教授孙继学创明善堂于旧址景定四年仍改为学 【景定四年添主学专管遂改明善堂为县学见教授孙继学修学记】 归附后仍旧规延佑六年教授朱天珍建议创今所蜀郡青阳翼为记 【其略曰惟皇制郡县必有学县视郡益近民以原本声教故虽幽远荒陋而渐摩化诱愈谨无弃丹徒浙右名邑是宜必有学者稽古载籍宋祥符中庙圣师而邑无学大观中庙废师生即郡学以祀且训盖缅邈湮没而或未始建立也迄今局蹐故常声集景逝虽力不胜义然亦罔或克念者矣延佑六年冬教授临邛朱君天珍实来维克恭勤以纪纲庶务由郡而邑教思无穷乃始建议举焉时教谕四明翟有直敏事思职实先后之乃以状闻之郡达鲁花赤中大夫朵儿只总管李中大夫汝楫韪之命吏移禀宪司议以克合乃度地儒林里彰德营发学廪钱三千一百五十缗得潘氏故居屋二十楹地六亩有奇厥位孔阳面势宏敞严饰中度宫庙实宜复为永久计拨郡学廪粟一百石岁祭月稍咸资焉延佑七年告成余谓党庠术序今古异制而厉贤善俗之所以同然者有以也今载芟载柞立之宫室于以毖明祀严训典涵泳圣谟规矩仁义声武城之弦歌而宾兴乎礼之三物贤师儒其亦知所务矣后之人思艰图易勿替有引其亦懋敬之哉】
    先圣庙大成殿
三闲前为戟门即旧屋为西庑其东庑则教谕潘铸鼎建始以明伦堂扁其额以为讲肄之所而堂实未暇构也
    先贤祠
在殿之西偏奉祠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南轩五先生
    地灵祠
在殿之东偏教谕廨舍三闲在东庑后
   学产
     田土
田一顷八亩八分四厘 【免官赋七十二亩二分三厘输官赋三十六亩六分一厘】
地五十二亩二分五厘 【免官赋四十五亩二分五厘输官赋七亩】
     租税
粮一十六石六斗六升三勺 【糙粳米三石四斗七升糙籼米三石六斗六升小麦五石八斗五升三勺豆三石六斗九升】
   丹阳县
    县学
在县治东初县未有学而县治东则有夫子庙 【祥符图经夫子庙在县治东偏】 宋庆历闲始依庙为学元丰初鼎新甃地 【王致尧刻石记其略】 建炎焚毁绍兴中草创干道六年陈宰玠撤而新之宝佑景定闲屡加增修归附后教官嗣而葺之然无所充拓也
    先圣庙
即旧宇也建炎兵火岿然犹存绍兴十三年刘宰长民结茅为两庑干道六年陈宰玠重建
    众贤堂
三闲旧在县圃曰三贤堂始祠苏丞相颂陈修撰东苏居士庠 【或曰苏丞相读书堂也】 宋嘉定闲徐宰文度迁于学之西庑岁久弗葺宝佑五年赵宰与栗改建增以濂洛诸儒而易其名曰众贤
    地灵祠
在戟门之西
    成德堂
宋淳熙闲创 【淳熙闲废延陵县为镇移旧厅事为学之讲堂】 建炎毁绍兴十三年吴宰芭重建岁久将压宝佑初胡梦高复易新之即两庑为斋六日求仁曰好义曰隆礼曰笃信曰教忠曰教和今所存惟二斋耳
    库
在戟门之东
    廪
在戟门之外
    直舍
在东庑之东
    公厨
在成德堂之西皆宋景定闲权宰高惟日建采芹轩在泮水之西
    祭器 【铜牺尊一象尊二爵十一坫五簠簋各二炉一瓶二竹豆二十四篚七木豆二十二罍一洗一灯檠七烛台二十铁炉大小十三锡瓶二盘二】
    学产
     田土
田二十五顷七十七亩六分三厘 【内一顷六十八亩在延陵镇至元十五年为昌国寺僧所夺讼于有司皇庆元年复业延佑二年经理入册僧复夺如故五年宪司责僧归田刻石于学】 地二顷九十六亩五分五厘
山九十九亩五分五厘
     租税
粮五百二十五石三斗 【米二百九十三石五斗三升大麦四十六石二斗四升五合小麦八十四石八斗五升豆六十八石五斗五升五合荞麦三十二石一斗二升】
钞八十六贯二钱五分 【中统钞】
   金坛县
    县学
在县治东南百步其初依旧夫子庙为之 【祥符图经夫子庙在县治东】 宋绍熙初李宰松重建晦庵朱公书扁 【永嘉叶适为记嘉定壬申松子琪来贰郡县宰唐士列为立石今不存文见水心集】 越四十有九年嘉熙中吴潜以总饷兼郡命县宰徐拱辰撤而新之邑人王尚书遂为记 【其文曰金坛县学在县治东南百步庆元初知县李君松始刱求扁于朱文公求记于叶水心而刘漫塘书之阅时既久浸以圯坏养士之廪因而侵占者有之移用者有之几于废乡校而在城阙矣郡给米百石太守吴侍郎渊慨然念之益以废庄逸庵之余以付有司而莫之治也知县事徐君拱辰闻之曰是不可以余去故怠请乡里所敬者刘应龙张介潘用柔王虎文符应辰为学职而五人者亦请无续食以费公上乃谋撤县庠而新之徐君及新旧丞各捐俸有差寓公大家咸竭力以就事时吴公已易镇当涂赋私钱百万其季潜以饷事领郡出钱倍之由是众役并兴百废交举县有养济坊在县之前南出半为务官废治半属富民居君举而直之大治观光门外桥平补旧处西存袁侍郎甫所立登俊字南出为明德坊别求吴公书规模气象轩豁呈露增东西庑视旧为高绘画从祀辟治西斋前后直舍以居县官而处学职库庾庖湢莫不有所神祠吏舍移之门外中为明伦堂刻袁公所书额其上为尊经阁吴公复题以揭之后有修教堂则漫塘所题也东序祠县令之有德于学者西序祠周程张朱氏之有教于民者九月入役十有二月而成明年正月聚乡之长少释菜行乡饮酒礼徐君曰尚之所患者县官不治学事而今既或治之矣顾士之来学何为哉属遂一言发之遂有父兄在辞不敢而徐君益以请遂对曰学莫大于唐虞三代亦莫盛于孔孟身诎于一时而教行于万世其功一也而千七百载闲道之行者日以塞教之明者日以晦洎乎本朝政教彰修始诏郡县立学于是师友辈出而濂溪周子关洛程张子始发孔孟之传以上及乎唐虞三代之大行之百年而南轩张子武夷朱子益阐周程张氏之秘以远通乎孔孟之盛则士生是时其为学也达而易通其于道也开而易明宜非汉唐之所能及而乃拘牵于利欲之私习俗于见闻之陋不惑于异端则移于文墨甚者汨于发策决科而为患得患失之计迄无以收其放而存其良则其退而居于乡也既无以化民而成俗进而仕于朝也复无以尊君而善治乃以学校为有司之事课试为士子之业嗟乎古人建学造士使之群居以相观者岂若是而已乎今幸周程张朱氏之书所以发明天典民彝者甚厚而今也因胡公安国魏公了翁所请举诸先生以从祀焉则即文公之书以达乎周程张氏循周程张之学以通乎孔孟磨砻熏炙之久沈浸醲郁之深又将日进于唐虞三代之盛礼义兴行人材众多其退而处也必将有以明善诚身其出而仕也亦必有以致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岂非贤守令所为扶植学校之意哉徐君曰然遂曰是足以记乃不辞而书】 归附后大德三年县宰阿老瓦丁率儒生重修教谕钱塘全璧为记 【其略曰金坛邑学创修岁月碑有记柱有刻梁有识可征也风摇雨漂圯坏相继支东而西倾补上而下漏士以为病今县达鲁花赤阿老瓦丁谓废不葺职我之咎于是鸠工庀役权儒户之强弱而称其事某所某主之某所某佐之欢然来同交手受命甫逾月凡门堂庑序神宇隶舍井井就绪视前有加云云】
    先圣庙大成殿
三闲即旧庙宇两庑戟门则嘉熙闲所建也
    先贤祠
本东西直舍各三闲东曰崇报以祠县令之有德于学者建学知县安禧正奉赵公赵公建学始末未详兴学知县李公西曰尊贤以祀先儒之有教于民者曰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南轩漫塘实斋少阳八先生
    明伦堂
三闲在殿之后其上为尊经阁宋绍熙初李松创嘉熙中徐拱辰复建 【堂扁尚书袁甫书阁扁总领吴潜书】 堂东西庑为斋四曰志道成德修身明善
    集英堂
二闲在明伦堂后
    修教堂
三闲在集英堂后 【漫塘刘宰书扁】
    六杉亭
在明伦堂前旁植杉树六皆连抱森耸可爱故名
    观善堂
三闲至元十九年县尹于渊建以为教谕厅事
    射亭
在后圃初扁曰序贤更曰绎已今废 【郡守王埜为记今不存】
    祭器
皆铸铜为之 【牺尊象尊各一簠簋各二十一爵二十三坫二十二豆四十二杓三炉大小十三瓶二青玉圭一】
    学产
     田土
田一十五顷二亩九分八厘
地四十一顷七厘
山一十亩
荡三十八顷七十八亩三厘
     租税
粮六百三十四石四斗五升九合 【米六百一十石八斗九升四合小麦二十三石五斗六升五合】
钞四千一百五十六贯七钱四分 【地租钱八十八贯七钱四分荡租钱四千六十八贯并中统钞】
丝五两三钱二分
  书院〔贡院附〕
   本府
    淮海书院
在府治西南斜桥之儒林里旧在北固山西凤凰池上宋淳佑中太常少卿高邮龚基先首议创立 【宋端平丙午后淮士多避地京口时太常少卿高邮龚基先悯乡士之修藏无所首建创书院以教养之时秘书修撰章琰工部王夬亨相与协成白于台府饷使兼郡王埜慨然拨郡之胜地得凤凰池因卜筑焉凡淮乡先达之持麾者皆捐金致助经始于淳佑戊申之春会李迪来守是邦徐木继以总领兼郡极力经营累年始就复以其事白于朝有旨以淮海书院为额时贾似道为两淮制置使助钱五万贯及拨范家沙芦场二所岁收颇为丰厚理宗书额以赐之】 归附后至元二十七年为甘露寺僧所夺山长郭景星力诉于有司弗胜僦民居以肄诸生元贞改元教授黄一龙摄书院事辍岁租之赢以置今所凡为屋八十楹有奇 【即工部王夬亨故居】 然草创未备也江浙儒学副提举陈友龙记 【其文略曰永嘉黄君典教古润初是邦淮海精舍夺于缁流有年长是者适以事去乃谋摄职于廉使王公俣因及黄君曰可属焉果慨然兴复力撙浮费以至元钞八百缗得屋八十闲讲肄庖廪各有次独庙貌未称即鸠工度材拓地建礼殿翚飞壮观视昔有光非刚毅有规画者不至此今将及瓜余因纪其事以为同志勉且使后之览者有所考君名一龙字国宝尝以茂异举云】 碑在路学渊源堂之东累任继葺然后苟完
先圣庙大成殿三闲元贞元年教授黄一龙建并立灵星门塑圣师十哲像旧址狭隘不足以容殿宇乃复买民居悉撤之以建斯庙
戟门三闲大德三年山长杨如山建东西庑二十闲九年山长曹鉴建并绘从祀诸贤于壁凿池戟门之南而桥其上殿后行廊七闲延佑三年山长于泰来建
先贤祠在庙后西北隅以枢密孝肃包公节孝处士徐公贤良淮海秦公龙图高邮孙公右史宛邱张公少卿寿昌朱公丞相履斋吴公枢密潜斋王公殿撰立庵张公常卿恕斋龚公徽猷爱梅李公丞相矩堂董公判府察使汤公常卿处一王公康州太守赵公尚书勉斋徐公制使端明贾公工部以虚王公总管练使陆公制使习慧印公为一祠皆淮乡先达及创置书院者也
地灵祠即前堂东室为之
祭器库一闲在殿西北偏
明伦堂五闲堂之两庑为六斋曰博文约礼尊老育材明德达道
大学斋五闲在堂前西北隅
书楼二闲在明伦堂后
学庾在明伦堂南
公厨在明伦堂西北
德音亭一闲在学门之内
山长公廨十二闲在学门之南大德九年山长曹鉴买民居为之
祭器旧因书院被夺皆为淄流所毁后虽草创不中仪式大德十年山长曹鉴始治铜为之 【牺尊象尊着尊山尊壶尊大尊各二罍洗各一爵十八簠簋各五十二豆八十杓五坫二十八毛血盆二炉大小二十九瓶大小十烛盘十其笾俎篚则以竹木为之】
祭服 【深衣唐巾各二十五】
     学产
      田土
田一百三十五顷七十亩二分六厘 【成熟一百一十顷三十六亩五分七厘六毫荒闲二十五顷三十三亩六分三厘定租一百一十五顷四十五亩五厘六毫貌租二十顷二十五亩一分五厘并免官赋】 地五十五顷四十九亩一厘三毫 【租地四十一顷三十亩五分七厘九毫基地九亩芦地二十六亩七分五厘滩地一十三顷八十二亩六分八厘四毫成熟四十顷三十三亩七分四毫荒闲一十五顷一十五亩三分零九毫并免官赋】
山九十二亩四分一毫 【成熟六十亩四分零一毫磊石荒闲三十二亩并免官赋】
水池一亩 【免官赋】
      租税
粮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二斗七升五合六秒 【白粳米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二合糙粳米五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一合五勺六抄糙籼米一千五百四十四石二斗四勺五抄小麦一千三百四十六石三斗一升三合七勺七抄豆五百六十四石七合二勺八秒】
钞三百二十九贯八钱六分 【录事司房基地钱三十贯 丹徒县京岘山租钱一十五贯马沙租钱五十贯马比沙一贯五钱藤料沙芦租钱三十五贯 金坛县山租钱二十三贯三钱六分 扬州范沙地租钱一百七十五贯并纳中统钞】
录事司房基地四亩在化隆隅岁入租钞三十贯 【中统】 丹徒县乡都田土一十一顷七十七亩四分九厘三毫 【田七顷二十三亩二分八厘三毫地四顷六亩二分一厘山四十七亩水池一亩】 岁入租粮三百四十三石七斗二升六合二勺五秒 【糙粳米四十九石九斗五升糙籼米一百二十九石八斗九合小麦一百一十一石七斗一升二合七勺五抄豆五十二石二斗五升四合五勺】 钞一百一贯五钱 【京岘山租钱一十五贯马沙租钱五十贯马北沙租钱一贯五钱藤料沙租钱三十五贯并纳中统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