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新丰
汉书曰高祖七年置新丰县应劭曰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豊徙丰民居之故号新豊三辅故事曰太上皇不乐宫中思慕乡里高祖徙豊沛屠儿酤酒煮饼商人立为新豊西京杂记高祖作新豊移旧社街巷物色如故士女老幼相携路首亦各识其家放犬羊鸡鸭于通衢亦各识其主匠人朝宽所作也移者各喜其佀竞以赏赠致累百金别本曰太上皇居深宫不乐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闘鸡蹴踘以此为乐高祖乃作新豊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今临潼东十五里新豊镇是也
废丘
本周大丘之地帝王世纪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迁都于大丘秦名废丘项羽灭秦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高帝三年改为槐里县唐至德初改为兴平
好畤古
汉县属右扶风孟康曰畤音止神灵之所依止也以雍州积高明之隩故立畤以郊祀上帝及诸神今县东南四十三里奉天县界有好畤故城
轵道
在长安东十三里汉元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以降沛公苏林曰轵道亭名在霸城观西四里汉时有白娥飞自东郭门经轵道入苑内按许氏说文轵车轮小穿也在车道傍降也
司竹监
按长安地里志盩厔县东三十里有司竹监穆天子传云天子西征至玄池奏广乐三日是曰乐池乃植之以竹史记司竹都尉治其园周百里以供国用唐置监丞掌之
细柳
在昆明池南今柳市是也师古曰匈奴传云置三将军细柳 束门灞上三辅故事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又名石徼通交水入昆明池
□束门
在咸阳东北十八里汉文帝六年徐厉为将军次□束门孟康曰秦时宫门也
灞上
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灞河西岸谓之灞上汉上元年十月沛公至灞上子婴降文帝六年宗正刘礼为将军次灞上
谷口
在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今县东四十里谷口城是也后魏武帝于谷口置温秀宁夷二护军隋开皇三年改宁夷为醴泉县
莲勺
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汉莲勺县也汉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曰为人困辱也
瓠口
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在扶风池阳瓠中是也关中记郑谷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水经注曰泾水南流经于瓠口
鼎湖
在蓝田县东玉山有秦鼎湖万金等宫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金宫
五丈原
在斜谷口诸葛亮遣孟琰据五丈原司马懿出万马来攻琰营亮作车桥懿见桥垂成引兵而退
马嵬
在兴平县西二十里天宝四载禄山陷长安玄宗幸蜀六军不发马践杨妃处社佺诗云杨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茆屋燕争泥海棠正好东风恶狼籍残红衬马蹄僖宗亦幸蜀回过马嵬复题诗曰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习仙台
在兴平县东北十六里崇二十丈三辅黄图曰汉武帝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习仙台
石鳖
长安志云在京兆城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口有大白圆石如三间屋大前后有二火石当拦压之以此呼为石鳖谷万年长安以此谷为界谷东属万年县谷西属长安县北抵皇城承天门为之天门界
广运潭
明皇杂录天宝元年韦坚为陜郡大守水陆运使以汉有运渠起门西抵长安引山东租赋及隋常治之坚为吏雍渭为堰绝霸浐而东注永丰仓下与渭合初浐水苑左有望春楼坚于楼下凿为潭而运漕一年而成明皇升楼诏群臣临观名潭曰广运宝历中勑太仓广运潭今后令司农寺收管
丈八沟城
南记京兆西南一十五里有丈八沟乃漕河岸最深处长杨高柳莲塘花圃竹径稻塍为胜游之地号曰丈八沟杜甫陪公子携妓纳凉诗曰落日放舡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公子调氷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龙尾道
在大明宫含元殿前乃登殿之道也贾黄中谈录曰含元殿前龙尾道凡诘曲七转高四十丈自丹凤门北望之宛若龙尾下垂于地元会朝者仰观玉座如在云汉之上
四马务
在兴平县东南二十里从东第一曰飞龙务次大马务次小马务次羊泽务凡地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之散不复归于有司
狮子圈
在建章宫西南
虎圈
汉宫殿疏曰狮子圈彘圈虎圈武帝造秦虎圈西去长安十五里周匝三十五步
兽圈
列士传秦王召魏公子无忌无忌不行于是朱亥奉璧一双诣秦王王怒置于兽圈中亥瞋视兽比目血溅于兽面皆不敢动
狼圈
苏林曰秦故狼圈广八十步长二十步西去长安二十五里
郿坞
后汉董卓传卓为太师筑坞于郿高厚七尺号万岁城及王允杀卓及卓子于市卓素克肥守尸吏置燃火于卓脐中今藏金郿坞故基尚存
蟾井
摭遗曰骊山白鹿观有蟾井中有一金色三足虾蟇在井中贺兰先生见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上升傍有升天台
御井
长安志善和坊有井水甘美以供内厨开元中日以骆驼马 犬入内以给六宫谓之御井
氷井
城南记长安城南八十里有太一玉案山有诗云雾檐玉案射波澜石井氷凝六月寒其间有氷井深数丈水落井中结氷经暑不消长安不藏氷每夏于此井取水谓之氷井
玉浆
蓝田县东玉山下有玉浆石井深丈余井中本无水人患病疾孝子顺孙求浆者虔诚祷请悬瓶井中志心者经宿玉浆满瓶引出色白其味甘饮之愈痼疾
石瓮
新说曰华清宫东骊山半腰有石瓮寺下沟底有天然石瓮以贮飞泉寺僧于飞楼中悬辘轳引修竹千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木之杪开元中玄宗于楼中题诗真草八分每萹一体
铜盘
汉宫仪武帝作承露铜盘苏林曰仙人以手掌盘承甘露三辅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七围大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西京赋曰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蘂以朝飡必性命之可度
铜狄
关中记秦铸铜狄十二董卓毁以铸饯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东不可去弃大道南铜人原水经注曰城东之人见蓟子训与一老翁摩挲铜狄曰正见铸此时今近五百年矣
铜雀
汉宫仪建章宫阙上有铜雀班固西都赋曰壁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即铜雀也古歌云长安城西双圆阙上有一双金雀宿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很石
新说曰在临潼县东秦始皇陵东北一里石形佀龟高一丈八尺周一十五步有诸人留题湛朴诗曰桀纣大无端始皇相并肩很石犹然在恶名千万年十六国春秋曰秦始皇修陵于渭北诸山运石故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很石半埋于土至元十年山东刘斌斵而修灞陵石桥用毕
石鼓
周地图歧阳石鼓其数十乃周宣王猎碣史籀大篆旧在歧阳石鼓村后移入凤翔府宣圣庙政和年辇在汴京大和殿
石麒麟
水经注曰南山耿谷北长杨五柞两宫之间有青梧观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头高一丈三尺东边左脚折处赤如血父老相传谓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石鲸鱼
三辅旧事昆明池中刻石鲸鱼十数枚各长三丈每遇风雷水涨常鸣吼鬣尾皆动杜甫诗曰石鲸鳞甲动秋风
落星石
新说曰兴平县东关道北有落星石黄白色高五尺其形如瓮上刊周时有星如火落于县西南皇甫村污池中化为石韩琮题诗曰的的堕芊芊苍茫不记年几逢疑虎将应逐饭牛仙择地依兰畹题诗闻锦笺何时成五色却上女娲天
织女石
新说曰汉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唐童翰卿题诗曰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见人虚脉脉依水更盈盈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还如明镜里形影两分明
试官石
新说曰元在鄠县银李家花园中大元庚子岁太传移剌公辈来府城衙后街关王庙前青黑色状如碾砑石四尺高五六尺长阔二尺五上有旧钉入铁钉三二百枚相传清官钉入滥官钉不入号曰清官石亦名试官石
类编长安志卷之八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陵冢墓
山陵
汉太上皇陵
按高祖十年大上皇崩葬万年县师古曰三辅黄图曰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及崩葬其北原故万年邑置长丞 已下并属今咸宁县
薄太后陵
在咸宁县东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十四丈周回一里六十步去道五里谓之南陵
文帝霸陵
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觜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新说曰至元辛卯秋霸水冲开霸陵外羡门吹出石板五百余片
宣帝杜陵
在万年县东南一十五里洪固原上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
在县东四十里少陵原长胜坊明皇御书碑犹存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
在县东四十里少陵原长胜坊明皇御书碑犹存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庆陵
在县东二十五里霸陵东王家庄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寿陵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陵乡砚瓦里
昭宗母恭宪王太后安陵
在县东二十五里东陵乡霸水东原上
靖恭太子陵
在见子西原中宗常幸见子陵猎今按灞桥近东三里有大陵乡俗语讹呼为建子陵
昭靖太子陵
在细柳北原
唐息隐太子陵
在长安县华林乡 【已下属长安县】
恭懿大子陵
在县高阳原
周文王陵
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尚书曰周公薨成王葬于毕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按长安旧志西周之陵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穆王 恭王 并葬于咸阳原上三辅故事文武周公皆葬于毕原孟子曰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汉书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于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毕即咸阳郢子孙皆就而葬之即以文王居中央以武王为昭居左成王为穆居右康王为昭居左昭王为穆居右穆王为昭居左恭王为穆居右以下子孙夹处东西而葬 【已下并咸阳县】
汉高祖长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黄图云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西出及便殿掖庭诸官寺皆在中是即就陵为城非止谓邑居也皇甫谧曰长陵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汉长安城三十五里关中记曰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东无城也陪陵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令秩千石其诸陵皆六百石
吕后陵
在高祖陵东史记外戚世家曰高后合葬长陵注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惠帝安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北二十里臣瓒曰在长安北三十五里三辅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关中记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安陵啁也四皓祠在陵西张敖冡在陵东三十里冡土有五岳之象今人谓之五角冡
景帝阳陵
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四十里汉书景帝五年作阳陵邑后三年葬阳陵臣瓒曰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纪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四十丈
昭帝平陵
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汉书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尺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后埽地而祭臣瓒曰在长安西北七十里汉书曰平陵肥牛亭地赐张禹为冡茔
元帝渭陵
在县东北一十二里臣瓒曰在长安北五十六里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园门罘罳曰无使民复思汉
成帝延陵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汉书成帝葬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关中记曰延陵在长安西北四十里渭陵之东延乡之地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而言事者以为不使乃更造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运沙渭滨取东山土东山土与粟同价所费巨亿数年而陵不成谷永等奏昌陵积土为高樟材犹在实土之上浮土之下非永年之基延乡之地居高临下道贯二州二十余县宜还就延乡乃遣卫尉淳于长行视长奏宜如氷等议乃徙延陵而徙将作大匠郭万年于炖煌
哀帝义陵
在县西八里汉书臣瓒曰义陵在右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
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口
汉傅太后废陵
水经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陵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塀亦谓之增埠按塀字字书不载
唐代祖元皇帝兴宁陵
在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里石人马犹存
承天皇帝顺陵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
顺陵
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号顺陵
汉武帝茂陵
在兴平县东北一十七里关中记曰汉诸陵皆高一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唯茂陵高一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县凡七长陵茂陵万户五陵各五千户汉武故事曰帝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女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剑乎自今已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甞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芒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湏臾带剑上吾陵
秦始皇陵
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骊山北畔原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 【一作锢铸塞也】 而致椁宫观百姓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骨 【人鱼佀鲇四脚】 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郦山之阿下铜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鴈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牛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有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照然可见矣贾山传曰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治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冡而记葬焉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北山石为磶水经曰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清椁取铜牧人取羊烧之火延千日不能灭郡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鴈以多奇物故俗云秦正地市关中记曰秦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六里今在阴平县界此陵虽高大不足以消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见不见者骊山水泉本北流北流者被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于渭北诸山运取大石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今陵下余石大如蓲土屋其消功力皆此类也三辅故事曰始皇陵周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 几鴈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当陵南岭尖峯作望峯言筑陵望此为准 【已下并在咸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