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没猪泉
在鄠县东南其源澄湛俗传昔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猪也水所停曰猪尚书禹贡曰大野既猪亦曰彭蠡既猪荥波既猪皆由水所停尔又曰黑水西河为雍州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今鄠县实终南之隈没汨没也盖泉泽即水所停尔俗而神之非也今傍有禹庙
咽瓠泉
在蓝田县西一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
桂泉
在蓝田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根唐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梁泉
在渭南县东南一百五步
甘泉
在县城内
姜泉
在县城内唐陆贽为尉有诗曰遶街流渺渺夹砌树阴阴盖县城内多引流泉 【已上属渭南县】
白龙泉
在盩厔县东北一里玄宗幸蜀潜告符应封土主白龙大王立庙
永女泉
在县西南五里
没底泉
在县北一里北三里入渭 【已上属盩厔县 流】
咸泉
在富平县东南五里
白马泉
在富平县东一十里
郑泉
在云阳县西四十里云阳宫记曰汉郑朴字子真隐于谷口高节不屈耕于嵓石之下名震京师时人因子真所居名为郑泉
金泉
云阳宫记入治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树北有泉出数穴清彻无底雍州记曰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
亭子泉
在同官县东一里 栢榆泉在同官西南一里
哭泉
新说曰哭泉在宜君山木 巳梁妻孟姜负夫骨哭不止有泉涌出水作哭声号曰哭泉左山诗曰一脉寒泉凛且清涓涓犹似哭声长城费尽生民力千载惟成节妇名
涌珠泉
新说曰涌珠泉在员庄半崖一泓汪洋周帀三十步其水从底涌出如珠玑大小不等至水面而散昼夜不止号曰涌珠泉又曰珍珠泉王清乡诗云竹径莲塘小有天过桥直到涌珠泉主人不识烟霞客兴尽山阴访戴舡
鸣犊泉
新说曰咸宁县东南六十里有鸣犊泉俗云因犊跑鸣而得泉因置鸣犊镇武帝猎于鸣之西原即此地
温泉
在武功县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
石门汤泉
在旧田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特赐名大兴汤院
圣女泉
旧图经云在长安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泉涌出为池周二十步
渠
龙首渠
一名浐水渠汉书曰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隋开皇三年自府城东南三十里马头埪堰浐水西北流至陈秋桥枝分为二渠一北流经长乐坡西北灌凝碧积翠西北入大明宫后灌太液池五季后渠涸宋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九日龙图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府陈尧咨奏引龙首渠入城勑尧咨省所奏永兴军城井泉太半咸苦居民不堪食用臣亲相度城东二里有水渠曰龙首其水清冷甘列可五六十人开渠引注入城散流 墨闬出纳城濠阖城尽食甘水皆感圣恩事具悉卿干用适时精心率职方类于藩之任尤贤治剧之才而能相厥土之高卑究斯民利病靡烦庶役潜导迅流直贯城闉俯因 墨闬既荡邪而难老亦播以无穷矧龙首之清渠实唐京兆之旧迹克修废坠深副倚毗阅乃奏章遽兹推美其于难尚不舍寤兴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夏热卿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十五日至元甲子赛平章复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复开五季后涸渠自长乐坡西北流入 王城一渠西流灌兴庆池经胜业坊西京城经少府钱监都水监青莲堂西入熙熙台西入城濠今渠废水不复入京城
黄渠
自南山东义谷堰水上少陵原至杜陵南分为二渠一灌鲍陂一北流曲江新说曰唐文宗时曲渠已涸帝读杜诗有意复兴大和九年发神策军掘黄渠淘曲江今黄渠水上少陵原东流入浐川
清明渠
隋开皇年引潏水西北流入城又东流至安乐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经宣义太平等九方之西东流入皇城大社又东至含光门街屈而北流经向食局东又北流经将作监内侍省又北流入宫城
永通渠
隋开皇四年开起县西北渭水兴城堰初名富渠仁寿四年改
漕渠
唐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谷口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运南山薪炭 【已上属长安县】
兴成渠
在咸阳县西十八里唐李石为相奏咸阳令韩辽治之东建永丰仓自秦汉已来疏凿为漕渠起咸阳抵潼关三百里无车挽之劳其后堙废自此复之
明渠
汉时渠也水经注曰在长乐宫桂宫之间
漆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县之坈河分水经县界二十里入漕河汉书曰汉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括地志曰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永安渠
隋开皇三年引交水西北流入城经大通信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六城之西又经西市之东北流经布政颁政辅兴崇德四坊及兴福寺之西又北入芳林园又北入苑注之于渭 【已上属咸阳县】
成国渠
在兴平县北一里自武功县界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顷东流入咸阳界即古白渠也水经注曰成国故渠故魏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上承汧水于陈仓东过郿及武功槐里县唐石记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奏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四万余顷俗号为白渠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又曰成国渠见汉书地里志元魏时仆射往臻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魏始筑堰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岛夫匠沉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宁治之寻决圣历中勑稷州剌史张知骞修焉始引安武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昶得许公雅法縳土牛以杀水势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阳县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缘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役事又令本县官专之既讫役凡用钱万七千缗今涸
升原渠
在县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其原出汧水自凤翔虢县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数里西南至六门堰东成国渠合流西南出县界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运歧陇木今涸
普济渠
在县南一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已上属兴平县】
五泉渠
十道志云西自歧州扶风县界流入渠经三畤原上东流经武功县西南去县一十二里隋文帝葬原上因绝此水又东合成国渠
白渠
在泾阳西北六十里堰泾水入焉西自云阳县界来东入高陵县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门四十八三限口在县东北分南北三渠处
五渠
在栎阳县其水自洪门分入高陵县比下并入渭水
中白渠 【从北第一斗门七】 析波渠 【第五斗门二】 中南渠 【第三十门七】 高望渠 【第四斗门二】 偶南渠 【第五在北原之南斗门一】
白卤泄渠
在满城县南四十里白卤塩池连东入沮水阔五十尺深二丈盖卤水汛涨流注故曰卤渠
韦谷渠
在盩厔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
灵轵渠
在盩厔县界汉武帝 牙
郑国渠
在富平县南二十里史记曰秦既有事山东欲兼并诸侯诸侯益惧韩惠王闻秦之好兴利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山中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与韩延数年之命秦开万世之利也王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年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三白渠
亦名北白渠又名大白渠十道志云泾水自洪口堰水至泾阳县北十里分为三限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旧长安志云在富平县南二十里汉书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复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有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按白渠西自三原县界流经县溉脾阳大泽豊闰三乡民田四十里有斗门一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尚书工部侍郎李栖筠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硙七千余所岁余栖筠出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余顷
堰武渠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界流经县溉民田八里
白马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长泽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高望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义林乡闾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
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石水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永济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怀德渠
在县西南一十二里薄台川引泽多泉水溉民田三十里
阳渠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已上属富平县】
六辅渠
汉书元鼎六年儿宽为在内史奏诸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曰图经曰此则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今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六渠亦号辅渠 【属三原县】
香积渠
隋开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积渠水自赤栏桥经第五桥西北入京城
陂泽
陂
永安陂
在咸宁县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
丰润陂
在咸宁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辅旧事曰后周太祖名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
在咸宁县东十五里三辅旧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号洛女陂
鴈鹭陂
庙记曰在镐池北地方六顷承昆明池下流
河池陂
水经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东经河池陂而此亦曰女观陂 【已上属长安县】
兰池陂
即秦之兰池也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
周氏陂
周十三里旧图经曰汉周勃家在此其子亚夫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长安图曰周氏曲咸阳县东南三十里李善曰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汉兰池宫 【已上属咸阳】
渼陂
在鄠县西五里出终南山诸谷合朝 【一作胡】 公泉为陂十道志曰有五味陂陂鱼甚羙因设名之本属奉天又说文曰渼陂在京兆鄠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唐宝历二年勑渼陂令尚食使牧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
清泉陂
在栎阳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龙泉陂
在泾阳南三里周六里多蒲鱼之利
泽
野韭泽
即汉牛首池也在咸阳县西北三十八里
马牧泽
在兴平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八部泽
在鄠县东南一十八里周五十里
煮盐泽
在栎阳县南一十五里泽多 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二十里
焦获泽 【一作薮】
在泾阳县北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诗曰猃狁匪茹整居焦获谓此也史记郑国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水经注曰泾水东南流经瓠口
王尚泽
在渭南县西一十五里
望仙泽
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周一十里雍州记曰在盩厔县东南周地图记曰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水经注曰槐里东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
仙游泽
在盩厔县东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盐池泽
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周二十里
潭泊〔井附〕
潭
仙游潭
在富平县南三十里阔二丈其水黑色相传号五龙潭每岁降中使投金龙
泊
百顷泊
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
宋泊
在县西二十里周二十四里
曲泊
在兴平县西南一十五里 【已上属兴平】
流金泊
在云阳县东北一十里
井〔附〕
浪井
在兴平县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皆得愈远近汲取朝夕如市
蝎吽井
在临潼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傍有还道萦绕及于水次
类编长安志卷之七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桥渡
桥
灞桥
方舆记曰汉灞桥在古长安城灞城门东二十里灞店南北两桥以通新丰道汉人送客至此赠别谓之销云 鬼桥王莽改为长存桥唐灞陵桥在京兆通化门东二十五里近汉文帝灞陵谓之灞陵桥孟浩然骑驴处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旧唐宋迄今有司课民材木为舆梁以济十月桥成三月坼毁至
我大元堂邑刘斌修为石桥初灞水适秋夏之交霖潦涨溢波涛汹涌舟楫不能通漂没行人不可殚纪常病涉客中统癸亥会斌旅秦还至灞上置秋雨泛涨同行之车凡三涨息斌车前导仅达岸次渡者人畜几溺斩靷获免其殿者随流漂没不知所在斌遂誓修石梁归询亲辞妻家事悉委其弟曰若石桥不成永不东归至元三年结庐灞岸先架木梁以济不通斌能于匠石工梓煅冶斵轮靡有不解以素艺供其所费至
落成凡一十五虹长八十余步阔二十四尺中分三轨傍翼两拦华表柱标于东西村留神镇于南北海兽盘踞于砌石狻猊蹲伏于阑杆鲸头喷浪鳌首吞云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