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肃宗庙
在泾阳县甘北镇
宣宗庙
在云阳县西二十里
后周太祖庙
在富平县西北一十三里
宋开宝九年诏建已上庙县令主簿勾当洒扫舍宇摧毁当议勘断令吏部铨曹上任下任交割
太庙
在皇城安上街东其地本隋太府寺玉作坊先天中废坊置庙韦公肃礼阁新仪曰干元元年立中宗庙宝应四年迁神主于太庙昭德皇后永正三年祔于太庙今废为干明尼寺
四皓庙
在终南山唐元和八年重建
现圣侯庙
元在春明门外天佑年移于府城东南隅人呼为太白庙
郑余庆庙
元在九耀街大元丙申年移于北坡子街俗呼为郑元和庙
秦樗里公庙
在府衙西畔墓亦在此唐独孤寔撰墓志张谊书公曰后当帝王之宫加我墓
杜祁公庙
元在启夏门外天佑年移来安上门里街西今人呼为嵇康庙 其家庙城南记云在启夏门外咸通八年建石室犹存俗谓杜相公读书堂石室人皆莫晓乃奉安神主之室也宋都运张掞诗曰烟芜启夏门杜氏庙犹存四室有遗构九原无馁云 鬼国书褒旧相乡社见诸孙赫赫牧之笔雄文垂后昆
汾阳王家庙
新说曰今府城北榭乃故基碑刻尚存天元中统商左山行台陜西见碑仆棘榛间再立题诗曰落日危亭独倚栏登临聊愽片时闲天边飞鸟望不极陌上行人犹未还莫损壮心思往事且留老眼看青山功名谁似汾阳老万字丰碑草棘间
唐郑国公魏征庙
按旧长安志在昌乐坊
武安君庙
在咸阳县东五里即秦将白起也
龙渊庙
在兴北二十五里汉武帝庙也平
萧相国庙
在咸阳西三十里
介子推庙
在咸阳西北三十五里
西平郡王先庙
新说曰唐李晟官至太尉中书令赠西平郡王勑立庙于京师令慈恩寺西南一里贞元八年立庙碑尚存
金山顺泽侯庙
在蓝田辋谷口
旌儒庙
新说曰旌儒庙在临潼西南十里旌儒乡横坈村至今有冢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
叚烈士庙
三辅会要烈士叚秀实庙在临潼县斜口镇南道西庙西三里是墓德宗御制神道碑太子诵书丹碑 【尚存】
三皇庙
在草场街南西邻文庙元贞改元三月
安西王遣王府右常侍火失忒木儿左常侍蒙古带中常侍李良弼下教曰乃者医药提举常庆祚建言所赐安西府三皇庙基未克完就宜令王相府给楮币万一缗且谕陜西行省陜右廉访司暨安西路戮力经营又专令典藏司使王庭瑞医愈郎前陜西四川中兴等路医药提点使司判官常庆祚咸董役庀事大德元年春正殿(告成)
真武庙
在广济街流泉坊金改为玉虚观
祠
广惠公祠
唐开成二年册终南山为广惠公命长安令杜王 造南山下置祠在石 谷口以季土王用事日致祭
安平公祠
在指挥街新说曰隋宇文恺有迁城营建之功封安平公庙食于此
竹林大王祠
新说曰宋寇莱公贬死雷州丧还过荆南公安县民怀公德以竹插地挂纸为祭焚之后生笋成林民以为神因立公祠目其竹曰相公竹其祠号竹林大王传来长安于安上街立庙李诚之有诗曰已枯断竹再成林天为英贤眷独深仆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谁识大忠心
寇莱公祠
新说曰京兆掖庭街西寇莱公园亭舍为寺号安众禅院中有丞相莱公祠右刻题诗曰王殿登科四十年当时交友尽时贤岁寒唯有君兼我白发犹持将相权向敏中和云九万鹏程一日飞与君同折月中枝细思淳化持(上行下鱼)者得到如今更有谁
休屠神相
汉书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 古襄 【音禳】 祠三所孟康曰卯 古 【音辜】 磔之辜越人祠也屠 【音除】 音义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休屠右地郡郊祀志曰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
风后祠
在蓝田县西南蚩尤岭下
露台祠
唐余录云在昭应县南三十里三秦记曰骊山顶有人祖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道里记曰到彼即下视诸山有羲轩已降形唐王玙请于昭应县南三十里骊山顶置天华山宫灵台天池婆父祠今置庙塑伏牺神农黄帝三后谓之三皇庙又呼人祖庙俗呼阿婆父庙
义荣先生祠
在咸宁县韦曲村新说曰先王武姓讳天锡字伯威官至成和郎陜西等路医学提举儒书无不读尤精于医爱民以仁活人以惠至于为高冢以瘗残骸分储积以食饿者居官而辞医学之禄与地而葬诬己之雠卖婢死于主而复其半资失钱本而不质其子易楮币而不直其伪车轹孙死而不罪其人奴仆之老者良之马牛之死者瘗之如是者甚多有故延安緫管李嘉议记备载兹不复尔 见缕先生长子彬今以太医承事
安西王邸次恭业医次敬安西路医学教授以奉祠事
今附诸君挽章于后云 【西溪王愽文子勉 关中历历数名医尊宿皆推老伯威雅道岂惟三辅重高名素达九重知方资砭剂为司命遽閟泉幽便息机共道先生不死在传家幸有桂林枝○方斋郭松年子坚齐柳功沾雨露深一门椿桂自成林祗将白业传家世不着黄金易道心百祀尽依鹏化景九皋犹想鹤遗音欲搜懿行追私谧直待春风共盍簪○山朮老人王利用国宾 医不通儒道未光儒医兼济始为良武门三世阴功大仙桂森然并蔕芳○左山后人王 堂履符○抚卷想音容存亡瞬息目医名本儒行堂扁忆秦风传业多贤裔论交尽巨公德听门振鼓迹此见阴功○恒水吴昉景初一夕长星坠憇空三秦医垒失元戎抚心无愧天人际种德元从药饵中马不埋忧世恨凤毛又继活人功到今乡里尊耆旧过式新阡敬武公】
类编长安志卷之六
京兆路儒学教授骆天骧编集
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水
山
华山
尔雅曰华山为西岳职方氏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花因曰华山西山记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又里张说泰华碑云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曰华山前对华阳后厌华阴左抱桃李塞右产蓝田玉少昊下都蓐收别馆山海经云山列三峯名雄五岳赵傁云华山记箭筈峰上有穴纔见天攀缘自穴中而上东峯有仙掌石月三峰记云华山云台上有石盆可容水数斛明莹如玉上古篆人莫识俗呼为玉女洗头盆杜甫望岳诗云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多路箭筈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韩愈古意云太华峯头玉井莲开花十杖藕如舩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莲寇准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又云拔地三峰起侵天万仞高又曰云间绝壁分三面天下名山放一头
终南山
在咸宁县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县界石鳖谷以谷水与长安县为界东西四十里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一名地肺山汉东方朔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也唐文宗诏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即必有雨若晴霁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禹贡终南惇物诗终南何有有条有放
太一山
三秦记云在长安东南八十里太一谷中有太一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一于此建太一宫
太白山
山海经云在武功南谚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图曰太白山高常有积雪无草木故曰太白
骊山
三辅故事云在长安东北七十里古之骊戎国也又旧长安志云在临潼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故以名按土地记曰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灵台述征记曰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雾之中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山神曰玄德公 【水经曰浮□山盖骊之麓而有异名一作□浮】
庆山
在临潼县东南三十五里唐垂拱二年踊出谭宾录曰新丰县因风雷有庆山踊出高二百尺荆州人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疏奏天后大怒流之岭外两京道里记曰庆山踊出初六七尺渐高至三百余尺居守以闻百寮毕贺给事中魏叔璘窃戏曰此平地生骨堆何足庆或以上闻坐赐死诚者谓叔璘翻语是被戮故祸不及家止身而已
鸡头山
在鄠县东南三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苻坐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
牛首山
在鄠县南二十五里南接终南山在上林苑中西京赋曰绕黄山而款牛首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有鬼草其叶如葵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忧三辅黄图曰甘泉宫中有牛首山
五林山
在鄠县境汉书曰鄠有五林按近世僧院有在重云山紫阁山云际山白云山者此并不载
蓝田山
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讣然曰玉英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山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神祠甚严灞氷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 【帝王世纪曰尊卢氏赫肯氏后】
金山
关中记云在蓝田县南一十里
蒉山
在蓝田县东南二十五里 【蒉音蒯】
倒虎山
一名玄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后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峣山
在蓝田南二十里 县
虎候山
在县境 七盘山在上县南二十里
王顺山
在上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
阜儿山
在蓝田东六十里乡俗所传甞有一禽止此山众禽随之疑为凤也因名凤儿山语讹作阜儿山
九嵕山
在醴泉县西四十里汉书地里志曰谷口县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记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唐太宗昭陵在其上
武将山
在上县西北五十里一名凭山
芳山
在上县东北五十里 覆甑山在上县东北四十五里
承阳山
在上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
无劳山
在上县西北六十里
长陵山
在干佑县东七十五里
梦谷山
在干佑县东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云起
石驴山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状驴
石马山
在上县南三十里山有石状马
车轮山
在县南五里 考山在上县北七十里
重崖山
在上县东五里
灵台山
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五里
倒兽山
一名玄象山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七里十六国春秋曰王嘉字子年隐于东阳谷凿崖穴而居弟子传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伦兵乱弃其徒众至于长安潜隐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后随之乃迁于倒兽山即此山也
丰山
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一名苏愚山
金粟山
在蒲城东北二十里 【县】
白堂山
在上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为名
不羣山
在上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累峰峦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为名俗谓之孤山
金炽山
在上县西北二十里
尧山
亦名浮山在上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重山
在尧山前旧图经曰以其与尧山有重迭之象故号曰重山
铜斗山
在上县西北四十里 马家山在上县西北五十里
梁山
在奉天县北十里即禹贡所谓壶口治梁及歧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歧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峗 【丘反】 山
在好畤县
石门山
在上县西一十五里美川乡
牛耳山
在华原县北六十里 风孔山在上县东五里
安君山
在上县东五里 树子山在县北四十里
石皋山
在上县北四十里 把楼山在上县北四十五里
土门山
在上县东南四里水经注曰宜君水东南出土门山
西三石山
在上县北六十八里 玉女山在上县西北六十里
鉴山
异闻录在上县东崖石夜放光明如鉴后唐同光年改华原县为耀州
荆山
在富平县西南二十里今名握陵原尚书曰荆歧既旅又曰导汧及歧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歧东非荆州之荆也方舆记曰昔皇帝铸鼎于此山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
坛山
在上县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
在上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峰相对类乳形
尧门山
在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
嵯峨山
一名嶻孼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汉书山 截孼山在池阳县北师古曰俗呼嵯峨山是也音截啮云阳宫记曰东有慈峨山盖又名慈峨曰夷郡县记曰山顶有云起即两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
小仲山
在上县西北四十里史记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 【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 有黄云盖焉徐广云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云阳宫记曰宫南三十里有仲山未详古之何山山有竹箭生焉俗传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射猎则风雨暴至庙有一泉未尝水竭
甘泉山
一名石鼓原俗云磨石岭在上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关中记曰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汉书单于烽候以应甘泉即此山也
文王山
在同官县西四十里
马栏山
在上县北
三泉山
在上县东南三十二里
白马山
在上县西北 女回山在县境
类山
在美原县北一十八里秦将王翦此县人
石迭山
在上县北一十五里 万斛山在县东北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