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乾隆本
福州府志乾隆本
赤沙渡在安庆里。
荷头渡旧志作“毫头,”在钦平下里。
陈公渡俗呼三子崎渡,在嘉贤里。
馆头渡在新安里。明洪武末,知县侯炯立。
荻芦渡在永贵里。
马濞渡在保安里。
横槎渡在光临里。
罗崙渡在光临里。
船步头渡在永贵里。
罗源县
桥
长兴桥在招贤里。明嘉靖四年建。万历间圯。今复建。
险 桥在林洋里。明嘉靖二十五年建。下有深潭,岩壁高险,传有神龙在焉。二桥俱县东。
崇德桥在县西三百步。宋元丰三年建。明永乐间,邑人郑子高重建。上有亭。
翠云桥在黄重里。明宣德间,建宁军有刘道人者募建,构亭其上。
西门桥在城外。明万历元年,韩氏建。已酉圯于水,庚戍复募修。国朝康熙四十年重建。
官亭桥在县西官亭前。明嘉靖丁亥知县何经募缘建。一名虾蛄桥。
四明桥在上磨。宋绍兴二年建。明洪武间圯。成化三年,知县施弘募建。嘉靖间圯。
兴龙桥一名新亭桥。明嘉靖壬寅,乡耆因四明桥旧址募缘造。万历已酉圯于水。辛亥,知县陈良谏捐俸,率民重建,复圯。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复建。
沈尉桥在东门潮口。宋元祐二年,沈县尉重建。
南岸桥在县南,与沈尉桥相跨,各长四丈。宋元丰八年建。
南门桥在南城外。宋嘉定四年建。明成化十一年,邑人陆晙重修。弘治戊午,裔孙天祐复葺之。万历已酉,洪水冲崩,南门居民重建。国朝康熙二年复修,旋圯。
后张桥在县西北新路口。
护国桥在县北十五里护国寺前,宋元丰二年建。明万历已酉圯,庚戍重建。国朝康熙二十年重修。
白柯桥在拜井里。明万历庚戍重建。
小获桥在拜井里,旧志作小获,今圯。溪亦淤。
大获桥在拜井里,水出横峰龙潭,入于江。旧志作大获。三桥俱县北。
双石桥在县西南三百步。宋元丰三年建,二石各长四丈。
匹练桥在县西南一里。今废。
澄波桥在县西南。宋绍兴五年建。
叶厝桥在西南城边。
起步桥在县东北五里玄妙观前,绍兴十五年建。
资寿桥在县西北一里,宋元丰二年建,今圯。
应德联桥在璋应亭下。明万历三十九年,邑人陈政、黄文统等建,东西共四桥。
白岩桥在县西北二十里白岩村。宋绍兴十五年建。
洪洋桥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
叶令桥在县西二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
黄认桥在县西北二十八里黄认村。宋绍兴间建。旧志作“皇认”。
巨济桥在罗平里石塘。宋绍兴元年建。元至正间圯。明初复建。
双石桥在联桂坊口,一名长桥。宋元丰三年建,石长四丈。
上 桥在孝巷中溪头。
寿 桥在梅溪里。
侧 桥在港头。今仅存之一土盾,以木接之。
王材桥在白塔洋,明崇祯间建。
溪口桥距丹阳里许。明万历间李琯建。
尖山桥在尖山岭下。国朝康熙四十年建。
新 桥在乌坑岭下。元至正间建。
乌 桥在徐公里。
卷 桥在下梅岭。
渡
三港渡在县东五里。河泊谭贯创。
霍口渡在黄重下里。以竹筏济。
双溪渡在林洋里。一水出怀安,一水出古田。故名。
永福县
桥
平政浮桥在县前沙湾下,南走莆田道,建于宋绍兴四年。为梁八十。为舟三十有六,北岸为亭,曰饮虹。元末俱废,但设官渡以通往来。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袁世用作二十四舟,联以十二舫,构平政亭于岸北。岁收地租,以备修葺。
永济桥一名东新桥,即汰口桥。路通葛岭。旧为板桥,拔于飓风,宋进士黄潜夫重建。元世祖至元间,圯于水。县尹李良杰同潜夫子居泽重建,复毁于火。至正二年,县尹刘企祖同潜夫孙文实、云漈寺僧自处于旧桥之北,改筑石桥。长一十丈,阔二尺,高一丈八尺。后复圯于水。明永乐三年,知县胡克恭重建。旁有疑骖亭,宋提刑苏舜元尝憩于此,因名为苏老亭。国朝康熙间,邑人江钊重修。宋元绛诗:“苏老行诸郡,多为洒落游。静心山共止,动意水俱流。赴社思陶令,繙经约谢侯。高风谁复继,明月上西楼。”
越峰桥在县西北一里。建于宋元丰七年,废于元。
小东亨桥在县东三里。国朝雍正间,邑人江墉重建。今毁。
盖竹口桥在十五都。建于宋,废于元。
清凉桥在十六都。建于宋,废于元。
花林桥在二十都。今圯,所存者独有石梁。其下为剑潭,相传徐登禁流水处。
曹溪桥在二十都,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唐学仁建亭桥上。国朝康熙间,邑人江墉重修。
三岛溪二石桥在七都。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袁世用造基,三十九年,知县唐学仁竣工。
西塘桥在二十七都。
通京桥
宣和桥
政和桥并在开平里。
永安桥在安乐里。
渡
大樟渡在三都。
赤岐渡在六都,今废。
汤泉渡在二十六都。
邱演渡
洪面渡俱在二十八都。
五十口渡在二十九都。
嵩阳渡在三十三都。
溪东渡在三十五都。洑口渡,[HT6SS]在三十六都。
黄墓渡在县东。
埕头渡在县东。
越峰渡在县西。宋时有桥,今废为渡。
重光渡在县南。
福清县
桥
小 桥在县南门内直街。
里 桥在县南门外。
龙首桥在南门外,《闽都记》:“初木梁。宋天圣五年,灵石僧洞然募建,长四十寻,广二丈五尺,名曰通海。元祐二年,敛石僧显光及乡人林日进复募缘,为梁三十,长二十二丈,更名坦履。绍兴二十年,知县黄童、邑人刘允恭又募缘,为梁八,长一十六丈,构亭其南。合前后三桥为梁二十有五,长七十余丈,始更今名。”元至治二年,僧洪琛重修,知州吴涛为记。明万历初,知县许梦熊修。丁未岁,符丞叶成学请于知县凌汉翀,移桥于小孤山,亘五十五丈,阔一丈五尺,为门十有九。泰昌元年,大学士叶向高为文记之,勒碑瑞云寺。明叶向高《新建龙首桥塔记》:“邑故有龙首桥,与南门相直,形家以为病。先少师公常欲移之,而力不能。其后父老诸生咸言其不便,相与请于邑令凌侯。醵金鸠工,移桥于东南,建塔江浒,构梵宇其间,与桥相属。于是水口完密,风气益固。塔计高十三丈五尺,为级者七,精工雄丽,为宇内浮屠所仅见。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熳辉映。万众欢腾,得未曾有。桥长以丈计者五十有五,广以尺计者十有五,酾水之门十有九。寺前临江,累石为址,后为大士阁,甚宏壮。木石人徒之费,为金以两计者七千余。皆邑人乐输,凌侯与后令汪侯实纲纪之。其倡议鸠工则吾儿成学、父老林思谏、张志达、刘前、夏有知等凡四十人,戮力经营,拮据从事,先后垂十载始毕工。余儿没矣,父老复思而祠之,且相率来请于余,曰:兹大役也,不可无记。余往在纶扉,曾闻此议,心窃以为难。兹归而幸观厥成,询之舆情,又无不欣跃。此殆山川之灵,与千百年之气连萃于一时,故能襄此盛举。而非士民好义,诸父老之勤劳,何以克济?真吾邑不世之伐,不容泯泯者,因稍次之,以告来许。役始于万历三十四年,丁未之季冬,竣于四十三年乙卯之孟秋。塔名瑞云,征祥也。寺从之。桥仍名龙首,示不忘旧,且有云龙之思焉。”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李传甲重修。雍正五年,知县吴锟重修。
永济桥在西门外。明正德丙子,知县冯安举涧下卢溪二废桥之石,构成此桥。建坊其前。颜曰澄源桥。岁久坊废,桥圯。万历初,知县许梦熊葺之,更名永济。
水陆桥与永济桥相近。国朝康熙九年,知县申锡修之。
浦 桥在修仁里。
浔阳桥在修仁里。桥首有碑篆‘浔阳’二字。
士林桥在县西南。宋开宝五年建。嘉定九年卓森重建。
涧下桥
卢溪桥俱在修仁里。宋绍兴间建。明正德丙子,为水漂坏。知县冯安因取其石,以建澄源桥。
五里桥在修仁里驿路洪岭下。
洞溪桥在修仁里。宋绍圣间,僧契慈建。元里人许自修。
古屯桥在县西十里。明弘治辛酉,知县况[HT6,7”SS]璟重建。万历间,知县罗万程重修,后因水圯。国朝乾隆十年,知县饶安鼎修。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复倡修。
宏路桥在县西十里,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建,广二丈二尺,长二十九丈,梁十五。明成化间重修,后圯。国朝康熙三年,参领张拱垣募建。又名无患桥,以邻于石竹无患溪,因名之。
石塍桥在修仁里太平铺前。宋治平三年建。旧以木为梁,僧为贲伐石固其址,镇以石塔,即今太平桥。
洋子桥在修仁里,宋绍兴八年建,长十三丈。元里人许自重修。
交溪桥在善福里。两溪交合,故名。宋宣和四年建,长四十丈,广一丈三尺,梁二十。淳熙五年,改名登龙。
王董桥在永寿里,石竹山下。宋进士王鸨、武举董琳共建,故名。
沉 桥在石竹山真武殿之前。
鲤尾桥在石竹山下。承王董、灵源二桥之水。
三星桥在清源里灵源桥之上。
灵源桥在清源里。宋政和僧正觉建,立有碑。
三阳桥在方兴里。明景泰间建。
波澜桥在方兴里。明成化十九年建。本朝乾隆元年修。
东塘桥在东门外。
郊下桥在永东里。
里尾桥在永东里,一名可溪,永溪流接里尾港。
上洋桥在东北门外永东里夏祠前。
安香石桥在苏溪。国朝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修。
龙江桥跨方民仁寿二里。始太平寺僧守思叠石为基,宋政和二年,里人林迁与僧妙觉募缘成之。为梁四十有二,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余丈,名曰螺江。提刑刘峤更名永平。后邑人林栗改今名。与海口江相连,深五尺,广五里。明万历三十二年修。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朱延瑞修。康熙四十七年,邑人张翊、晟、陟、昂兄弟四人重修。郑亦邹《重修龙江桥记》:“皇帝嗣膺大宝,四十有七载,王泽旁流,海岳奠乂,所属郡县,远方溪谷之区,百废俱举。于是去福清县治二十里之龙江桥,戒徒庀工,大修厥废,计石梁五,扶栏百八十丈,垒齿四十有二门。初,桥之成也,在宋政和之世,名曰螺文,次改永平,至绍兴间,林简肃公始定今号。越大清丁亥,废。乙未冬,邑士大夫稍修治之。又数年,海波涌,断其五梁,则又废。先是进士张公可立读书其傍,慨然以兴复为志。将死,命其子翊、晟、陟、昂曰:‘是我志也,桥治,身没无恨。’后诸子咸登仕版,克绍先志,乃兴兹役,鸠工于戊午仲夏,阅次年五月告成。嗟夫!天下之衰盛,人情之凉薄,不独千驷万钟,取舍未易,就令事会相投,才力可至,拔一毛而利天下有所不为。张氏子即无念先德,或吝出纳,夫谁知而谁督之,然且糜费不赀,卒成父志。张氏有子哉!抑余窃为一隅之治忽,系夫天下之否泰;一桥之修废,关乎一邑之盛衰。出私家之物力,悉意于济人,善继志者之所甚难。捐良吏之俸金,补时之不及,亦为臣子当务,以是知张氏之志之伟,而王道之行也。余家距福清可六百里,未尝一至斯桥,而往来官道相望里许,所谓龙江桥者,每在朝霞夕照之间,异日驾车言迈,幸至斯土,听舆人之颂,按节和歌,以补王风之缺,而二三君子亦永有令誉哉。”
光贤桥在蒜岭。国朝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修。
岭东岭西桥在新安里。
新 桥明永乐壬寅,女官陈恭清建。至嘉靖间修,崇祯间又修。
堑柄桥在方成里。
湖尾桥在方成里流桥之上,桥西镇以石室。
流 桥在方成里。长跨古龙东溪之上。
溪边桥在方成里。
古龙龙首桥在方成里。长跨古龙西溪之上,东西立二陂,凡三间五梁,左右镇以塔,如龙首,故名。
坡尾桥在县北永福里。
永福新桥宋绍兴建。嘉定二年,邑人林楫重建。
溪头桥在北隅,接涧溪。宋宝庆中,李提刑创,初名提刑桥。明嘉靖戊午,知县罗向辰拆石增城而废。
庆济桥在北门外。明万历间,邑人林子泰建。今圯。
安境桥
作坊桥
涂贡桥三桥俱在遵义里。
横溪门桥在县南新丰、灵得二里。
镜 桥在灵得里。明成化十八年重修。
迳镇桥在灵得里。
蹑云桥在迳江翠林。宋元丰中,僧守思及其甥李诚募缘建,长三十丈。政和五年复筑室于桥亭之西。明嘉靖间重修。参将戚继光大破倭于此。
万安桥在万安里,即渔溪桥。宋嘉祐七年建。崇宁初,邑尉黄国镇修,旧梁十五,增二间,广一丈,长二十五丈。乾道改元,尉赵善谏重修,易名化龙。明成化年间重修。嘉靖初复崩。隆庆中修,复圯。国朝乾隆十四年,邑人林璧等捐修。
迎仙桥在光贤里,莆福迳路,旧名上洋桥,又名江口桥,为梁三十。宋元祐间建。至治壬戍复建。国朝雍正元年,邑人魏明昌重修。
玉铁桥在苏田里。明成化十九年建。
见龙桥在时和里牛田镇。
三山桥在化北里,旧名鹿坑。
屯上桥在化南里。宋景德二年建。
航下桥跨江临海。明弘治十二年,里人薛元敬先造五门。万历十二年,孙舜韶、曾孙云缄增建长桥。自航下跨江至高岭前二里许,凡四百四十四门,桥首建坊曰:“继先成绩”,桥末建坊曰:‘鳌江’。桥坊圯于风,石址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