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豸 桥在二都后澳,宋嘉祐年建。明正德年修。
  延祥斗门桥在二都前澳。宋淳化二年建。有闸,以潴蓄潮水。
  斗南桥在三都官路南。明崇祯间修。
  拱北桥在三都官路之北。
  后溪桥在三都。宋熙宁六年,邑人高从建。
  牌头桥在四都,道通福清县。明弘治间,知县王涣重建。
  龙首桥在四都。闽县、长乐分界在北。
  铺下桥旧志作:“邱舍桥,在四都。宋淳熙二年,邑人邱[HT6,7”SS]钅从建。明嘉靖间,知县刘士逵重修。
  坑田桥在四都坑田渡头。明嘉靖年间,为倭所毁,邑人林世章重建。
  忘饥桥在四都。宋游知鉴建。
  拱 桥在五都。宋延祐间,邑人林景建。
  郭 桥在六都。里人郭氏所建,故名。
  猎溪桥跨二里。宋元祐三年建。亭覆之。一名辣溪。
  行相桥在六都。明正德间,知县梁辅为尚书林廷选建,故名。
  合溪桥在六都。明天启间,马思裕重建。
  灵源桥在七都。宋元祐间,僧德一建,构亭其上。
  仙 桥在七都。宋淳祐二年建。
  中 桥
  渡 桥
  溪上桥亦僧德一所建。上有亭。以上三桥,俱在八都。
  桃坑桥在九都。宋嘉泰三年,邑人陈德祁建。又名取青桥。
  蓝盘桥在十都。
  三圳桥
  过水桥
  登龙桥并在十都。
  山南桥
  山北桥
  圳头桥并在十一都。
  新宁桥在十二都。明弘治间重建。
  获溪桥在十三都。僧志宁建。今名卢头桥。
  象 桥在十三都光严寺后。明正德三年,知县梁[HT6,7”SS]□重建。又名梁公桥。
  游溪桥在十三都。宋宝元二年,邑人黄仕频建。今名宝溪桥。
  杜 桥在十四都。
  震龙桥在十四都。唐林慎思未仕时所建。
  石梁锦桥在十五都。宋淳熙十二年,里人陈惟大、张涣章建石桥,十有五间。又于桥之西,筑海为地三亩,以固桥道。
  闸头桥在十五都平岭下。
  龙津桥在十七都,宋至和间,邑人陈嘉谋建。
  祉溪桥在二十都。元至正间,行省林文野建。
  资福桥在二十一都。宋宣和三年建。
  塔头桥在二十一都。宋元祐三年,邑人陈讷建。
  化龙桥在二十一都坝头。旧志作‘化鳞桥’。
  三间桥在二十一都。宋庆历五年,邑人陈智光建。
  云龙桥在方安里。宋嘉泰三年,邑人刘震叔建。
  七间桥在大宏里。宋绍兴二十年,邑人李迪建。
  西沟桥
  单桥
  沙合桥俱在二十三都。初名胜莆桥,明嘉靖间改今名。
  蒲盛桥在二十三都。明崇祯十二年,知县夏允彝、邑人陈达功倡建。
  渡
  马 渡在县西马江太平港。
  新 渡在县南中港。
  庵头渡旧名河南渡,在县西潘公桥。以上三渡,皆系吴航渡。其税三渡均匀。
  洋门渡在二都东北五里。
  陈坑渡在二都阳尾下,又名阳夏渡。
  坑田渡在四都,即古之白缠渡也。
  文石渡在大宏里。
  横江渡在方城里,筹港口。即古之都官渡也。
  洪塘渡在县西河南,明嘉靖九年设。
  馆头渡在县西马江柿浦口。
  永福渡在县西,庵头渡。
  过江渡在县西临江馆前。按《三山志》:初,临水、洋门、阳夏、白田四渡,皆贫民私舟渡人,舟师非其人,操纵不调,以致漂溺者往往有之。宋嘉祐初,长乐始设三渡于临水,设官船以渡之,募善水者为舟师,渡者输钱均给与之。绍兴九年,日收河淮河港溪渡钱,岁终较额,嗣是官渡悉废,私舟复行。明正德末,邑人竞渡利,讼官,遂定重税。久之,逋税人诉于巡按陈公,下知县吴遵议,悉蠲旧逋。嘉靖三十四年,更定诸渡舟课粮,大小冲僻有差,课额稍轻,诸渡之逋负者鲜矣。明陈时范《蠲渡税记略》:“闽海山四塞,舟楫不通外省,惟潮汐昼夜来往于省会之间。有课无税,以其仅渡人也。正德末,邻渡竞利,鸣于官,官曰:‘是无税也。’遂为定额,且逋税人收系禁狱。至嘉靖二十九年,巡院少岳陈公莅闽,诸人哀诉得怜,移文至邑。吴令尹躬诣诸渡口,问水滨父老,诘所以得税之故,返而搜诸旧牒,以白巡公,得所请,乃召诸逋税者悉出之,尽蠲其逋。诸人流涕哽咽,曰:‘生我世世者,公也。愿伐石请记休德。’”
    连江县
  桥
  美政桥在县治前。宋元祐八年建。上有亭,后圯。明初,知县王德钦重建。成化十二年,知县章武易名宣化。嘉靖十八年,复为风圯。知县袁鉴重建,易名正观。今亭又废。
  城隍桥在美政桥左。
  登云桥在城隍桥东,元至正四年毁,明正德间重建,亭榭翼然,道可四达。
  青云桥在儒学后。崇祯间建。
  仓 桥在长街凤鸣坊。
  鼓楼巷桥在长街之旁。
  分司桥在塘边西街。
  贵 桥在西街侧。
  金璧桥在贵桥北。有亭,今废。
  魁龙桥在化龙街。宋绍兴二十七年建。旧有亭,今圯,石柱尚存,历科饯送举子地也。
  福星桥在万石街口。旧有亭,今废。
  石 桥在化龙街南。
  东升桥在大东门外。
  小东门桥明万历间,县丞孙继谟建。今沙壅石移,此桥已废。
  小 桥
  北埙桥二桥皆跨河上,久为沙壅。国朝雍正十三年,知县戚弢言浚河,因故址而新之。
  塘头桥一名浦下桥,下有斗门,以蓄泄东湖之水。
  乌石桥在乌石山北。
  岱云桥下亦有斗门,财溪之水潴焉。
  西门桥在幕浦堡前。
  浦口桥在浦口。国朝乾隆五年,滕于岱等募修。
  化龙桥在二十九都。宋淳祐间,陈政募修。
  通仙桥在安海岭西。宋嘉定十六年,僧净英募修。
  金沙桥在二十七都蛤沙。宋太平兴国二年,乡人李景元建。元季,水激崩坏。明洪武十年,乡人黄祥甫重修。
  塘边桥在集政上里,一名大桥。
  通济桥在南门外。一名江南桥,跨鳌江,叠石为梁,为出入要道。宋政和四年,僧真觉募建,七载乃成,计十八梁,长五十丈六尺。其后百年,溪涨梁坏。知县陈用捐五千缗修之。淳祐九年,知县游义肃相中流湍急,改在中四门,酾水为三道,后屡圯。以木代石。国朝乾隆六年,知县于沛倡修。宋郑应大记:“连江一水,由三源合流归潆于邑,且界地之南要,邑人往来,艰于舟楫,非桥莫能底其平也。故先僧创址于大业之中。本朝政和间,龙象真觉克宅乃事,其利民也博矣。时西濠未堙,石埭俱存,无奔湍回啮浮梗冲激之危。石梁砥立乎地维,江流直通于东海,迩来百有余年。民多贩木,压损桥址,洪水漂涨,原埭既渝,西濠亦壅。上无以分其流,下无以疏其势,而桥梁将坠者宜也。邑侯游公大惧前功或弛,引咎存躬,遂捐俸薪,择工治之。乃拆中四梁,广为三梁,俾江流顺达,永奠千古。始事于春,而冬讫功。邑民乐之,思刻石垂示不朽,来徵予言。予观公之为民,非独辟桥一事。凡德于民者,有素也。自学校兴,而民于学校德之。自赋役平,而民于赋役德之。至修九井,增水利,田野辟,盗贼息,平籴义仓,皆得其法,有德于民,而民颂声讙然,安敢以辟桥之役为病已,而不趋其事哉?则夫桥成,为公之甘棠可知,后之欲全此桥者,继以疏壕修埭,而公之甘棠茂矣。”
  吴舍桥距通济桥里许,一名牛狮桥。
  苏湾桥在岭下。国朝康熙间,邑人陈焕若建。
  坝头桥
  东边桥俱在新安里。
  高梁桥距县二里。一名赤砂桥。
  新亭桥在安庆里,距县三里。下有斗门。
  迎恩桥在县西门。
  兴庆桥在西门外青墙顶。
  万寿桥在凤汀阪上。国朝雍正五年,知县刘良璧募建。
  塘后桥在县西十五里。
  安利桥在光临里。一名潘渡。宋绍兴十四年,知县阮珪建。未几,为水冲坏。乾道三年,知县赵子阖更新之,名以惠政。寻复坏。宝庆三年,中流涌出断石,文曰:“安利”,帅守王居安等改建,易名。元至正间圯。明嘉靖间重建,复圯。崇祯间,知县沈士奇、郡人曹学佺[HT6SS]募建,四年桥成,为屋百间,今复圯。宋林扌为诗:“温麻之邑山水区,溪流来自西北隅。上流擘地山萦纡,下入大海天模糊。循溪村落葺茅茨,中有古渡横石途。北走王县傍三吴,渡头行客无时无。飞涛澎湃鼋鼍呼,舟人射利开金壶。居人病涉行者吁,安得水面浮亭衢?道人张颠佛之徒,布金长者争来输。阮侯于此宏规模,一笑佐以公家储。万树倒身委泥涂,万石垒址铁不如。功成役罢大字书,美翰者谁张与苏。”明曹学佺诗:“为山成一篑,离水若千寻。世态原浮寄,行人仍古今。微躯无倦意,贤宰有同心。因忆桥成事,全资物力深。”
  枫坪桥距县三十里。国朝乾隆三年,知县戚弢言倡修。
  陈溪桥距县三十五里。元至正间,僧兴祖募建。明正统间重建,今圯,故址尚在洲中。
  朱步桥在清河里。
  陀口桥
  陀尾桥二桥俱在美肇山。一名枫臭桥。
  周溪桥在陀岭前。国朝雍正五年,知县袁本濂修。
  四定桥在仁贤里朱坑村。今湮没。
  山坪桥在仁贤里。
  朱公桥在归仁里白岩。宋嘉祐三年,知县朱定建。明隆庆间重修。国朝康熙初桥圯,邑人林坦募修。宋鲁国曾《朱公桥记》:“县西四十里,有白岩溪。西距古田,达于建州。北际罗源长溪,抵于温州,凡官吏邮传,行商通货,罔不由此以济。先是编木为梁,属五里之民,逮时修治。每暴雨溪涨,力不能任,则漂坏,岁常三四,民以数劳为憾。朱公视事二年,悯民之惫,而图厥利,谕寺僧、邑里,有好义输费佣工,同心协力。乃度基而通于山,即山而取其石。虽风雨溽暑,躬董役事,民感其勤,乐趋无懈。桥作于四月甲申,讫于十月丁未。袤二十一丈,广一丈六尺,高三丈八尺,列为七门。由是往来无病涉之艰,数劳有永逸之乐。公勤民之心,其至矣乎。今之为令者,簿书不责,谓之不急。欲利之兴,惟谤之恤,欲事之行,惟咎之逭。公忘已私,兴民之利,故其政之行也,宿敝革、灾害除、赋役均、田野辟。兹桥之成,尤恤民之大者,财虽靡不以为费,力虽竭不以为劳。推而践之,利民之惠安有遗哉。邑僧绍真,德琼及耆老林丛等二十余人录其事,索予文以志。因以朱公名之。”明嘉靖初,桥旁多树木阴翳,数有暴客御人,参政蔡潮伐木捕盗,行旅无患,民为立碑。明傅汝舟诗:“远溪苦路迂,秋月色载晡。突然见石桥,桥边多老鸟。奔湍响吓人,咫尺高莫呼。下有冤死鬼,白骨不肯枯。阴风忽相掠,悄令心胆孤。旋见守关者,三五来荷殳。问之设何时,云自蔡大夫。万木斩伐尽,群盗从此驱。眼前纪功碑,欲读字已无。宁能俟百世,始为荆漫污。三叹谓徒旅,仆时须尔扶。”
  定田桥距县六十里。国朝雍正间建。
  百花桥在山坪路口。
  登仙桥在安定里大溪东,今圯。
  拱辰桥即大北门桥。国朝康熙五十一年,邑人陈润等募修。
  四宿桥距县北五里地。有四墩,望若列宿,故以名。亭,明正统八年建。
  亨岐桥在东湖闸下。
  板 桥距县一里。明嘉靖间,邑人陈大钦易木以石。万历以后,流沙壅而桥渐没矣。
  濂湖桥与板桥相望。
  王塘桥距县六里。宋端拱间,知县鞠仲谋建。明知县欧阳瀚修。国朝康熙间,知县王仁灏重修。下有斗门。
  北禅桥宋绍兴间建。
  龙兴桥在贤义里。旧名塔桥。万历四年修,易今名。国朝雍正十三年,吴安国复修。
  安义桥在丹阳。明崇祯三年,邑人陈九万募造,今圯。
  傅溪桥在白鹭洋。国朝康熙庚寅,里人重修。
  溪尾桥宋淳熙三年建。今圯。
  王庄桥国朝雍正十年,邑人陈修士募建。
  东禅桥国朝雍正四年,桥圯。五年,知县刘良璧重修。
  红亭桥国朝康熙已酉,里人鞠文聪募修。
  芦柄桥国朝雍正十三年,里民张国成等倡修。
  龙门桥在中鹄里,近紫霞山。唐礼部尚书张莹故宅址。
  溪林桥即杜棠桥。国朝雍正间,王居文等重修。
  小北门桥在小北门外。
  四宿桥在毗屯洋西,与大北门外同名。明正统八年建。明末,耆民林明善修。国朝康熙壬辰,乡民复修。
  山下桥距四宿桥二里。
  北斗桥下有斗门。
  南土重桥宋嘉定三年,知县赵善嵩修。县尉谢宜中记。
  大门桥在嘉贤下里,乌石北。有斗门蓄财溪水,明景泰五年建。
  财 桥在嘉贤下里。
  历上桥在安德乡首,亦名登云桥。
  上 桥
  黄浿桥俱安得里。
  月峰桥在安德乡。
  镇东桥在安德乡。久废。今改造,易名飞凤。
  溪头桥在安德乡,一名东里。宋里人郑著建。
  龙升桥在安德乡。里人王提刑建。
  新 桥在安德乡。相传望见海中石牛明亮,则出贵人。
  尖墩桥在安德乡。
  升龙桥在鲤溪。
  庄边桥在保安里。
  黄波桥在堡北。
  金沙桥在堡北。
  玉尺桥在堡西。
  仓前桥在建兴仓前。
  登龙桥在东山。国朝雍正间,邑人陈超建。
  卫洋桥在巽屿。国朝雍正四年,林龙五修。
  天然桥在建兴里。有巨石跨两山,下通水,若天成,故名。
  渡
  潘 渡在光临里,国朝乾隆十六年,邑人郑氏合资置田,以赡渡夫。
  东岸渡在安仁上里。
  赤猴渡旧志作七猴,在安仁中里。
  陀口渡在青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