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泽苗渡一名白苗渡,亦元郑潜所立。
  吴山渡在十三都。
  沙溪渡在十三都。
  新崎渡旧名仙崎前,因改设官路,由阳岐渡江,新立公馆。
  石岊渡《三山志》:“驿路百六十里至水口,水路经甘蔗洲,大小穆,福院,小箬,大箬亦百六十里至水口渡,风或跨二日。尝有监司诗:‘朝辞虎节门,暮宿牛头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黄石渡以上俱府城西北。
  苏岐渡
  辽沙渡
  镜江渡
  南屿渡
  芹洲渡以上五渡系新设,俱在府城西南。
  源口渡在十八都,府城西南。
  风流岐渡
  渡尾渡
  白沙渡在三十四都。
  大穆溪渡在三十三都。
  大箬渡在二十四都。
  安仁渡并在二十四都。以上府城西北。
    古田县
  桥
  迎仙桥在县治后街。元季建,明正统初,知县张昱重修。
  焕文桥在县治大街。明正统十三年毁。天顺间,知县尹吉重建。
  劝农桥在保安里。元时建,邑令劝农驻此。今为迎送之地。景泰三年,知县杜永济重建。
  天字桥
  双溪桥在邵南里。
  沈字桥
  丁字桥桥下二水合流,宋庆元二年,里人林湜建。二桥一纵一横,形如丁字,故名。
  蓝玉桥在二十六都。
  普济桥在四十四都。元时建。明永乐间,僧法颜募修,景泰间重建。
  百花桥
  迎驷桥在和平里谷口。宋时建。
  温泉桥在县南。
  杨 桥又名汤寿,在新兴里。宋时建。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景泰三年,圯于水。成化九年,知县黄玠募修,伐石累址,数年始成。
  潮鱼桥在和平里。
  曹阳桥在七都。宋时建。旧名开禧。明永乐十年重建。改今名。景泰三年,圯于水。知县杜永济、尹吉相继重建,寻复圯。成化间,知县徐拭又建,并覆以亭。
  洪坑桥在县南。明成化八年,知县黄玠建。
  锦溪桥在四十五都。宋时建,明洪武初圯。成化九年,乡人谢畴重建,并覆以亭。
  永通桥在驿西,旧名朝天。宋时建,覆以屋。明嘉靖间,重建。
  殿坑桥在水口。《名胜志》:“水南流入江,与嵩溪会。”
  松岩桥在县南。
  云津桥在县北。宋初,邑人廖三益捐造。明景泰间重建。
  平湖桥明洪武三年,乡民林良、王宗年建。成化十三年毁,十七年耆民黄元启等捐募重建,并亭其上。
  郑源桥在新兴里。
  高攀桥在新兴里。
  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元累建而废。明宣德间,御史王宝重建,随圯于水。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上覆以亭,为间五十有六,下有磨剑石。
  浣溪桥在崇礼里。宋时建。
  凌 桥在崇礼里。
  万安桥元季建。明初毁。成化十五年,知县汪瓘倡民募建。十八年,乡民构亭其上,凡四十六间。
  鸣玉桥在万安桥南。宋时建。《名胜志》:“县东溪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故溪流触石,有声如鸣佩玉。绍兴元年,毁于兵。僧圆证募缘重建。嘉泰间,溃于水。开禧初,又毁于兵,后复建,改名长桥,寻亦毁。”
  平沙桥
  龙津桥在县东北。
  朝天桥在一都清潭渡。宋时建,后废。明正德间重建。舒芬记。
  谷口桥在二都谷口。明万历间,邑令王继祀建。
  万寿桥在二都谷口。明万历间,邑令刘曰旸建。
  宝坑桥在四都,明弘治间建。
  花 桥在四都。明万历间,邑令王继祀建。
  槐门桥在八都。
  会堂桥在十都。
  转水桥在县治北。明嘉靖间建,有亭曰水云。
  喜雨桥在极乐寺。
  龟颈桥
  紫 桥在县治东北。国朝顺治间建,康熙间重修。
  金坑桥在十二都。国朝康熙间建,雍正间修。
  仙人桥在十三都。刳石为之,俗传仙人所造。
  锦溪桥在十三都。宋时建,明洪武时圯。成化间重建,并复以亭。
  天王桥在十五都。
  沙洲尾桥在十七都。
  庄尾桥
  一保桥俱十八都。
  西溪桥在二十一都。
  蓝玉桥在杉洋。
  虎溪桥在四十都。
  临水梳妆桥在临水,明嘉靖间建。
  吉口桥在四十五都。
  长洋桥在四十五都。
  耨 桥在水口大路。
  渡
  清潭渡元季有桥,后废,创为渡,在一都。
  杨头渡宋时有桥,后废,今亦为渡,在一都。
  临洋渡在二保水关。
  溪山渡
  万安渡
  紫桥渡
  通津渡俱在县南。
    屏南县
  桥
  玉带桥在县治南门内,有玉带河,故名。
  西成桥在西门内。
  迎恩桥在南门外二里。有亭,旧名南安桥,又名长林桥。国朝乾隆二年四月重修,落成之日,适有恩诏颁至,更今名。
  劝农桥在城东三里。有亭。古田旧有劝农桥,分县之后,屏南知县每岁劝农于此,故名。
  院前桥在城东有亭。
  铺边桥在城西有亭。
  源底桥在城北,有亭。
  龙湫桥在上七房溪水尾,有亭。
  下七房溪石桥在大路边。
  堂后桥在下七房溪东。有亭。
  吴厝桥在吴家山水尾,有亭。
  坑中桥在梅溪村后。有亭。
  郑洋桥在郑洋村水尾。有亭。
  坑坪桥在东盘村水尾岭下。有亭。
  汤厝石桥在东盘村岭下。
  山口桥在谢教坑。有亭。
  溪源桥在锦厦村。有亭。
  水尾桥有东峰,有亭。
  横板桥在陇村界。有亭。
  祥峰桥在棠口。桥头有祥峰寺,故名。《通志》作棠口桥。有亭。
  水尾桥在宋加洋界。有亭。
  九岭桥在文山村。有亭。
  倒流桥在樟岭村。有亭。
  风水桥在下庄村。有亭。
  中 桥在青洋村。有亭。
  水尾桥在郑家山。有亭。
  洋头桥在坑边。
  乌石桥在乌石村。有亭。
  吴墩桥在吴墩村。有亭。”
  迁善桥《古田志》载:“在二十八都。嘉靖年间建。”
    □兜桥在□兜村东。有亭。
  沧溪桥在二十四都。有亭,内有三宝堂。
  古下桥在古下村门首。
  凤溪桥在凤溪。有亭。
  土猫临水桥在溪坪岭上,有亭。
  溪坪桥在岭下。
  梨坪桥在梨坪洋中。有亭。
  巴地桥上下二座,有亭。正德十一年,典史钟奎重建。
  半村桥
  岭兜桥在岭兜水尾。有亭。
  水尾桥在后陇溪。有亭。
  金座桥在漈下仔。
  蓝玉桥在二十六都。
  攀龙桥在凤林水尾。
  附凤桥在路上溪头。有亭。
  大通桥在路下北。
  广济桥在路下东。
  接龙桥在南湾水尾。有亭。
  迥龙桥在前凤溪。有亭。
  大 桥在下大悲。有亭。
  万邻桥在村头。有亭。
  岩里桥在凤溪。有亭。
  石卷桥在上大悲。
  南洋桥在上大悲。有亭。
  横坑桥在汤坑。
  花 桥在三保。有亭。
  观音桥在岭头村。有亭。
  新厝洋桥
  岑洋桥《古田志》:作“迎洋”。大河桥,并在二十二都。
  蒋坪桥
  源柏桥
  小溪桥俱在源柏。
  门里桥在新厝洋。
  长 桥宋时建。《古田志》:“两溪相接,亘如长虹。一名龙江公济桥,叠石为墩五,构亭其上。今毁,仅一板可渡。
    漈川桥在漈下。有亭。
  江墩桥在龙漈溪头。有亭。
  花 桥在漈下村内,有亭。
  石 桥在潮河。
  高街桥在高溪村水尾。
  安前桥在官洋,有亭。
  坑口桥在官洋溪头。有亭。
  六透桥在四保。
  南山桥在隹山村水尾。有亭。
  赤溪桥在赤溪洋中。
  四角桥在龙漈水尾。
  西林桥在西林下,有亭。
  油杭桥在吴山头。有亭。
  后墘桥在后墘村,有亭。水甚清涟可爱。
  罗老桥在罗洋。水清如镜,两岸高险。昔罗老倡建,故名。
  援签桥在仙奶宫下。
  会仙桥在悠远丘。
  太保桥在浙洋村。
  浙洋虹桥在移风里。
  三口桥上下有两桥。
  前塘桥在前塘村。
  寒 桥在大熙岭水尾,通宁德。
  黄宅桥在泮地。有亭。
  龙井桥在坑里北。有亭。桥旁两山相映,万木森立,俯视桥下龙井,喷浪如雪。潭内有巨鲤,长五六尺,每浮水绕潭而游,则数日内必有大雨。
  仙路桥在往上村之右。桥阔五尺。《县志》:“两岸奇石怪树,不可名状。幽径穿云,墘岩插汉,俱堪入画。”
  溪柄桥在横垅村。
  暗 桥在横垅。有亭。
  牛鼻桥在前墘。有亭。
  全成桥在茗园。以全块潭石砌成,故名。
  旗峰桥在白穰。有亭。
  普缘桥在白玉。有亭。
  独木桥在双门港。
  里厝桥在叠石上村。有亭。
  林口桥
  柯坑桥
  后溪桥
  后地桥
  后湾桥有亭。
  黄坑桥有亭。
  刘岭桥有亭。以上俱在硋窑。
  白洋桥在白洋村,有亭。
  把水桥在小樟水尾,有亭。
  通济桥在小樟村东。有亭。
  溪坪桥在南山村下。有亭。
  猴川桥在上培。向系石桥,为水所坏,今架木为之。
  花 桥有亭。
  紫 桥有亭。在忠洋。
  漳口桥在漳口。有亭。
  长宦桥在长宦。有亭。
  林中桥在林中。
  墘头桥在墘头。有亭。
  北墘桥在北墘。有亭。
  莒溪桥在莒溪。有亭。
  樟源桥有亭。
  邱厝桥有亭。
    闽清县
  桥
  龙津桥在县东安仁里。宋建,元至正十年重建,上覆以亭。宋梁克家《龙津桥诗》:“兼旬积雨截晴虹,洗出溪山罨画中。别浦渔歌来暝色,长桥人语半秋空。”
  昙口桥在县西。乡人沈公建。明永乐九年,知县朱毅命邑人许闰、朱什募修重建,并构亭其上。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命耆民黄荣募建,复圯于水。
  度仙桥在县南。《三山志》作:“鹊仙桥。”旧传黄天谷访徐、葛二子于此。明洪武二十年,知县沈源建亭其上,岁久而圯。天顺四年,教谕马能重修。
  龙爪桥在仁寿里。祷雨于此,多验。
  浮 桥在南门外梅溪。旧时隔溪居民千余家,为设浮桥,以便往来。嗣因桥迁徒,今成荒丘。然闽清每苦城市逼窄,倘能仍此建桥,俾民得复旧业,则全盛可复睹也。
  牛角桥在八都。
  上溪桥在十四都。
  罗 桥在十五都。
  溪沙桥有亭。
  岭头桥有亭。
  许庄桥有亭。俱在二十都。
  龙腰桥在二十一都,孙柱重建。
  升堂桥在二十二都。邑人孙柱重建。
  下庄桥
  曲坑桥
  汤寿桥桥头设有塘。俱在二十三都。
  金坑桥在二十四都。有亭。
  火耀桥
  罗公桥在县西,离城三里。知县罗才建。
  五峰桥原名黄公桥。宋绍兴四年,邑人黄稹建,郡守名曰黄公桥。明成化八年,水圯。万历中,乡人黄禹魁、赵继和等募缘重建,更名五峰,并建亭其上。
  飞来桥
  孙公桥在县西棠口,离城三里。
  长 桥在县东二十一都安仁里。孙柱重建。
  桥头桥在县东二十一都安仁里。
  合龙大桥在八都。国朝康熙三十四年,邑人郑克永募建。砌石为墩,架木为亭,共十六间。
  渡
  梅溪渡在县东升平里。
  白云渡在县西白云庄。
  马坑渡在县西贺恩里。
  龙岗渡在县南。
  大箬溪渡在县南,离城二十里。
  天王渡在天王寺前。元季有浮桥,洪水冲溃,复置小舟,以利涉者。
  白塔头渡在县东北。
  五峰桥渡在县西,离城四十里。
  谷口渡在县南,离城八里。
    长乐县
  桥
  下橹桥在县东,旧六平门。宋元祐间,邑人陈毅建。
  永济桥在儒学前。又名达道桥。宋元祐间,邑人郑君等建。
  太平桥在县东。唐上元间,邑人林巨卿建。明宏治间,署县事姚祯重建,名为丰泰,一名观音桥。嘉靖间复圯。隆庆五年,知县蒋以忠复建,改今名。明蒋以忠《太平桥记》:“长乐之东门,旧有观音桥,为邑人往来要津,而芝山、六平、首石、小洞天诸流俱会其下。昔年淫霖暴涨,激冲崩裂,居民架以浮木,苟为济渡,木又就圯,行者病涉。余来视篆之三月,百废稍兴。乃邑人以桥事来告余,谓兹有司责也。前令率因循俟迁去,不为修举,余其焉辞?然不可以烦吾民。归简家箧,得五金,召里中耆林舜章辈董是役,曰:‘汝且以吾为倡,当必有嗣吾志者。’未几,僚佐助之,庠三师助之,邑缙绅士民竞助之。不逾月,得金百十五有奇,而桥工兴焉。易木以石,更故以新,屹然隆然,坚致倍昔。桥之上复建亭三楹,便憩行者。落成之日,稚老圜桥。余因谂于众曰,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今易名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民再拜稽首谢。是岁,果海波不警,田畴再登,石米四钱,民咸乐业,欣欣为太平之应,相与伐石树之,曰:桥之谶也。不可不记。”
  阜民桥在县后水关之下。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邑人郑大智建。
  资圣桥在县后水关上。旧有亭。
  南阳桥在南门内。上有石栏。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建。
  新 桥在县东龙津坊。宋元祐间,县令袁正规建。
  务西桥在县西。宋淳熙五年,邑人陈自得建,一名坞前桥。
  沛浦桥今水关,在县西临江浒上。
  中 桥在岭口洋。
  迎春桥在东门外。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建。
  普照桥在河头洋。宋治平间僧光觉建。明嘉靖间圯,后修。
  永济桥在县西南,旧名奎桥。隆庆间重修,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