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盐屿桥在仁丰里。
  青龙桥在仁丰里。下有青龙池。
  龙头桥在光德里江边,林氏居之。
  义 桥在西集里。
  绿榕桥《名胜志》:“入山十余里、有溪曰榕溪。桥跨其上,曰绿榕桥,达于义溪。”《闽都记》:“义溪之东,古榕二本,阴桥东西,故名。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重建,陈炜记。”
  安民桥跨义溪上。国朝雍正八年,仙游徐万安修。
  观音桥在义溪之东。宋时建,圯于水。明天顺间,里人陈叔茂重建。
  长坑桥在大义坊口南去里许。成化十六年,知府唐[HT6,7”SS]珣因造绿榕桥,并修之。岁久倾圯,万历间重建,又名广坑。
  苦竹桥在小苦竹溪头。
  安境桥在积善里。
  林 桥在开化里。
  扈屿桥在还珠里扈屿江。明万历四十年,改设阳崎官路,因建此桥。
  里尾桥在大田驿南。以上俱府城外南。
  板 桥在水部门外,木梁,又名镇海桥。
  通仙桥在板桥南。宋乾道二年构亭。
  新闸桥在水部门闸外。明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建。
  韭菜桥在高惠里。
  象 桥在高惠里。民居鳞次,河口要冲。
  虹 桥一名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桥南有亭。明成化二十一年重修,响卜有灵,远迩咸集。
  登龙桥在归仁里。
  广利桥在嘉崇里。
  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明弘治间复建。
  尚公桥在进贡厂。
  汤门桥以上俱府城外东南。
  四明桥在井楼门外,木梁。
  吕公桥在梅屿。明万历间,为备兵使者吕纯如作。纯如视师海上,至龙塘堡、梅屿斗门堡,民德之。董玮曰:‘地承公履,吾梁之,志勿忘。’乃梁以九石,为门四。董应举铭:“海之喙,溪之委,有岩突兀公停辔。玮则梁之周如砥,有矻者城永安利,潮去潮来公再至。”
  渡
  南台渡在嘉崇里。
  螺洲渡在仁惠里。
  方山渡在清廉里。
  王峬渡在嘉登里。
  大义渡在西集里。《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侯潮,西入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因名。”
  西峡渡在归仁、高详二里间。峡门风涛险恶。元至正间,元帅唆都募民户置渡船一十三只。两岸各有亭,为行人憩息所。岁久圯。明成化间重建。
  洋下渡在鼓山里。
  白田渡
  洋门渡
  洞江渡
  营前渡
  洋屿渡
  筹岐渡
  浮岐渡
  罂岐渡以上俱在府城东南。
    侯官县
  桥
  雅俗桥在旧子城清泰门外,一名杨桥。上有清泰楼。今废。
  众乐桥在总督公署之南。
  宜兴桥在西门,今塞。
  新街桥在大中寺前。
  开通桥通众乐桥。
  便民桥在大中寺东,今塞。
  宜秋桥在北门后曹,一名卧湖桥,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与浦尾相接,为浴马之所。
  定远桥《闽都记》:“在旧子城丰乐门外,旧名义和,今西门半街也。桥以东为遵义坊,以西为晋时西湖。今湖湮塞,居民鳞次。
  悦济桥桥之东有巷,内有庵,今废。桥达于土街,桥下有沟,旧滨西湖。今为平陆,桥犹存。
  发苗桥在水流坑北。《三山志》:“子城西南隅发苗桥。俗呼苗为尧。昔有妪于此卖发须,因名。今普明庵傍。旧桥侧有水闸,基石犹存。”
  合潮桥俗名双抛。《闽都记》:“双抛与发苗桥纵横,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初,郡城凿渠,通潮二派,东南自水部门入,经虎节河而西,西南自西水关人,经观音桥至浦尾而东,俱会于合潮桥、西水又自观音桥而南,经常丰仓至澳门桥、东潮自津门楼经安泰桥、至澳门桥。与西潮合。二潮吐吞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今民居淆杂,河渠多淤,潮亦罕接,当加之意云。
  北水关桥在定远桥北。
  金墉桥在浦尾河边。
  王师桥在浦尾河边。
  西水关桥在三山驿后。
  大平桥在水关之东。
  三合桥在浦尾。
  观音桥在云飞境旁。有观音亭,故名。以上俱在府城内西隅。
  车弩桥在三山驿东,旧以木为梁。明成化间易以石,以近三山驿,又名馆驿桥。
  金斗桥在文儒坊。旧罗城金斗门城壕也。
  仓前桥在常丰仓。南北二桥,俱有亭。
  虹 桥在光禄坊。旧名板桥,有亭,后圯,易以石。
  澳门桥在光禄坊口。旧名清远门桥。以上俱在府城内西南隅。
  迎仙桥西门外,木梁也。《旧记》:“西湖在州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荫民田。伪闽又益广之,迤逦南流,接城西大壕直通南莲池。父老相传:闽时,湖周回十数里,筑台其上,号水晶官。时携后庭,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今宫迹尚存。民田其上,而湖尽为民田及菱池矣。明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筑坝于桥之北,障西湖水。建亭、竖碑其上。”
  浦头石桥有浦数里,受玉屏、铜盘诸山之水,以入西湖,为堤其上。
  熊兵桥在通仙门西。宋时,熊兵营驻泊于此,故名。旧有河港,引西湖之水通于南湖,已湮,浦港亦塞,石桥犹魏然平陆中,一名小桥。
  泥门桥在泥王庙前,故名。一名平桥。
  观音桥在西门外直街。宋时建,后圯于水。明天顺中,里人陈叔茂重建。
  高峰桥在柴巷。
  打铁桥在官园前。
  柳 桥在草市都。唐时,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以通舟航,从西水关出入,有石桥跨其上,旧名中济。有亭,今废。
  洗马桥在西关厢荣亲里。
  凤凰桥在凤凰山下,香岩寺前。旧有亭憩行者。后仆,随建。
  西禅浦桥
  石湖桥俱美宅里。
  中济桥在永钦里。
  黄山桥在永钦里黄山前。
  地藏桥在一都义仓前。
  神仙桥在瓦埕头,又名打雷桥。
  洪山桥距城西十里。《名胜志》:“自芋原上分支来,由桐口、万安经此桥,以达西禅浦,绕城西入台江,与洪塘江合。”《闽都记》:“万安江口,旧有石桥狭隘,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明成化十一年,广其旧址,重建水门四十余,其七门当冲流,屡坏屡修。万历六年,巡抚都御史庞尚鹏重治,建屋。万历已酉毁,知府俞政重建,又毁。本朝顺治中改造,寻圯。康熙间,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金钅宏,相续重修。今复圯,现在议修。
  丁坂桥在洪塘。
  带 桥在洪塘方鹗。以上俱府城外西。
  黄宅桥闽谏议黄讽宅址。故名。
  栖云桥其南有栖云慈峰院。
  石碣桥
  桐山尾桥以上四桥,俱在府城外南二秀里。
  观头桥在晓岐。
  元通桥在灵凤里。
  新 桥在高岐。
  合山桥在南屿。延袤数丈,以木为梁,而亭其上。
  迳 桥在江口。
  李宅桥
  下浦桥
  辽沙桥
  苏崎桥
  浯水桥
  杜豹桥以上六桥,俱在明光里。
  张坑桥在白鹤。
  接武桥在清政里。
  白屿桥在清政里。
  凉伞桥在永康里。
  六 桥在后尾花屿山下。《名胜志》:“南屿之外有花屿,周围者六桥:曰合潮、玉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址。”
  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垒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绿榕桥在绥平里庆城庄前,以上俱在府城外西南。
  万安桥在梅亭铺之北,纳洪塘诸流,驿路要冲也。宋绍兴七年建,元季圯于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于旧址之西四十丈许,酾水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长二十余丈。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间,屡圯屡修。今复圯。
  灵光桥在桐口。《名胜志》:“岊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明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后复圯。天启间,郡人曹学佺复建。”自为记:“水自三溪来,至石岊派而为两。其一由大江东走,其一屈而西北,由桐口、万安、洪山而入西禅,环城之西南面至南台,与大江合,此省会玉带水也。凡理道之隆替,文运之盛衰,咸有关焉。而桐口、万安、洪山为水所迳之处,皆有梁以度。一则津济往来,人所易晓,一则以江潮相接处,江力微,不能胜潮,潮归时,挟江水以东,驰若奔马,则其水无情,且田庐就近者易崩,故藉桥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桥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则前人创造之意盖微矣。岁已酉,洪水为灾,三桥俱坏。然万安为冠盖驿路所必由,朝坏而夕修之,不两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坚。洪山之冲,较万安为甚,而非邮程,故议修辄缓,而功作坚瑕亦相半。然予尝不佞,幸从大宗伯翁公之后,忝为乡绅,其言得以时达于当道,而时有干麾之过存,数所目击,故不至于废寝。惟兹桐口,冠盖乡绅足迹不临,祗为樵夫牧竖负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无由而上达。自已酉至今十数年矣,易危为坦,不敢与两桥齿。然以堪舆论之,则入省会之水为第一重,而以治道论之,则颠沛无告之小民,乃仁政之所宜先也。而万安、洪山尤不敢与此桥齿,桥之修其可缓乎哉?目今公帑告诎,耳力辽之役,兵食旁午,似无暇及此。某固不揣,辄为之言,亦当道恻然所动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画而三:其所陈乞于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于乡绅长者二也。凡尔就近乡氓荷臿持杵助一二日工,以附于子来之义,庶亦众擎易举,桥其有成矣乎。”
  铁缆桥在大穆溪。《闽都记》:“丰济潭上。相传潭中有龙,兴则暴雨涨溪,冲梁突岸。乃以铁缆缆其桥,上铸铁佛,遂不为患。”
  蒙溪桥《名胜志》:“蒙溪之口有桥,去白沙五里,潮水至此而止。故余有‘潮声止白沙’之句。”
  厚屿桥在一都。
  小 桥在一都。
  拱辰桥在一都。
  遗爱桥在北门外。《名胜志》:“宋郡守元绛数游升山,郡人因其去之日,易北门为遗爱,桥名因之。”
  文山桥在文山下。
  江洋桥在十七都。元大德六年建。
  石塔桥在十九都。元至正十二年建。
  飞坑桥明永乐十五年,古田人孟贤建,并构亭。
  元沙桥在飞来峰山麓。
  坫坂桥在二十一都。明永乐十五年,建宁府人刘道同等建。
  林门桥在二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北。
  陈 桥在八都。凤冈里人刘世隆重修。
  周宅桥在八都。以上二桥在府城外西南。
  杨岐桥在九都。
  镜江桥国朝新建。
  泽苗桥在十一都。
  浦口桥在十一都。
  潘舍桥
  通济桥
  般若桥
  仙坂桥以上四桥,俱在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南。
  四达桥在芋原驿南。明洪武间建。景泰二年圯于水。知县吴益重建。
  文振桥在芋原东南,一名问政桥,有亭,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附:宋怀安县十三桥宋县令樊纪造。
  湿塍桥
  塍北桥
  小浦桥
  中浦桥
  湖心桥
  琴亭桥
  越塘桥
  龙腰桥
  后溪桥
  桑畲桥
  岭下桥
  范溪桥
  濑溪桥《闽都记》:“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按:十三桥,今俱湮塞无存。东湖见《水利》。
  渡
  西禅浦渡
  报恩前渡
  洪塘高岐渡自洪塘至水西高岐,故名。
  林豫州渡并在一都。以上在府城西。
  新道渡
  瓦埕渡并在二都。
  石边头渡在七都。
  阳岐渡在九都、十都间,亦名郑公义渡。凡江行者,南北必由此以济。波流最险,渡者维危。元郑潜改设官路,置舟立义田以赡操舟者。乡人立石碑曰:“郑公渡”。元吴海《郑公渡记》:“闽上游四州之水,从高赴下,既汇于洪塘,遂经台山,带郡城以东,其别流则南循方山,而会于长隑。台江古称险,连舰为浮桥,以济行者。元祐间,始创石梁。水道壅遏,少有淫雨,则暴流泛溢,凤岗百里以上皆为巨浸,坏庐舍,损禾麻,无岁无之。而其势日趋于南,扬突漂激,触斗噬啮,江面益广。旧时台江之险悉移于此,水西、水南诸步视为畏津。而新隑阳隑,实当江流回斡之冲,又有隧风不时摧帆折柁,舟人相语为戒。并岸强犷之徒,植党专济,他舟禁莫得行。要利不如意,则诟辱百端。扁舟苇如,坐客俱满,至不胜载而后发,少遇风涛,率多覆溺,前后不可以计。至正二十五年秋九月十二日,舟覆新隑,同死者一十八人,余以救获免。海北贰宪郑公适寓瓜山,闻而闵之。白太府,取巨木百章,营二舟,募村田亡之习于水者操之。一自白苗济阳隑;一自新隑济阳隑。置田二十五亩以给操舟者之食,不足又将劝好义者益之。舟既钜,无仓猝之虞,济是利,无邀阻之患。由是,远近之人来往者,莫不欢欣鼓舞,而颂之,曰:“江流沨沨,孰济郑公。我往我来,惠我无穷。”又曰:“汤汤江水,其深不极。脱我鱼鳖,就我几席,匪舟也车,匪川也途,公功惠我,不忘也且。”于是,凡咏歌之人与乡人父老,咸来告于予,曰:“吾侬居水滨,不能去舟楫。然数十年间,踬危者屡矣,哀溺者数矣。异时,舟人怙利且忍,视人性命者土芥然,虽众疾之,而不能革。自公建义渡以来,居人绝行者之忧,行者如在宇之安。独彼丧其利,朝夕怀怏怏心,略谋所以害而夺之者,微郑公之功,其蔑有不废者矣。夫安其利者,焉知去其害之难也,请为吾子记之。然鄙人不知故闻,昔郑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君子非之,无乃为公讥乎?予曰:“不然,夫子产相郑国,躬秉其政,而涉人于国邑之内,于政诚有阙,君子非之。若公持节他道,政不得行,于此一触,耳目所闻见,遽兴恻隐之心,不能拯之于先,将图免之于后,盖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夫田之薄,不可以不增,舟之敝,不可以不葺。公之心犹有以望于后之人,后之人抑岂无公之心乎?使后之人无公之心,则人之思公愈无已矣。”众又曰:“闻古人有所建置,而利不忘于人,人多以其氏称之。若白公渠、莱公井、苏公堤、李长者陂之类,愿刻石表曰:‘郑公渡’,则如何?”予曰:“宜。”众咸曰:“诺”,遂为记。公名潜,字彦昭,新安人。其居官有益于民者类如此,所在时见称云。”明叶向高《阳岐改旧路记》:“闽会城之南,有江达于海,其水自上流四郡千余里,皆汇于此。两山束之,故名峡江。怒涛激浪,急溜旋涡,险若瞿塘。自峡而上可二十余里,为阳岐。江水势纡缓,一苇可航,胜国以前,行者皆从此渡,称坦途矣。其后以兵乱榛芜,间逢虎暴,乃徙而由峡,路虽稍平,而每适风波,辄葬鱼腹。即近者,隆、万间大比之岁,生儒溺死以千百计,行旅病之。欲仍复旧路,而人情因循,惮于改作,屡寝。直指陆公来按闽,悉心民瘼,百废俱兴。检旧牍,得前福清令条议,慨然叹曰:兹路之不修更,其毋乃委民于壑乎?”檄下郡亟图之,太守喻公躬往相度,如陆公指。而或者又难其费甚,且谓余窥大田驿为坟而创此议也,宪使陈公持之坚,方伯丁公力主之,以上陈陆公。公报可,且相与计。兹役也,议论实繁,今决以两言,不烦民,不改驿,又安置喙。将鸠工,属丁公奉命抚闽,乃移渡于阳岐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平高堙下,辟为周行者五十余里。为桥二,公馆二,铺舍六,亭一,徼庐十,增渡舟八,埏埴材木,人徒之费,为金以两计者一千七百有奇。皆取诸没入之赀,与两台赎锾。官不捐帑,民不与闻。经始于辛亥秋季,告成于壬子之季春。较其道里视峡江减十之二。自吾邑以至莆阳、漳泉之往来于兹者,江行如陆,陆行如市,阳侯不惊,猛兽屏迹,万口腾欢,歌谣载道。而丁公、陆公复博访于众,谓取渡萧家道,缘吴山迳达台江,尤为径便,惟沙洲稍隔,则浮桥滉柱之法可行。乃更为除道建馆,与阳岐路并存,以待人之自趋,其计画周详,一至于此。丁公以书来告余,使为之记,且曰:此事为道旁之舍久矣。断而必成,惟直指功,次乃诸大夫,不佞何力之有?自今而后,遵道遵路无忌,直指与诸大夫,以拟于召埭、白堤,是在邦人。”余南向再拜稽首曰:是惟中丞直指与诸大夫恤我闽人,出之鲛宫蜃窟,而登之康庄,敢不世世拜赐,因思三代王政,舆梁道路,无不置力。单襄公过陈,道茀不治,即知其国有大咎,况于百千万人之所跋涉,与冯夷争一旦之命,其为患害何如,而可恬然置之乎?昔交南七郡,泛海转输,沉溺相继。郑宏奏开桂阳、零陵道,交人赖之。杨厥通褒斜而罢子午,后世凿石颂德。即吾闽万安桥之役,父老至今颂说蔡端明不置,千百载而下,此为再见,而今日之举,事半功倍,公私晏如。较之往代,更为难耳。乃余于此有深慨者。夫平险问之水滨,远近稽之道路,利害折之舆情,至为易便,犹不免于悠悠之谈,几成阻格。盖人情多端,口语难信,天下之困于议论,大较皆如此矣。此中丞直指,所以大造闽也。万历《府志》:“万历四十一年,以阳岐路不便往来,复从南台起,二十里至吴山,建一公馆于鸡母屿,置一浮桥,又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又建一公馆。其阳崎铺舍仍存兼行,岐路之中,又有岐焉。今复旧路,由峡江行。按:今阳岐所改新路,即宋时所废旧路也。淳熙中,清源梁克家来守闽,撰《三山志》,其言曰:往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氵弥漫,无风准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雨沙洲随潮涉,二时乃济。既有倾覆之患,又有侯次之劳,风潮弗律,侯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大田驿。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峡水面五里,私商往来之地,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峬尾、鼓山入新路,经弥陀山西方院五里,真隐又五里,峡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峰十八里,白鹿寺逾岭十二里,抵福清界,行者便之,乃植木以庇行人。寻自枕峰前良步角艮山院十里,通麻溪桥五里,獭溪桥通常思五里,通旧路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名峡江。绍兴六年,申明以为经久可行。九年,峡江路旁诸寺,赂州吏请遵故道。张丞相浚召驿兵质之,遂不复易。论曰:闵子骞,鲁人也,耻臣私室,然于长府改作,喟然于旧贯之当仍也,夫亦未尝忌鲁矣。余于近事有感焉!闽之路,遵三山而南,道有表树,疆有寓望,夙称如砥,非一朝夕。频年以来,忽有言峡江迅驶,当徙而由阳岐者。然亦旋议旋止。迨万历壬子而阳崎之议成,刊木通道,置侯列邮,曾不逾时,而涉者震于风涛,跋者苦于峣峻,无何又改而之吴山矣。劳费倍增,虽较之阳岐稍夷,顾闻舆人之诵,终以为宜仍峡江之旧也。余近于大司徒马恭敏家,得见淳熙《三山志》,考阳岐一路,移之峡江,在宋宣和六年,其事所载甚详。窃叹古人之相度,欲垂一方以为百世利者,岂出今人下哉!爰记其繇,用贻考古之镜,倘有以成事之说罪我者乎?则余闽人也,亦聊附于长府之论云尔。《易》曰:革而当,其悔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