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乾隆本
福州府志乾隆本
东 隅统六里,十八图。
文兴里统图一。明长东乡。
永东里统图一。明太平乡。
灵得里上都统图一。“得”旧作“德”,明万安乡。
灵得里下都统图一。明万安乡。
善福里统图二。明永福乡。
江阴里统图四。明孝义乡。
化北里上都统图四。宋崇德乡归化北里。元安化里,明改今名。
西 隅统八里,十八图。
永福里统图一。明永福乡。
苏田里统图一。明万安乡。
万安里统图一。明万安乡。
海下里四都统图一。宋太平乡海坛里,明改。
方成里统图一。明感德乡。
井得里统图四。明崇德乡。
新安里统图四。明感德乡。
平北里上都统图五。明崇德乡安夷北里,后改。
南上隅统九里。十八图。
新丰里统图一。明万安乡。
新宁里统图一。明长东乡。
永寿里统图一。明感德乡。
清远里统图一。明永福乡。
永宾里一都统图一。明感德乡。
海上里七都统图二。宋太平乡海坛里。明改今名。
仁寿里统图二。明感德乡。
平南里六十都统图三。宋崇德乡安夷南里,明改今名。
时和里统图六。宋初,并时和里入崇德乡,为惇和南北二里。后复改今名,明仍之。
南下隅统六里。二十图。
方兴里统图一。明长东乡。
浔洋里统图一。明感德乡。
安香里统图一。明万安乡。
临江里统图二。明孝义乡。
光贤里统图二。明万安乡。
平北里下都统图五。宋崇德乡安夷北里。明改今名。
方民里统图七。宋感德乡方乐南北二里。明方民里。
北一隅统四里。十六图。
修仁里统图一。明太平乡。
隆仁里统图二。宋孝义乡,明改今名。
海下里五都统图二。宋太平乡海坛里,明改今名。
南日里统图一。明孝义乡。“日”作“匿”。
永宾里三都统图二。明感德乡。
福唐里统图三。宋钦唐里,元改今名,明仍之。
平南里五十九都统图四。宋崇德乡安夷南里,明改今名。
北二隅统三里,十六图。
遵义里统图一。明永福里。
清源里统图一。明长东乡,宋作“元”。
海上里六都统图一。宋太平乡海坛里,明改今名。
平南里六十一都统图三。宋崇德乡安夷南里,明改今名。
永宾里二都统图四。明感德乡。
化南里统图六。宋孝义乡归化南里,明改今名。
平潭县丞分辖海坛十二甲
侯 均
庄 上
坑 北
大 墩
酒 店
斗 门
朴 □
北 海
南 澳
敖 纲
高 坪
夯 尾
卷之九
津 梁
吾观宋怀安令樊纪之十三桥,而瞿然兴感也。十三桥之利,当时享之甚普,今乃遗迹都湮。询之戴白老民,瞪不知所答。夫津梁与水利相终始,津梁废,则水利亦废。匪仅病涉,害及农田。此《周礼》司险一官,所以知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注谓必以桥梁通之。而雪山王氏以为井田水道纵横,恃此不恐矣。今郡之津梁多坏,吾惧为十三桥之续也。心窃忧之。志津梁。
府城闽、侯官二县合治桥
到任桥在双门内。《闽都记》:“晋严高开河通舟楫,因名大航桥,又名大桥。唐元和中重修。宋熙宁三年,郡守程师孟改名乐土桥,一名毛应桥,后改今名,镌于石栏。”
安泰桥在南门街。《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今废。”
闽 县
桥
去思桥在东门街。《三山志》:“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遂通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先时已有桥,宋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谋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营集,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死,州民相与缟素,祠祀之。《闽都记》:“祥符七年,改曰通津。熙宁八年,元郎中积中慕泌之政,改曰去思。后陆藻守郡,构亭其上。今祠、亭俱毁。”
汤门闸桥在将军府后。
马站桥在普光塔后。
化龙桥在罾浦坊内。以上俱在府城东隅。
通关桥《旧志》:“在花巷口,”今废。
勾栏桥在玄坛河边。
龙须桥在屯田道西。
钓鲈桥在海邦砥柱坊。明王恭诗:“洗马濠头过雨香,钓鲈矶下春潮满。”林鸿诗:“钓鲈桥头流水香”。今为平陆,桥尚存。
福枝桥在朱紫坊。
新 桥石砌。国朝乾隆十一年造,亦朱紫坊。以上俱在府城南隅。
德政桥在水部门内,古仙桥之东。《三山志》:“德政桥,古桥渡也。宋绍兴十四年,僧觉渐作。阔九丈,为三门,号曰新桥。曩时,大义、白田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东适者,皆出澳桥。欲径者,此渡焉。或曰,自桥立,东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会于澳桥之北,驻而后进,行未百步,复逡巡于此桥之下。时潦暴至,尾闾不逮,东湖数十里田亩莽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旧记则不然,东湖自晋开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堙塞而为田,岂桥之罪哉!陈稷书“德政桥”三字,镌于石栏。乾道二年建亭,今废。
得胜桥即水部门闸。
古仙桥在水部门内。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初名河西桥。桥下为清水堰。绍兴二十六年,乡人因置闸,名曰使君,并以名桥。后改名古仙,镌于石栏,并镌“仁政流芳”四字。
武安桥在铁冶巷河边。国朝雍正六年建,两翼石栏,左镌:“武安桥”三字,右镌“庆安澜”三字。
通津门桥在津门楼。本名兼济。旧记:“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浦,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盖为闽筑罗城所凿也。宋咸平中,郡守陈象舆重浚之,并门,改名。”
仁爱桥在右卫前,旧子城定安门桥也。今塞,石梁俱存。以上俱在府城东南隅。
长利桥在开元寺前,一名剃刀桥。
狮 桥在井楼门南。《三山志》作“帅桥”。
经院前桥在狮桥西百步许。
通阛桥在新瓦路。
延庆桥在狮桥东百步许,庆城寺前。以上俱府城东北隅。
乐游桥在东门外,即晋安桥。宋元祐中,道士颜象环建。
石浦桥东抵凤坂,西抵水部门。
厚浦桥南抵凤坂,北连项屿,并在崇贤里。
登龙桥在归善里。宋嘉祐年间建,后毁。明成化间重修,累石为之。
浦东桥、蓬岐桥并鼓山里。国朝康熙间,郡人江钊砌石为之。
蹴鳌桥在灵源洞前。唐黄太和趺坐处。详见《仙释》。
七门桥在桑溪里。
鳌溪桥一名霓溪。
浩溪桥、象西桥、际桥以上三桥,俱宋时建,后圯。明成化间重建。
下汤桥、横屿斗门桥在合北里。《闽都记》:“闽县、连江县土田之近横屿者,皆由二桥以泄水。旧门狭窄,遇暴涨,则害稼。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辟而广之。”
马鞍桥横跨孟溪之上。
迥龙桥在江右里迥港上。
草参桥宋建中靖国间建,有亭。
奉真桥在东岳庙前。宋元丰三年,道士颜象环建。
朝天桥在易俗里。跨涧为桥,有亭。明宋钅宛诗:“忆昔群仙觐玉京,虹桥曾听步虚声。天香晓度云间佩,月夜时闻鹤上笙。甃石凝烟瑶草绿,曲栏乘柳碧波晴。幽人卜筑依灵境,为爱青山一带横。”
大坑桥在永北里。以上俱府城外东。
九仙桥在南门外。《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门石桥记》:“南城之壕,实要津焉。先壕梁造以官籍之木,岁理日葺,即役者相顾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议,人乐其便。逾时告成。”或曰:梁开平二年,闽王作,名合沙。按:开平四年,翁承赞册闽王,有《登水阁》诗:“轧轧朱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看南边是旧桥。”注桥名‘合沙’。然则二年,盖修之也。元符二年,颜象环建亭其上,更今名。”正德《府志》:“元季毁,今仍为木梁。”
洗马桥城外南壕也。以木为梁。《三山志》:“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桥分一支,南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为玉筋水。
虎策桥、沙合桥在中亭街,又名小桥。明成化六年,知府周钝重建。《挥麈前录》:“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
万寿桥一名大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三山志》:“南台江广三里。元祐间,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造舟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号,号合沙北桥。南港二千五百尺,用舟百,号南桥。衡舟从梁板其上,翼以扶栏,广丈有一尺,中穹为二门,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痴风涨雨之患。縻金钱千万,一出于施者。明年,绍圣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余钱三千九百缗,分给负郭三县僧寺以为本钱,俾岁取息,以待缺敝修建,自为文记之。寻又为屋以覆缆柱,架亭于其侧以憩行者。中亭之北,又有泗洲堂一所,命僧守之。而守桥军房亦在焉。南亭之南,复即山为亭,以济川名之,创庵其西。崇宁二年,公复守是邦,乃于桥南建天宁寺。以庵之田产并归之,命天宁主僧为三十院都管。是时,港已分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几一百二只。”《闽都记》:“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二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落成。明天顺间重修,编修杜宁记。万历十六年,巡抚庞尚鹏重砌石栏。元马祖常《碑记》:“泰定元年,宣政使臣月鲁铁木儿,以福建平海头陀禅录行业修著,宜锡恩渥,谨上言曰:师王姓,法助名也,世为泉南农家,母感异梦而生,生十二年而为沙门,研穷内典,洞了佛乘,日发猛勇,以毕至愿。尝见舟济西江者,即恻然曰:‘是必及于难。’止之弗听。卒之暴飓舟溺。又尝为海滨水啮蚀埭且崩,师麾以翣,湖为缩云。福唐,粤闽之会城,三面距江,其水皆自高而下,石错出其间,若骑布兽伏,迅湍回伏,旁折千里,汇而为南台江。昔以舟栉比,运大纟恒为浮梁以济,每潦涨卒至,则纟恒绝舟裂于两崎,民多溺焉。师将桥江以利涉者,命弟子吴道可闻于上,天子嘉其意,诏师卒成之。于是大姓割其财,小姓奏其力,闽盐转运使王某且率其属合治之。乃为墩二十八,植材木,砻密石纳木腹而基之,工未告具,而师化矣,其徒实终成之。长一百七十丈有奇,积其赢资及故端明殿学士王君某田之岁入,岸南北为寺。御史中丞曹公匾曰:万寿桥,寺如桥之匾。”
江南桥在监仓前,一名中洲桥,又名小桥,与万寿桥接。其长减万寿桥之半。国朝乾隆年圯。十六年,邑人何际逑、际选兄弟重修。巡抚潘思榘记:“出福州城而南,其市曰南台。有桥跨大江之上,曰万寿桥。度万寿桥而南,有桥相接,曰江南桥。王应山《闽都记》所载,又名小桥。民间谓之中洲桥者也。当时之异名,或以其亘江之南,或以其小于万寿,或以其夹洲而中居。今则群呼为仓前桥矣。仓前云者,前直大有仓,而市人因以名之,非故也。南台为福之贾区,鱼盐百货之凑,万室若栉,人烟浩穰,赤马余皇估舟扁,商舶鱼蜒之艇,交维于其下,而别部司马之治,榷吏之廨,舌人象胥蕃客之馆在焉。日往来二桥者,大波汪然,绾毂其口,肩摩趾错,利涉并赖。顾万寿详载诸志,而兹桥之兴建修复无考,王氏冈罗旧闻,亦仅列其名而已。将踵万寿而成者,与抑筑之者,别自有人与,岂纂记者芜下而不耀于后与?此稽掌故者,恒以为憾也。乾隆辛未秋七月,大雨。戊申迄庚辰,剑津挟诸溪东注,潮壅江溢,兹桥圯于水,官为僦舟而渡,行者病焉。余命守尹亟谋修复,里人何君际逑兄弟以其父鲁葺治于前也,顾任其役,用信先志。兴作于是年冬十月壬午,至今年冬十一月辛未来告成,桥旧酾木为九道,梁空而行。石五而木四,以是屡坏。今尽易以石,其长四百四十尺,趾广三十八尺,上缩于趾之二。糜白金一万一千五百有奇,皆际逑兄弟出私钱为之。费不仰于官,力不烦于民,既固而坚,视旧加壮,卧虹率然,屹为民利。际逑之父长浩好行其德,凡有济于乡闾者,前后所输累数千缗,义行著闻,已蒙天子下诏旌其门闾。今际逑兄弟复能绍述先志,大筑兹桥,利及万人,可谓孝矣。昔安固张进之世富足,散财救赡乡里,全济甚多。范叔孙周穷济急,乡曲贵其行义,莫有呼其名。山阴严世期性好施,有司奏榜门曰:‘义行严氏之门。”彼其人皆闾左布衣,名不出州里,而生被国家乌楔之荣,没见采于史笔,姓氏火宣[HT6SS]赫,声施到今者,由于慕仁义、急公家、恤气类,芥千金而不惜,厉尊行以加人也。况何氏兄弟有列于朝,父子世济其美者乎!是役也,余复疏言其事,际逑兄弟行将亦拜恩纶,两世蒙旌焉。是兹桥之成,当与析里任城,若泉之万安,并光来叶也。越翼日壬申,余偕诸僚吏往视,南台之人砻石请识岁月,因为之记。其曰:江南桥者,从其始而书之,且使后有考也。际逑,浙江湖州府同知,际选,安徽太平府同知,际逄注选通判,皆奉讳里居云。”